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广东高考语文作文】“体育之效”感悟如何写?佛山名师点评广东新高考作文题

2021年广东高考第一课语文顺利结束,今年新高考作文如下。

这个作文题到底该怎么写?“佛山大桥室”邀请佛山名师招募!

佛山一中语言系组长、正教师李存仁:

题目强弱变化富于哲理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由题干、阅读材料、写作指导、写作要求四部分组成。

阅读材料部分,由背景和主要内容(毛泽东的观点)组成。材料第一句(至冒号前)介绍主要内容的出处、时间。冒号后是毛泽东的观点,共五句话,前四句与最后一句形成因果关系,也是必然逻辑。这则材料是革命家毛泽东对生命科学的论述,也是对人生、事业、国家发展的科学论断。其中隐含事物的强弱转化、先天后天关系、悲观乐观等方面的哲学观念;隐含了刻苦勤奋、坚持不懈的积极效益,骄傲自满、过度消耗的可怕后果,谦虚谨慎、积极向上的态度等人生哲理,给人启示。

引导语“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这句很重要,就是“有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的作用。就要从身体的强弱变化延伸到其他事物的变化,引申到学习工作、事业发展、国家建设甚至思想水平、道德情操等方面。

最后提出写作任务:结合材料,写出自己悟出的道理,思考的过程和结论。同学们可以思考并立意:1917年,国家正在遭受强国肆虐、民不聊生的时代,当时的青年要有强壮的身体;现在我们青年处在什么时代,我们的身体强壮吗?我们的国家如何?身体天天变化,其他事物是不是可以变化,我们的学习工作能力可不可以变化?我们的党,我们的科学技术、事业、国家是不是、可不可以由弱变强或由强变弱?如何防止由强变弱?如何由弱变强?怎样看待自己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努力?

考生从材料出发,展开联想,回答以上问题,就是切题的文章。如果只写如何强壮身体,则不符合“具有启示意义”的要求。如果抛开材料谈事物的变化、哲理,谈勤奋,则有套作之嫌。

◎佛山市优秀教师、佛山市名教师、石门中学有为班语文老师覃光红:

以青年为主体对象进行论述,从材料中提取观点进行思辨

这是材料作文。题目要求结合材料写一篇作文,从材料的启示中写感悟与思考,所以,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并且紧扣材料的内容确定写作范围、写作角度以及写作方向。本次题目材料文字占比大,引导语文字很少,任务要求也很简单,体现了材料作文审材料的重要性。

本次作文的材料是毛泽东在《新青年》里《体育之研究》论及“体育之效”的一段文字,这就限制了写作的范围: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还有《新青年》也暗示了关注的对象是青年,这个信息引导考生注意以青年为主体对象进行论述。

文段中有两层关系一个结论:第一层关系是身体弱会变强;第二层关系是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也许会转弱,生而弱者如果勤锻炼也会变强。这两层透露的是矛盾双方互转的关系,考生在论体育和身体的关系时要体现出这种思辨性。三是结论,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卑,这是对身体强弱的态度,生而弱者要通过锻炼来使自己变强,考生在论述中最终的落脚点要体现这种态度。

总的来说,本题目既体现了立德树人中体育教育的重要性,也体现了体育与身体关系的价值观,是一个有层次有思辨价值的题目。

◎广东省正高级语文教师、顺德一中语文老师黄滨、

顺德区教育发展中心教研室高中语文教研员谢植宣:

审题重点应放在由“体育之效”而引出的“论述”

本次命题回归传统,摆脱“情境”式作文的应用写作模式,体现作文的“创作性”。

在材料审题方面,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中的关于“体育之效”的相关论述,因此,虽由“体育之效”而起,但“体育”只是引子,此题并非是仅以“体育”为关键词的话题作文,审题的重点应放在由“体育之效”而引出的“论述”,且必须从“论述”中得出若干启发。

层次一着眼于人的身体机能变化,目的是引出“强”“弱”的变化。

层次二在体育锻炼可使人的身体机能发生良性变化的基础上,把人的变化聚焦至强弱之变,引出强弱变化之理。

每个人的发展起点或许是有差别的,有强弱之分,但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强者也许会转为弱者,由强至弱,原因在于“滥用其强”,暗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盛极而衰、物极必反之理。而同时,弱者亦可变强,由强而若,在于“勤自锻炼”,再次强调“体育之效”,也暗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理。

