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徐师大看这里!徐州一中的十年

徐州一中十年孙铁锋(徐州一中院党委书记、校长)

从1994年末到2003年初,正是世纪之交和改革开放的对比中,这期间我在徐州一中工作,选任党委书记到1996年又兼任校长。

近十年的时间经历了以下几件徐州一中发展历史上的大事,这里简述如下。

一、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

1995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评估验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的通知》,江苏省教育委员会随即在全省启动了评估验收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工作,并制定颁布了评估验收示范高中的实施标准及细则。我在省教委参加有关工作会议后即向市政府、市教育局作了汇报,并强调省教委的精神是徐州一中要争取成为全省第一批、徐州市第一所被验收的示范高中,以为后续的验收工作提供样板和经验。我们的想法得到了市领导的热情支持。与此同时,我又向全校干部和师生员工作了传达和动员,获得了热烈响应。自此,上上下下行动起来迅速掀起了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热潮。


对照着国家教委规定的标准和省教委的验收细则,我们反复学习后找出了学校现状与国家级示范高中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师资队伍、设施设备等各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及存在的差距,并一一梳理出来而后又分项分条细化分工到各位干部、各个部门,要求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指标都务必在限定的时间内千方百计确保完成达标。比如在硬件设施方面学校向上级争取政策争取资金获得了支持:


1996年投资300余万元新建了2200㎡的风雨操场(室内体育馆),并请国家体委副主任著名乒乓球运动员徐寅生题写馆名;


1997年投资218万元新建了图书楼,并请著名文史学家南京大学教授程千帆题写馆名;


在此前后又将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等进行了扩建改建及整修改造,增加了十几口教室及音乐、美术等学科专用教室,使之达到或超过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标准。


进入全省首批被验收的国家级示范高中显然具有标杆性、典型性的意义。徐州一中除了按照标准努力达到硬件设施的要求外,更多更大的功夫下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校风校纪等所谓软件方面。由于学校各方面原有基础较好,更由于全校上下戳力同心、全力以赴把验收示范高中并保证高分通过作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所以不长的时间内全校师生的精神面貌、校园环境就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评估验收极大地激发了徐州一中的精气神!


1998年4月25日至4月28日,江苏省教委委派国家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专家组对徐州一中进行了评估验收。因为是全国率先开展的评估验收,在江苏又是第一批,所以为了准确地把握国家教委制定的标准,也为了让评估更具权威性、客观性,来徐州一中的验收专家组成员中既有来自高校的南师大教务长笪教授(组长),也有来自河南省教委基础教育处田处长(副组长),专家一行五人在四天的活动中先后听取了市政府、市教委对创建示范高中工作的介绍、徐州一中的创建情况汇报,(作为校长我当时所作的汇报题目是《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观看了相关的电视片,参观了校史展览,实地察看了徐州一中的校园环境、校容校貌、体育场馆、图书设备、校办企业和其他教学生活设施,观看了以高中学生为主体的文艺演出及全校的升旗仪式、课间操、眼保健操、课外活动、主题班会,抽听了高中各科各年级的部分正常教学课程,分别召开了教师代表座谈会、学生代表座谈会和校中层干部代表座谈会,并对一些学生、教师、职工和领导班子进行了个别访谈,查看了有关部门及有关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以及部分班级的作业、部分教师的教案,审阅了所有相关的档案材料......专家组完成了这一系列的工作用了整整四天,紧张有序而又高效!


评估验收专家组在评估验收的意见中对徐州一中的总体印象和评价是:“徐州一中是一所历史悠久、声名远扬、锐意改革、善育英才,既具有优良的办学传统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又充满着生机活力和现代化气息的著名中学。在创建省重点高中、省模范中学和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过程中,全校教职员工团结实干、奋力拼搏、开拓进取,正在向着21世纪、向着现代化、向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一流高中阔步前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我们认为:拥有成果丰硕的过去,春色满园的今天和更加光辉灿烂未来的徐州一中,已经较好地达到了江苏省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合格标准。”


这之后的1999年4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江苏省教委颁发文件公布确认全省第一批验收的十七所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名单,徐州一中名列其中。至此,徐州一中成为全省首批、徐州市第一所国家级示范高中,标志着徐州一中这所历史悠久的名牌老校从此跨入到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二、创办撷秀中学

1995年国家教委关于国家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的标准及江苏省教委评估验收的细则中均明确了被评估验收的学校必须是纯高中,高、初中均设的中学(即完中)要求分设,即初中要分离出去,以集中力量办好高中使之尽快达到国家级示范高中的标准。


