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漫不经心造句专题之中考变化解读之词语的理解与运用

[期中考试变化解释]

1.考试内容大部分来自教材中要求掌握的单词、成语。

2.一般与字音字形的考察综合在一起。

3.除宁波之外,其他地市不再单独考察文言词语。

【2019·浙江杭州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 (shāo),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 (jié)。

◆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 (jué)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故知”在句中是“旧知识”的意思。

B.“褪色”在句中是“变淡”的意思。

C.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

D.桑梓: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用“桑梓”指代家乡)。

【答案】A

【解析】

“他乡遇故知”意思是“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故知”应解释为“老朋友”,而非“旧知识”。联系语境解词义:做题时一定要分析该句子的语境和该词语对应的对象,联系上下文进行判断。例如文段开始讲到了“异乡人”,那么整个文段必然围绕他乡、故乡的人来展开,由此可知,A选项的“故知”应该是“老朋友”的意思,解释为“旧知识”不符合当前语境。

【重点难点】

怎样辨析词的本义、引申义及比喻义

1.本义:词的最初的、最基本的意义。

示例及分析:“深”: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如:“这里的河水很深。”“那里有一条纵向的很深的峡谷。”“这个宅院很深。”

2.引申义: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示例及分析:

(1)这篇文章很深,初中学生读不懂。“深”:深奥。

(2)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深”深入。

(3)深谋远虑,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深”:深刻。

(4)他们两人交情很深,无所不谈。“深”:(感情)厚,(关系)密切。

(5)夜已经很深了。“深”: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

(6)他是个实心眼儿的人。“实”:真实,实在。

3.比喻义:用一个词的本义比喻另一事物而产生的新的比较固定的意义。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叫“比喻义”。示例及分析:

(1)“风浪”的本义为:水面上的风和波浪。比喻义为:比喻艰险的遭遇。如:他是个久经风浪的人,面对着邪恶势力,毫不畏惧,顽强地斗争。

(2)“风雷”本义为:狂风和暴雷。比喻义为:比喻气势浩大而猛烈的冲击力量。如:革命的风雷激荡中原大地。

(3)“风起云涌”比喻义为:比喻事物出现得很多很盛。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世界反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风起云涌。

(4)“风雨同舟”比喻义为:比喻共同度过困难。如:全国人民与灾区同胞风雨同舟,没有为困难所吓倒,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勇气概。

怎样辨析近义词和反义词

1.从词的构成上分析。

如“周密——严密——精密”,其辨析重点在“周、严、精”三字上,“周”意在全,“严”意在紧,“精”意在细。

2.从词语意义上辨析。

辨析过程中,可根据语意的轻重来判断,如“优良——优秀”,语意前轻后重;也可根据范围的大小来判断,如“战役——战争”,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又如“教学——教育”,范围前者小而后者大。

3.从词语的感情色彩上辨析。

如“鼓励——鼓动”两词,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又如“机智——狡猾”,前者是褒义词,后者是贬义词。

4.从语体色彩上辨析。

一般地说,口语表达比较亲切、和谐,书面语表达则严肃、庄重。如“妈妈——母亲”,前者是口语表达,较亲切,后者是书面语表达,较庄重;又如“惦记——思念”,前者用于口语,后者用于书面语。

5.从语法功能上辨析。

在辨析过程中根据搭配的对象来判断,如“颁布——颁发”两词,“颁布”通常和法律、法规、条例等词相搭配,而“颁发”侧重于授予、发出,对象通常是证书、奖品等。还可根据造句的习惯来判断。如“就义——献身”,可以说“英勇就义”,也可以说“英勇献身”,而“献身革命”就不能说成“就义革命”。

怎样辨析成语

1.看准成语内涵。

成语的意思是约定俗成的,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去理解它,更不能望文生义。如:“美轮美奂”本形容房屋华美高大而众多,我们不能理解为美好的意思;“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不能错误地理解为“首先、第一个”;“文不加点”是指文章不经修改,一气写成,形容才思敏捷,下笔成章,不能理解为“文章没有加上标点符号”。

2.弄清表述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范围。有的只能用于人,如“眉飞色舞”;有的只能用于物,如“汗牛充栋”;有的只能用于事,如“左右逢源”;有的只能用于自身,如谦辞“抛砖引玉”“敝帚自珍”等。还有一些特指的成语,如“罄竹难书”特指罪行极多。

3.辨清感情色彩。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种。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还可以从成语的感情色彩角度去明辨,看看有没有出现“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现象。如“无所不为”是贬义词,意思是“什么坏事都做”,我们不能当做褒义词用;“胸无城府”是褒义词,我们不能当贬义词用。

