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探照灯|今天的看点(点击查看)
100名中外插画家《The Shanghairen》展览| 2020年演出季《戏剧梦》|《从江南听松江》上海朗诵艺术节在松江举行|……。
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五周年,在中共上海市委2016年第11号文件要求的"十三五计划"期间,继续推进在文学、电影、舞台艺术、美术、军文、网络文艺等方面完成100部名著的目标,力争在2021年为中国共产党做出努力。
会议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文旅局、上海市文联、上海市作协主办,上海市剧本创作中心承办。来自北京、湖北、江苏、河南以及上海本地的40多位专家对戏曲、话剧、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等不同艺术类型的22部作品进行专题研讨。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在题材选择、文本立意、风格样式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上海舞台的“深度”和“广度”,也体现了上海对舞台精品打磨的不遗余力和精益求精。
参与研讨的22部作品,有的已经搬上舞台,已打磨修改多次,但仍孜孜以求进一步的提高;有的已经具有搬上舞台的基础,但仍在探寻格局和立意上的进一步突破,从剧本阶段就为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夯实基础;有的则是天然拥有史诗格局,需要在各方的建议下进一步细化……
创作团队的多元也体现了上海舞台的“广度”:除市属国有院团外,宝山沪剧团、长宁沪剧团、上海现代人剧社、上海独脚戏艺术传承中心及上海锦辉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五家区县及民营院团,也提供了具有相当质量的作品。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上海舞台艺术工作者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投入创作,取得一系列成果。“红色三部曲”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杂技剧《战上海》和沪剧《一号机密》,在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方面形成了良好的局面。本次研讨会上红色题材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也值得关注。京剧《北平无战事》(新版)、中篇评弹《初心》、沪剧《一号机密》《承诺》、话剧《新青年》《国旗》、音乐史诗《英雄》、歌剧《田汉》、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九部作品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既聚焦陈独秀、田汉等历史名人,也涉及上海普通市民设计共和国国旗这一重大事件,更有历史上默默无闻、却为新中国成立无怨无悔付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艺术家们潜入中国近代这段开阔、复杂、充满变动也充满迷人戏剧性的历史深处,重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情境,挖掘复杂幽深的人情人性,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地阐释了上海城市血脉中的红色文化基因。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上海芭蕾舞团|图)
沪剧《一号机密》剧照(摄影:祖忠人)
记者发现,在今年的研讨选题中,现实题材的比重也较往年有显著提升,共有八部作品入选,既有关注重大题材的如展现大飞机研发的话剧《追梦云天》,也有以普通人视角折射改革开放历程的淮剧《浦东人家》,有直面社会“痛点”教育问题的沪剧《苔花》,也有关注垃圾分类的“小巷总理”之三沪剧《可乐坊25号》,持续关注百姓身边的生活。两部滑稽戏《上海的声音》《弄堂里向》更是对上海历史、上海文化做了独具“上海味道”的诠释。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向文艺工作者提出了“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把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当代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展示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阐释好”的要求。本次研讨中现实主义题材的涌现,正展现了上海文艺界对此要求的热烈呼应。