历史上的徐州一中很长的时间里都是完中,从初一到高三,高初中兼有,尤其是解放以后,一直都以“完中”形式办学,且形制稳定。现在面临着评估验收,要初中分离出去,徐州一中该怎么办?在当时的情况下徐州一中的初中部有几种选择:

1.分离出去,另外建立一所独立初中;

2.自然解体,自行消化,即初中部停止招生,三年后不再有初中;

3.资源分流,将徐州一中初中部现有的师资、学生、图书仪器及相关设施设备分流到其他各初中学校去,充实增强这些初中的办学力量。


当时徐州一中的领导班子和大部分教职工对上述三种选择都不赞成,认为好端端的初中经营了几十年的优质资源,就这样打散了、消失了太可惜,真心不舍!在经过广泛的讨论和争议之后,我和学校领导班子商定: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办一所民办性质的初中,以保护和传承徐州一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徐州人民保留一所优秀初中。


我们的认识和想法得到了市领导和市教育局的同意,全校教职工也非常支持创办一所民办中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1997年7月这所初中就办起来了。

名称:徐州市撷秀中学;

性质:民办公助;

师资:以徐州一中已退休及即将退休的教师为主,适时外聘民办教师;

场地设备:租赁形式利用徐州一中既有的场地设备,注意处理好与徐州一中高中部的关系,资源共享,高中优先。


组建撷秀中学领导班子我们返聘了徐州一中原党委书记张广勤担任撷秀中学校长、徐州一中原教务处副主任王金兰担任副校长,并由他们去挑选干部和教师,组建教师队伍。


为什么取名“撷秀中学”?建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徐州一中夹河街校区,校园内有座“撷秀亭”,校园名之为“撷秀园”,所以取名“撷秀”一来优雅好听,名实相符,二来也形象说明撷秀中学与徐州一中之间的渊源关系。


撷秀中学开办之初,限于条件,1997年9月仅招收了两个班,132名学生,这是撷秀中学首届初一新生,而后逐年扩大,自第四届起每年初中招生大都在18个教学班左右,千余名学生。至2007年九月,在校学生3000余名,54个教学班,而初中部的教师队伍也由最初的10名而壮大到171名,实现了当初确定的“高质量、受欢迎、成规模”的发展目标。


2007年8月,张广勤、王金兰两位老校长因年事已高从撷秀校长岗位上卸任,根据市教育局的意见,徐州一中委派了副校长王冀宁担任撷秀中学校长。已从市人大退休的我被聘为撷秀中学的教育教学顾问、法人代表。新的领导班子以开拓创新再造辉煌的精神,在前十年的雄厚基础上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新挑战的举措,卓有成效地推动着撷秀中学发展壮大。四年后的2011年8月,徐州一中又委派副校长陈雷担任撷秀中学校长,也就是这一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撷秀中学初中部搬离夹河街校区迁往新城区大龙湖畔,并由徐州一中和徐工集团组成董事会,在新城区开办“撷秀初级中学”。当时由于变化突然、时间紧迫,在教师队伍稳定、新生入学较远、设施设备、学生家长工作及社会舆论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困难,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是撷秀中学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迎难而上,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创造了奇迹,在新城区新校址续写了撷秀中学的新篇章。


2011年9月10日教师节,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时到新城区撷秀初中慰问教师,了解办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指示有关部门协调解决学生宿舍、食堂、校车交通等一系列问题,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坚定了撷秀初中在新校区创造新辉煌的信心。这里仅以撷秀初到新城区的中考成绩来说:


2010届中考,撷秀均分全市第一;总分达700分以上全市50人,撷秀23人,前100名中撷秀47人,达一中、三中、徐高高中录取线的共有560人;

2011届中考,撷秀均分全市第二,全市700分以上85人,撷秀39人,634人达市区四星级高中录取线,占毕业人数的70%以上。

不必细列,历年的中考成绩,撷秀初中始终在全市名列前茅。


客观地说,撷秀中学依托于名校徐州一中办学,她一方面承袭了徐州一中的优良传统、优良校风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借助了名校的诸多优势,另一方面,她又充分发挥了民办学校自身所特有的机制优势。两个优势的完美结合让撷秀中学自开办以来虽历尽艰难而久盛不衰,且愈办愈好。二十余年来撷秀中学高开高走,一直走在全市初中(包括公办民办)的前列,成为全市人民关注的徐州教育名牌,为徐州以至淮海经济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优质教育资源。


三、建设九里新校区

1998年,徐州一中在通过了国家级示范高中的验收之后,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而是给自己提出了更高的办学目标:现代化、高质量、示范性、有特色,努力在各个方面真正成为国家级的示范高中。


