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一个朋友和我说:“为什么要‘双减’?还不如不"减"呢!"
本来“双减”政策出台后,他接机、作业指导的压力较小,但闲暇时间增加的孩子只能做一些自我飞行。用他的话来说,天宫闹得很大。
放学回家,周末不是让孩子玩手机或看电视,“双减”不布置作业不是让孩子玩吗!”。
这种散漫懒惰的情况使朋友忧愁。
要知道差距就是这样一点点儿拉开的,就像很多人都挂在嘴边的那句话:“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要努力。”
在最应该学习的年龄选择了放纵、安逸,那当需要知识加成的时候,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纵观那些学霸,也从不仅限于书本和学校所学,大都有主动、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而这项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
就如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育部语文统编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所说:“每年那些高考‘状元’,大都是比较喜欢读书,而且阅读面也比较广的学生。”
那作为“状元潜质”的阅读能力该如何培养呢?温儒敏教授认为可从3个方面做起:
1 培养兴趣
温教授说:“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有读书习惯?关键是先要引发‘兴趣’。”
没有兴趣,只是为了考试而读书,或者在父母的逼迫下读书,那即使多了100本书,也只会是痛苦的经历,只要有机会,就肯定会放下书本,放纵娱乐。
但从兴趣入手,激发了孩子自我阅读的需要,孩子就会千方百计抽出时间来阅读。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明初大文学家宋濂幼时借书抄书的“嗜学”故事,曾感召了很多人。
通过给孩子讲这些名人读书的故事,激励孩子爱书爱上阅读;或给孩子讲解书中的精彩情节,激发孩子探索的欲望;或陪孩子一起阅读,创设阅读氛围,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读书的习惯。
温儒敏教授曾说:“如果高中毕业了还没有读书的习惯和爱好,日后要培养兴趣,难度就更大了。”
读书兴趣的培养越早开始,效果越好,从现在开始,就是最佳时机。
2 多读“闲书”
我小学的时候,因为条件有限,看的最多的就是邻居一位老师订阅的《今古传奇》,没有人强迫我写读书笔记,但因为在潜移默化中记住了很多成语,锻炼了语感,我的作文一直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念,语文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
在书籍的选择上,不要局限于名著,杨红樱《笑猫日记》奇特的想象,文中精彩比喻、对话描写,对真善美的弘扬,不也很值得学习吗?
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中环环相扣的情节设置,不也很值得写作借鉴吗?
做好引导,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机会,个性化阅读照样可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
3 不求甚解
一部分家长和老师,总害怕孩子读书不认真,于是布置了一大堆关于读书的作业,例如读书笔记、读后感等等。
这样的阅读,就如我们小时候出门游玩必写作文,看电影必写读后感一样,会让人的兴趣大跌,甚至产生还不如呆在家里的念头。
因此,除了那些考试书籍需要精读、做笔记、写感受之外,何妨让孩子的阅读简单一些。
可以采用晋朝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根据需要对一部分书精读,其余的“不求甚解”“会意”即可。
也可在每次读书时,只让孩子抓住一个方面,读出一点儿感受,就给予大大的鼓励和表扬,增加自信心。
当读书变得轻松,阅读更多的书就将成为可能。
温儒敏教授说:“阅读习惯是给一生打底子的事情。”
“没有形成阅读的爱好与习惯,这样的语文课即使把孩子送进了大学,也不能说是成功的。”
阅读的作用虽然没有那么立竿见影,但却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气质,提升智力。
就如优质的蝉,需要在暗无天日的泥土下寂寞地生活三年(更有甚者要十七年),才会在夏天的某个夜晚,悄悄爬上树枝,一夜之间,蜕变成知了,一鸣惊人。
没有一种成功是一蹴而就的,世上也没有什么运气和开挂加身,只不过是能在暗无天日的岁月里卧薪尝胆罢了。
做善学习的父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为孩子的成长蓄力,孩子必能在未来的某一天厚积薄发,乘风破浪。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阅读理解是“老大难”?总结出“七步”程序阅读法,适合多看一看
你家孩子的英语成绩,距离英语阅读满分,只差这10分钟!
英语怎么学才能考高分?分开学!听力、阅读、写作训练方法不一样
当5年语文课代表,单科成绩稳居前三,自述:除阅读外,常做2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