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叶潭年高考作文晋升考场议论文写作(6)——结尾篇
文章结尾草率撤出军队,拖泥带水,不能再做了,结尾浅,空谈,淡而无味。
人们把好文章的结尾誉为“豹尾”,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好文章的结尾,作者无不在“严谨、自然、和谐、统一”的结构原则上,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表达需要,选择恰当的结尾,给人以“余音不绝”之感。一、技巧解说
方法一:首尾呼应 总结全文
议论文结尾如果能巧妙照应开头,首尾圆合,文章读来便能气韵流畅,既有视觉上的和谐对称,又有思维上的起承转合,严密周全。
(2021新高考一卷 ) 青年何以强,强体以为先
开头:“虚弱的身体,永远培养不出有活力的灵魂和智慧。”正如大思想家卢梭说的这样,无论是谁,想要取得非凡的成就亦或是有趣的灵魂,拥有强魄的体格是首要条件,因此,强身健体于个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愚以为青年何以强,当强体以为先,唯有锻炼好身体,才能更好的全面发展。
结尾:“一个民族,老当益壮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强;一个民族未老先衰的人多,那个民族一定弱。”现代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这句话,不能不令人警醒。吾辈青年应增强体力,用健康的体魄,打造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以强身铸青年之强,以青年之强铸祖国之强!
文章开头先引用名言,突出身体的重要性,然后加以解说,指出强身健体的意义,最后提出中心论点:愚以为青年何以强,当强体以为先,唯有锻炼好身体,才能更好的全面发展。结尾则以“吾辈青年应增强体力,用健康的体魄,打造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以强身铸青年之强,以青年之强铸祖国之强!”作总结,与开头相照应,首尾圆合,有力地突出了中心论点。
方法二:引用名言 深化中心
名言警句是是经过时间检验而沉淀下来的精粹语言,形式俊美,内涵深刻,善于在结尾处引用名人名言,既能有力佐证自己的观点,又能借精彩助阵,达成文章自身的精彩,让人眼前一亮。上面的例子在结尾段的开头引用顾拜旦的话,就恰到好处。再看一例。
《依靠自己走四方》的结尾:
陶行知说得好:“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是的,只有靠自己才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看得更广,获得更多,才能顶天立地,笑傲苍穹。
陶行知是教育界的名人,他的这句话强调的是人需自力更生,自食其力,思想深刻,耐人寻味。在语言形式上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流畅押韵。引用这样的名言作结,不但可以增强文章人权威性,便于突出和深化中心,而且增加了文采,使文章更具艺术性。
方法三:反诘设问 引人反思
这种结尾方式采用问句形式,或设问,自问自答;或反问,发人思考。其优势是提醒读者进一步关注文章论及的问题,在变换表达方式的同时,有效地拓展了思想的空间。
2021年新高考二卷《撇捺见人生,处世显芳华》的结尾:
写字运笔如此,做人何尝不是如此呢?描红写字,最重要的是善于借鉴,描摹学习。向成功者学习,学习他们落笔的方向,你的人生便会目标清楚;学习他们运笔的力道,你的人生便会操控自如;学习他们构思的框架,你的人生便会方正挺立;学习他们藏而不露、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的智慧,你的人生便会厚重大气、充满神彩!
再看《百家争鸣,各显其芳》的结尾: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只能湮没于喧嚣的人世。大海的浪花有澎湃的时候,群峰的走势有起伏的时候,个性岂能遵守那人为的束缚? 走在繁华的闹市之中,看到那高耸入云的大厦,全是一个模式,岂不单调?生活在人群里,看到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只是一种表情,一律板着面孔,抑或一律嘻嘻哈哈,岂不悲哀?
文段后面三个句子,本来都可以用肯定来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但作者用“岂能”“岂不”将它们改为反问句,这就大大增强了语气,观点越发鲜明,表达越发有力。反诘句作结,起到了很好的强调和肯定的作用,这种结尾具有启发性、感染性,给人留下了感情真挚、论证有力的印象。
方法四:表达愿望 呼唤号召
情感真挚,是考场作文发展等级的一项要求。在文章的结尾通过呼吁性的语句写出自己对真善美的呼唤,对假丑恶的鞭挞,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这种情感不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号召大家一起去追寻美好未来。这种方式,能够有力地突出主题,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处可为时代,做有为青年》结尾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我们生逢其时,我们重任在肩。我们青年人要踏着这大有可为的浪潮,争做大有作为的弄潮儿!
