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前面写的话
1.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学习?
因为在我们还不了解婚姻的时候,我们已经进入了婚姻
当我们还不知道如何成为父母的时候,我们已经成为父母了
2.我们学什么?
可以学会理解孩子
更重要的是了解我们自己
因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孩子
3.专栏用读书笔记表达。欢迎你的纠正和讨论。
《童年的秘密》读书专栏第八天
作者介绍
第二部分 新教育
第三章 正常化
本章主要是对第二章《教育方法》的补充。
通过出生于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家庭的儿童,在使用蒙氏教育方法的“儿童之家”生活后发生的反应,印证蒙氏教育方法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本章有四节内容。
第一节 教育原则
本节主要内容是作者蒙台梭利根据对第一所“儿童之家”的儿童在蒙氏教育方法提供的环境下的反应,总结和印证蒙氏教育原则具有的正确性和普遍性。
一.第一所“儿童之家”采用的教育原则
即对在第二章《新教育》提到“儿童之家”教育的三条基本特征,进一步进行理论总结,以便在推广时起到指导作用。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作者蒙台梭利认为此教育原则已完成普遍性的论证,适合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儿童教育。
一.“儿童之家”(新教育)的教育原则,后来也被称为蒙氏教育原则
1.蒙氏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
为儿童正常发展需要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主要表现在能提供符合儿童身体的用品。换句话说,是方便儿童使用、操作的物品。
另外,儿童能“自由”学习和使用这些物品。
2.教师要具有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的品质,这是理解儿童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3.科学的材料。
要给儿童提供合适的,吸引人的科学的感官材料,进行感官训练。
以下是部分感官材料
二.“儿童之家”儿童的表现方式
1.儿童自主选择感官材料。(儿童由心理指导自发的行为)
2.儿童利用感官材料连续的活动。(满足儿童不同的敏感性)
三.儿童自选的东西和自发的表现方式
四.儿童抵制的东西
五.设定环境的原则和目的是能激发出儿童的自发表现。
读书心得
一.蒙氏教育原则不仅适合“儿童之家”的3--6岁的儿童,也同样适合3岁以前的儿童。
因为敏感性存在于0--6岁儿童的生长时期。蒙氏心理发展理论主是以儿童敏感期为主要实现目标。
成人需要根据儿童在每个月龄的自发表现,判断出儿童的需求,并合理满足。
儿童的需求要通过身体运动练习和操作、使用用品或感官材料完成。
0--3岁儿童的感官材料可以自制,也可以购买,也可以用生活资料替代。
我记得大儿子九、十个月的时候,我们在乡下奶奶家住,那时恰巧是黄豆收获的季节。
大儿子坐在晒黄豆的大簸箕里用手抓黄豆,到用手指拨黄豆,一个人不停地捣鼓两个多小时,连着捣鼓几个星期,至到不理睬黄豆,去找别的玩。
他在这个月龄的敏感性就是手的抓、握、拔、捻。
我要做的就是发现他对黄豆感兴趣,簸箕里玩可以避免黄豆散落在外面。所以,我干脆把簸箕中间的黄豆拨开腾出地方给他坐,四周都是黄豆,方便他“玩黄豆”。
然后,我退到一旁,做自己的事。
其实,把握住儿童敏感期,合理满足,和孩子在一起,是件很美好的事情。别的不说,就是孩子们专注自己的工作时,呈现出的笃静都足以打动人心,而且令人难以忘记。
二.每个儿童出现敏感性的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儿童喜欢和抵制的东西可以为家长和老师指明方向。
具体的来说,成人提供给儿童的工作材料要考虑是否是儿童喜欢的东西,评判标准是儿童愿意主自(自发)研究、工作。如果,儿童表现没有兴趣,则提示该工作材料类型没有符合儿童正在发展的敏感性。成人则需要在调整提供的工作材料类型。
第二节 遭受不幸的儿童
通过生活在罗马的一所“儿童之家”的儿童前后变化,印证蒙氏教育原则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一.儿童之前的情况和状态
1.他(她)全是墨西拿地震的幸存孤儿,沮丧、沉默、冷淡、难以进食、晚上常大叫、哭泣。
二.儿童在“儿童之家”一段时间的情况和状态
1.提供的环境
儿童由圣芳济修会的一个寺院的修女们负责照料。很多修女出身上层家庭,有良好的言行举止。
