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忍辱负重造句】《新诗声》月刊第二十九期(理论专版)

《新诗声》月刊第29期(理论专版)

《新诗声》月刊由中华时事论坛中华新始源推出,每月发行1期。

《新诗声》月刊作品全部选自中华新诗,作品要求必须是现代语言,反映新思想,写出新内容,体现新语境。编者对每首入选的作品有修改的权利。

组 编 :中华诗词论坛中华新诗苑

主 编:长歌楚天碧

责任编辑:长歌楚天碧

出刊日期:2012年10月15日

目 录

1、新诗四式理论----------------------长歌楚天碧

2、诗歌的特点及赏析------- 蓝雪儿(整理)

3、微型诗九忌----------------------------------晓曲

4、关于中国诗歌问题的观点--------诗酒自娱

5、读懂诗歌(六)-------------------------一剑封

6、什么是现代诗(新诗)------------- 邓文星

7、新诗究竟是什么----------------------诗酒自娱

8、当代汉语诗坛二元格局中的诗体重建----------------微斋先生

9、什么是诗的本质?--------------雍密(转)

10、网络诗歌小议-----------------------溪流诗人

11、新诗五新论-------------------------长歌楚天碧

12、新诗三悦-------------------------长歌楚天碧

诗刊作品:

新诗四式理论 -------------文/长歌楚天碧

新诗四式指的是现代诗(新诗)的格式、主题、诗艺、诗境四个方面:

格式:2分 (诗的整体布局和编排)

主题:2分 (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诗艺:3分 (诗体的艺术性、创造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诗境:3分 (诗句中所散发出来的意境和可想象的空间)

一、格式:是指诗的整体布局和编排,整首诗在页面上所呈现出来的图案样子。 俗话说,人有人样,物有物样,新诗是个什么样子?起码在感官上能让人认为那是一首诗,不是别的文体,或者只是一些句子的罗列,像古诗(对新近体诗、古诗的统称)都有一个标准,像绝句呀、律诗、古风等等,也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之分等其他格式;而新诗从一诞生就被自由式一统了天下,就是自由式,也不是简单的句子罗列,也是有章法可循的,最起码的要求,也是要便以阅读,便以对诗意的理解,并使诗整体看上去比较美观,诗首先是带给读者视觉上的享受,现代人的生活都比较烦燥,如何去吸引读者?那就是先在眼球上抓住他。新诗的格式是什么样子?怎么去判断那是一首诗?诗,首先要有一个标题,其次还要有主文,标题与主文要相关联,而主文的编排和布局就是我们所要说的格式的最主要的部分;新诗不论是自由体、格律体或是什么体,行数一但多了,我们提倡要分节,并在布局上做些适当的调整,尽量使诗外形更加美观一些,且使诗意与各节相适应,达到完美的契合。

二、主题:诗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情感及诗句与标题的关联程度。 一首诗首先吸引读者的是标题,诗的正文都是围绕标题展开的,标题是整个诗意的凝结,选一个好的标题,是一首优秀的诗作成功的开始。诗中所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情感是打动人心的最主要的方面,读者欣赏完一首诗,能引起共鸣的就是诗中的情感和主题思想,诗意要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每一个字和句子,都要让他感动,把读者的心灵深深地吸引到诗句所营造的氛围中,使其有强烈的读下去的欲望,并把他的激情点燃、引爆,这就是我们最想要的诗意和诗句。

三、诗艺:诗体的艺术性、创造性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诗体的艺术性是指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创造性是指诗中语言的创造力及对诗意环境的营造,表现手法的运用是指通过什么样的语言的描述,使诗意得到充分的散发,让读者可以环绕在诗句的时间和空间中,并展现出诗的整体的艺术性和创造性。一首诗所能展现出来的美是无限,诗艺所能表现出的就是作者本身技艺撑握的熟练程度,一首优秀的诗作在文学价值上的体现,正是诗艺所追求的宗旨,一首打动人心的诗,不止是的诗意主题和意境,更重要是诗艺的精湛,那种遣词造句的功力及在修辞表现上熟练的运用与表达。

四、诗境:诗句中所散发出来的意境和可想象的空间。 现代人对新诗的共同要求,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新诗要有意境,首先,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与景的交融,主观的人与客观的诗在感官上的统一,二者完美相交浑然一体;人有千万,诗有千万,同一首诗,不同的人,可以读出不同的意境,这与诗体本身无关,造成这种差别的,恰恰是读者本身。一首诗有没有张力,给人的想象空间有多大?存在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诗体本身,一个是读者;诗体本身给人的联想是最主要的方面,如果诗句本身不能引起共鸣,读者想的越多,可能越偏离这首诗,所以一首优秀的诗作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 诗句中所散发出来的意境和想象的空间二者有区别,又统一在一起,共同为诗体服务,一起营造诗的时空氛围。

一首优秀的新诗,什么是最主要的呢?可能多数人认为是意境,这是比较普遍的,然而新诗四式中的格式、主题、诗艺、诗境四个方面,是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互相作用,共同为诗体服务,不可分割;新诗四式中那一个比较重要呢?如果说一首诗整体是10分,那么格式占2分、主题占2分、诗艺占3分、诗境占3分。

如何去评论一首新诗,用我2008年写的一首格律体新诗给大家一个想象吧,

《用什么方式》

用什么方式解剖一朵花

像是在抚摸如玉的肌肤

在有限的时间里

用一个固定的模式谋划

用什么方式了解一个人

像是在欣赏美丽的鲜花

在太阳落山之前

用一句清浅的语言回答

用什么方式解读一首诗,像是在抚摸如玉的肌肤,不管你有什么样的经历,不管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大胆地放开你的思绪,用一种直刺的方式,去探查作者的内心世界,穿梭在过去、现在、未来。我所主张的这新诗四式,只是给诗友提供一个参考,新诗只走过短短的百年,其成长的路还很漫长,我们期待的新诗一定会成长起来,并在诗国盛开,就让时间来考验和见证吧!

----------------------长歌楚天碧 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2、诗歌的特点及赏析 ——— 雪儿搜集、整理

1.分行排列押韵,

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饱含真情

诗,是现实社会生活在诗人头脑中引起的激情反应,是真情的自然流露,是心灵激动的记录。”艾青说:“诗的情感的真挚是诗人对于读者的尊敬与信任。”没有情,无以谈诗,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诗人。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 》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3.立意新颖

每一首诗都要突出一定的意向,即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4.联想自然 。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5 .跳跃自如 。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扬娜拉!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

反映在诗歌中的节奏,则指诗句中词和词中间的音节停顿,或感情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只有内外节奏协调一致了,才会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如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 这是一首情诗,也可以说是一首誓词,全诗外在的节奏与少女内心的感情动荡、心潮起伏相谐、相契,情调、音调同美。前三句是正说,是全诗的基调,庄严慎重地、一字一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表述对爱的渴求和坚贞。接着反说,列举了五件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比喻不可能改变的心,句式整齐,一气排出,给人以迫切激越之感。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美的统一体。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 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境,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吗?我在你梦中靠岸 。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弹奏《十面埋伏》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之感。

3、微诗九忌 ------------文/晓曲

【摘要】诗人华心把现代微型诗概括为,“微型诗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它的内容是诗;它的形式是微型,即每首诗除题目外,内在结构为一至三句,外表样式 为一至三行。” 我们应排除“一字诗”,过短则宽泛莫测;其次,单行字数控制在二十字内为宜,过长则难达一字千钧之力。

【关键词】谴词、造句、炼意、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言志

在谈微诗忌语之前,我们先对微型诗的产生和发展作些基本了解。 中国微型诗古已有之,现代微型诗也随着现代小诗的产生应运而生。现代小诗诞生于“五四”前后,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迎来了中国小诗创作第三次高潮(第一次为“五四”时期,第二次为“抗日战争”时期),诗人们纷纷致力于现代小诗的创作,这是时代变革与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世界信息的一体化进程加快,人们需要在短、频、快的信息中获取物质发展机遇,而其密不可分的精神食粮,即文学、艺术等,理所当然地不能去占用其宝贵时间和精力。加之生活节奏的加快,随之而来的精神疲劳,使人们产生紧张、压抑之感。这个时候,如果有瞬间的精神愉悦,必然会使人们的紧张和疲劳得到松弛,焕发新的激情。

小诗以其篇幅、语言短小精悍,意味隽永深长满足了这一需要,所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而小诗中的微型诗创作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并逐渐形成独立的创作群体。 今天,微型诗大量存在于诗人们的创作中,但对微型诗的定义却未形成完全统一的认识。就其体式结构划分看,有认为四行内为宜,也有认为三行内为宜,但更多的偏向于把三行内的小诗定义为微型诗。诗人华心把现代微型诗概括为,“微型诗作为一种新的诗体,它的内容是诗;它的形式是微型,即每首诗除题目外,内在结构为一至三句,外表样式 为一至三行。”(摘自“中国微型诗网站”华心论《微型诗的体式》一文),笔者支持这一观点。

此外,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微型诗的单行字数提出基本的要求,使之更具规范性。就笔者的肤浅了解,目前还没有诗家谈及现代小诗(包括微型诗)单行字数的多寡,这主要是现代新诗提倡自由化写作的缘故。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诗歌写成了五花八门的体式,破坏了诗歌固有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再加上部分作者对语言、意蕴的造设,形成了大量生涩、虚幻的分行文字,贯以诗歌的美誉,其实质充其量只能算是“我体文学”,这在当前的网络写作中尤其盛行。首先,我们应排除“一字诗”,过短则宽泛莫测;其次,单行字数控制在二十字内为宜,过长则难达一字千钧之力。 自新诗产生以来,大多诗家对小诗语言、结构、意蕴等方面都有了一些共性的认识。都力求言简意赅,以尽可能少的语言,表达尽可能丰厚的生活内涵。张永健把小诗的特点概括为,“不受章法限制,短小、灵活、自由,刊载则所占篇幅甚小,诵读则所用时间不多;更因其寓繁于简,由博返约,宿龙成寸,语精句警,言简意赅,有如格言箴语,富于启示性,意味隽永,有弦外音,味外味,语近情遥,含吐不露;再加之音韵和谐,往往令人过目成诵,历久难亡。”(摘自《中国当代小诗五百首》序),这应是对小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微型诗更应如此,而且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微型诗要每字必争。真正的诗家们都知道小诗不易写,微型诗就更不易写好了。作者切不可报有投机取巧的幻想,以为写微型诗可以易如反掌。这至少是不严谨的,或者说带有虚浮的性情,犯了文学中的幼稚病。也可能有些作者一夜之间会炮制出一大堆微型诗,如果真能做到多一字嫌赘,少一字嫌薄的地步,当堪称大家。这非旦夕之功,朝暮之力可以达成的。