4.分析词句重复。

分辨成语运用是否恰当,我们还可从整个句子和该成语的意思上分析,看是否造成了重复。如“忍俊不禁地笑起来”“一览无余地看到”“口若悬河地说个不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三令五申地强调”“难言之隐的苦衷”“浑身遍体鳞伤”“百姓生灵涂炭”“到处漫山遍野”。

5.辨析形似神异。

有的成语与另一成语由于读音、字形或意义相近,粗一看似乎像孪生姐妹,很容易混为一谈。如“设身处地”与“身临其境”,前者指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指替别人着想;而后者指自己亲临那种环境。再如:“漫不经心”与“漠不关心”,“改天换日”与“移天易日”,“无所不至”与“无微不至”。

6.弄清双重语义。

有的成语还具有双重含义,我们要全面分析成语的双重身份,不仅知其一,还要知其二。如:“灯红酒绿”既可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又可以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处之泰然”既形容处理事情不慌不忙,沉着镇定,也可以指对事物无动于衷;“想入非非”既形容想法大胆、新奇,也可以指荒唐离奇、不着边际地胡思乱想。

怎样辨析关联词语

转折关系

尽管……可是…… 虽然……但是…… ……却…… ……然而……

假设关系

如果……就……、 即使……便…… 、要是……那么…… 、倘若……就……、既然...就...

条件关系

只要……就……、 只有……才…… 、无论……都…… 、不管……也…… 、即使...也...

因果关系

因为……所以…… 、由于……因此…… 、既然……那么……、 之所以……是因为……

并列关系

不是……而是……、一边……一边、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既……又……

承接关系

一……就……、起先……后面……

递进关系

不但……而且……、不光……也……、不仅……还……、虽然……但、不仅……而且……

选择关系

不是……就是……、是……还是……、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与其……不如……、宁可……也不

了解了关联词与的含义,其次需要了解关联词语误用情况:一个句子,用不用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成对地配合着用,用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则。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病:

1.错用关联词语

例:宋朝皇帝只知道吃喝玩乐。为了喜欢踢球,就把一个流氓封为殿师太尉。(应把“为了”改为“因为”)(也可以把“就”移到“因为”前面)

2.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例: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深刻地了解我们战士的胸怀是多么宽广。(“只有”与“才”搭配,去掉“就”)

怎样辨析文言实词

一、通假字

1、通假字的含义:通假字是汉语在同一历史时期的用字分歧现象。“通假”的意思是通用、假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使用。

例:具答之,便要还家。

(通假字:“具”、“要”——本字:“俱”、“邀”)

2、通假字的识别方法

①音同形似。如:“满坐宾客无不伸颈”。——“坐”通“座”,意思是“座位”

②音近形似。如:“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是“显现”

③音同形异。如“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意思是“横放的”

④音近形异。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意思是“没有”

二、古今异义

(一)古今异义词的种类

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古今异义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本来意义比较狭小,后来它的意义有所发展,应用的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这种词义是今必大于古义,古义包含在今义之中。

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现在则是一个普通的名词,成为河流的通称。

2.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词义缩小主要有两类:八程度减弱。如“病”,古义指严重的疾病,已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君之病在肠胃);而今天的“病”一般指所有疾病,程度减弱了。范围缩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现在则仅仅指臭味。

3.词义转移古汉语中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这就叫词义的转移。主要有以下几种:

A由表示甲事物转化为表示乙事物。如“颜色”,古义指容颜、脸色(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今义指色彩。

B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今义是“到??地方”。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化为表示乙义的范围。如“鲜美”,古义有“鲜艳美丽”的意思(芳草鲜美);今义则是形容词,指食物味道好。它所表示的范围就由表示食物外在的颜色转化为表示食物的味道。

D.由表示甲义转化为表示乙义时,词性也发生了转移。如“烈士”,古义指有远大抱负的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今义指“为了正义事业而献出自己生命的人”。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古今词义在演变的历史过程中,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叫做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

A.褒义词转化为贬义词或中性词。

如“风流”,古义指杰出、英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B.贬义词转化为褒义词。

如“乖”,原指偏执、不顾服(行为偏僻性乖张);现在是“听话”“安顺”之义。

C.中性词变为褒义词或贬义词。

如“鄙”,古义表示“见识短浅”,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今义指品质恶劣,为贬义词。

三、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居多,一个词往往有好几个义项。理解多义词,要把握它的本义,结合上下文来判断它在句中的含义。

如:故——

(1)原因,如“既克,公问其故”

(2)所以,如“彼竭我盈,故克之”

(3)故意,如“广故数言欲亡”

(4)旧,如“两狼之并驱如故”

(5)特意,如“桓侯故使人问之”

子——子墨子闻之(对有德行的人的尊称,先生,老师。名词。)

愿借子杀之(你,代词。)

使——上使外将兵(派)

使唐雎使于秦(出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使)

