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2022新疆高考】专题「试题速递」备战2022年高考地理模拟卷九

准备2022年高考地理模拟卷9

(这本书共有20道小题,满分为100分,考试所需时间为75分钟)

一、选择题:这道题共有16道小题,每道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基尼系数能够反应劳动力迁移的平衡状况(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为0,基尼系数越高劳动力迁移不平衡程度越高),图1为我国劳动力迁移的基尼系数,图2为我国劳动力平均迁移距离。据此完成下面1-2题。

1.由图可知( )

A.两类劳动力迁移都显示出高度不平衡的空间集聚特征

B.普通劳动力迁移的不平衡程度低于高技能劳动力

C.高技能劳动力迁移距离远小于普通劳动力的迁移距离

D.高技能劳动力迁移距离的下降速度比普通劳动力更慢

2.影响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迁移平衡程度的原因有( )

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②市场对不同类型劳动力的需求差异③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多于劳动密集型④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交通条件差异较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A 2.A

【分析】1.由图可知,两类劳动力迁移的基尼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两者均呈现高度不平衡的空间集聚特征。A项正确。普通劳动力迁移的基尼系数高于高技能劳动力迁移的基尼系数,说明普通劳动力迁移的不平衡程度高于高技能劳动力。B项错误。从图中可知直接读出高技能劳动力迁移距离远大于普通劳动力的迁移距离。C错误。看柱状图不同时期的高度可知,高技能劳动力迁移距离的下降速度比普通劳动力更快。D项错误。故选A。

2.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不同种类的劳动力迁移状况和市场需求有密切关系,①②正确,目前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少于劳动密集型,③错误,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交通条件差异较大,对我国高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迁移平衡程度影响不大,④错误,故选A。

下表为某市地铁S线和T线开通前后距地铁线不同距离的住宅平均价格及其增幅。S线横跨城市中心区和边区,T线连接城市边区和外围区,两条线路开通时间几乎相同,所经之地公共交通密度差异明显。据此完成下面3-5题。

3.地铁开通后,S线和T线距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治安环境较差

B.运营期间交通较拥堵

C.大气质量较差

D.运营期间噪音和震动感较大

4.仅从距地铁线远近对住宅价格影响角度看,S线和T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分别不超过( )

A.2.5千米、1千米

B.1千米、1千米

C.3千米、3千米

D.2.5千米、3千米

5.地铁开通后,T线附近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总体高于S线,主要因为T线附近( )

①配套设施更完善②环境质量更好③公共交通密度较小④房价基数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3.D 4.A 5.D

【分析】3.地铁开通后,S线和T线距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距离地铁线较近,运营期间噪音和震动感较大,影响人们的生活舒适感,因此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D正确。地铁站附近,有可能人员流动性大,有可能治安环境较差,但不是地铁线附近,因此这不是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A错误。地铁运营期间,可以大批量的输送人群,缓解道路交通拥堵,B错误。地铁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小,C错误。故选D。

4.据图可知,S线开通后,除去0.2千米范围内外,随距地铁线变远,住宅价格逐渐降低,直到2.5千米,2.5千米外价格又升高,说明受地铁影响小,可见S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不超过2.5千米。同理,T线除去0.2千米范围内,随距地铁线变远,住宅价格逐渐降低,直到1千米,可见T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不超过1千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S线横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T线连接城市边缘区和外围区”,加上两线附近整体上住宅价格高低差异可知,可知S线附近的配套设施更完善,①不符合题意;T线附近的环境质量有可能更好,但环境质量可以影响住宅价格高低,对住宅价格增幅影响不大,②不符合题意;T线附近原有公共交通密度较小,T线建成后,沿线交通便捷度明显增加,因为其它交通线少,T线的带动效益非常突出,因此受其影响住宅价格增加幅度,③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T线附近原有住宅价格明显低于S线,房价基数低,在平均价格增长量相似的情况下,房价基数低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明显会高,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向日葵被人们称为“太阳花”,白天花盘随着太阳从东向西转动,其朝向落后太阳方位约12°。太阳下山后,向日葵的花盘又慢慢往回摆,朝向东方等待太阳升起。据此完成6-7题。

