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起源,2017年毕业于长沙市将军中学,高考语文131分,目前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不同于我们对“文质彬彬”的理解,孔子谈的是思想和文采的辩证统一。我觉得高考作文也应如此。
累足成步释文气
如果把作文比作从银行中取钱,那么日常的积累便是我们存钱的过程,正所谓“种学绩文”,在此我强烈推荐大家准备至少一个素材本。有做摘抄习惯的人,慢慢会达到这样的境界:
读完一个作文题目后,不需要抓耳挠腮,素材会自发地从脑海中如喷泉般涌出。这种感觉十分美妙,也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难实现,一个有效的摘抄本便是你的“神助攻”。
那么,我们的作文摘抄本上该记些什么?怎么记?如何发挥它的最大效用?
我个人的摘抄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名家名著的经典名言、社会的热点新闻、洗练精致的词组和隐喻性的诗词。
前两者都不难理解,关于摘录词组和诗词你可能会有些困惑,但其实,有意识地摘录精致的词组并恰当的运用可以为我们的文章表达增添亮点,从而形成文气酣畅的视觉效果。
举几个例子,“凌空高蹈的道德煽情”比之于“出卖诚意的伪善”,“审美智识”比之于“对待美的品味与眼光”,“迭代和拓殖”比之于“不断地发展与进化”,是不是前者更容易给人留下文采斐然的印象?
此外,活用隐喻性的诗句则能帮助我们拟出一个有特色的文章标题。请千万别低估一个好标题的重要性,我曾读过一篇关于南京公祭的文章,其题为“谁该饮下黑色牛奶?”当时读到此题忍不住大赞作者匠心。“黑色牛奶”一词正是出自德国诗人保罗·策兰的代表作《死亡赋格》:“每日每夜/我们饮下黑色牛奶/为自己挖掘一座不再拥挤的空中坟墓。”
当然也要注意,活用的诗句不宜晦涩且应注意与正文有所呼应,切勿让匠心独运变成弄巧成拙。
作者在人大演讲
现在,可能有同学要问了,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素材从哪里来、又如何摘录呢?
阅读的选择上,建议大家每周至少读三篇时事评论,如《南方周末》《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等知名报刊,从中学习专业时评的表达方式。
此外,大家还可以读读古今散文、中西哲学,可以从中找到道理论证的论据;读读古诗、中外现代诗,可以从中获得标题制作的灵感;读读新闻热点,恰当的运用可以给作文增添时代的“鲜味”。
从摘录的结构上,建议大家按话题分类摘抄。尽管高考作文的风向早已不再是当年的话题作文,但无论是任务驱动型还是材料型作文,甚至是感悟型文章,中心思想的主题却比较常见。
不妨问问自己,当讨论关爱、教育、公正、道德、创新、理解等话题时,你能否引出一两句有力的论断、列出一两个鲜活的素材?
要做到这一点,那这就有赖于我们的分类摘录了。如果你还有点小情怀,可以为每一个话题取一个喜欢的名字,从而增加对摘录语言的印象及好感度。比如我给“关爱”话题取名“人文关怀的暖阳”,为“道德”栏取名“君子通大道”。慢慢地你会发现,每讨论到一个母题时,自己不再无话可说。
做摘抄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怎么运用呢?
记了不看是没有意义的。适当的频率是一个星期至少回顾两次,先记在脑海中,再在日常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当中的名言、素材及语言表达。如此累足成步,你也能在考场上气定神闲、妙语连珠。
2017年人大80周年校庆时纪念
思想先行尽质美
如果说上一节一直在讨论如何通过积累装点文章的“文”,此节便是提醒大家,思想是文章的核心,它才是被称为“质”的东西。阅卷老师渴望在作文中读到你的书架、你的文采,更希望看到你深刻、独特、辩证和批判的思想。我认为没有思想,所有素材都是别人的。
那么,如何在当前的任务驱动型文章中展示我们的思想呢?为大家分享三个实用的小策略:
一是在剖析实质时可展示思想的高度。对事例的定义应是简洁有力、一针见血的,比如将“中华诗词热”解析为“民族记忆的集体拾掇“或”精神原乡的找寻与回归”。
二是在分析原因时可展示思想的深度。角度不宜单一,可从个体和国家层面分别分析原因,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追根溯源,如材料涉及多方,亦可从不同角色的立场表明出发点。
三是在驳斥批判时可展示思想的锐度。个人非常喜欢在文章首段或文章前一半运用驳论的技巧,通过论证该事的危害性或事理的荒谬性反向论证我方所持观点的正确性。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直观地展示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当然,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驳论之后应紧接着立论,文末也需要适时提出解决方案。
高考作文要达到“文质皆美”的确不简单,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是比较考验我们学习的耐心和热情。
最后,跟大家分享一段村上春树的话:“创作的确是孤独的过程,但并非受人之托在写,这就像一个人吃牡蛎。”无论写作原本在大家心中是趣味还是煎熬,都希望大家好好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