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广东新建高校启用仪式在清远举行,新建高校(校园)一起“上线”。
这意味着广东实现本科、高职院校21地市全覆盖。今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4个地市有了当地首所本科高校,于9月迎接首批新生。其中,揭阳有了广工揭阳校区,汕尾有了华南师范大学(下称“华师”)汕尾校区,清远有了广东金融学院(下称“广金”)清远校区,阳江有了广东海洋大学(下称“广海大”)阳江校区。
同时,梅州、潮州也在今年秋季拥有了首所高职院校,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潮州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均为当地首所高职院校。至此,广东实现本科、高职院校21地市全覆盖,全省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相对其他省份,众多当地的地市高校纷纷进入省会城市,谋求更大的发展,不管是当年分出去,认祖归宗式的回归,还是在省会建立校区,都是当下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
省会城市都是一省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特别是现在国家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格局发展经济,省会城市变得越来越重要,哪怕是历史上郑州,石家庄,合肥,济南,太原等省会城市影响力还不足,随着新的经济发展中心,未来的影响力和经济实力会进一步加强,作为人才,科研,教育最重要的高等院校,在省会有一席之地,就是占据未来发展的地利。
2021年9月25日,地处河南开封的河南大学迎来109周年校庆,当天,其郑州龙子湖校区正式启用,标志着百年名校开启新篇章,也代表着河南大学进入省会大学行列。河南大学郑州校区今年正式启用 首批迎来2600余学生。这意味着守着历史名城开封多年后,终于在新时代进军省会郑州,喊出了“重回高等教育国家队、重回省会办学、重回百年名校辉煌”的口号。
山西师范大学由临汾搬迁至太原办学。这所建校60余年的山西省重点大学,将于今年正式开始前往省会城市办学。
早在2019年,原本位于晋中市的山西农业大学便和位于太原市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合署后单位名称为“山西农业大学”,保留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的牌子。
原山西农业大学改为农大太谷校区,原农科院改为农大龙城校区,以“晋中太原两校区”的形式来到省会办学。在合署改革一年之后,山西农业大学的注册地低调地更改为太原市,正式成为了一座“省会高校”。
而位于芜湖市的安徽师范大学已经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达成合作意向,拟将肥西师范学校成建制并入安徽师范大学,建为安徽师范大学合肥校区。
泰山医学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山东省立医院等整合组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之后,也将主校区由泰安迁往济南。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长江大学早在2012年就建成并投入使用武汉校区,已开设多个学院和专业,并招生多年。
可以理解,省会城市往往都是一个省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各种资源也更加集中,能够为高校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而近年来,前往省会办学,已经是许多省份高校发展的重要规划之一。
这也是高校在学科评估,争创双一流,获得优质生源的重要举措,多项数据表明,高校搬迁到省会城市,在高考录取分数上,明显高于往年,省会校区专业分数也明显高于地市校区专业。
相对其他省份的省会大学热潮,广东教育发展简直是逆流发展,众多省会学校去地市办校区,广东实现本科、高职院校21地市全覆盖。具体原因还是和经济发展阶段和布局有关,其他省份还处在做大做强省会经济,省会城市,未来的竞争就是城市之间的竞争。
而广东坐拥广州,深圳两大一线城市,经济发展集中在珠三角城市,而粤东粤西粤北经济发展滞后,经济上城市之间对接,补齐高等教育短板和空白也就理所当然,珠三角和港澳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而粤东粤西粤北成为大湾区的纵深,经济和教育反哺,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破解区域协调发展难题、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继深圳引进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香港城市大学(东莞)、香港公开大学(肇庆)、澳门科技大学(珠海校区)等港澳高水平高校落户广东。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投入使用,打破了中山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两强的985高校格局。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开办,未来广州,深圳两地在高等教育上形成高地,一如她们在经济上的两强争霸。
珠三角其他城市高校的第二梯队,粤东粤西粤北城市高校形成第三梯队,实现广东学子家门口上大学的愿望,同时高校和城市互相成就,协同发展,形成全新的高校发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