6.当新疆乌鲁木齐附近(90°E)的向日葵花盘朝向正南时,北京时间大约为( )

A.12∶00

B.13∶48

C.15∶12

D.14∶48

7.下列城市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夏至日从日出到日落,向日葵花盘转动时间最长的地点位于( )

A.北京

B.洛阳

C.沈阳

D.哈尔滨

【答案】6.D 7.D

【分析】6.当新疆乌鲁木齐附近(90°E)的向日葵花盘朝向正南时,其朝向落后太阳方位约12°,即,90°E的时间为12时48分,因此北京时间120°E时间即为14时48分,D正确,故选D。

7.夏至日从日出到日落,向日葵花盘转动时间最长的地点应位于昼长最长的地点。夏至日全球昼长的分布规律是越向北白昼越长,因此当日昼长最长的地点位于四个选项中的哈尔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比湿是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的比值,通常用来表示空气的湿度。读青海湖湖岸8月15日正午、午夜空气比湿分布状况示意图,完成下面8-10题。

8.图中信息显示青海湖( )

A.白天呈现干岛特征,夜间呈现湿岛特征

B.白天和黑夜均呈现湿岛特征

C.白天的湿岛特征比夜间更为显著

D.湖泊湿岛的垂直运动低于1000m

9.湖泊上空等比湿线在午夜比正午弯曲度大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气流水平运动微弱

B.地形封闭,外界气流难以进入

C.气流对流运动旺盛

D.地势开阔,气流扩散能力强

10.在没有大尺度水平气流的条件下,图中甲地( )

A.正午吹东风

B.正午吹西风

C.午夜吹南风

D.午夜吹北风

【答案】8.B 9.A 10.B

【分析】8.依据图中信息可知,无论正午还是午夜,青海湖湖区上空等比湿线的数值均高于同海拔的周边地区,说明青海湖白天和黑夜均呈现湿岛特征,排除A,B正确;夜间湖泊上空比湿值更大,说明夜间的湿岛特征比白天更为显著,C错误;依据图示信息,湖泊湿岛的垂直运动远高于1000m,D错误。故选B。

9.依据图中信息,青海湖上空正午等比湿线较为平直,可推测正午时水汽水平输送作用较为强烈,即气流水平运动显著;午夜等比湿线弯曲度较大,可推测此时水汽水平输送作用微弱,大气垂直运动较为显著,A正确。夜间气温降低,空气的对流运动要比正午弱,B错误。当地的地形、地势条件稳定,对午夜、正午空气湿度的影响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因而地形、地势不是等比湿线弯曲度不同的原因,BD错误。故选A。

10.读图可知,图中甲地位于湖泊东部近地面,在没有大尺度水平气流的条件下,正午湖泊增温幅度小于陆地,形成高压,甲地受湖风影响,吹西风,排除A,B正确;午夜湖泊降温幅度小于陆地,形成低压,甲地受陆风影响,吹东风,CD错误。故选B。

某河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洪水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河流的水沙形势,受洪水干扰之后经历若干年的循环,某河段水沙形势逐渐恢复(如图),图中河段水沙形势循环时常无法完整进行。据此完成下面11-13题。

11.在阶段 Ⅱ,河床中形成大量沙塞体的主要原因是沙塞体附近( )

A.流量增大,挟沙能力增强

B.水流分散,主槽流速降低

C.土壤肥沃,抗蚀能力较弱

D.植被冲毁,河岸侵蚀增强

12.与阶段Ⅱ相比,阶段Ⅲ该河段沙塞体面积减小,主要得益于径流( )

A.流速更快

B.流量更大

C.水位较低

D.含沙量较低

13.该河段水沙形势在一个循环过程完成之前,可能重新回到阶段Ⅱ,说明河流( )