写好微型诗不易,但我们能从谴词、造句、炼意、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言志几个方面用心把握和探索,规避一些微型诗创作中的禁忌,当对写好微诗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一般认为,诗词忌平铺直叙,死水浮萍,忌华丽装饰,深涩滥造。阿夏认为,“诗词一忌生造,二忌酸腐。不生造,不酸腐,然后才可以论好坏” (清韵书院.个人专栏.扪虱谈)。诗家还认为,“学古人诗词,当学其风骨,切忌着眼于技巧”。笔者认为,这对新诗的创作,尤其对微型诗的创作,概莫能外。这里笔者再从谴词、造句、炼意、说理、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言志九个方面概括微型诗创作的禁忌,一管之见,供交流探讨。我把它称之为“微诗九忌”,错谬之谈,望各路诗家批评指正。

第一忌,谴词:忌用转折、关联词。要转连自在意中。

第二忌,造句:忌用陈词、冗长句。要简洁、精炼。

第三忌,炼意:忌重复、低俗。要新,达妙,妙趣横生。

第四忌,说理:忌教条、解说。求寓情于理,一语中的。

第五忌,叙事:忌铺陈、延展。求一语道破天机。

第六忌,抒情:忌轻浮、造作。求情理相通。

第七忌,写景:忌直白、翻拍。求奇险,情景交融。

第八忌,壮物:忌虚无、怪诞。求虚实相生,以物传情,借物传神。

第九忌,言志:忌空洞、口号。求无意而生花,石破天惊。

这九个方面的禁忌,并非孤立和呆板,它们之间大多可以互通制约,只是在其相应的写作点上,更应重视这些方面的禁忌。而且,大多于诗词创作是共同的约束,并强调在微型诗创作中,更具抑制力。下面笔者就“微诗九忌”做进一步的例证分析。

1、“谴词”忌用转折、关联词,要转连自在意会中。这既是诗歌语言“原生态”要求决定的,也是微型诗特定的语境要求。所谓诗歌的原生态,就是要求写作者减少主观意愿,要自然再现源于生活的诗意情怀,让起承转合自在意中。因此,转折、关联词在这里显得累赘,有无转折、关联词都不会影响诗意的呈现。而对于内蕴于诗意所必须的转联,则是客观存在的。如诗人向天啸的《清明》,我跪下了/母亲也拉不起来。全诗上下两句,实际是转折关系,如果用了转折词,势必累赘。同样是向天啸的另一首诗《瀑布》,没有退路可走/便拼死一搏/反而出现奇迹。应该说这是一首意蕴鲜活,也把握成功的微型诗,但第二句的“便”字,如果去掉,也并不影响诗意,反而更加精炼。

2、“造句”忌用陈词、冗长句,要简洁、精炼。用简洁、精炼和新鲜、活泼的语言表现深刻、厚重的主体,当是诗歌创作的追求和目标。诗贵言简意赅,一字千均,尤其是微型诗歌,每字必争。所以我提出将微型诗歌单行的字数控制在二十字以内为宜。虽然不强调其唯一性,但也明确了不宜拖沓冗长。拖沓冗长为之大白话,不是诗家语。笔者目前很少读到单行超过二十字的微型诗歌,说明诗人们在微型诗创作中已惜字如金。

3、“炼意”忌重复、低俗,要新,达妙,妙趣横生。这里主要指诗歌的意象和意蕴,一个优秀的诗人是十分重视炼意的。尤其是微型诗歌,没有新、奇、妙的意象,没有积极、健康、进步的意蕴,一般不会动笔。如诗人赖杨刚的《松》,一笔绿,狂草了天空/你/风云满身了吗。这是一首典型的写境微型诗歌,诗人一触笔,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抓住“笔”和“狂草”两个意象,这和松的形态形象地融为一体,从而使诗意妙趣横生。赖杨刚的另一首写景诗《瀑布》,天空跌下来,摔成一句诗/一吟/就大气了灵魂。这是一首意蕴十分精彩的微型诗歌,诗人的触笔就让我们意想不到,当读完第一句就茅塞顿开,用意十分精妙,当与唐代大诗人李白那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名句过之而无不及。只是美中不足的是,犯了转折、关联的忌语,因为此作中的“就”字,纯属画蛇添足。

4、“说理”忌教条、解说,求寓情于理,一语中的。我这样说,其实笔者自己的创作中,也不时犯忌。笔者的一些拙作贴出来,也总被朋友们批评为教条,这都是发生在笔者的小诗中,我也一直在反省。我想,一些朋友是把理性和教条混为一谈了。我总以为,没有理性就没有一切文艺作品,当然也就没有诗歌,不管诗歌的内涵是个人的,还是大众的、社会的,都应该是理性的,当然也应该是现实的。如果只有感性的认识,就不成其为人的认识,当然也就没有资格谈文艺、谈诗歌。认同理性并不是说教,更不是对事理的辩解,是寓情于理,以情动人。如拜星月慢的《孤掌可以鸣》,请听我的响指声/声音虽小/可也是我的主见啊。这首诗的意韵很明确,取孤掌难鸣的反面而思,作者的成功在于找到了“主见”这个主题,这个道理蕴涵在作者“听”的特定情感中。然而此作同样也犯了关联、转折的忌语,如果去掉诗中的“虽”和“可”,你看是不是并不影响意韵,当然也更精炼了。

5、“叙事”忌铺陈、延展,求一语道破天机。叙事最易犯铺陈、拖沓,千万不要弄成“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否则,你不是在写诗,而是在讲故事了。一语道破天机,可以说是微型诗的最高境界,朋友们可别小看了。看看这两首叙事微型诗歌,一是诗人任少云的《那一夜》,那一夜/真沉,你的呼吸,总/压着,我的呼吸。一看这题目就知道诗人要讲一桩事情,等诗人讲完了也只有十六个字。但是,如果展开来看,当可写成鸿篇巨制。而事实上,我们已知道作品主人瓮沉重的心境了。另一篇是郁汀的《村头》,古槐树下,人们端着碗/咀嚼一个寡妇的情事,昨晚/帮工的二狗从她家醉醺醺走出。这个中奥妙,不解大家也该知道了。

6、“抒情”忌轻浮、造作,求情理相通。诗家们最忌假抒情、伪抒情和矫揉造作,也轻视那些捎首弄枝的风骚卖弄者,诗歌的含蓄是诗歌独立存在的重要特征,让生活全裸于人们的视线,是摄影而不是诗歌。我们不能只停留在情上,而要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达到情理相通。如诗人陆向荣的《背柴》,一年的炊烟/就在她的背上/升起。这首诗读罢让人感慨颇多,他勾画了一幅或艰辛或辛酸的百姓图,让你不得不融入现场的氛围中,真切感受这样一个现实。于情于理,她是那么真切而感染你的灵魂,谁会不动情呢。

7、“写景”忌直白、翻拍,求奇险,情景交融。诗歌不是收录机,诗歌也不是复印机,她依赖于现实生活情景,通过理性的升华,往往又高于生活。单纯的景物描摹,只有画意,没有诗情。景,以奇险扣人心弦,平淡而乏味的素描,激发不起人们的热情。你看前面例举的赖杨刚的《松》,让你不得不在看到松时去用心审视。

8、:“壮物” 忌虚无、怪诞,求虚实相生,以物传情,借物传神。我们不能为写作而写作,无中生有,脱离生活的本真而盲目创制,我们也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把握事物的神态,才可能生动活泼。如张世民的《衣架》,悬挂在高处/风干灵魂的汁水/最后钩住的只是一具躯壳。衣架带给我们的思考不是空无的,衣架所反映的客观现象确是存在的,作者从日常用品的衣架中找到了情感的依托,而且赋予了全新的神韵。

9、“言志”忌空洞、口号,求无意而生花,石破天惊。应该说这类题材是最难把握的,一不留神就滑入口号、空洞之中,而不能自拔。这类作品也往往受到“原生太”诗写者的批判,但是如果把握得体,当石破天惊,震耳发溃。让你从平庸,走向高傲。如赖杨刚的《英雄碑》,傲骨一根/捅破/天。几乎每一个字都力拔山河,如雷贯耳。

2005-4-30晓曲于成都桂湖居

4、关于中国诗歌问题的观点 ——为南通诗会准备的发言提纲 --------文/诗酒自娱

一、中国当下诗歌:

新诗三体并存的格局新诗诞生将近百年,早已成为中国的主流诗体;其中自由诗又在新诗中一体独大。但是,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新时期以来这一局面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决不能忽视当代诗词的存在,格律体新诗也已经具备雏形,这三种诗体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

二、关于新诗的“二次革命” ·必要性:

除了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五四”文学革命实现了语言载体由文言到白话的转变,但是各种文体的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由于重破坏而轻建设,新诗至今没有完成自身的“创格”,取得民族认同。所以必须通过一次新的革命来赓续,弥补,完成。这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补课。 ·内容:“三个重建”——精神重建,诗体重建,传播方式重建。其中,又以诗体重建为重点,这该是“二次革命”的“牛鼻子”,矛盾的主要方面。因为精神重建不单是诗的使命,而是关乎全民精神救赎;传播方式也基本上算是技术问题。 ·诗体重建包括包括改善自由诗和建立格律诗,而重点是格律建设。目前,新诗的格律建设已经在前人基础上,有了长足进步。从“东方诗风”论坛赠送给各位的这本诗选可见端倪。

三、几个误区 ·

“新诗是自由诗。”这是废名留下而的又谬种流传的奇谈怪论。如果这样,建设新诗格律岂不是多此一举?而格律体新诗已有成就岂不是也被一笔抹杀?自由诗的乱象岂不是无需改变? ·“格律体新诗是生搬硬套外国诗歌格律。”其实,目前中国格律体新诗的格律元素如韵律、音步都是中国古典诗歌所固有的,音步是有其实无其名罢了,这与标点符号、语法是一样的。而自由诗才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本来舶来品也不见得就不好,问题是还没有如同西红柿、马铃薯那样本土化,难以适应国人口味。 ·把近体诗与“格律诗”等同起来,甚至说此前的中国诗歌是 “自由诗”。这在逻辑上是犯了以偏代全的错误,而且危害甚大,无视中国诗歌源远流长的格律传统,也违背了诗歌发展的根本规律。

四、新时期出现的两个重要的不容忽视的诗文化现象

·诗词的复兴。事实上,尽管大多数时期处境欠佳,诗词在“五四”以后一直没有被消灭,其生命力顽强令人叹服;在新时期已呈复兴之势,有目共睹。 ·格律体新诗的再起。格律体新诗自1920年代起,由于种种原因,命途多舛,还是有过两次短暂的高潮:“新月派”时期和1950年代前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还,竟又死灰复燃,本世纪初,新诗格律建设更借网络之力而得以进一步推进。成绩斐然,今非昔比。不妨指出,以上两种现象的产生,均得益于自由诗的自我放逐,自我孤立,是其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结果。

五、21世纪中国诗歌发展方向,或曰策略 ·

新诗的民族化:“二次革命”中诗体重建完工之日,亦即新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对接完成之时,其民族化便大功告成矣。可喜的是,目前的实践正在朝着这一方向健康发展。 ·诗词的现代化:我意这包括三个方面:着力反映时代生活风貌,表现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基本上使用浅近文言,不排除现代口语的诗化提炼(聂绀弩、杨宪益的作品就是范例);音韵实行“双轨制”,以普通话为准的新音韵与目前尚有不少诗人使用的平水韵并行不悖。此“二化”者,实际上就是中国诗歌未来的走向,发展的必由之路。舍此无他,信乎?