再看《与其弄巧,不如守拙》的结尾:
守拙,就是要人守住做人的底线和根本,守住那点素朴之心、真诚之念、清灵之性。让我们坚守一颗平常心,脚踏一片真山水,养育一段浩然气!我们的人生经历有差异,守拙却应当是我们共同的秉性,为学则扎扎实实,当官则光明磊落,处世则堂堂正正,经商则坦坦荡荡。
结尾连用排比句发出呼唤:“让我们坚守一颗平常心,脚踏一片真山水,养育一段浩然气”,“为学则扎扎实实,当官则光明磊落,处世则堂堂正正,经商则坦坦荡荡”。句式整齐,气势磅礴,感情真挚,颇有感染力。
二、精段品味
下面是《美在适度》一文的几种结尾,颇为典范,特此展出,供同学们借鉴。 1.引言结尾法
泰戈尔诗云:“琴弦为什么断了呢?我强弹了一个它不能胜任的音节,因此琴弦断了。”是的,只有适度的弹奏,才能有美妙的音乐。世间万事,莫不如此。 ——结尾引泰戈尔的名言,以“是的,只有适度的弹奏,才能有美妙的音乐,世间万事,莫不如此”作结,言简意赅,开拓文意,引人深思。
2.修辞增彩法
平衡木上未必有平稳,翘翘板上未必无平衡。分寸是平衡之本,适度乃和谐之源。根深叶茂,源远流长,懂分寸,知适度,远极端,我们便能有和谐的人生大厦,便能安然渡过人生的种种关卡,便能赢利事业的硕果红花。
——本段结尾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平衡木”和“翘翘板”句,既是对偶,又是对比;“分寸是平衡之本,适度乃和谐之源”和“根深叶茂,源远流长”两句,既是对偶,又是比喻;“懂分寸,知适度,远极端”三个短句结构相同,构成排比;三个“便能”排比兼比喻: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生动形象,文采斐然。
3.劝诫号召法
有道是,物极必反,过犹不及。凡事要讲分寸,不懂适度,崇尚极端,就没有人生的平安和事业的兴旺。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在实现中国梦的宏伟征途中,坚守适度的原则,少些绝对化,多些分寸感,共创和谐的人生,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
——先引述成语,引出“凡事要讲分寸”的议论,对全文作简明扼要的总结,然后用祈使句发出号召,从构建和谐人生和实现中国梦、共建美好家园的角度肯定适度原则的意义,高屋建瓴,不同凡响。
4.设问反击法
生活里难题太多。吃得太饱撑得难受,吃得太少又会饿得难熬;睡得太过昏昏沉沉,睡眠不足又精神不振;没有爱好人生就会少了许多情趣,可是又有许多人因为爱好过度落得一个不务正业的下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朋友,你说我们应当怎样生活呢?
——先以“生活里难题太多”作为段首句,然后列举生活现象,凸显生活里的“难题”,再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朋友,你说我们应当怎样生活呢?”相接,问而不答,意在其中,激发读者思考,余音不绝。
5.前景展望法
适度是和谐之本,极端是平衡之敌。上至政要高官,下至平民百姓,国人多一些适度的思想,少一些极端的思维,中肯为人,中和处事,我们就会远离种种纷争和烦恼,我们的人生就会更加美满融和,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美好和谐。 ——先以“适度是和谐之本,极端是平衡之敌”句概括全文的中心,照应开头,然后设想国人尚适度、去极端就会出现的情景:远离纷争和烦恼,人生更加美满,社会更加美好。展望前程,进一步展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意义,别开生面。三、练习:先看下面几个结尾,谈谈它的优缺点,然后加以修正。
1.新高考一卷题为“青年何以强,强体以为先”的文章的结尾:
“人者,动物也,则动尚矣。”我们青年是萌动的百卉,是新发于硎的利刃,是中国唯一的接班人。唯有每个能动个体的自强,才能顶起强盛的国家。我们不仅要锻炼我们的体魄,更要淬炼我们的品格,在涅槃的烈火里,燃出盛大而崭新的中国。
优点:
能够恰当引用名言,有较丰富的词汇,感情的表达也很强烈。并且发出号召,有感染力。
问题:
引用的名言比较生僻,易被阅卷老师误解为造名言;唯一、唯有等词语的使用,显得太绝对,不够客观;“在涅槃的烈火里,燃出盛大而崭新的中国”不通顺,表意不明。
修改:
“道虽弥,不行不至;事虽小,不行不成。”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青年应强体,在奔跑中奋力追梦,未雨绸缪,才能行稳致远,激活蕴藏于梦想中的创照伟力,国家也才能迎来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
2.2021年新高考一卷作文《强吾个体,盛吾国家》结尾:
筋骨构成支架,精神却是填充血肉。王开岭曾说,“即使还在匍匐,也要一寸一寸地前进。”精神的生生不息,能够让我们的血更澎湃,生命更充盈。我们不能否认,万物生而不齐,体格上的缺陷或难避免,而精神上的站立却从不被桎梏。史铁生在壮年失去了他的双腿,再也无法奔跑在秋日的公园,无法为了理想奔走呼号。但他执起笔,扶正自己的志气,写下了“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中国,正是有了像这样的精神之焰,一步一步站立着走到了现在。
优点: 这个结尾展示了作者的学识合文学素养,也能看到作者的思想深度合较好的语言功底。
问题:
1.作文结尾段太长,显得啰嗦乏力;2.两处引用的解释扣题不严;3.结尾一句话和前文脱节,有硬凑的感觉;4.个别语句欠通顺。
修改:
我们不能否认,万物生而不齐,体格上的缺陷或难避免,但是精神上我们可以与任何人比肩而立。王开岭曾说,“即使还在匍匐,也要一寸一寸地前进。”精神的生生不息,能够让我们热血澎湃,生命充盈。壮年失去双腿的史铁生,拿起笔杆,扶正自己的志气,写下了“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我个人的强大,才能撑起复兴的中国广阔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