A.降水量季节波动大

B.含沙量年际波动小

C.旱涝交替频繁

D.河段侵蚀力差异大

【答案】11.B 12.D 13.C

【分析】11.阶段Ⅱ,在沙塞体出现的河段两岸堆积了大量的漫滩沙,说明此时洪水水流分散,漫溢到河流两岸,降低河道中的流速,从上游侵蚀、搬运来的泥沙大量在河道中堆积,形成沙塞体,B正确。流量增大,挟沙能力增强,泥沙会被搬运走,不会在河床形成大量沙塞体,A错误。形成沙塞体的物质不一定来自附近地区的土壤,也可能来自河流上游地区,C错误。在沙塞体出现的河段两岸堆积了大量的漫滩沙,表明河岸附近堆积作用增强,D错误。故选B。

12.与阶段Ⅱ的洪水期相比,阶段Ⅲ的流量较小、流速较慢、水位较低、含沙量较低,排除AB,但只有含沙量较低这一项才能直接导致沙塞体面积减小,D正确,C错误。故选D。

13.该河段水沙形势循环经常很难完整地进行一个周期性的变化,而是被中途暴发的洪水推演到阶段Ⅱ,表明流域内旱涝交替现象频繁,河流径流量、输沙率的年际波动大,B错误,C正确。结合材料“受洪水干扰之后经历若干年的循环,某河段水沙形势逐渐恢复”和图示,可知,该循环经历时间长达几年,与降水量的年际波动有关,与降水量的季节波动关系不大,A错误。河段侵蚀力差异大对循环过程的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C。

中国东部植被带南北跨越3个气候带,具备明显的热量梯度与水热组合梯度。植被地段的燕发和蒸腾统称为蒸散。植被蒸腾与蒸散的比值(T巸T)表征植被蒸腾对生态系统蒸散的贡献率,涉及植被蒸腾和蒸发两个过程,受环境因素及植被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图为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纬度蒸腾与蒸散比值(T/ET)。据此完成下面14-16题。

14.依据图表,表述正确的是( )

A.T/ET随纬度升高而逐渐增大

B.T/ET随气候湿润度降低而增大

C.T/ET随温度升高而逐渐变小

D.蒸腾是蒸散耗水的主要途径

15.造成南部T/ET偏低的原因可能是( )

A.常绿林植被群落演替速度慢

B.人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

C.林冠层截留蒸发比例较高

D.吸纳储存水分的能力弱

16.推测中国东部森林生态系统T/ET值南北空间差异较小的季节(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14.D 15.C 16.B

【分析】14.据图可知,T/ET随纬度升高整体呈现增大的趋势,而不是逐渐增大,也有降低的,故A错。东北地区的东北部为湿润地区,而T/ET值高,故B错。T/ET值高受环境因素及植被生物因素的共同影响,不是温度单独决定,故C错。T/ET值处于0.6~0.8范围内,表明植被蒸腾是森林生态系统蒸散耗水的主要途径,故D正确。

15.南方常绿林水热条件好,植被生理活动旺盛,植被群落演替速度快,故A错。我国南方的植被覆盖率较高,并不是人类破坏植被导致的,故B错。南部林冠厚度大、结构复杂,吸纳储存水分的能力强,故D错。冠层截留蒸发量提高,削减了蒸腾对蒸散的贡献,故C正确。

16.受热量梯度与水热组合梯度影响,夏季,南北植被带生态系统均进入植被旺盛生长期,因此样带整体T/ET值较高,空间差异缩小。其他季节,北方落叶林开始进入落叶期,用于蒸騰的叶面积减少,植被生理活动减弱,但南方常绿林仍保持较高的蒸腾潜力,故B正确,ACD错。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9—2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别德马湖是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一个湖底以基岩为主的湖泊,长80千米,宽15千米,面积1088km2。别德马湖是一个冰川湖,别德马冰川在其西端。别德马冰川在别德马湖的终点实测宽5千米。别德马湖的湖水经一条湖间河流注入阿根廷湖,然后经圣克鲁斯河注入大西洋。别德马湖自形成后湖水水位年变化一直较小。图为阿根廷别德马湖位置及其周边等高线地形图。

(1)说明别德马冰川在别德马湖成湖时期、蓄水时期、稳定时期的重要作用。(6分)

(2)从水循环角度分析别德马湖水位年变化较小的主要原因。(10分)