据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发:强者应内敛节制,以虚怀若谷之态容纳天地万物,如此,方能强者愈强;而弱者应锤炼自身,强健体魄,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能力,持之以恒亦能由弱而强。

层次三在层次二强弱变化之理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强者不必自喜,弱者不必自悲,因为强弱会变化。同时在强弱变化的因素上,层次三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天,此处的“天”可理解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趋势,而“天之诱我”中的“诱”应为引导之意,简言之,就是顺应天道。因此,强弱变化的因素还与“天”相关,如果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或趋势,那么,弱者也会变强;反之,如果逆事物发展的规律与趋势而行,那么,强者也会变弱。

综合来看,题目由“体育之效”谈起,首先强调体育锻炼可使人的身体机能发生良性的变化,接着把人的变化聚焦至强弱之变,强调强者应内敛节制,以虚怀若谷之态容纳天地万物;而弱者应锤炼自身,强健体魄,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能力,持之以恒亦能由若而强,最后得出强者不必自喜,弱者不必自悲的结论。

同时,在强弱之变的认识上,毛泽东的论述还蕴含着极强的思辨性,如果说“滥用其强”“勤自锻炼”是属于个人的主观态度与行为,那么顺应“天之诱”则涉及对客观事物发展规律与趋势的把握。综上所述,强弱之变与是否“滥用其强”“勤自锻炼”相关,也与是否顺应“天之诱”密切相关。

在充分理解领会材料中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强弱变化之理,对于作为“人”存在的个体而言,如此;而由“人”而至社会群体、国家民族,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亦如此。显然而见,此题虽起于与“体育之效”相关的“人”的强弱之变,但其所蕴含的强弱变化之理绝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体质变化,而是指向事关国家民族,包括党史发展的宏大视野。而这正是本题的现实意义所在。

因此,本题表面是对“体育之效”的阐释,而实则告诉我们,强者不可怕,弱者要自强的道理。如果强者自恃其强、滥用其强,再强者也会变为弱者。只要我们自强不息,有道路、制度、文化自信,就会成为强者。而联系当前,我国各领域的由弱变强,弯道超车,学生应有话可说。

◎佛山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顺德区骨干教师、李兆基中学语文教师龙益得:

审题难度较低,立意深浅皆可

这道作文题,命题之妙在减少了审题难度,考生有话可说,立意深浅皆可。

以任务驱动,小视角看,从较浅的表层思维入手,从个人体育锻练效果的角度切入谈身体的强弱关系。视野开阔的考生,从哲学角度看社会发展的强弱转化。地区发展的强弱变化和国与国之间的强弱关系。强者不必骄,弱者不必气馁。

扣住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切中时弊,言之有理即可。

◎三水区实验中学高三年级组长、语文老师吴苑雯:

不能丢开“体育”谈“强弱”,也不能忽视《新青年》这一载体

该作文题关键在于对毛泽东一席话的理解: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这是一段论述,也就是表达观点的议论性话语。毛泽东在这里最想要表达的中心是: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意思是人出生后不管是强壮还是羸弱都不要紧,因为人可以通过后天的锻炼和磨砺来改变,让羸弱变成强壮。更强调的是“生而弱者”可以“至于强”、如何“至于强”的问题。

再放入材料语境中,毛泽东是在《新青年》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提出以上观点的,因此我们在解读观点时不能太宽泛,不能丢开“体育”这个关键词来天马行空地谈“强弱”,也不能忽视《新青年》这一重要载体。

这段材料还有一个引导语“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所谓启示意义,其实就是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能够怎么做。需要注意的是,这是1917年背景下提出来的观点,那么我们在说到“启示意义”时,就要注意串联过去现在和未来,毛泽东这番话对于过去、现在,乃至未来都应该是有“启示意义”的,尤其我们考生是新时代青年,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成才担当提出过期盼和希望,这都是考生在场上可以串联发挥的地方。

总体而言,这个题目应该说是兼具语文文学性、时代实用性的好题目,对学生全面阅读和理解的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对于体现学生基本阅读素养、能力水平和写作水平都能拉开差距,是融合语文学科素养和立德树人选拔标准的高水平作文题目。

阅读更多:

直播:佛山4万学子参加高考,直击五区新高考现场

【撰文】王雅铄 李周秦 蒋晓敏

【作者】 王雅铄;蒋晓敏;李周秦

佛山大课堂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