儿童所需物品齐全,所用物品大小均适合儿童使用。
儿童除自由选择感官材料工作外,修女还教他们上流社会的行为方式,比如进餐、端菜。
2.儿童在“儿童之家”的状态
对所学的新知识和进行的各种活动很高兴。良好的行为举止,逐步得到改善。
食欲恢复。
奔跑、跳跃、搬东西等活动无损坏、碰撞任何东西。
三.合理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求后儿童呈现精神状态被描述成“皈依”“更新”,意在表达儿童正常发展的自然结果。
正常发展的儿童具有同样的纯净和欢乐精神状态,即皈依。
原有的缺陷和优点一同消失,被“皈依”的状态取代,即更新。也可理解为儿童在适宜环境下的自我成长。
读书心得
对正常发展儿童的精神状态“皈依”很触动。
成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在蒙氏教育原则下,儿童做到了。
原文:
意大利最著名的一位女作家评论说:“这些儿童使我想起了皈依。也就是征服忧愁和沮丧并逐渐上升到更高的生活层次的不可思议的皈依了。”尽管这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表述,但这个想法在许多人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皈依”似乎是跟童年时期的无知状态相对立的,然而,这个词强调了对所有人来说都一目了然的精神变化。儿童在经历了一种精神更新之后,他们摆脱了悲伤和放任,产生了欢乐和纯净。如果我们把放任和悲伤看作是一种对完美状态的背离,那么,恢复纯净和欢乐的状态就意味着皈依。
原文:
这些儿童是真正的“皈依”了,他们从一种悲伤的状态转变为欢乐的状态,他们克服了许多根深蒂固的缺陷。但还不仅仅如此,他们身上某些通常被看作是优点的特征也消失了。因此,这些儿童带来了一种令人迷惑的更新。他们用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表明,人已经犯了错误,必须完全更新。这种更新只有在一个人的创造力的源泉中发现。如果没有这种复杂的表现,我们学校里这些来自几乎绝望状态的儿童,就不可能正确区别自己身上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为对于成人来说这早就确定了。
儿童的善是根据他们对成人生活环境的适应来衡量的,而不是相反。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观念,儿童的自然本性被掩盖住了。天真无邪的儿童消失了,他们在成人社会生活中完全是一群陌生人。善与恶的评判已把儿童隐藏起来了。
个人理解:
作者在大量事实基础的研究上指出两个观点:
1.合理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要(主要是敏感期中各种敏感性),就是为儿童的创造力的源泉提供条件。
2.儿童的自身(行为或心理)缺陷可以看作恶,儿童正常发展所具有的品质或精神状态、行为可以看作善。
儿童从恶转变为善,比成人容易。只要为儿童提供蒙氏三个教育要素(蒙氏教育原则)就可实现。
现实生活中成人认为,儿童适应(服从)成人或成人环境,则是正常发展的儿童,俗称“这孩子好听话”。
正确的做法是,成人适应儿童的生活,了解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不同,为儿童提供蒙氏教育原则指导下的环境。
第三节 富裕家庭的儿童
本节事例来自美国“儿童之家”的教师给作者蒙台梭利写的信。
也从儿童前后两个状态指出蒙氏教育原则的普遍指导作用。
一.来自富裕家庭的儿童初入“儿童之家”的表现
1.纪律差
儿童间相互抢教具,特别喜欢抢教师展示或推荐的教具。
2.对环境没有兴趣
儿童对精致玩具和教具都不感兴趣,运动没有目的,喜欢走动,不关心物品安全,碰桌子、掀椅子、踩教具。
3.专注力不够
工作短暂且凌乱,在某地方工作一会丢掉,跑开,然后又捡起另一件教具,又丢掉,跑开。反复如此。
二.若干时间后,这些儿童在“儿童之家”的表现
1.儿童开始关注教具,关注各自感兴趣的东西。
2.随后儿童满足后自发建立秩序,他们的精力集中在一些精确和有条理的工作上。
第四节 儿童的皈依
本节主要总结由蒙氏教育原则指导提供的环境等要素,可协助儿童心理正常发展。
其中,着重揭示组成儿童心理发展之一的敏感性(敏感期中出现的)的特点。
一.儿童敏感期出现各种敏感性的特点
1.是一种迅速的,有的几乎是瞬息即逝的变化。
2.这种剧变的特点,预示着儿童以后的发展。换言之,儿童通过感兴趣的(运动)工具,获得相对应的技能。
3.满足儿童对敏感性的要求可使儿童活动有目的,心理品质正常。
二.正常儿童具有的心理品质外在表现为智慧早熟,克制。
三.儿童早期的错误发展会成为心理生活中无数畸变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