六、21世纪中国诗歌版图

21世纪中国诗歌将要形成的诗歌版图待新诗经过“二次革命”的洗礼,诗词又得到了现代化的濡染,我估计,大约到本世纪中期,中国诗歌界会形成“三分天下”的局势:自由诗经过改善,除了分行以外,还会讲究语言节奏,适当考虑音韵,从而在文体上与散文划清界限;而格律体新诗则已经形成得到公认的一整套格律规范和体式谱系,为诗人们所乐于使用;诗词呢,古典诗歌中以诗、词、曲的都为主的各种体裁都能够任由有素养的诗人们用以咏唱。这样,若以语言载体划分,就可以分为新诗与诗词两块;新诗中包括自由诗与格律诗。若以是否遵从格律划分,又可以分为格律诗与自由诗两块;而格律诗中就包括诗词与格律体新诗。当然,这只是从诗体上来展望格局,若是再考虑到各种诗歌在内容、风格、流派上的丰富性,那将是一幅何等绚丽多彩的诗国美景啊!当然,要实现这样的远景,还要经过几代诗人的不懈努力。反观诗坛现状,虽然不容乐观,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样的龙理想一定能实现!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为此而努力奋斗吧!

注:本文关于新诗“二次革命”的内容主要参照吕进、骆寒超先生的观点;关于新诗民族化、诗词现代化的提法则来自丁国成先生的文章。

5、读懂诗歌——为了读好一首诗(六)--------文/一剑封

毋庸置疑,诗人海子是中国现代诗(新诗)歌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诗人,他开创了中国现代诗(新诗)的一个新的时代,他甚至缔造了一个现代诗(新诗)歌的神话,他被人饱含仰慕与敬畏地称为“麦地诗人”、“太阳诗人”。作为诗人,海子一定是成功的,他获过许多大奖、出版了多部具有影响力的诗集。有人说他是个天才,有人说他是个传奇,有人说他为诗歌而生,有人说他为诗歌而死……可是,海子究竟为诗歌留下了什么呢?他又为渴望诗歌的生命留下了什么呢?一个生来就会写诗歌的人?一个扛起诗歌的斗士?一个以太阳的名义存在的诗歌绝唱?不,这些无根的谬赞不成立,虚无的站不住脚。也许海子真的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一条通往“极乐世界”的道路。但这条路真的能通往理想的乐园么?这条路是不是铺垫在正确的生命意义之上呢?答案,需要时间来验证,但是海子本体的生命过程已经率先给了我一个答案,海子用自杀结束了自己鬼魅般的诗歌人生。虽然海子之死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看,无论是“创作环境所导致的精神分裂”,还是“从诗歌艺术转向行为艺术”(殉诗)等等,都是某种主观精神支配下的轻生,是一种脆弱的表现、甚至是懦弱。我个人认为无论如何辩解,在缺乏决定性的客观作用力下的轻生,都是一种对生命与社会的不尊重。试问,一个不足够尊重生命的灵魂能否绝唱出生命真正的咏叹调?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诗歌创作历史的诗国,中国诗人别于西方诗人的最显著标志就是将咏心言志的创作信念注入了血脉与骨髓,而这种千年来中国诗人笃信的创作向度,正是为了将生命信念、生命理想崇高地举向人类之巅的终极艺术追求,简单地说,崇尚生命首先要尊重生命、珍重生命!

有人说,没见过麦子丰收的人怎么能够读懂海子心中那片圣洁的麦地;有人说不了解城市与农村之间那段残酷距离的人怎么能理解海子心中的愤怒与苦痛!这些话听起来真的骨锋铮铮、异常震撼,可是作为一个创作者是需要用作品来引动读者的,而不是要让读者在了解了作者的身世、感情世界、思维状态后再去复原他的作品,否则写作将会成为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作为一个徘徊在诗歌圣殿之外的无名小丑,我自知不具备解析著名诗人作品的能力,但我还是想以一个认真读者的角度来描述一段海子诗歌的选读,来论证一下自己对先锋诗歌的一些疑惑与忧虑。

《重建家园》 作者:海子

在水上,放弃智慧\停止仰望长空\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来浇灌家园\生存无须洞察\大地自己呈现\用幸福也用痛苦\来重建家乡的屋顶\放弃沉思和智慧\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和你那幽暗的本性\风吹炊烟\果园就在我身旁静静叫喊\“双手劳动\慰藉心灵”

《重建家园》是海子比较著名的一首短诗,也是他自称的“麦子、乌托邦”创作阶段的一首代表作品。诗歌创作于结束了文革动荡后,中国社会骤速发展、变革的八十年代,在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的引动下,中国文化也必然地进入一个复苏、膨胀直至全新时期。纵然从海子的生平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个另类、反叛的罕见生命个体,但是再强的个体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整个社会的信息背景,所以说他“麦地意象”的一些列作品终究走不出复苏、重建的主旋律,《重建家园》便是其中一首颇具代表性的作品。

坦诚地讲,一个人、乃至一个诗人,哪怕拥有再跳跃的思维也不可能脱离他所接触之外的信息与意象,即使是梦呓或神呓也是源于现实中的观察、阅读、理解、思考,所以说《重建家园》不会超越海子二十年的生命体验,也就是从农村到城市,从安徽到北京,从农家读书郎到神童高材生,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从稚嫩的懵懂青涩到阅读过西方典籍著作后的心智大开,从天真时的不懈努力到学会思考、抗争等等。因而可见,《重建家园》中的家园依旧是年轻的海子心中的小我家园(生活方式、诗歌方式),是他对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的质问,是他对一种难以适应的“现代文明”提出的考问,更是他在无力对抗、又不愿妥协的状态下一声凄然的感慨!

或许诗人必须是感性的,但是诗人更必须是在理性的基础上迸射感性;又或许诗人可以是狭隘的,但是大诗人与小诗人的区别不恰恰是深明大义与唯我独尊么?(心中有世无疆、心中有国为大、心中有家为中、心中有己为小)

“在水上,放弃智慧 停止仰望长空”,的确,平凡的百姓们始终在庸庸碌碌地活着,不知道多久才会拿出功夫去仰望一次长空,甚至一辈子都不会跳出事物之外去判断、探索它的本质,但那并不是他们放弃了智慧,他们只是在使用另一种智慧。没有任何人会放弃智慧,而智慧的全貌更是人类永远不可揭示的奥秘。也许,海子认为在那个时刻他已经做出了对自我生命的最大退让,但是那是一种很局限的思考,那种放弃在更高的层面上甚至是微不足道的。可以肯定的是,在海子的一生中他从没放弃过智慧——哪怕一秒钟,他也没有放弃任何东西,即便结束了生命他也是在满足一种自我的追求与渴望,可说是一种获得。

“为了生存你要流下屈辱的泪水 来浇灌家园生存无须洞察 大地自己呈现 用幸福也用痛苦 来重建家乡的屋顶”生存与屈辱根本扯不上任何干系,屈辱是对尊严感知程度的一种衡量,怎样的存在是荣耀?怎样的存在又是屈辱?完全是看生命个体对于生命精神的理解与体验。司马迁是因为完成《史记》会给自己带来莫大荣耀、丰碑于历史才忍辱负重地活着么?不,那是责任,那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生命真切地领会了生命的使命。家乡需要怎样的屋顶并不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年所能轻易设计的,而他所能预见的最多是他真美的渴望、与善良的选择。因而大地呈现的痛苦与幸福其实是同一样的事物,只是诗人加以了自我需要的理解。也许是诗人根本就没深入地涉入生命哲学,又或者他对生命哲学理解得过于深彻。总之,这几句是非常消极的,并没有体现出主观的、希望靠行动实现的重建。由此,也加重了我阅读时对诗人局限于自我感受并脱离实际生活的非议,我很难从中体会真正积极的生命向度。

“放弃沉思和智慧 如果不能带来麦粒 请对诚实的大地保持缄默 和你那幽暗的本性”,我坚信诗人渴望、期待的是一片世间最丰沃的土地,是一片世间最茁壮的麦子,也是一个让他由灵魂到躯体都能自由融化的美满乐园!但是在一个国尚未富、兵不够壮,急需发展、复兴的民族面前,一味地渲染自我情绪(即使只关于诗歌),并为了抗争而选择不满的沉默、虚伪的回避是生命之音(诗歌)的真谛么?不,决不。在这个世界有许多人选择退让,但那种退让是审时度势、是大义凛然、是一种无私的割舍,是为了前进的牺牲!我们可以暂时的舍弃,却决不能放弃。生命永远都是向前的,却又要迈向死亡,所以每个活着的生命都是一首悲壮的赞美诗,世界不会因为谁的放弃而放弃什么,只有不知道放弃的人才懂得世界是属于自己的,美丽的家园要看你如何去拥有、如何去珍惜。诗人的放弃(即使他是在表达决不放弃)或许会慰籍自己胸中的愤恨,但本质上不会带给世界任何崭新的拥有。

“ 风吹炊烟 果园就在我身旁静静叫喊 ‘双手劳动 慰藉心灵’”多么迷人、令人感动的意象啊,也许这种最本真的憧憬与渴望称得上是每一个人的神往、是那般的惹人激动与喜悦。可是,梦想的家园需要劳动,更需要一个长久的生命,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劳动,决不会是写两个字那般简单。将怀想的美丽家园建成,必须一个长久的、曲折的、辛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付出,而不是仅仅是呐喊。为了家园,必须要面对苦难、不公、误解,甚至误入歧途、无为的等待,但这些都是实现的一部分,必须面对!诗人的渴望给人感染,可他是否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他有足够强烈的向往,可同时他是否愿意去承付?我不知道,但我最终没有看到。许多美好的事物都要经历漫长的获得过程,为了最终的获得,一代人、乃至几代人都默默地成为了奠基之石,他们没有写诗,他们只是用漫长的一生做了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一点点……(即使海子的家园只有诗,可一个人活着能只为诗么?)