话剧《追梦云天》剧照(摄影:尹雪峰)
淮剧《浦东人家》剧照(摄影:尹雪峰)
此外,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如昆剧《浣纱记传奇》、音乐史诗《开天辟地》、交响幻想曲《炎黄颂》,以及儿童题材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新版),以“中国近代商业之父”盛宣怀的人生历程展现社会变革的话剧《中国商父》,从题材、内容及二度呈现方面,都体现了文艺工作者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彰显中华美学精神的努力。
近年来,上海舞台一直追求艺术高原上的更高峰,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打造上海原创、上海制作、上海出品的品牌矩阵。上海要努力成为优秀演出、演艺机构、演义人才荟萃的码头,也要成为不断输出原创舞台精品的源头,为此,上海始终敞开大门、敞开心胸,主动邀请全国各地专家提出建议。自2016年以来,上海已举行了第七次大规模的剧本研讨。而参加此次研讨会的不少作品已经演出并获得各类大奖项。例如,京剧《北平无战事》、昆剧《浣纱记传奇》、话剧《追梦云天》、木偶剧《最后一头战象》、舞剧《闪闪的红星》都是第12届中国艺术节的参评参演剧目,获得广泛好评。但此次研讨,《北平无战事》《最后一头战象》不惜另起高度、重新构思、推倒重来。《浣纱记传奇》《追梦云天》等作品也进行了大幅度修改。
昆剧《浣纱记传奇》剧照(上海昆剧团|图)
音乐史诗《开天辟地》演出照(上海轻音乐团|图)
“上海市舞台艺术年度研讨会,通过研讨方向、出策略,给方法,已经进行了四年七次,这种研讨和规划对发展和繁荣上海的艺术创作是科学的、有效的,有前瞻性又有针对性,有顶层设计又有战略性,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上海经验,值得学习。”文艺评论家马也表示。
“艺术生产要从高原迈向高峰,战略定位顶层设计是前导,有效规划系统操作是基础,胸怀创意情怀责任是保障。上海剧本创作年度研讨会已举办了七次,坚持借力全国艺术评论和创作人才共同谋划的创意和格局,正体现了上海对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与把握,对艺术作品题材风格多样的重视与要求,对创造创新的比重和倡导,对作品精益求精,不懈地对已产生比较好舞台效果的作品推倒重建或回炉升华,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文本,力争让每一粒有价值的形象种子都能在舞台上绽放。上海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大气魄、大手笔,可以为全国的艺术创作生产提供有益经验。”文艺评论家刘玉琴认为。
日出上海(摄图网|图)
在11月22日于中华艺术宫举行的交流大会上,马也、刘玉琴、欧阳逸冰、吴孝明、刘文国代表五个组别的专家进行了分组评述,对22部作品给出了真诚锐利的建议。上海京剧院院长张帆、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总经理张惠庆、上海木偶剧团团长何筱琼、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范建萍、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则分别代表创作单位交流发言。与会专家表示,上海的舞台艺术工作者正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创作传世之作上,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
对于这些代表了上海原创力量的舞台作品,来自全国专家们给出了真诚而锐利的建议:
马也|戏曲一组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上海市舞台艺术年度研讨会,通过研讨方向、出策略,给方法,已经进行了四年七次,这种研讨和规划对发展和繁荣上海市艺术创作是科学的、有效的,既然有前瞻性又有针对性,又有顶层设计又有战略性。为创作年度研讨会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上海经验,上海经验值得学习。