(3)别德马湖东、西部沿湖岸地区的外力作用差异较大,请给出差异结果并做合理解释。(6分)

【答案】(1)成湖时期,气候较冷,别德马冰川向东延伸,冰川向下刨蚀形成别德马湖盆;蓄水时期,气候变暖,别德马冰川东移部分消融,冰川融水汇集在别德马湖盆中;稳定时期,别德马冰川部分不断消融维持别德马湖湖水水量平衡。

(2)地势高,气温低,蒸发量小;湖底以基岩为主,向下渗漏少;地处(安第斯山)背风坡,多干热风天气,强降水天气少;气温低,冰川融水量小,入湖径流量变化小;湖东南端有外泄河流,湖水高于外泄口,可外泄多余水量。

(3)差异结果:西部以冰川和流水作用为主;东部以风化和风力作用为主。合理解释:别德马湖西部湖岸地处安第斯山脉别德马冰川东端前缘,地势高,坡度大,以冰川和流水侵蚀、堆积作用为主;东部湖岸地势低,坡度小,气候干旱,风速大,以风化和风力侵蚀、沉积作用为主。

【分析】(1)别德马冰川在别德马湖成湖时期的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别德马湖是一个冰川湖”可知,成湖时期,该地气候寒冷,气温较低,冰川面积较大,位于湖泊西侧的冰川向东发育,延伸到湖泊所在地区,在冰川的刨蚀作用下,地表不断降低,形成湖盆。蓄水时期别德马冰川的作用:随着全球气候进入温暖的间冰期,气温不断上升,冰川不断融化,冰川向西退却,冰川融水在地势低洼处不断汇聚,形成湖泊。别德马冰川在别德马湖稳定时期的作用:湖泊面积稳定,说明湖泊水损失的量与冰川融水补给湖泊的量相同,维持湖泊稳定。

(2)别德马湖水位年变化较小的主要原因主要从来水和去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来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安第斯山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较少;该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冰川的融化量较小,补给湖泊的水量较少,且年际变化较小。去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纬度位置较高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根据材料信息“别德马湖是阿根廷南部巴塔哥尼亚高原上的一个湖底以基岩为主的湖泊”可知,湖底以基岩为主,下渗较少;根据材料信息“别德马湖的湖水经一条湖间河流注入阿根廷湖,然后经圣克鲁斯河注入大西洋。”可知,该湖泊只有一条外泄通道,可外泄水量较少。综上分析该湖泊来水和去水年际变化都较小,所以湖泊水位年际变化较小。

(3)根据第一题分析以及图示信息可知,别德马湖湖泊地处别德马冰川东部,且冰川的地势高于湖泊,坡度较大,所以在湖泊的西侧主要表现为以冰川作用和流水作用为主;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湖泊的东侧地势起伏较小,坡度较小,且没有河流发育,气候较为干旱,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该地湖陆风较大,所以在湖泊东侧表现为风力作用为主。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德累斯顿是德国东部萨克森州的首府,曾是采矿、炼钢重工业区。20世纪90年代,德累斯顿传统工业陷入停滞阶段。在转型初期,德累斯顿制定了发展半导体工业、制药工业、机械、汽车工业的经济促进计划。德国本土的半导体领域重点企业在德累斯顿进行业务拓展和技术研发,与高校及众多科研机构合作,在短时间内奠定了德累斯顿半导体产业在德国的地位。2000年之后,德累斯顿利用网络化协作组织,成立产业创新集群,并逐渐细分出数个子集群(如图所示)。创新集群内部的科研机构、大学、企业通力合作,发挥创新对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实现跨越发展的作用。2012年之后,德累斯顿与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其他国家的产业创新集群在节能电子产品等关键领城展开深度合作。

(1)分析德累斯顿转型初期众多研究机构存在的有利条件。(6分)

(2)说明产业创新集群对促进德累斯顿实现新旧动能转化的意义。(6分)

(3)简述德累斯顿传统工业区转型对中国老工业区振兴的借鉴价值。(8分)

【答案】(1)老工业基地配套设施齐全,研发基础好;具备长期的资金积淀,能够满足技术研发需求;工业化、城市化起步早,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高,科研人员较多。