6、什么是现代诗(新诗)------ 邓文星

现代诗(新诗)是与我国古代旧体诗、格律诗相对应的一种以白话文来创作的自由体新诗,它不要求平仄格律和押韵,各句子也没有字数的限制。近百年来,现代诗(新诗)的产生和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试就现代诗(新诗)的产生、发展、意义、存在问题、界定标准、价值判断等方面,略作如下探讨。

现代诗(新诗)的产生、发展和意义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在几千年人类文明的演进中,我们也算得上是一个诗的国度,但诗的发展到了近代已举步维艰,无法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梁启超、谭嗣同等人曾呼吁“诗界革命”。1915年 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反对封建专制,宣传进步思想,推崇民主和科学,并因此掀起了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这次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出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新诗代替旧诗。胡适、郭沫若、徐志摩、鲁迅、朱自清、冰心等著名文人都积极参与到新诗的创作之中,特别是徐志摩,其新诗影响深远。继徐之后,席慕蓉、汪国真、洛湃的诗集,也都曾以10万册为单位之销量席卷全国。随着网络的发展,我们现代社会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现代诗(新诗)的创作、交流之中。 现代诗(新诗)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其艺术成就和影响力虽然还未达到旧体诗词的高度,但是,在反对封建专制思想方面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启蒙了一代年青人的民主思想。在文革时期及文革之后的一段时间中,现代诗(新诗)也曾起到过一定的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现代诗(新诗)的发展,的确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当前现代诗(新诗)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现代诗(新诗)的流派众多,各流派也都有其上乘的作品,理论界很难为现代诗(新诗)确立一套统一的衡量标准。再加上现代诗(新诗)的形式完全自由,毫无约束,也毫无门坎可言,任何文化层次的人只要随便写上几句再分分行,就都可以挂上现代诗(新诗)的名字。时至今日,现代诗(新诗)的发展已经到了几乎无路可走的地步了,其主要原因是主流创作存在问题,流下了大量的不受读者欢迎的所谓诗作。以至于,著名作家韩寒质疑:现代诗(新诗)和诗人怎么还存在?当然,中国不是没有现代诗(新诗)人,而是如今现代诗(新诗)人的作品根本就没有什么读者。 上世纪70年代,朦胧诗的出现,是有其特定历史背景的,因为从当年的价值标准来看,这些诗带有反社会性,刻意朦胧是为了保全作者自己。朦胧诗一度流行,影响了很多写诗的人。自此以后,很多诗人盲目模仿这种朦胧的外在形式,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还以为唯有如此,方能彰显自己的高深水平。如今朦胧诗的发展,几乎达到了晦涩的地步。病句、生造词在诗中随处可见,此类晦涩诗作的大量出现,自然损害了现代诗(新诗)的形象,让读者不知所云。 模仿译体诗的作品在中国现代诗(新诗)中也非常多见。这些诗作,读者也很难接受。现代诗(新诗)的诞生,其本身就是源自对国外诗歌的移植,而不是对祖国优秀诗歌的继承。其实,国外众多诗歌流派的作品,在我国《诗经》、《楚辞》中都可以找到相应实例或表现手法,但是,国外优秀诗歌一经翻译就走形变样了。任何语种之诗歌的艺术效果,都是构筑在其特定的文化根基之上的。翻译只能译出其大意,无法译出其艺术高度和音韵节奏之美。对这一点,我们反过来看就更好理解。不管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新诗),只要译成外文就都一样了,外国读者根本无法辨别哪一首作品译自中国古代的诗或词?哪一首作品译自中国现代诗(新诗)?而我们本国读者对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诗(新诗)的差别是一目了然的,其艺术效果和风格也差别好大。流传甚广且通俗易懂的《静夜思》在译成英文以后,不管你看哪一个译本,都无法体会出原诗的意境,众多的英文版本给我的感觉都是散文,根本就不是什么诗了。但是,让人啼笑皆非的是,现代很多诗人还在盲目地模仿译体诗的写法,其实,他们所学习的并非外国某著名诗人的创作手法,而只是在认真地向翻译人员学习写诗。 更为有甚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品格不高的人为追求个人扬名而不择手段,有大量写作屎尿题材之LaJi体诗歌的,有大量写作淫秽内容之下半身诗歌的,有大量写作歌功颂德之歌颂体诗歌的,等等。这些作品往往引起读者的反感,严重损害了诗歌的形象。网友们对毫无诗意的梨花体作品的狂热,其实,也是对现代诗(新诗)的一种讽刺。羊羔体作品喜获大奖,抛开官诗因素,可能也是权威界对现代诗(新诗)发展方向的一种简单导向。现代诗(新诗)的发展,让人越来越糊涂,到底什么是现代诗(新诗)?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

现代诗(新诗)的界定标准

现代诗(新诗)发展到今天,并没有什么权威的标准。硬要为它加个什么标准,可能也不合适。但是,我们也不能认为:凡是以白话文撰写的分行断句的作品,就都是现代诗(新诗)。笔者多年从事歌词创作,也认真阅读、体会了大量诗词作品,以本人管见,我认为现代诗(新诗)应至少同时具备以下七个条件:

(一)现代诗(新诗)应该具有一定的思相内容,并且前后连贯 什么是诗的思相内容?诗的思相内容是指一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一定水平的人在认真阅读之后都可以得出的比较一致的中心意思。所谓一定水平的人并不是指哪一个学历层次以上的人,而是指理解能力正常并且阅读本诗不存在文字障碍的人。任何文学作品都应该有一定的思相内容,诗也并不例外。诗中没有思相内容,就会空洞无物;诗中思相内容不一,前后不连贯,就会让人不知所云,怎么看也不会有什么感觉,不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一些发在报刊或网络上的诗作,真让人看得一头雾水。我曾私下询问过多名作者,其本人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意思,只是想到这些句子就写出来了。这种诗作拿去作为高考试题,估计全国高考语文状元都不知其然。这种忽悠人的文字排列,实在没有什么阅读和赏评的价值。当然,它也有一个作用,就是浪费读者的时间和精力。

(二)现代诗(新诗)应该具有一定的诗意 什么是诗意?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所谓诗意,笔者认为,它是指诗的意境和美感,是诗歌作品中所营造出来的一种诗情画意的氛围。诗意并非神秘莫测,它是可以被人感知的。对同一首诗而言,人们通过仔细品读和体会,都可以从潜意识中浮现出相同的内心感受。诗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最大特点,不在于它分行断句的外在形式,而在于它的内在诗意。没有诗意的文字作品都不能叫做诗。例如,“上帝啊/女王怀孕了/谁干的”,这是一篇大家都熟悉的并且荣获了金奖的短篇小说之全部内容。尽管我把它分行断句了,但我相信应该没有人把这当作是一首诗。所以说,诗意是一个文字作品之所以叫做诗的前提。下面,笔者试从诗的意境和诗的美感两个方面,对诗意略作探讨。 1、从诗的意境来说,一首短诗通常只营造一个意境,而表达一个意境则需要多个意象的介入。引发诗意,应有合适的意象,通过多个相互关联的意象来表达出诗的意境。例如,本人诗作《没有月亮的夜晚》:“没有月亮的夜晚/ 看不见思念/ 是那一缕秋风/ 远远地吹来/ 当年的只语片言// 多少年了/ 曾经的往事如缕如烟/ 幻化成一对/ 河边追梦的少年// 今夜,我们依旧/ 隔水隔山/ 隔不断的,还是/ 这份思念// 落叶飘零/ 我在定定地看/ 不知哪一片/ 是我们风干的诺言?”我们知道“明月千里寄相思”,也懂得“有情人千里共婵娟”,但是,没有月亮是不是就没有思念呢?当然不是。这诗就展现了一幅有情人在无月秋夜之下苦苦思念的画面,画中有山有水,有秋风落叶,还有童年的幻影和甜言蜜语。这就是这首诗的意境。而这意境是通过“秋风”、“落叶”、“山”、“水”、“河边少年”等意象,而营造出来的。 2、从诗的美感来说,诗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结合体。就形式美来说,诗的美感体现在诗的语言美和节奏美两个方面。语言美要求一首诗作的用语应当规范,简洁凝练,符合汉语语法,无语病、错别字、生造词和晦涩、别扭的表达,并且尽量不用生僻词。可以合适地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但不能刻意追求,要以一般读者能理解、能读懂为限。节奏美要求一首诗作的文字排列和结构安排能有一定的音乐节奏感。节奏感有利于读者阅读、理解和欣赏诗作,好的节奏感就像诗中存在一种无声的旋律一样。从作曲的角度来理解,就是曲家看后的第一感觉是比较好配旋律,与多数乐曲的曲式结构比较一致;从一般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读起来比较舒服、顺畅,声音中会有长短起伏的变化,平仄相间,抑扬自如,比较活跃。读者在颂读过程中,不会产生呆板的感觉,也不会有累的感觉。就内容美来说,诗的美感体现在诗的意境美和含蓄美两个方面。意境美就是一首好的诗作所表达出来的意境要优美。让人阅后,如同欣赏了一幅画,在潜意识中能产生一种画面的美感,甚至联想翩翩。含蓄美则是要求诗作应当多用意象的手法,迂回曲折地表达思想,不能直来直去,让人阅后能回味无穷,留下想象的余地,如同雾中观山,但拨开云雾之后,依旧山还是山。

(三)现代诗(新诗)应该写得比较好懂 尽管难懂的诗作中也有写得好的作品,但好懂是诗作流传的重要条件之一。音乐界也是一样,越是难唱的歌,就会越难流传。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歌《我和你》的演唱难度很大,尽管歌曲不错,政府也大力宣传,但时至今日,大江南北都没有多少个人愿意传唱。现代诗(新诗)领域也是一样,好懂的诗作,喜欢的读者才会多。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的影响力都非常之大,流传也非常之广,你看其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让人晦涩难懂了?席慕容、汪国真的诗集也都非常畅销,你看其中哪一首晦涩? 好懂当然重要,但好懂的标准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好懂的标准是至少应让初中以上水平的人中之绝大多数都能看懂。因为这这种文化层次的定位,才是诗歌受众的绝大多数。但是,现实中,不少现代诗(新诗)作者总是刻意追求云里雾里的感觉,自以为越是写得难懂的诗作,就越能彰显自己的水平之高。这实为现代诗(新诗)创作的一大误区,也是失掉读者市场的主要原因。再难懂的诗,也不能让一个大学生借助《辞海》都还看不懂。果真这样,试问你的大作还剩下多少个读者?你以为真有大学生捧着《辞海》来阅读你的现代诗(新诗)吗?古代文人的文字功底普遍超过我们现代的人,你看他们创作的千古流传的诗词经典作品中哪一首晦涩难懂? 现代诗(新诗)的发展曾经出现过朦胧诗,但朦胧诗最早是产生在文革时期的“地下诗歌”,在当时看来是具有反社会性的,之所以朦胧,是为了逃避当局的打击。例如,朦胧派诗人食指在1968年写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母亲的手中……”这诗中的“妈妈”绝对不是指作者的生母。诗在后面也指明了“妈妈”就是“北京”,但也是以部分指代全部,北京是祖国的政治中心,实指祖国。自古“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在游子离家时对母爱的感受往往都催人泪下,怎么可能变成了穿透孩子心胸、让孩子无比痛苦的针线呢?回想文革时推行过的一段愚民政策,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作者写作这诗之时,正座在离开北京,去山西下乡的列车上,前途未卜,感觉自己被祖国抛弃了。祖国就像操控风筝一样,把自己完全控制了。要想抗拒知青下乡的政策,是不可能的。作者爱国,但报国无门,所以心中骤然疼痛。这类诗带有政治性,但司法机关要追究作者之法律责任时又非常困难,因为写得很朦胧。朦胧诗在当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能呼唤人性,引人进行理性思考。随着文革过后,我们党实现了伟大的拨乱反正,推行依法治国和改革开放,尽管朦胧诗还延续了一段时间,但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可惜的是,时至今日,还有大量所谓的诗人刻意模仿,把诗写得比朦胧诗还难懂,以为这样就可以实现高深莫测或自成一派了。其实,难懂不等于水平高,好懂不等于没水平。真正的好诗,应该是既写得好懂,又富有诗意。这才是最难写出来的。 梨花诗其实并无诗意,也无水平,但至少好懂、言之有物。较之难懂的晦涩诗来说,更受读者欢迎!

