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图片来源:新京报网临近高考,一些打着“名师指导弥补分数不足”旗号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又来忽悠家长了。
据新华社报道,随着多地高考改革落地,志愿填报变得更加复杂,相关服务市场也因此更趋火爆。虽然,费用不断提高,一对一的辅导甚至出现了数万元的高价,但从业人员水平和指导质量参差不齐,有的“规划专家”其实仅仅培训三四天就上岗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志愿填报是高考之后的又一场“大考”。对于很多不知道怎么填报志愿的家长和考生而言,“高考志愿填报”这个服务,可以称得上精准营销。
乍看起来,这极具诱惑力,但问题是,这种花钱填报志愿的服务,有时候真不见得有多靠谱。
所谓“熟知招录规则”的“专家”可能是利用课余时间短期兼职的大学生;“一对一咨询”其实只是为了多收钱的巧立名目;内部数据多为“忽悠”而且过时……
媒体调查的这些真相足以令家长和考生心塞。显然,我们不能把填报志愿这种人生大事,交给诸如此类的“名师”。
有需求就会有市场,一些培训机构提供志愿填报服务只要是明码标价、名副其实,原本也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
但是,这些乱象也提示我们,此类培训服务的市场尚不健全,大多数都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甚至存在一些夸大宣传等违规行为,亟待监管进一步规范。
更重要的是,这些乱象也提醒家长和考生,不能迷信市场上这些花样繁多的填报志愿服务。
某高考志愿填报服务机构宣讲会现场。图片来源:新华网
填报志愿应该结合考生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包括未来职业和专业发展方向,如此才能选出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
但是,一些机构推出的高考志愿填报服务,说到底是以实现“分数利益最大化”为最高衡量标准,并不一定真的适合考生。
如果一味为了“不浪费分数”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和学校,那到头来后悔的可能是自己。几年前一度引发热议的“弃名校读技校”的周浩,便是典型例证。
其实,高考志愿填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只要各地教育部门做好信息发布、招生指导工作,搭建起高校和家长沟通信息的桥梁,家长和考生能及时更新招考信息,完全可以填报好志愿。
各地教育考试院每年都会举办网上高招咨询,让高校在线有针对性地回答家长和考生提问。各高校也会在志愿填报前举办各种形式的线下高招咨询,帮助家长和考生选择理想学校和专业。
此外,现在互联网上的各种志愿填报指南已经很丰富,不少互联网平台都汇总了各地招生政策的权威信息和解读,并免费提供智能填报志愿。“互联网+”时代,只要能上网,填报志愿绝不会“两眼一抹黑”。
帮你填报志愿的真的未必是“专家”,也可能是骗子。所以,与其把赌注下在“专家”身上,不如“押宝”自己。
家长、考生只要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获取有针对性的招考信息,并结合兴趣、实力填报志愿,就不会有什么大差错。如此一来,考生也就可以避免被一些“假专家”收割智商税了。
编辑:陈静 实习生:唐杰婧 校对: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