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今天第37个教师节,也是“双降”业务落地后的第一个教师节。
开学十天,不少家长从目之可及的变化中,感受新学期里的新气象。孩子放学时间较过去晚了,父母下班来不及接孩子的烦恼减轻不少;曾经,辅导作业这件事,也让家长焦躁不已,如今,不少孩子的作业在校内得到有效管理,且体育课较过去更多了、社团活动也丰富了……
这一切“变化”,让不少家长感到轻松不少,但大家也心知肚明:孩子的获得感来自于老师们更辛勤的付出。
确实,“双减”落地后,老师的工作时间更长、节奏更快,更辛苦了。
今年教师节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多位一线教师。他们中,不少人因为自己学生时代老师的影响而心怀感恩,选择“成为另一个你”走上教师岗位;也有人因为受到从事教师行业家人的耳濡目染,而选择走上教师岗位,坚守讲台。
面对家长和学生的感恩,他们的共同愿望是:当更好的老师,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90后体育教师:
每周168节体育课,老师少场地小也能上得丰富有趣
新学年,上海小学生的课程表上,体育课悄然成了“主课”——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还有两节体育活动课,一周7课时,让体育课成为排课最多的学科之一。不少上海家长困惑,孩子学校的操场就那么丁点大,体育老师也没几个,这样的目标该如何完成?
位于市中心的黄浦区海华小学,运动场地“捉襟见肘”,但全校每周的体育课,就有“雷打不动”的168节。如何让学生们在有限的场地条件下锻炼得更带劲、更过瘾?学校体育教研组7位年轻的体育老师为此动足了脑筋。
90后体育老师陆雅菲,就有不少“小技俩”。“就拿跑步来说,我以前上学时,只要跑得直就行了。但按照现在的课标,对于学生的运动速度、密度和强度都有规范的要求,再加上场地有限,所以我就设计了一些小游戏,让学生们在玩中跑,尽可能提升对跑步的兴趣。”
陆雅菲介绍说,比赛接力跑,她会让队员们自行研判对手实力,商量研究出场顺序。到了障碍跑环节,学生们还要自己设计赛道、布置障碍物。去年,这节“边玩边跑”的跑步课,被陆雅菲上到了全市体育兴趣化教学展示的大舞台上。
陆雅菲的母校,是与海华小学一墙之隔的卢湾中学。想当年,她每天在卢湾中学的室内体育馆苦练排球,并最终考入成都体育学院,大学毕业后回沪成为了一名小学体育老师。没想到几年后她又把海华小学排球队带到了这个熟悉的体育馆里,有板有眼地当起了他们的教练。
“记得刚工作时,我爸总说,体育老师多轻松,一点都不累。”可没想到,工作五年,陆雅菲的课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白天上体育课,晚上回家还要进行纵向研究、项目化学习,课题申报,常常也会伏案工作到深夜。”
本学期起,海华小学借助校外资源,在课后服务环节安排了足球、篮球、排球、击剑、舞龙舞狮、跆拳道、花样跳绳等多个体育项目。陆雅菲的下班时间,也随之延续到了五点半以后。“一边看护着学生,一边再跟着专业教练多学学,今后在学校里就发挥更大作用,多教学生一些他们所喜爱的体育活动。”陆雅菲说。
小一新生班主任:
开学给家长写了一封6000字长信
按照教育部最新要求,从本学期开始,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是入学适应期。有人好奇,带这样的一年级班,班主任会不会轻松些?全国优秀教师、当了25年班主任的闵行区莘庄镇小学冯志兰老师的回答,让人意想不到:“如果说在五年级还能喘口气,那到了一年级真是没有休息的时候。因为很多学生会问‘冯老师,你刚才去哪里了?我想你能一直在教室里!’”