(四)现代诗(新诗)应能比较自然地入韵,但不刻意去追求押韵 诗界有人提出,没有平仄格律和押韵的作品都不是诗,五四以后的“新诗”都只能算作随行体文学。这种观点我不赞成。一首作品是不是诗,这不是谁说了算的。诗在本质上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特质是诗意,并不在于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古今中外各种语种的诗歌,都说明了这一点。当然,韵律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表现出诗中的美感,同时,诗入韵后也能更好地让读者记住,颂读出来还有一种听觉美,这样,喜欢这首诗的人就会更多些,也就更有利于诗的流传。一首现代诗(新诗)能比较自然地入韵是很好的,但是,刻意去追求押韵会损害诗的内容,万不可取。顺便提一下的是,韵律感不仅仅靠韵来体现,它还包括平仄格律和句式结构,即前面提到的节奏美之问题。

(五)现代诗(新诗)应有一定的思想高度 诗人的人格应该是伟大的,诗人的胸怀应该是宽广的,其追求的应该是真、善、美。诗可以反映下层社会的呼声、弱者的灵魂,但拒绝为强者辩护和宣传。至于低级、下流、庸俗、不道德、不健康、非正义之类的东西,都不宜写进诗中。缺乏思想高度的庸俗之作,在网络上传有很多,我就不举例了,以免影响读者的心境。诗是用来陶冶情操的,看后让人恶心、反感的作品,还叫什么诗啊。 诗的思想高度是靠读者领悟出来的。伸长脖子,扯高嗓门,大喊各种假、大、空的政治口号,并不是什么思想高度。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它不应该带有任何的政治色彩。文学艺术作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它是没有国界、没有人种区分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作品,其诗的品格也就不高了,更不是什么思想高度。

(六)现代诗(新诗)应有一定的艺术高度 诗在文学作品中,应该是最高艺术效果的代表,其用字最少,凝练优美,而艺术表现能力最强。散文、小说、剧本、新闻等作品的用字通常都比诗歌多得多,其表达只要到位即可,使用语言也没有多少艺术效果的要求。而诗就不能这样,诗是要追求艺术效果的。诗的艺术效果要通过其精巧的构思、凝练的语言和含蓄的表达来实现,其艺术高度要通过其语言美、意境美、含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来综合体现出来。前四种美在前文已有论述,音韵美则主要是指诗作押韵以后出现的效果。国家一级作家、“鲁迅文学奖”评委、著名诗人赵丽华的《我终于在一棵树下发现》:“一只蚂蚁/ 另一只蚂蚁/ 一群蚂蚁/ 可能还有更多的蚂蚁。”2010年“鲁迅文学奖”得主、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徐帆》:“徐帆的漂亮是纯女人的漂亮/ 我一直想见她,至今未了心愿/ 其实小时候我和她住得特近/ 一墙之隔/ 她家住在西商跑马场那边,我家/ 住在西商跑马场这边……”这两首诗作,尽管出自中国著名诗人之手,但其艺术高度是让人质疑的,给我的感觉是毫无诗意。

(七)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绝对不能破坏思维的连贯性 诗歌的语言忌讳直来直去的平铺直叙,适当的跳跃是合适的,也能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但这种跳跃不能破坏思维的连贯性。一旦破坏了思维的连贯性,就属于另外写的一个内容了。诗中内容杂乱,就会让人不知所云。最后,就成了一首晦涩之作。当然,晦涩还跟生造词、不当搭配、生僻字等因素有关。诗中多种意象的创设,必须具有共同的内核,否则,就是晦涩之作。例如,著名台湾诗人非马的《大雪》:“把所有不合季节的/ 热/ 情/ 统统冷却深埋// 然后招引一双双不怕冷的脚/ 去徘徊/ 去乱踩/ 去不知所云。”这诗前后两节的语言具有跳跃性,但结合标题《大雪》,读者就会明白:前面一节是写下大雪,后面一节则写了雪后人们外出玩雪的景象,通过雪地上的脚印就反映出来了。这诗的手法很高明,诗中并无“雪”、“脚印”的字样,但这确是本诗的两个主要意象,而且两者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诗中作者语言的跳跃无碍于读者思维的连贯,“雪”和雪后“脚印”两个意象的内在联系也符合常理。 总而言之,上述七个条件,若能得到诗界的认可或进一步完善,当然也就成了界定现代诗(新诗)的标准。

四、现代诗(新诗)的价值判断 一首诗作,之所以能够在千百年后留传下来,是因为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价值。几千年来,我国各朝各代的政权不断交替,但文化传统一脉相承。优秀的文学作品,总会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进而代代相传。诗词界也是一样,可以说,价值决定诗的寿命。任何诗作都会具有一定的作用或功能,尽管这种作用或功能不一定是正面的,但诗作不一定具有价值。现代诗(新诗)的价值应该如何判断呢?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 首先,我们应该明白:现代诗(新诗)之价值判断的主体是读者。只有读者真正喜爱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没有读者的作品,一般都不会有什么生命力。评诗论诗的权力,虽然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但广大人民群众的眼睛才是真正雪亮的。人民群众可以创造历史、创造艺术,也可以传承历史,传承艺术。诗是一种文学艺术的精华,它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才可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其次,我们要看现代诗(新诗)的价值之内容。诗的价值包括了诗的思想价值和诗的艺术价值两个方面。 诗的思想价值是由一首诗所表达出来的中心思想来体现的。所谓诗的中心思想,是指不存在文字障碍的读者们在认真阅读一首诗之后所能得出的比较一致的主要意思。凡是没有中心思想的诗,就没有思想价值可言。晦涩诗就属于这一类,让人读后不知所云,唯有上当或浪费时间的感觉。现代诗(新诗)之所以失去读者市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晦涩诗太多。另一方面,存在中心思想的诗也不一定就有思想价值。诗中的主要思想还必须是有道德内涵的,能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并有一定的思想高度。这样的诗作才谈得上思想价值。反过来,追求低级趣味的诗作,例如LJ派诗歌、下半身诗歌等,与诗的高雅品格背道而驰,则毫无价值可言。当然,这种诗作也可能博人一笑或让人嗤之以鼻。 诗的艺术价值是通过一首诗的创作手法来营造出来。诗是通过艺术化的语言来表现思想的,它通过凝练的语言、特别的视角、精巧的构思、意象的选择和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来共同营造出诗的意境,创造出诗的美感,充分表达出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含蓄美、节奏美和音韵美,让人读后,能陶冶情操,留连忘返。梨花体、羊羔体作品,缺少的正是诗的艺术价值,可以说,它们只是普通的低档次分行散文而已,根本就不是什么诗。 再次,诗本自然成。诗的价值只在自然之中方能真正体现。行笔不畅、故弄玄虚、无病申吟、磕磕绊绊的诗作都会让人生厌。写诗应立足于有一定灵感之时才能下笔,灵感来时,诗作会一气呵成。不能刻意强迫自己去为写诗而写诗,像挤牙膏一样,这挤出一点,那挤出一点,最后拼奏成一首所谓的诗。这种诗作都没有多高的质量。好的诗作应该有一种自然的灵气和美感,能透出自然之美,并且美得自然。在我国几千年的赏石文化中,人们所欣赏的唯有自然之石,欣赏其自然之美。如今科技发达,仿玉瓷的质地也与自然界之真玉几乎一模一样了,但真玉的价值却远非仿玉瓷能比。自然之美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赏评诗作也是一样,失去了自然,其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代诗(新诗)若至少同时具备前述七个条件,并力求写出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应该还是会有读者喜欢的。本人不是什么诗人,今后也不打算写诗,但为了说明问题,也顺便写了几首拙笔(附后),欢迎大家相互交流! 【暗恋】 很长时间了 总想与你相见 风风雨雨 都是我的思念 默默地 我期待着 那一份缘 为了等待你的回眸 我含辛茹苦 历经了多少个 酷暑严寒 才磨练成你窗下 这棵杜鹃 多少阳光雨露 一直埋在心里面 只等你的春风 到时 我所有的枝头 都将为你绽放一个 美丽的春天 【珠贝】 无意与你相遇 只因河边的那次裸泳 我是水中的一只 珠贝 从此铭记了你的美 这份心事常留我心中 千年的等待 所有的青春和爱意 为你凝结为一颗珍珠 亲爱的 来生 你就是河边的采贝人 我将与你相遇 在那个风平浪静的港湾 为你奉献 这一生的最美 【错过】 一时不慎 曾经为了你 苦苦等候的花蕾 悄然滑落 冥冥中 我擦干眼泪 随风飘落到佛前 苦苦哀求 如何才能 重新爬上枝头 在你必经的路旁 为你再度绽放 一朵 圣洁的玫瑰。

7、新诗究竟是什么---------------诗酒自娱

新诗究竟是什么?——对几种片面判断的辨析 稍具逻辑常识,就知道使用全称判断,容易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不幸,在回答“新诗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出现了好几种这样的错误。

“新诗就是自由诗”吗? “新诗是自由诗” ,这是废名(冯文炳)先生提出的著名论断,影响极大。其错误在于无视格律体新诗的客观存在:一般认为,新诗第一个格律诗派即新月派的产生,以闻一多1925年5月13日在《晨报副刊.诗镌》发表《诗的格律》为其标志,据沈用大考证,格律体新诗创作的两位先锋是刘梦苇与朱湘,他们推出严格意义上的格律体新诗是在1925年7月,也是见于《晨报副刊》。