徐州市党政领导非常关注和支持办好徐州一中。1999年,作为“科教兴市”的重大举措,徐州一中新校区建设列入当年徐州市十八项重点建设工程。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听取汇报,专题讨论一中新校区建设方案,指示要“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建设好一中新校。分管副市长多次召开专家评审会,认真评审了一中新校建设的包括有清华大学、省市设计院提供的六套设计方案。


徐州一中新校址位于历史上著名的古战场---九里山下,占地300余亩,设计规模为高中60个班级3000名学生,为全寄宿学校,总投资约1.5亿元。


1999年7月28日上午,徐州一中新校区建设隆重奠基,拉开了九里校区建设序幕;2000年8月26日,徐州一中高中全部从老校区夹河街26号搬迁到九里校区入住。前后一年一个月的时间,300余亩的校园拔地而起,8万多平方的建筑全部落成,3000余师生有序入住,设施设备安装调控到位,宿舍食堂一应俱全,绿化美化文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如此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如此重大的工程,人们都说,徐州一中九里新校区的建设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奇迹不是凭空而来。


在新校区建设的每个关键节点,市领导总是及时指导、协调、促进。召开协调会并多次到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帮助解决问题;市教委多次就师资、招生政策、经费等问题上给政策、找资源、多帮扶。


全校干部师生员工按照校长室拟定的搬迁方案统一部署、严格执行、尽职尽责、各部门在搬迁之前都做好了详细方案,所以搬迁之时一切按部就班、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紧张高效;更主要的是,早在一年前学校就已经到南师大、苏州大学、徐师大、扬师大等高校去挑选招聘教师为新校区扩大规模准备了充裕优秀的新生力量;


人民解放军驻徐部队在关键时刻给予我们学校有力的支援:在2000年8月25日即学生报到入住之前,3000张课桌凳,3000人的宿舍床位、书桌尚未到位,是人民子弟兵派出上百名战士,几十辆军车,冒着酷暑硬是把这些家具从一楼搬到五楼、六楼,一天之内在几十间教室一一排好,在几百间宿舍全部装齐!真乃速度惊人,精神感人,子弟兵是亲人!


九里校区的建成,学校面积由七八十亩一举扩大到近400亩,现代化的建筑、现代化的设施、现代化的校园极大地振奋了徐州一中师生员工的精气神,校党委、校长室因势利导,把大家的万丈豪情、百倍信心引导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个学校建设最根本的地方去,及时提醒一中人保持清醒头脑,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回答人们的担心与质疑。社会上有议论认为徐州一中规模扩大了,质量能有保证吗?大楼起来了,升学率会不会滑下去?


徐州一中人保持着清醒。大家信念坚定,心往一处想,拧成一股绳,在各自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地为提高质量而奋斗。一年、两年后的高考结果给了全市人民两份漂亮的答卷:2001年,迁校后的第一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成绩是:破天荒地有12人考入清华、北大,学校的第一个实验班一个班就有10人考上清华、北大,且全班53名学生的高考均分超过南京大学当年录取分数线19分;2002年,新校区第二届高三毕业生高考成绩再铸辉煌:18人考上清华、北大(与当年启东中学并列全省第一名),集团式几十人上百人考入南大、复旦、人大、交大、中科大等一流名牌高校,本科率近百分之百,重点大学一本上线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徐州一中考疯了!”徐州大街小巷一时传为美谈!


这里要特别感谢当年徐州一中所有的教职员工,尤其是每年在高考一线拼搏的老师们!历史将铭记你们、学生及家长永远感激你们!


这里还要感谢市领导,当少数高三家长不想让孩子住校、个别人想挑头闹事时,市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几次不打招呼直接到学生食堂、宿舍与家长、学生交谈,掌握了最底层的真实情况,及时地化解了矛盾、稳定了人心。在学校打算调进两位骨干教师,晁市长亲自把关,不打招呼直接到教室分别去听两位老师的课,一听一看,确实优秀,这才放心同意学校调入。我做了十几年教师,也当了十几年的校长,市长径直下到课堂听课还是第一次遇到,令人感佩!


