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弟子规读后感400字看这里!大师远去,为什么再无大师?——读《南渡北归》有感

读了《南渡北归》,看到一位大使在政治运动中凄凉死去,感到了无尽的悲伤。

我知道沉浸于这份凄苦与悲凉是不妥的,这些日子,我努力的挣扎,向着光明,终于挣脱心中编织的凄凉的网。沉默了一些时光,我愿写下一些文字,向大师致敬!

他们犹如经霜傲雪的寒梅,无惧风欺雪压,他们活得光明磊落,他们一生追求民族之自由,精神之独立。他们富贵不能淫威,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他们君子,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廉者不食嗟来之食,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即使命途多舛,遭遇坎坷,饱受打击,他们也不改其秉性与追求。他们是时代的勇士,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气节与风骨犹如寒冬的梅花弥漫芳香。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要怎样活着?他们向时代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如果,我是说如果他们之中也有人本着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其人生只为追求财富和名利,他也许生活无忧,甚至过着众人向往的生活,但他绝对不会成为流芳百世、世人景仰的大师。

大师活着时,也许并没有成为大师的意愿,但是他们的风骨与精神却化作了文化,影响着世人,他们将被世人铭记。

作者说,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这的确令人感觉心情沉重。

这个时代,受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如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清北等一流院校培养出了许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社会精英人才,接受教育若干年,仿佛忘记了祖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诲。许多优秀的学子,如果有机会留学国外,大多会选择定居国外,这么做就是为了让自己有着更好的生活。为什么顶尖的院校培养不出大师的存在?

不要忙着给这些学生扣上自私自利的帽子!我们应该想一想问题发生的根源究竟在哪里?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接受教育多年,究竟受到了怎样的教育?

先看看今天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内容。

《弟子规》总序如是而言: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只有静下心才能读懂祖先的淳淳教诲,只有按照祖先的教诲去做,才不会误入歧途。

然而,放眼望去,在人生的春天里,有哪位教师愿意引导孩子诵读《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典籍?有哪个老师会言传身教,引领孩子按照祖先的教导做事做人?让人感觉荒唐的是,即使有人愿意孩子诵读经典,仿佛也是为了学点知识,迎接考试,或者是为了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胜出!如今的教育,竞争无时不在、无孔不入。

想一想,我们今天的教育有没有做了一些舍本逐末的事情?

如今,在中小学,应试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有人认为高考是最公平的教育制度。于是,在许多群众的心中,学习就是为了考取一个好的大学,将来有一份好的工作。很多人忘记了读书是为了修心、明理。

试问,现在有哪所学校像古代的私塾那样,对孩子进行启蒙养正的教育?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是学习科学知识,没有人教他们饱读圣贤书籍;现在的孩子每天忙着做题,迎接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没有人愿意陪伴孩子去聆听我们祖先至圣先贤的教诲。在人生的春天,他们学习了许多学科知识,却错失了最好的教育。

再去看看中小学教育的管理及评估方式吧。问问自己,以分数为导向的评估方式已经把教师引向了何处?分数已不仅是学生的命根,也成了教师的命根。教师年度考评,晋升职称等等,都是以分数来核算的。在这样的导向下,聪明的教师,只要按照分数标准来准备就可以了。而坚守心中信仰与信念,愿意舍弃无关的事情,抓住教育的根本去做事的教师有几人?有谁愿意舍弃利益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即使有人愿意如此去做,家长能不能理解?万一有孩子高考失利,改革就会失败了。南京一中最近被推到风口浪尖,就是对好的例证。衡水一中就混的风生水起。从一定角度来说,这也许是教育的悲剧。

再来看看现在大学的教育,究竟会给孩子多少成长?

据说,在我国的高校中,研究生把自己的导师称呼为“老板”,已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如此称呼,倘若只是顽皮的戏称,或只是对时尚的表面追随,倒不足为虑。但是,真相并非如此。导师之所以成为“老板”,一凭手中有决定学生能否毕业的权力,二凭手中有经费。

一个事实是,近些年来,在中国,教育和科研经费的投入有了大幅度增加,其中相当一部分通过课题立项的方式发放到了教师个人名下。

在行政主导的体制下,行政部门掌握着审批课题项目及经费的权力。在审批中,种种非学术的因素,包括申报者的职位、人际关系、公关本领等,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作用。然后,按照同样的行政主导逻辑,又以能否得到项目和所得到项目的级别为标准,来衡量教师的科研能力。例如,曾经吉林大学让45名博导下岗,所根据的正是这样的标准。

在许多大学,通行的是类似的规则。拿不到课题就下岗,或者虽然未必下岗,至少学术地位低下。越是经常拿到课题,课题的级别越高,经费越多,学术地位就越高,这样的评价机制当然会促使教师竭力向行政权力靠拢,把心思用在争项目和经费上。那些不善于或不屑于这样做的教师,即使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或教学成绩,仍会被无情地淘汰。

很显然,大学中以这样一种机制所鼓励的,不会是脚踏实地的学术研究。竞争中的优胜者,为了保持其优胜地位,必须尽可能快速地完成所拿到的课题,以便投入下一轮的争夺战,不断拿到新的课题。

回顾整个生产线,大量课题经费换来的结果竟是许多学术垃圾,以及一部分教师的“先富起来”。当然,更严重的后果是,教师队伍正在发生蜕变,大学生被耽误,长此以往,真会毁掉我们的教育。大学不是大学,这是教育的最大悲剧。

大学体制一般如此,教师怎么安心育人!

教育功利化,今日大学有几人能称得上是大师!

曾经有北师大教授教育学生,大意是说,作为他的学生,如果你收入低于4000万,不要说是他的学生,他丢不起这个人。据说,这事当年上了热搜。这位教授辩称,是为了激励学生。试想这样的专家教授究竟在给学生传递怎样的思想?当大学教育以引导学生积累财富为目标时,这样的大学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有时我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过去的这些大师生活在今天,面对现在的教育评估方式,他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是妥协还是坚守?如果坚守,会不会下岗?如果下岗,谁还知道他是大师级的存在?唉,一声叹息,只为今天的教育。

孟子有云:”上下交争利,其国危矣“,如今的争利欲望已经渗入到修心、修性的教育中,实为当今每个人需要高度警惕的地方。我们都知道有个成语叫买珠还椟,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做了一些舍本逐末的事情,是不是也像那个郑国人一样可笑?

一个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是因为有着文化的传承。如果文化断绝,其离灭亡也就不远了。如果大学教育传播的不是文化,而是物欲横流,贪图享受,这些社会精英为了占有更多的利益与资源而斗智斗勇,甚至不择手段。这是十分可怕的。教育的宗旨是立德树人,愿大学教授谨记。

读完《南渡北归》,我浮想联翩。

大自然生生不息,我们人类只是其中一员。如果人类愿意跳出小我的圈子,我们就会知道,人类是渺小的,每个人都应该懂得敬畏自然、遵道而行,不可肆意妄为。

昔日,中国最后的一批大师已经远去,走进那段历史,大师的命运固然令人扼腕叹息。大师虽然远去,但其精神定会永生!今天,我们教育人虽做不出大师的功绩,但可以有着自己的良知与坚守。也许我们无法改变什么,但只要心愿意,一定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大师已经远去,但精神应该永存。愿我们的校园成为精神的家园,愿我们的教育能够成为真正的教育,为灵魂奠基!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