开学后这些天,每当下课铃声响起,冯志兰就会往自己教室跑。学生们课间休息、中午吃饭、上体育课,课后服务,她都会拿出手机拍上一段视频。哪怕只是每个人一闪而过,也要把孩子们的成长记录下来,并发到与家长交流的微信群里。为了让孩子们在学校尽快养成良好的习惯,冯志兰自编了十多首口令操教给他们,从量体温、上厕所到吃饭、休息,孩子们跟着口令行动,一点也不慌不忙。
教师节到了,孩子们给冯志兰送到了好多礼物——是他们亲手画下了一幅幅奖状。在送走了五年级毕业班之后,本学期冯志兰重回一年级教室,和30多个刚刚踏入小学校园的“小不点”做起了好朋友。“别看他们人小,但其实心很大,班主任老师对他们喜欢和爱,他们都能第一时间感受到。”冯志兰说,班主任工作非常辛苦,但感受到的幸福也是其他学科老师不能比的。而这正是她当初立志要做班主任的动力之源。
1996年,冯志兰从上海市松江师范学校毕业,分配进入徐汇区田林一小。“记得当时校长来接我的时候问,你想教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就回答想教语文,因为当时所有的班主任几乎都是语文老师。”冯志兰说,在她上学时,就是班主任的小助手,对于教过她的班主任,自己一直充满喜爱且心怀感恩,所以早早就在心中种下了当班主任的种子。哪怕是初中毕业时可以考入更好的高中,但冯志兰仍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师范,在班主任的道路上一干就是25年。
才几天功夫,很多学生看不见冯志兰就会问:“冯老师,你刚才去哪里了?我想你能一直在教室里!”可学生们不知道的是,作为特级教师的冯志兰在给自己班上完课后,常常还要“流动”到20分钟车程外的马桥文来外国语小学,为那里的师生贡献智慧。
上周日,冯志兰花了足足2个小时,给全班家长发去了一封长达6000多字的长信,其中记录了不少孩子们第一周上学的点点滴滴。与家长保持书信沟通,是冯志兰做班主任多年的习惯,却也让不少新家长为之动容。“谢谢您的用心记录,让我们见证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家校之间最基础的信任,就这样悄然建立了起来。”一位家长在回信中写道。
“流动”中的校长:
做好“加减法”,让农村学校生源回流
“双减”落地,减的是校外培训、超前学习的学业负担和精神负担,但对学校来说,却要做不少“加法”,满足家长和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以及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
“加法”如何做?优质师资的流动算是举措之一。
有153年历史的唐镇小学,是浦东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这所原本普通的农村学校,因为三年前,上海市特级校长、浦东新区竹园小学校长娄华英主动“流动”到这里,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下雨天,娄华英在校门口为孩子们撑伞,送他们进入教学楼
新学期开学首日,娄华英跑遍了竹园小学四个校区和唐镇小学两个校区,连午饭也没顾上吃。做好两所学校六个校区的“大家长”并非易事。
提升唐小教学质量,娄华英首先规范学校的教学秩序。到唐小的第一年,娄华英就改变了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并且要求老师把课表贴在教室门口。“包括‘双减’后要求的小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周两次体活课,这些都要在课表中体现出来。”娄华英说,为的就是告诉家长,学校实实在在落实“双减”要求,通过更合理的安排、更优质的课程逐渐减轻学生的负担。
优质课程的落地,离不开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娄华英再忙,每周雷打不动听三节课。流动两年多,唐镇小学80多名教师的课她已听了两遍,每次课后都会面对面向教师反馈;她遴选30多名“种子教师”,手把手带他们读专业书籍、讨论学习体会、修改活动方案,有的方案改了几遍、十几遍,她依然一字一句地指导,带领全校教师更新迭代教育理念。
娄华英和孩子们在一起
为学生减负,还要做好学校教育主阵地的“加法”。每天早晨七点,娄华英准时出现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在她的带领下,全校教师每天自发在7:30前集体到岗,有的老师怕没带伞的小学生淋湿,把学生抱到教学楼的走廊下。家长透过校门和围墙,看到这一幕幕,感动不已。
2019年至今,学校本地生源明显回流,更有家长慕名而来在学校附近安家。
“双减”落地后,学校老师们的工作内容又多了,责任更重了。偶尔,也有年轻教师对娄华英发发牢骚。娄华英从不批评谁,她将心比心地提出“要成为有境界的教师”。但是,细心的老师却发现,一些重复性的校内工作“瘦身”了,食堂的早餐变得可口了,点滴小事如涓涓细流,消解了老师工作上的小情绪。娄华英也因此成了教师们眼中的“暖心校长”。
“空中课堂”里的名师:
帮助更多学生成长,是职业幸福感的来源
为了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从今天起,“空中课堂”全面升级,新增的“名师面对面”栏目正式上线。全市范围内遴选出的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通过电视屏幕、在线网络等多种形式,为初二、初三学生解析重难点,答疑解惑。