诚然,一种诗歌流派的产生,绝不会没有准备,没有前兆,而其发轫则还可以上溯至1923年陆志韦出版诗集《渡河》,试验新诗格律,他在序言里斩钉截铁地宣称:“节奏千万不可少,押韵不是可怕的罪恶。”因此朱自清称他为“新格律运动的前驱” 。这还是新诗幼年时代的事,格律体新诗逆势而上,经过几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时至今日,已经初具规模,自成体系(参见拙文《格律体新诗谱系》: ... &extra=page%3D1),客观存在,不容抹煞。所以,“新诗就是自由诗”是以偏概全的错误论断。

“新诗是白话诗”吗? “新诗就是白话诗” ,那么有不是新诗的白话诗吗?当然有!其实,白话诗古已有之,正如白话小说古已有之一样。且看《水浒传》里白日鼠白胜唱的那首著名歌谣:“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不是白话诗是什么?早在唐代,就有被称为“白话诗人”的王梵志了。所以,显然由诗词到新诗,就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载体由文言到白话的转变可以概括得了的。

“新诗就是白话诗” ,这是一个似是而非,不容易觉察的错误论断。同样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新诗是舶来品” 吗?这也是一个得到普遍认同的论断,同样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却带有更大的“欺骗性” 。所以,我们得花更多的精力来予以澄清。如果我们说自由诗是舶来品,这绝对是事实,没错。自由诗是美国诗人惠特曼创造的一种打破格律约束的诗体,如果从他的第一部诗集《草叶集》1855年在纽约出版算起,至今也才155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没有自由诗,说中国的自由诗是舶来品当然毫无问题。不过,我们还需要着重辨析两个问题,即破除两种误解:一是中国近体诗是格律诗(或迳称格律诗),而之前是自由诗;二是格律体新诗也是舶来品。如果中国古代有自由诗,那么,自由诗就不是舶来品了。但是事实上中国古典诗歌(包括自《诗经》以来,直至清代)的历史,是一部诗体由单一到丰富的历史,也是格律由粗疏到严格的历史。中国古代诗歌不存在有不有格律的问题,而只有格律是宽松还是严格的问题。近体诗、词、曲是格律诗,诗经、楚辞、古风也是格律诗。自由诗在中国古代是找不到“祖宗”的。它的舶来品“帽子”是戴定了。注意,这里说的是事实,而不带褒贬。现在余下的问题是,格律体新诗是不是舶来品?如果是,“新诗是舶来品”的命题就能够成立;如果不是,说“新诗是舶来品”就是以偏概全。

早就注意到,一些人在反对格律体新诗的时候,就是把“外来形式”作为其理由甚至“罪名”的,“顺理成章” ,也就得出她“难以生根”的结论。对此,从来还没有理直气壮地予以否定。现在,我要大声说一声“此言差矣”!格律诗的根本条件,一言以蔽之,就是音韵与节奏的规律性安排。因为自由诗也可以押韵,也不能没有节奏,格律诗与自由诗的分野就在于二者是否形成一定的规律。那么,格律体新诗在音韵上无疑是继承了中国古诗传统的;节奏规律呢?节奏的规律性安排,实际上就是音步的规律性安排。

中国古诗没有音步概念,它是从英诗借用的。所以,就有论者认为格律体新诗是舶来品。其实,这是只看表面,不求实际。中国古诗有不有音步呢?有!朱光潜、何其芳的相关论文里,就为古诗做出了音步(即“顿”)划分。朱光潜指出:“五言诗每句每句表面似仅含两顿半而实在有三顿,七言诗每句表面似仅含三顿半而实在有四顿。”(《诗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133页)不能因为没有以术语表现之,便不承认其客观存在。不能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就否定诗文中停顿及语气的客观存在,与此同理。就是在诗体上,格律体新诗也是直承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整齐体上承以五、七言诗为代表的齐言体,参差体上承词、曲。如上所述,既然格律体新诗与中国古诗格律一脉相承,就决不能说它是什么舶来品。应该说它是中国古代格律诗在现代的合乎情理、适应需要的新发展。既然如此,就不能说新诗整体上是“舶来品” ,而只能说自由诗是舶来品了。

那么,新诗究竟是什么呢? 答曰:新诗是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产生的以白话为载体的,突破了中国传统诗词语言节奏的包括自由体与格律体两大品类的尚在发展中的的崭新诗体。

长歌楚天碧回复:

新诗是以突破传统诗词格律为主要表现的诗,白话不是新诗的全部,自由更不是新诗的全部,新诗的新,要体现在其新字上,新诗的“新”有那些呢?新诗的新就是用“新思维、新思想、新语言,写出新格式,体现新意境。”

8、当代汉语诗坛二元格局中的诗体重建---------微斋先生

一、 数千年中华古国的诗歌生态环境,运行到当代,毋庸置疑已呈现出两种诗体并存的二元化格局。

上世纪初,随汉语书面叙述方式的转型,产生了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载体的新体诗。新体诗(以下简称新诗)经过一百年的艰难发展,固然也出现了一些足以传世的惜乎太少的珍品,却又终因传统文化渊源的断绝而在世纪末陷入困境。其间,严重失误的教训较之小有成就的经验,后者不如前者远甚。诗与文界限的泯灭,韵与美因素的丢失,更兼之高雅与粗俗身份的易位,无怪乎诗已不诗,读者不齿了。

然而,人间别有诗坛在。那看似早该退出历史舞台的以文言为载体的旧体诗词,近百年来虽然处于“在野”的不利地位却始终坚持运作,民国时期其作者不绝如缕,尤以抗战中为甚。尽管柳亚子在40年代中期曾预言“五十年后将无人再做旧诗”(1),但是,1949年后,诗词公开的吟咏虽一度偃旗息鼓却仍以私下传抄的方式在“地下”流行,80、90年代(恰好近“五十年后”)终于破解上述“柳氏魔咒”而风靡神州。诗词这种传统艺术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一时间作者蜂起,作品纷陈,好一派兴旺发达!可此时的诗词复兴,早已今非昔比,除堪称佳作的惜乎太少的篇什之外,大多或因传统文化基因的先天不足而媚俗随潮,平庸浅薄;或因思维方式的落伍停滞而食古不化,生涩违时,加之以文言叙述方式对当代生活的局限,古典美的淡化,不仅是唐宋风光难再,就是较之有明有清乃至民国,也显然自愧弗如!

上述二端,就是当代汉语诗坛的令人扼腕的现状。

二元格局中的旧体诗词,意境审美的缺失和淡忘应是它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在与时俱进的前提下加以克服,至于诗体形式,它是有所归依的,本文就不再多议;而在新诗领域的问题除内容(本文暂不涉及)外主要就在形式上,即表现为对格律规范的背离和丢弃,这正是本文论述的主题。诗之所以为诗,与散文相区别的形体特征,就在于格律的有无。格律,旧体至今犹有,故作品再差,称作“歪诗”它还是“诗”;而新诗无此,故即使号为“佳作”者也只不过是美文而已。

百年乃至而今,新诗的诗体重建,曷可忽视乎?

二、从古典诗歌发展进程看格律规范之重要

所谓诗体,是指诗的外在表现形式。诗的内在涵义在于它高雅的主旨精神及其审美情趣,这种内涵是要通过有别于其它艺术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诗这种语言艺术独具的形式特征就在于它的音乐性。从“康衢击壤,肇开声诗”(2)开始,诗就同与生俱来的这个特征不可分割了。固然,诗最早是为歌唱而生的,国风、乐府莫不如此。魏、六朝以降,诗与歌唱逐渐分离,然又与吟唱紧密结缘,音乐性并未因此丧失反而以似“歌”非“歌”的“吟”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当是它与散文文体的最大分野。《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所谓“言”以及极度感慨之“嗟叹”,皆是散文的语言,而“咏歌”就是诗的语言了。

由此可见,音乐性之于诗,是关乎其安身立命的头等大事。

除了音乐性,诗还有它与散文相区别的形体特征,如句式长短的规定,篇幅广狭的限制,句式结构的成型,而在古典诗歌那里,这些都要服务于歌唱或吟唱,是不能自外于音乐性这个中心的。

为了保证诗的音乐性,这就需要曲谱(对歌唱而言)和格律(对吟唱而言)了。《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看来,“诗”是通过“歌永(咏)言”的方式来“言志”的。而要高标准的做到这点,就必须“声依永(韵),律和声”,就必须借重或严或宽的格律规范。鉴于诗乃是文学的一种样式,由民间乐歌发展到文人词作,早已是以吟唱或吟诵为主,故格律就是为诗的音乐性而设置的规范和保障。格者,言其形体特征;律者,指其音韵节奏也。后者确保其音乐性,而前者亦为后者所制约,二者结合共同为诗的主旨精神与审美效果服务,是完成诗歌大厦的不可或缺的栋梁。

众所周知,严格的载诸明文的格律规范,是在南朝发现四声后经过逐渐酝酿而后于唐初确立。它通过同韵相押突出音顿的和谐,通过平仄交错显现音调的扬抑,通过对仗排比张扬音色的呼应。于是乎由上述三个因素组合的格律规范便大行其道,自“沈宋章篇发咏清”(3) 开始,不仅奠定了唐诗繁荣的基础,历经千年而且至今犹活跃于文人墨客的字里行间。至于被称为长短句的“词”(当然也属于广义的“诗”),本就有谱用于歌唱,不过后世文人词逐渐转化为专供吟诵,于是那歌谱也就成为了格律,有宋以来,亦同样盛行于后世与今世。

格律之功,不亦伟乎?

当然,这种严格的格律主要规范的是“律诗”及其“截句”(即绝句),当然还有词;那么,与律诗同时并存的古风呢?细审之,古风也是有其格律的,只是不如律绝严格罢了:七古句数不限,不究平仄,以七言为主,间有杂言,可以换韵,平仄韵交替;五古也句数不限不究平仄,但全用五言,不容杂言,大多一韵到底。这些较为宽松的规定难道就不算是一种格律吗?

由此上溯,有诗皆然。汉魏乐府,五言而有韵;楚骚大多六言(常间感叹词“兮”),更有韵律乃至民间固定的谱式如《九歌》者然;至于《三百篇》,大多四言亦有韵。再探其源,那首著名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ru)。”不也是二言协韵,有格有律的吗?

至于句式的构成,四言的“2-2”两个音顿、五言的“2-2-1”三个音顿和七言的“2-2-3”三个音顿一直形成了千秋不易的定势。

总之,综观吾华诗史,无律不成诗,何曾一日有离格叛律的“自由诗”出现呢?