(2)将科研成果转变为生产力,实现产学研的结合;促进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增强协同创新能力;不同主体分工明确、互利共赢,集群研发,创新的积极性高。

(3)政府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计划,确定产业发展方向;促进不同主体的集群发展,取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驱动创新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拓国际市场。

【分析】(1)主要从产业基础、资金、人才等角度分析。老工业区虽然产业衰败,但经济技术的基础条件较好;老工业区虽然衰落,但是之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资金积累的量较大,能够满足新技术研发的需求;老工业区进入工业化阶段较早,城市化水平较高,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较高,能够提供的高科技人才较多,科研人员较多。

(2)创新集群的意义可以类比产业集聚的意义,结合材料强调大学、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结合能够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产业创新集群能够促进科研技术向生产力的转换,提高科研技术的经济价值,实现研究与生产相结合;产业创新集群能够促进企业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以及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与融合,促进产业技术的研发与创新;不同企业、研究部门之间能够相互合作、合作共赢,可以实施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创新、新旧动能转换的积极性等。

(3)结合德累斯顿的经验,可以从规划、集群发展、创新驱动、国际合作等角度叙述。应该结合区域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新旧动能转化发展计划,明确发展方向;制定相关工业区,促进产业创新集群,利用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加大科学技术投入,促进高新技术的实施,发挥高新技术对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驱动作用;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其它国家或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经验,拓宽国际市场等。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9.(选修2:海洋地理)

海雾是在海洋的影响下发生在海上或沿海地区上空低层大气中凝结的水滴或冰晶使大气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米的一种天气现象。某年4月某时段渤海曹妃甸附近海域发生了海雾。本次海雾维持时,该海域盛行东南风,海气温差基本维持在3℃以内。下图是4月27日8时至30日20时曹妃甸附近海域海、气温度变化。

指出本次海雾形成的时段,并分析形成本次海雾的原因。

【答案】28日-29日。东南风带来暖湿气流,提供充足水汽;海温低于气温,大气降温,水汽凝结;气温逐渐降低使得海气温差逐渐减小到3℃以内;海温低于气温,导致大气存在逆温层,大气稳定利于形成雾。

【分析】由题干材料“本次海雾维持时,该海域盛行东南风,海气温差基本维持在3℃以内。”可以发现在图片中海气温差小于3℃的时间是28日-29日。其原因是该海域盛行东南风,从海洋上带来大量的水汽到曹妃甸,随着气温降低,出现了海温低于气温的现象,水汽受冷凝结,且海气温差减小到3℃以内,同时由于气温低于海温,形成逆温,大气稳定,雾气不易散。

20.(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政策和市场的双驱动,过去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仅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售就达到136万辆,然而,一轮动力电池“退役潮”即将到来。退役电池仍有不小价值,但是目前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还不健全,大量退役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带来安全和环境隐患。预计2025年,累计退役量约为78万吨,如何避免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带来“爆发式污染”,值得警惕。

根据材料简析,未来几年我国可能爆发动力电池严重污染的原因,并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处理提出建议。

【答案】原因: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动力电池累计退役量大;报废动力电池货源分散,电池回收收集难度大;报废动力电池拆解过程可能造成污染,电池回收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相关制度和政策不够健全。

建议:加强电池的流向管控,提高电池回收率;加强研发投入,扩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应用途径;完善标准规范秩序,并设立专项基金,适当补贴。

【分析】结合材料信息,我国迎来了新能源汽车的销售热潮,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必然会导致大量退役电池,目前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还不健全,大量退役动力电池流入小作坊,带来安全和环境隐患。说明国家关于回收退役报废电池的制度还不健全,退役电池货源分散,收集难度大、成本高,技术要求高,流入小作坊进行拆解,可能造成污染。建议建立健全退役电池回收机制和制度,加强电池的流向管控,进行集中处理,对于有价值的退役电池,提高其利用率;设立专项基金,进行回收补贴;加强研发投入,扩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应用途径。

本公众号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视频等版权归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来源网络,略有修改,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