要知道,“名师面对面”栏目并非将原有的课堂内容搬到网络上、电视上,而是通过教师的智慧,剖析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针对学生不会的问题,还要答疑解惑。换言之,教师首先要把初中数学吃透了、嚼碎了,再创新性地梳理一条学习线索,帮助学生尽快理解数学学习内容,掌握初中数学的难点、要点。
暑假的尾巴里接到录制“名师面对面”栏目的邀请,到9月2日拍摄第一课,留给正高级教师、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数学教师沈洁的时间十分紧张。作为初二数学首位亮相的教师那段时间,沈洁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最忙的时候,她的眼睛已经模糊得看不清楚书上的字。这时,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年轻教师们,一呼百应,在沈洁的邀请下纷纷加入她的后援团,协助她一起完成课件的制作。
作为一名从教30多年的“老法师”,沈洁深知“双减”政策落地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变得至关重要。她提及,数学课并非只是教会学生多做几道数学题,而是要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喜爱数学,明白学科的育人价值,提升学科素养。同时,让理性求真、不畏艰难的精神在学生的心中萌芽、成长。她的做法是,在数学课上,尤为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代数不同于几何有那么漫长的历史,原因是用字母表示数与用符号表示运算这一难关的逾越……期间整整经历了1200年”“无理数的出现,是数学发展史上第一次危机……”她执教的首堂《名师面对面》课程为《从整式到分式,到二次根式》,课上,沈洁老师将代数的发展历程向学生娓娓道来。
接到录制“名师面对面”课程的当天,沈洁86岁的父亲被医院下达了病危通知书,送到重症监护室抢救。一边是病重的父亲,一边是要为全市学生上课的重任,沈洁毅然选择留在上海继续完成教学任务。”父亲也是数学教师,他会体谅和理解我的。作为人民教师,能在课堂上帮助每位学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动情之处,沈洁哽咽地告诉记者,自己从教,也是从小受到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在沈洁看来,教师工作的根本,是帮助孩子成长,也是师生共渡的生命历程,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由此而来。
坚守讲台25年的思政课教师:
了解学生的世界,为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同样是因为一封老师的信,静安区实验中学副校长、道德与法治老师徐亭在27年前成为了一名师范生,并踏上了三尺讲台。
“初三那年,我觉得化学老师的课上得非常有意思。在进入高中后就给她写了一封信,没想到老师也给我回了信,信里她不仅解决了我的困惑,还一个劲地鼓励我。当时我就想,今后自己也要做这样的老师,能够让学生从我身上获得力量。”徐亭说。
在思政课的三尺讲坛从教25年,很多学生都觉得徐亭的课堂有意思。课前,她会在不同年段设计适合学生年龄的新闻播报形式,让大家说新闻、评新闻、讨论社会热点;课中,诸如《山海情》《我和我的祖国》等一些主流的影视、文艺作品会作为教学情境的一部分出现;课后,她布置的作业,也常常让学生们“脑洞大开”。例如,她会让六年级学生画一画自己的梦想和现实。
“很多学生画出来的梦想都是高的,现实是低的,通过努力,梦想和现实慢慢接近,最终交汇。对他们来说,其实难点不在于有没有梦想,而是一旦在实现梦想的路上遇到了困难,该如何继续?当通过努力实现了梦想,又该何去何从?”徐亭说,要让学生觉得思政课有意思,就要学会做“倾听者”,多关注学生和他们所关心的问题。“学生所生活的时代不同,对问题的认识就会不同,只有关心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徐亭说。
最近,学校实行全员导师制,徐亭也给8位学生当起了导师。但其实这些年,她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许多学生的“良师益友”。“很多人认为,我们做导师有学科优势,但其实,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不仅要在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在做导师的过程中,更需要耐心的倾听和交流,帮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拥有良好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当他们遇到困惑时,能够给予积极可行的建议,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师长的无私、包容之爱。”
作者:王星 张鹏
编辑: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