也是在这样的时候,学校的管理尤其是校风校纪的德育工作一刻也未放松,和谐良好的校风、勤奋扎实的学风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了高考水平的提升。


水到渠成,2002年,“全国文明单位”花落徐州一中。


全国人大的领导、教育部的领导、省委省政府的领导、省教委的领导等先后来徐州一中九里校区视察、题词,对徐州一中称赞有加,鼓励徐州一中继续努力办成全国名校。


全国各地的兄弟中学、省市名校也闻讯纷纷前来徐州一中参观交流,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就接待了上百所学校几千人的来访参观。


2001年4月19日,在江苏的188位外国文教专家来到九里校区参观,并与师生联欢、交流,他们分别来自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十多个国家,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热情接待。他们和徐州一中师生合影、签名、一起表演节目,一起到课堂上交流......这些专家在参观了图书馆、实验楼、网络教室、食堂、宿舍及校园环境后纷纷赞扬说:“徐州一中给我们留下非常美好的印象,你们的办学条件比发达国家也毫不逊色,尤其是学生们的素质,更令人钦佩!”


2001年暑假,省教育厅决定全省重点中学运动会在徐州一中九里校区召开,历时三天,几千人的体育赛事活动及吃、住、行的接待都在这里,一切圆满成功,让省内兄弟学校、省市领导十分满意。开幕式和闭幕式上徐州一中男生千人的太极操、女生800人的韵律操为运动会增辉添彩,给几千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也是在这一年的暑假徐州一中又先后在九里校区承办了由省数学学会组织的全省奥林匹克数学夏令营,省教育学会外语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全省中学生英语竞赛夏令营。整整一个暑假,徐州一中在新校区举行了三项全省的大型活动,学校领导班子、干部、有关处室的师生员工,兢兢业业,精益求精,连续加班,没有任何怨言、没出任何问题,受到了各个方面一致赞扬,充分体现了徐州一中人的高素质、高水平。


四、徐州一中校史校庆的正本清源

1997年11月,正是徐州一中热火朝天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之际,又迎来了建校80周年的校庆。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都到会祝贺、历届校友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也很多。80年校庆的成功举办有力地促进了徐州一中创建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工作,但当时就有校友提出:徐州一中建校不止80年,应当更早,1917年是省立十中成立的时间。这之后,我校历史教研组长张鹏等老师就悄悄开始了徐州一中校史的追根溯源的工作。他们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奔赴京、沪、宁,往来苏、鲁、皖,遍访国家图书馆、档案馆,各地各高校的图书馆、资料馆,在浩如烟海、累积如山的史料中探微钩沉。举凡与新学以来有关的官报、奏章、图书、杂志、报刊、笔记、传单、广告,广泛搜罗;遍访众多校友或知情者,但有线索,穷追不舍。虽耗时经年,但所得良多,终于厘清了徐州一中校史的来龙去脉。


一直以来人们都以1917年11月8日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开办的日子作为徐州一中的建校日、校庆日,这似乎于史有据,因为徐州一中确实是从省立十中易名而来。但这并不是一中建校史的真实。只问一句:省立十中从何而来?它是全新开办,还是既有转承?

让我们翻看历史。

查阅解放后正式出版的《江苏教育史》,该书第352页记载:“中华民国成立初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学堂改为学校,监督、堂长统称‘校长’,中学归省立,学制为四年。江宁府中学堂改为省立第一中学校,......徐州府中学堂改为省立第十中学校......”据此可知,省立十中即由徐州府中学堂改名而来,即省立十中的前身就是徐州府中学堂。


那么“徐州府中学堂”又是何时建立的呢?

仍据《江苏教育史》第329页至332页所载:“1901年,清政府发布了《兴学诏书》,下令改书院为学堂。1902年公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新学制颁布后,江苏出现了兴办新学的潮流。1902年江宁文正书院改为江宁中学堂——继江宁府中学堂、扬州仪董中学堂之后,镇江府中学堂、苏州府中学堂、淮安府中学堂、徐州府中学堂、常州府中学堂等建立。”


至此已经十分清楚:1901-1903年前后,受西学东渐、欧风美雨的冲击,中国出现了“改书院为学堂”的新学潮流,各地书院纷纷改制为中学堂。在徐州,久负盛名的云龙书院就改制为徐州府中学堂。这也是封建教育的终结和近代新学的发端,这是一个质的改变。至此,徐州一中的校史另当改写,就是“云龙书院——徐州府中学堂——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徐州一中。”这一历史脉络清晰而明朗,各方佐证确凿而正当。


这些极为重要的史实,在过去的校史校志中,因为资料、信息、人手等多方面的原因,要么没有记载、要么沿袭旧说,语焉不详,只好付之阙如。张鹏老师他们多方努力,把沉淀的史实还原出来,有章有法的追溯了徐州一中的历史源头,有理有据地确定了1903年为徐州一中建校的时间,奉献给所有关心关注徐州一中的人们,也给后人留下一部准确翔实的校史。正本清源,善莫大焉!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