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资深”成语?从定义上来说,成语是指长期以来人们常用的形式简洁而意味深长的定性短语或短句。正义。
可是有关父亲山嵩山的成语虽然时至今日还保留着“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特点,但大都“进博物馆”了。所以我不得不说“资深”,很是无奈。嵩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山。中华文明的肇始和形成,是从嵩山文化圈内逐渐向外展开的。因此,在厚重的中华文化中,尤其是成语中,嵩山自应占有一席之地。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古代的一些与嵩山有关的成语在历史年轮的碾轧下,已经逐渐被边缘化。至今还保留在多种成语辞典版本里的唯一一个与嵩山有关的成语是“嵩生岳降”。嵩、岳:均指嵩山;降:降生。比喻特别重量级的大人物的出生和特别重大事件的发生。例如:1893年12月26日,嵩生岳降,伟大领袖毛泽东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该成语出自《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可是,有的辞典却说,嵩,指嵩山;岳,指“四岳”,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而其他一些辞典则更是把它说成是:“生僻成语”“古代成语”“联合式成语”“中性成语”等。这里附带说明一点,《中华成语大辞典》关于“四岳”的说法,除了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据传说,上古时炎帝族曾长期居住在嵩山附近的伊水洛水流域。其中一支举伯益为部落首领,以崇拜山岳为特征,号称四岳。相传黄帝于嵩山之上,大合鬼神,作清角乐。殷周时,崇拜嵩山的有申、吕诸国,即四岳的后裔齐、吕、申、许四个姜姓国。
《诗经·大雅·嵩高》有云:“嵩高维岳,峻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与甫,维周之翰。”按“申”、“甫”即申氏、吕氏。不管如何解释,这个成语就是个活化石。即便按某些成语字(词)典的解释,把“岳”字说成其它四岳,毕竟嵩字在前,说明嵩山是五岳之首。这就启示我们,在古人的观念中,嵩山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在不同版本的成语词典中出现的有关嵩山的成语还有“嵩呼”等。
“嵩呼”出自《史记》。汉武帝当年礼登嵩岳太室,侍从的官员似乎听到了从山下传出来“万岁”的声音。于是后世遂以臣下高呼皇帝万岁为“嵩呼”,也叫“山呼”。但随着帝制的瓦解,“嵩呼”万岁自然不合时宜了,但用嵩呼表示热烈的场面还应该有其价值。
还有些“资深”的与嵩山有关的成语在成语词典里是几乎见不到的。如“岳色河声”、“嵩河”等。
这些成语把父亲山与母亲河连在一起,确切地反映了中华文明是“山河”交媾的产物。
但由于北宋之后,中部的政治地位长期“陆沉”,致使这些与嵩山相连的成语也就逐渐褪色、边缘化,逐渐从人们的语言和文章中淡出。但还能从一些文词中觅其端倪。如清道光进士,官至江苏巡抚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许乃钊曾为开封彝山书院题了这样一幅对联:风气会八方,认定指归,端在濂源洛委;学人展初步,拓开眼界,还从岳色河声。另如辛亥革命女杰刘青霞的《仿江南好》词:自由好,中夏少萌芽。岳色河声飞笔底,洛阳纸贵泄春华,开遍自由花。
“嵩河”在古籍中也时有所见,如《魏书》卷七十一中的李崇列传,就有“徙驭嵩河,光宅函洛”;清朝严可均辑的《全后魏文》中也有“协定鼎嵩河之心,副高祖殷勤之寄”。与嵩山有关的更罕见的“资深”成语还有“嵩岳之资”“嵩峙岳立”。“嵩岳之资”是以嵩山在国家社稷中的重要性(封禅、祭祀)来比喻足以担当起国家重任的特别优秀的人才。例如,《典略》上说张昭有“嵩岳之资”,却仅仅播殖于吴中。而“嵩峙岳立”则表示一个人堂堂正正的样子,或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高大形象。《汝南先贤传》曰:“周乘字子举,汝南安城人,天姿聪朗,嵩峙岳立,非陈仲举、黄叔度之俦则不交也。”可是,陈引驰、盛韵的《世说新语注译》注引的却是“高峙岳立”。还有余嘉锡的《世说新语》笺疏本、中华书局张万启的注译本也都是“高峙岳立”。“高峙岳立”从构词法上看是讲不通的,“高”不能和“岳”相对。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很可能原版的《汝南先贤传》就出现了校对错误。应将“高”改正为“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低级错误,也反证了中原和嵩山地位的衰落。应该说,这是不正常的。
说到误嵩为高,我就想能不能改一下我们平常一个问候的句式。不言而喻,遇到长者,我们通常都会问“高寿几何”。也有“寿比南山”之说。在我老家,南山就是嵩山。不仅如此,嵩山还是最古老的山。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把“高寿”改为“嵩寿”呢?当我们礼貌地询问一个长者的年纪时,如果用“您老嵩寿几何”会不会显得更有“文化”呢?起码也表示我们对父亲山、对悠久博大的中华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吧!
如果您觉得还可以,那么就让“嵩寿”作为一个既古老而又时尚的中华成语吧!
(文:宋宗祧;图:周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