京剧《北平无战事》(新版):有京剧艺术形态和文体创新的意图,可能成为新海派京剧的新起点。其文本创作注重当代青年的口味,叙事方面增加了团结性、时尚、当下性和新鲜感。但还可以进一步粉碎、消化、再生,需要强调艺术家的经验重塑,通过无战事的“无”,要留下人心、留下文化,表现那一代共产党人的初心。
淮剧《浦东人家》:在都市文化的崛起中,通过小人物的生活表现时代变化,融入了民间文化、民间情感和民间价值,有人物、有命运,充满了烟火气、市井气,让人看了上海浦东人家的自我奋斗、自我探索、自我成长的过程。修改时需注意事件叙述和交待尽量戏剧化,要在戏剧情景中交待人物关系,确立戏剧走向。
昆剧《浣纱纪传奇》:是一部寻根访源、致敬先贤朝圣之作,曾亮相于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今后的修改应该注重情节的编织而不是漏洞和修补,把昆曲由曲到戏的研磨创新过程,用更戏剧化、形象的舞台方式呈现出现。
中篇评弹《初心》:充分发挥了评弹艺术说弹唱演的演唱功能,故事悬念迭起,扣人心弦。修改过程中需注意故事情景的设立,应该突出保护《共产党宣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过多的标语口号、概念词语可以适当压缩,要相信艺术化的表现会超越传声筒式的直白表达。
刘玉琴|戏曲二组
(原《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
上海借力全国艺术评论和创作人才共同谋划的创意和格局,体现了上海对艺术作品题材风格多样的重视与要求,对创造创新的比重和倡导,不懈地对已产生比较好舞台效果的作品推倒重建或回炉升华,不放过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文本,力争让每一粒有价值的形象种子都能在舞台上绽放。
沪剧《一号机密》:该剧是上海本土红色题材,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有真实感、传奇性,史料运用丰富。剧本从文本上就注重发挥沪剧的剧种特色,台词、唱腔等设计融入了二度创作的思考。希望在情节编织、人物设计上赋予人物和行为更合理的逻辑和动机,让似曾相识的情节变得更加出人意料,增加同类题材的陌生感和新鲜度。
沪剧《承诺》:同样是根据上海真人真事改编的红色革命题材,以左翼作家、中共特工关露为原型,历史感、年代感、地域感凝聚在个体生命的起伏跌宕中。主人公坚守承诺的持续动力可以铺垫展示得更扎实可信,结构方式上力争避免目前的散文式结构,让人物摆脱悬浮于表面的嫌疑,对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需要更加丰满合理。
沪剧《苔花》:作品聚焦青少年教育问题,以“苔花”这样不起眼的小花来比喻不被家庭学校关注的少儿群体。专家认为,情节设置的精细化上可以再做深加工,情节内容上还可以进行深度开掘,题旨提炼需更加聚焦,可以选择一个侧面进行重点表现。
沪剧“小巷总理”之三《可乐坊25号》:作品选取时下垃圾分类的热点问题,以上海社区的小事件小人物为切口。但作品的题旨需要增加力量,人物设计避免互相游离和人为之感。进一步强化性格化、个性化,喜剧风格的营造也可以在人物关系设置、情境建构、语言手段上见出智慧、幽默和风趣。
欧阳逸冰|话剧组
(剧作家,原中国儿童艺术剧院院长)
上海是中国话剧的摇篮之一,是话剧《商鞅》的诞生地。我们热切期待,并馨香祷祝上海成为中国话剧新的精品诞生地。好运,上海!
话剧《大上海》:若想用全面展示大上海的历史与今天、现实与未来,以及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事件,并且在两个半小时内完成,很难。如果非用话剧不可,那就写一个大家族的五至六代的承续,以便囊括大上海的方方面面。但是,那需要《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的气魄……
话剧《曾联松和国旗》:题材捕捉非常难得,主题思想颇有价值。但是主创对素材尚须进一步开掘,不能仅仅告诉观众五星红旗是谁设计的,应把主人公及其周围百姓的命运与国旗的酝酿、设计、遴选、修订……有机地融为一体,强调上下同心,才能体现五星红旗的深远意义。在主体思想的开掘上,还应有历史与未来的观照,使之不愧为写国旗的话剧。
话剧《追梦云天》:剧本和舞台呈现以高亢的基调讴歌了我国当代航空科技专家和工艺专家的拳拳报国之心。但人物应体现全剧的立意和主题精神,而不应把叙述事件的技术性过程作为主线。技术性过程是戏剧情境的物质元素,而不是唯一的成分。情境是由人物戏剧性关系、情感的诗意象征和物质环境组成的。如果只强调技术性过程,那充其量是部科普剧罢了。
话剧《中国商父》:结构严谨,主人公盛宣怀的命运发展轨迹十分清晰,因果链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人物命运的多次嬗变充满了戏剧性。同时,该剧与《新青年》一样,跳出了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朝着创造厚重的丰富的深刻的,具有多义性的艺术形象的方向努力。问题是主线虽然清晰,全剧却过于“骨感”,缺少对人物内心丰富的细腻的雕刻,缺少对人物内心自我矛盾的揭示,缺少历史生活逼真的肌理质感。