三、从现代新诗发展进程看格律新创之必要

历史长河流到20世纪,告别单纯农业经济的现代社会形态开始展现它的风姿。整个意识形态也在经历急剧变化,作为人际交流重要工具的书面语言也非改革不可了。于是,从10年代新文化运动开始,白话文逐步全面取代了文言文(文言文至今犹存,但已退居到非常非常次要的边缘地带了,可略而不论)。白话为文,文从字顺,了无阻碍,可不料白话为诗却遭遇到了尴尬。究其因,应在于格律。原来世代相承的那些诗词格律是专为以单音词为主的文言文量身定制的,平仄对仗、音韵节奏及其以五七言为主的句式,一遇到以双音(或多音)词为主的现代语言就全然不灵了。于是,有胡适之氏出,写出摆脱文言格律的诸如《鸽子》之类的作品,打破了五七言句式,也保留了韵脚,但文言气息仍浓;之后又有《应该》一篇,此作情词兼胜,语句全新,但读后感觉与散文没有两样。斯时国人眼界大开,早已与彼得拉克、弥尔顿、歌德、拜论与雪莱等混得很熟,这些异民族诗人的原本有格有律的作品,一经翻译成汉语,也一律成了前述《应该》一样的散文了。诗不可译,难在格律,吾人一读外诗的汉译,误认为诗应与文无别,故“做诗如做文”之议遂起,开了废音韵节奏废句法体式的先河。至此,格律亡而诗随亡,埋下了非诗化散文化的祸根。

可怜的新诗!赖以安身立命的音乐性及其附属的体式被抛弃,旧格律的外衣既不合身也不入时,只剩下一件名曰“自由”的皇帝的新衣。20年代,闻一多等新月诸子出,开始要为新诗量体裁衣了。 闻氏发表了《诗的格律》,提出“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引者注:应是由辞藻表现出的意境]),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4)的三美主张。与此同时,陆志韦、徐志摩、朱湘及卞之琳等人亦在创作实践中进行过卓有成效的探索。遗憾的是,这件新衣也只是在新诗的身上比划了几下,始终未曾缝制完成。

但可敬的闻先生还是满怀期待:“我断言新诗不久定要走进一个新的建设的时期。”(5)

这个“不久”的“新的建设的时期,”我们一等就是近一个世纪(其间虽有何其芳等人的主张和邹绛等人的实践,但或昙花一现,或和者寥寥)。在这漫长“等待”过程的后期,汉语诗坛几成混乱无序之状。世纪末出现的严重非诗化倾向,早使诗歌成了分行的散文,这是不争的事实。更有甚者,通篇自己也不知所云的文字,连散文也未曾通顺,哪里还敢去侈谈什么诗的艺术魅力呢?至于诸如“梨花体”、“羊羔体”、“废话体”之类,等而下之,就无庸再议了。人们错误地认为:“只有摆脱了一切格律的束缚,语言运用的技巧才能达到极妙的境界。”(6)殊不知摆脱束缚之后,诗已在“自由”之中严重地异化,属于诗的外在形式特征的音乐性远离,诗也就不存在了。法国象征派诗人保尔.魏尔伦曾说:“(在诗歌的)万般事物中,首要的是音乐。”(7)持新古典主义主张的余光中亦言:“艺术之中并无自由, 至少更确实地说, 并无未经锻炼的自由。”(8)吕进更明确指出:“以为新诗没有艺术标准,无限自由,是一种危害很大的说法。凡艺术皆有限制,皆有法则。”(9)并引歌德“在限制中才能显出身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10)的话进一步阐明这个艺术真理。可见,诗是不能扬弃其自身赖以生存的音乐性这个本质特征的,“自由”即使到了“从心所欲”也是不能“逾矩”的。

直到20、21世纪之交,新诗格律问题终于又被一部分诗人和诗论家提上了议事日程。要克服诗坛乱象,就必须回归中华传统,回归音韵节奏,回归对外在形式的规范,恢复诗之为诗的本来面目。故此,吕进提出“诗体重建”,这是很有见地的适时而必要的主张。重建诗体,也就是重建格律规范,为新诗准备一件件具有个性化的美丽的新衣,重新赢回读者的青睐。

1992年,在深圳成立了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这是第一个研究与实践新诗格律的学术团体,出版了《现代格律诗坛》刊物。此后1994年在北京召开的“雅园诗会”与2008年在常熟召开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研讨会”上,更是集中热心于此的部分专家与诗人共商大计。黄淮、周仲器、许霆、骆寒超、鲁德俊、程文、孙则鸣、万龙生等皆致力于新诗格律理论的研究并颇见成效。随着网络的发展,“东方诗风”与“格律体新诗”两个网站论坛及两家同名刊物先后建立和创刊,更为新世纪新诗格律化搭建了宽阔的发展平台,为格律体诗人开拓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至此,新诗的格律建设终于适时迈开了新的坚实的第一步

四、当代诗坛对新诗格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对诗歌体裁的规范和创建,是围绕时代通用的语言载体的音乐性来进行的。除了要适应语法规则、字词音韵、声调抑扬、词语结构、句式组合等诸多技术要件外,而终极目标依然是诗歌的审美精神的完美体现。

而这些,都不是诗人或诗论家闭门造车所能完成的,它必然是在大批诗人长期实践中逐步成型。古典诗歌在发现四声后经百余年,严格的格律始定,此前的宽松格律也是在歌唱或吟诵中约定俗成的。缪斯没有赋予任何一位诗人“制定格律”的权利,只是交给他“探索规律”的义务。

在当代二元格局的诗坛中,旧体的格律是固定的,它根据音韵、平仄、对仗三要素构成的格律为世所公认并行之千年而不衰。今天应该充分尊重前人创建的原则并加以利用,而不应该也不必要去触动或试图要改造它,除音韵因古今语音的变迁可以因时制宜外,其它任何对它的诸如废平仄弃对仗之类的“改造”都是毫无意义的和徒劳的。

王国维如是说: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 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1)那就是说,每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必然会出现适应新时期语言艺术特色的文学样式。吾华是诗国,应该是“一代有一代的诗歌”的,我们当代诗歌期望能超越前人后启来者的当然非新诗莫属。鉴于旧体诗词的长期存在,它可以给新诗在体式创建与写作手法上给以强有力的启示与深远的影响;然而它却不代表汉语诗歌的未来,不必要也不可能去期望重现盛唐两宋的辉煌。今天的时代,毕竟是用丰富的多音词汇及其语法结构去反映信息时代多彩多姿生活的现代汉语的时代,希望无疑寄托新诗身上!

多么不争气的新诗!身负“一代之文学”的重任,却从没在世界诗坛上有模有样地露过脸。曾几何时,人们宁可选择旧体而抛弃了她!诗人们纷纷“勒马回缰做旧诗”(12)了,新诗界的圣地《诗刊》失去了、而旧体的《中华诗词》却赢得了更多的读者。

新诗娇美的容颜和艳丽的衣装在哪儿去了?唉!她从没有拥有过呀!是时候了,我们应该为她梳妆打扮,为她缝制时髦的新装,让她在世界文坛的选美赛中去独领风骚!

新诗的形体如果依然仅仅用“音韵、平仄、对仗”这凝固不变的三大要素去构筑它,早已经远远过时了。当然首先,它要继承“音韵”这个前提为缝制新衣的基本构件。“无韵不成诗”是有诗以来的诗界公理,是诗歌殿堂的入门券,盍可或缺乎?接着,应该考虑的就是节奏的安排和诗行的搭建了。必须打破五、七言的固定句式而灵动有序地安排鲜活的时代语言组件,充分运用音步的有机搭配构建诗行,合理调动诗行的相互配合来组合诗节,最终按诗人的表达需求和审美意愿来完成诗作。准此原理,当代一些诗人和诗论家初步规范出“整齐式”和“参差式”两大基本样式。

所谓“整齐式”,即是追求诗行字数长短如旧体那样整齐划一却并无其音节凝固之弊,也不是单纯生硬凑合字的数量的统一,因为这字数的整齐是相伴音步(或曰顿)的整齐同时产生的。对此,程文把前者称作“单纯限字说”,应在摈弃之列;而后者才是我们需要的“完全限步说”。他说:

我们的汉语现代诗的格律应以音步为节奏的基本单位,通过既限制音步数量又兼顾不同音步的有机配合,带动顿、韵和其它基本格律因素共同来实现诗行字(音)数的统一和规律化使步数和字数、音节与字句、节奏与诗节造型同步进行、和谐一致,……(13)

由此可窥整齐式的构建原理了。

至于参差式,是建筑在对称审美学说基础上的,孙则鸣对此有如下论述:众所周知,音乐有三大要素:节奏,旋律(曲调线)和调式。与此对应,诗歌音乐美也有三大要素:节奏美、旋律(声调线)美和韵式美。因此,具体来说,诗歌格律就是加强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的格式和规律。诗歌音乐美的格式是由背后的规律制约的。而最最基本的规律就是“对称规律”;可以说,是“对称”决定了格律诗歌形式的任何格式。(14)

他这种“对称规律”的美学原理在参差式格律构建中是具有主导意义的,参差诗行虽然长短不一,但当一个看似没有规律的“基准诗节”确立后,以下各节对应构建,也就成为这首诗独有的规律了。

如果同时将整齐和参差两种句式有机组合运用到同一首诗中,这就是复合式了。对此,万龙生如是说:同一首诗里,既有整齐对称的部分,又有参差对称的部分,……这样就给新诗格律带来了更多的灵活性,给体式的创造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可以说,复合式的格律体新诗是整齐式与参差式统一在对称原则下的有机结合,是更为复杂,难度更高的一种体式,相对于前两种类型,作品还不是很多,研究者的重视程度尚嫌不足。这是一片尚待进一步开垦的土地,很有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更多美丽的诗花。(15)

万氏对新诗格律的创立,已初步概括形成一套完整(是否“完备”和“完美”当然还有待实践的检验)的理论,这就是三分法原则。

格律体新诗在上述“整齐、参差、复合”三种体式之内,在不限行的“常”态下,也有“限行”的“异”态:有借鉴旧体律诗及其截句(绝句)的八行体、四行体,也有借鉴西诗的十四行体、六行体(即十四行之截句)。这称作“定行诗体”,是衍生于三分法中的一种特殊体式。

总之,新诗的格律应该是规范而灵动的。如果说,旧体严格的律诗只有固定的四种体式的话;那么,新诗的体式在三分法原则之下,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前者是“以身试衣”,后者就是“量体裁衣”了。诗人在酝酿诗意之初,其形象化的思维与韵律化的情感就已经同体式的选定与融合密不可分了。

在吕进主编的《中国现代诗体论》中,有如下一段话:由邹绛开始,尔后由万龙生、程文、孙逐明等逐步完善的分类研究,是在已有的品类丰富的作品基础上,勾勒了格律

体新诗的总体框架,即把格律体新诗按照各自的节奏规律,划分为整齐式、参差(对称)式和复合式,再加上目前已经比较通行的固定诗体:四行诗,八行诗和十四行诗,这样,就组成了格律体新诗的大家族。这些诗体运用起来,的确变化无穷,真正能做到闻一多当年所设想的“相体裁衣”,体现了“无限可操作性”。是的,在新诗格律规范之中,诗人们有着“无限可操作”的广阔空间,该书还特地指出:万龙生对于“无限可操作性”的提出与论证,对于破除格律体新诗是硬切的“豆腐干”的误解与成见,以及克服一部分格律诗作者自身的错误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五、结 语

在新诗诞生将近百年之际,汉语诗坛呈现新旧并陈的二元格局,

是一个可喜的局面,尽管各自都存在弊端,但也都有其优势,足可互补。尤其是因旧体的存在,为新诗的发展和格律的创建,形成可资继承借鉴及对比的参照系。新诗在自身的格律建设中,传统诗词所蕴涵的古典诗艺原理和创作理念,无疑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治新诗者不可忽略!