四、词类活用

古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原来的词性。这种现象就是词类活用,常见的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等等。

1、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即这个词本是名词,在语境义中作动词使用。例如:

(1)一狼洞其中(《狼》)中“洞”本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

(2)不能名其一处(《口技》)中“名”带宾语“其一处”,活用做动词“说出”。

(3)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中“宾客”原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以宾客之礼相待”,可以翻译为“把他的父亲当作宾客招待”。 (意动用法)

2、形容词用作动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由于语言环境的不同词形发生改变充当动词使用。例如:

(1)香远益清(《爱莲说》)中“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中的“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 “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

(1)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2)帝感其诚(《愚公移山》)中“诚”原为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感”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诚心之意。

(3)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废”原为形容词这里作“兴”的宾语,活用为名词,这里作荒废的事情讲。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形发生变化。例如:

(1)其妻献疑日: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2)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中“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中“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 “用手”之意。

(2)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中“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像狐狸呜叫那样大呼”之意。

(3)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 “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例如:

(1)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

(2)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忿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3)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两章》)苦: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恼

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例如:

(1)邑人奇之(《伤仲永》)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美。

【压轴得分突破】

【2019·浙江台州卷·成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任务。

芒种为五月季。“芒”是指稻麦,麦子到此时为始熟,田野里开始(mí)   漫着新麦的清香,水稻此时则不可种,稻田里也已一片新绿,令人心(kuàng)   神(yí)   。此时草厚螳螂生,螳螂飞捷如马,故又称 “飞马”,它是捕蝉高手,却总意识不到黄雀在后。螳螂两足如斧,故又称“斧虫”,这斧令它自以为螳臂能挡车,这实在是有些可笑。

(选自《微谈节气》)

根据语段内容写一个与螳螂有关的成语。(1分)

【答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臂当车(螳臂挡车)。评分标准:共1分。写出其中一个成语即可。

【解析】

根据“它是捕蝉高手,却总意识不到黄雀在后”可以写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根据“它自以为螳臂能挡车”可以写出成语“螳臂当(挡)车”。两个成语写出一个即可,考生要注意正确书写汉字。

【2019·绍兴市真题·近义词】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这里,鸣响着史前的风铃,流淌着远古的诗情,滋润着世事的沉浮;这里,有和畅(huì)_____风、镜湖月影,有竞秀千岩、廊桥遗梦;这里,有枕河人家、黛瓦粉墙,有运河蜿蜒、鸟篷咿呀……这里,一半是水,一半是岸,错落有(zhì)_____地镶嵌在华夏东南之隅,宛若一幅诗意浓郁的江南水墨,透达出她那深邃而□远的掌故逸事。她,就是蠡城绍兴。

(节选自《蠡城物语·序》)

给文中□处选择合适的汉字。( )

A.幽 B.悠

【答案】(2)B

【解析】“悠远”和“幽远”的区别:悠远,指空间距离的辽远。也指乐音、歌声带给人的那种长远缥缈的感觉。幽远,解释是深远,幽深。区别在于适用对象不同,“幽远”不能用来形容事,修饰“掌故逸事”应该用“悠远”。

【2019·湖州市真题·多义词】

【潜心探汉字,“国”里有乾坤】


甲骨文 金文 篆文 隶书 楷书

“或”是“國”的本字。——《字源解说》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口,郭也。一,地也。——《说文解字》

(1)根据以上提示,甲骨文 = + ,“戈”与“口”两者结合表示的意思是_____。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国”字的义项有:①国家;②周代诸侯国及汉以后王或侯的封地;③国都,京城。《穿井得一人》中“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的“国”的意思是_____。(填序号)

【答案】(1)用武力卫护城邑、疆域 (2)③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甲骨文国的含义和文言词语“国”的一词多义。甲骨文中的“戈”指武力、战争;“口”指城邑、疆域;“戈”与“口”两者结合表示的意思是:用武力卫护城邑、疆域。“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翻译为:国都里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国”的意思是:国都。《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的国,也是国都的意思。

【2019·宁波市真题·文言词义】

解释下面三则材料中加点的字。

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徐祯稷《耻言》

C.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与鲍春霆》

(1)作:_______ (2)善:_______ (3)过:_______

【答案】(1)兴起(2)好(3)错误,过失(“犯错误”亦可)

【解析】3.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1)作:兴起;(2)善:好;(3)错误,过失(“犯错误”亦可)。

A.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B.事父母者莫善于顺,宜兄弟者莫善于让。——侍奉父母没有比孝顺再好的了,当哥哥姐姐的对弟弟妹妹没有比谦让再好的了。

C.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处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恭敬待人就要处处小心翼翼,事情无论大小,都不要有所疏忽。宽容待人就必须所有事情都留有余地,功劳不自己独占,过失不能推诿给别人。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