话剧《新青年》:原名“陈独秀”,主人公聚焦了那个时代先知先觉者的深刻思辨,但却不是时代的传声筒。可贵的是,全剧采用了现代文学手法,不在乎事件的发生顺序,而着力描绘的是人物心灵的秘史。建议无论如何不能逾越丰富与庞杂的界限,要提炼,不要堆砌。主人公的命运走向必然是悲剧性的,他至死也无法摆脱思想深处的困扰。这样写才是合乎历史真实,增强人物形象的艺术力量,使之更具教训意义的启示,为主流判断容纳。
吴孝明|综合组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组委会副秘书长)
这些题材反映的就是当下,都是创作者有感于这个时代的火热生活,关注当下社会的身边人和身边事,反映了上海普通人的生活与奋斗。
滑稽戏《上海的声音》:这部作品是近四十年上海普通市民的风情画,体现了上海人民的进取与包容、睿智与坚持,用群像的形式和闪点的方式进行演绎。专家建议把主要人物立起来,带动其他人物和剧情的发展,找到典型性和贯穿的声音元素,去繁求简,更好地串联主线,展现上海特有的时代交响,
滑稽戏《弄堂里向》:从人物的交织与推进展现上海普通弄堂的普通家庭在时代起伏中的选择,有一定的生活质感,泪中带笑,喜中带情。应向场景的深处和人物深处挖掘,情节设置应考虑当下青年的理解接受,人物的私情、亲情和时代的共情可以结合得更好。
木偶剧《方舟》(《最后一头战象》):剧团重新出发,构思一部新的作品,是乘胜追及,也是自我挑战。就当下的舞台构思而言,主题稍显繁多,主场紧,木偶的展现会有相当难度。要增加戏剧元素,增加一定动物学和植物学的学识,让这部作品在趣味性和知识性的结合让青少年喜欢和获益。
话剧《苏州河的儿女们》:这部剧以当年上海牵涉百万人的产业转型为背景,聚焦苏州河两岸的产业转型。可以有纪录片的特性,注重细节与小人物,但素材多不意味着都要放进这个时空,不要太拘泥于原形人物,可以进一步拓宽思路,角色应该更平实,需要深加工,站在今天的角度进行反思,希望编剧进一步体验生活、追求质感,打磨场景和台词。
刘文国|音舞组
(原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艺术总监)
时代是我们的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古往今来文艺剧作无不是厚积薄发,文艺的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
音乐史诗《英雄》:是以民族管弦乐的形式反映中华创世记神话,叙事流畅、结构完整,较好地建立起民族器乐与交响协奏的关系。以鲜明的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把观众带入了到壮阔感人的史诗氛围,初步显示出上海民乐但国际表达和当代气质的独特风格。希望进一步加强文学的提炼和音乐色彩的丰富性,处理好人与神、古代与现代、听觉与视觉的关系。
歌剧《田汉》:这部原创民族歌剧以田汉为题材,讲述他从热血青年成长为革命戏剧家和国歌创作者的人生选择和思想变迁,角度新颖,形象比较鲜明。希望主创团队处理好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融合,留下一传得开的经典唱段,有好的唱段,这部剧才能留下。
芭蕾舞剧《闪闪的红星》:根据同名红色经典改编,没有按照原先的经典叙事和表达方法,而是以潘东子内心的时空转换,建立起一种自由、写意、具有强烈现代感的表演形式,充满人文情怀。自首演以来,一直在修改中演出,演了50多场,体现了主创团队对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专家认为,还可以更好解决不同时空的衔接,进一步加强舞蹈场面、舞蹈语汇的丰富性。
音乐史诗《开天辟地》:采用了音乐和诗歌朗诵结合的形式,多部门、多主创联动创作的机制,具有一定的跨界探索特点。作品以现代诗为蓝本,以国际化的视野、跨界的手段架构、表现了中华创世记中古圣先贤、英雄人物的形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课题性。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构思,在架构设置、节目选择、故事衔接、音乐与朗诵的审美层次与丰富性等方面进一步提高。
交响幻想曲《炎黄颂》:上海之春闭幕作品,展现了中华文明从生命起源起源到部落战争、最后天下大同的历史。主题统一,虽然有四位作曲家,但风格比较连贯,磅礴感人。希望形成比较好的演出机制,更多地要走出国门,扩大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影响。
新媒体编辑:金莹
新年文创季
文学照亮生活
网站:wxb.w
邮发代号: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