可以满有信心地期望,当代汉语诗歌终将走出困绕我们近一个世纪的迷途,在逐步格律化的道路上,以无愧“一代之文学”的姿态,一步步“走向新诗的盛唐”(16)!

(全文完)

9、什么是诗的本质?--------雍密(转)

什么是诗的本质? 本质通常用来形容观念里最重要的部分,因此,诗的本质可以说是形容诗最重要的!那什么是诗最重要的?卖粥,价格不是最重要,至少好吃比价格更重要。那诗要成为诗什么最重要? 有人会说练习最重要。那么诗写的好的人,是不是除了吃睡...都在写诗?不是的!其实对作者来说,面对自己最重要。

诗词里,你的技巧文字并非主体,主体是你究竟表达些什么。诗词既然是以表达为作用的文体,缺乏内容的所谓[纯粹的诗],自然并无存在的意义。因为本质(真)透过技巧(美)形成共鸣(善),缺乏本质,就失去所有基础。 当然,技巧也是极重要的部分,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你要煮粥,至少要有米。换个方式说,诗只是另一种形式的对谈,跟说话也差不多。本质就像是想说什么,技巧就像是如何说的婉转恰当。 各类技巧必然有各类角度限制支撑,才能恰宜的发挥不同的本质。

如果你并未分析过技巧与本质间的关联,那你得依靠灵感进行。完全依靠灵感的作者,等于从不曾分析过什么是灵感。那是拿着鞋子去套脚,用一种巧合撞到的方式,寻觅适于该技巧表达的心情。 因为一旦心情不同,感觉就会不同。面对不熟悉的心情,如同发展一种崭新的风格,你得重新寻找适合这风格的技巧。为何寻找新技巧呢?如果一直想以现在的心情,想写当初的诗,写了也不会像。如果用不同心情,发展相同风格,等于是停留在过去的感觉。渴望过去的感觉就像拿筷子喝汤,只是被长久习惯驱使的障碍。如果不愿意去拿汤匙,那渴时你只好舔筷子,也许它依然有味道残留,但是不解渴。 所以,当技巧抓不住如今的感觉时,怎么写都怪怪的。要解决这问题,得写完它,让它成为素材。然后再比较所使用的技巧加以修改,彻底明白自己表达技巧上的差异。 那么一个作者,究竟该如何展现诗的本质? 作者得先承认自己每个不完美,真诚面对生命,无法面对真实自己的人,能写怎样的作品?每个人都得面对爱情、恩怨、善恶、黑暗、希望、骄傲与自责。 悲伤写悲伤、喜悦写喜悦、恋爱写恋爱,作者的这些观察见解都真实的带入作品内,你看见了吗?如果,你只是欣赏文字的技巧,学会所有技巧后,你依然写不出诗。

10、网络诗歌小议---------溪流诗人

诗,多数是有感而发,但现在有些诗内容和主题有点偏离,而且突出的重点没有,感觉比较随意,大概的意思能明了,但过于普实,华而不美,词语上欠修炼,润色,个别的意思还表达不清,让人读了后不明白其意。 一首好诗是一个自在的系统,都有其独特的思想、情绪、语感和文化背景。诗稿写完之后,作者至少要自问五个为什么:一是为什么写这首诗想表达什么?二是诗的触发点和内核是什么?三是别人写过没有如何区别于同类作品?四是独特感受在哪里?五是有没有跨时代的责任感和历史文化空灵感?或者说:在新时代和历史文化进程中如何定位?如果每写一首诗都能解决好这五个问题可称精品,若能解决前四个问题基本可以肯定你写出了好诗。   

诗人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时代最细微的脉动和最深重的苦难,网络诗歌都能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从汶川大地震诗潮喷涌,到北京奥运诗歌喝彩,都是很好的例证。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诗歌拉近了诗歌与时代和网民的距离,也是对过去二十多年来文学“向内转”的一个反叛和回归。诗人在社会中立足,现实则无法逃避,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再到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真正伟大的诗人都站在现实的大地之上,倾听人民的疾苦,诉说人民的心声,甚至把个人的荣辱和生命都抛在九霄云外。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做一个崇尚精神的诗人,既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你要出离愤怒做一个诗人,像杜甫那样房子被秋风强制拆迁大揭茅顶,却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名篇;不幸的是你要遭遇权贵的白眼,甚至忍饥挨饿客死在一条流浪的小船上。好在互联网时代,即便是客死也可能是网络直播,而不是默默消失悄无声息。   

互联网是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一种基于虚拟网络的新的文明生态正在形成,人类的心灵、精神和价值追求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深刻改变。而网络诗歌以简洁凝练的形式、跨越时空的速度、直指人心的力量,将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记录和描述这种深刻改变的时代责任。这些网络诗歌以日记和草稿的方式记载着一个时代的荣耀和耻辱。我不知一百年之后,一千年之后,如果后世的人们还能打开这些隔世的网页,将会看到怎样的风景?将会发出怎样的浩叹?

11、新诗五新论--------文/长歌楚天碧

现代语言观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内容: (1)语言是一个由多重结构组成的动态系统; (2)语言与思维具有直接的同一性; (3)语言是共性与个性、共时性与历时性发展的辩证统一体; (4)语言具有社会存在和生活实践本质。现代语言观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它反映出人类在语言问题上从“工具论”、“符号论”到“系统论”和“本体论”思想的发展历程,揭示了西方现代哲学相对于传统哲学而言在视界和思维方式上质的转变。 -------摘自王延的《论现代语言观的几个本质特征》

新诗必须与现代语言相结合,才能真正体现一个“新”字,也要具备现代语言观的几个特征,真实、具体地体现现代人的思维、语序及社会存在与实践的动态结构组,达到辩证的统一,完全的体现出新诗的“新”。

新诗一说是相对于古诗和近体诗而言的,新诗起源于五四,匆匆走入百年,从去格律论、白话论、自由论,新诗的诞生在有着几千传统文言文明的中国,引起了太多的纷争。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唐诗宋词体现了当时人们语言的绝美,今人写不出超越前人的律诗绝句,就是因为语言发展变化的了原因,语言表达方式变了,思维方式也在改变,人类的文明也在提高;新诗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可能经过很多纷争和变迁,这种发展是同人类的发展连系在一起的。

新诗,什么叫新诗?我们一般讲白话诗、自由诗,但是这都不能代表新诗的概念,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那么,新诗就是建立在现代语言基础上的,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现代人的思想,写出现实中的人、事、物、感等等。一首新诗要有那些要素呢?我在新诗四式中已做了简单的说明,诗要有格式、主题、诗艺、诗境;那么一首新诗如何体现它的“新”,在那些方面和程度上去表现它的“新”,我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来体现新诗的“新”,要用新思维、新思想、新语言,写出新格式,体现新意境。

一、新思维,思维要敢于逆向、敢于跳跃、敢于旋转、敢于突破。

二、新思想,时代在变,生活在变,思想也在变,每个时代都有其显明的时代特色思想,我们的思想就是要紧紧地跟着这个潮流,反映出新时期的特点。

三、新语言,要有现代特色,语言要简练、语句要顺畅、语意要清晰;新诗的语言就是紧密地贴近生活现实,要敢于创造,敢于出奇,突破一切想象的可能,把一切不可能都转化成可能的诗的语言,真正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

四、新格式,格式可以开放、收缩、凹凸、变形,用现代最美的图形去展现,把一切形体的建议筑的美展现出来

五、新意境,意境要宽广、深厚、高远;意象要玲珑剔透,境界要高雅纯净。

用新的思维折射出七彩新思想,造就现实中斑斓绚丽的新语言,用一种完美造形,烘托出意境的神秘,把新诗中的“新”充分的展现出来,诗的语言不再晦涩难懂,它如玻璃一样透明,可以直接的看到诗心,用一颗包容的心,让每个灵魂都能找到寄托,都能在诗里看到自己的影子,让新诗成为心灵的明灯,照耀着生活在世界上的人。

12、新诗三悦-------------长歌楚天碧

新诗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将近一个世纪,自二三十年代诞生时的生机勃勃,到新世纪的复兴,经过了漫长的、艰辛的斗争,诗派混战,诗体纷争,一度让人们极度的讨厌,可又割舍不掉那厚厚的深情。诗作为一种文体,在人们的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生活中都以引用诗句为豪,新诗这个从西方泊来的东西,也曾深深地刺激着人民的心灵,当然也有许多粗制滥造的诗,作为新诗的爱好者,我们更应关注新诗的思想性建设,一首新诗不论是格律体、自由体、微型体、散文体等,其诗中所流露的思想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东西,无病呻吟也好,矫揉造作也罢,其更深层次背后反映出来的思想性,那才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一首新诗如何才能反映其思想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其一:要悦情; 一首新诗要悦情必需具备情真、目亮、耳顺这三点:

朴实的情感从诗里缓缓流出,自上而下或盘旋往复,阶梯式的敲出轻翠的声响,使人眼前一亮,不自觉地从口中吟出,流动的情感如一条小溪源自作者的心底,时而急促,时而缓慢,环绕在你的耳边,慢慢汇成一股洪水之剑,突然刺入你的心中。

其二:要悦心;只有让人心动、心鸣、心变的新诗才能真正达到悦心的目的:

洪水之剑刺破你的胸堂,刺入你的心房,使跳动的心突然停止,脸红耳鸣,混混然不知所在,飘飘然疑是空中,随后,汹涌的情感洪水,惊涛骇浪般侵入你的全身,随着诗绪,你时喜、时悲、时狂、时舞。

其三:要悦性;豁然全释,性情超然,获得新生才是悦性的根本所在:

无声的世界走到顶点,朴实的情感缓缓流入诗里,是诗的简洁、流畅、生动带你进入幻觉,现在你回归了,你还是你,一个让诗句侵蚀过的你,你不在是你,一个全释了、超然了、获得新生了的你。

------ 2008年11月29日星期六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