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开始全国第三轮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8个省市、河北省、辽宁省、江苏、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重庆市公布了本省市实施方案,并明确从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
高考综合改革,正式进入了向中西部推进的新阶段。而考生与家长最关注的,依旧离不开“考试怎么考”“成绩怎么算”“高校怎么招”等关键问题。
考试怎么考
选考科目实行“3+1+2”模式
根据公布的实施方案,8省市的方案为“3+1+2”模式:
- “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
- “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一科;
- “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除此之外,外语考试时间和次数安排8省市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河北省、辽宁省、福建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等6省市只在6月份组织1次外语听力和笔试考试,待条件成熟后再实施外语一年两考。江苏省、广东省在6月份组织1次外语笔试,而外语听说考试将放在平时并实行机考。
为什么要采用“3+1+2”模式?将物理和历史作为首选科目,是如何考量的?
专家认为,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或历史科目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或人文社科类专业以及相关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因此,将这两个科目作为首选科目,有利于高校相关专业对学生的培养。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 于涵:“3+1+2”模式虽未给予考生在六门科目内完全充分自由选择,但可以在物理和历史两门,及其他四门中进行有条件的选择,且后者4选2,是文理完全打通的,选择组合达12种,比改革前仅文综或理综两个组合的选择性大大提升,也比较符合8省市的实际情况。同时,虽然在选考科目中物理和历史只能2选1,但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合格考中,物理和历史都是必修必考科目,学生都必须达到高中基本教学要求,基本知识结构是完整的。
成绩怎么算
统一高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
从2021年起,8省市普通高校招生依据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进行录取。
同时,从2021年起,8省市新高考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构成,满分750分。其中,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50分。选考科目中,物理或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中自主选择的两门科目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总成绩,每门满分100分。
依据实施方案,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合格考成绩是学生毕业、普通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选择考成绩计入普通高校统一考试招生录取的考生总成绩。8省市均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选择性考试安排在6月统一高考期间一并进行,并且将考试次数确定为1次。选择考由省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组织阅卷、统一公布成绩。
再选科目为何实行等级赋分?
举例来说,考生甲选考思想政治,考生乙选化学,两人都考了80分,考生甲排在所有选考思想政治考生的第100位,考生乙排在所有选考化学考生的第1000位。若简单将他们各科成绩相加计入高考成绩,既不科学也不公平。因此,需要将不同科目的原始分按照一定规则通过转换得到等级分,转换后考生选考科目成绩排队顺序不变,以解决选考科目的原始分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专家 于涵:这一次应该说8省的赋分方案,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做了这种因地制宜的一个设计安排。各省的赋分方案,它是结合本省的考生分布、教学情况以及实考的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设计。
辽宁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实行等级赋分,主要是基于学生选考的科目不同、各科目试题难度不同、各科目原始成绩不具有可比性的原因,是从教育考试的公平、公正角度做出的。
高校怎么招
录取实施“两依据,一参考”
此次8省市公布的实施方案,高校录取实施“两依据,一参考”模式,即不仅依据三门统一高考学科科目成绩和三门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成绩,还将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从单纯“看分”走向也要“看人”。
根据实施方案,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分为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采用真实记录方式,客观记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内容。高中学校通过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为每一名学生建立个人成长电子档案。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记录个人日常活动情况;按照各省市教育厅统一要求,学生在每学期末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记录材料形成评价记录表;高中毕业时,根据评价系统原始记录中有代表性的典型材料,生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分和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等,由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等相关单位统一导入。
此外,8省市在实施方案中明确,高校在安排招生计划时,将分物理和历史两个类别分别编制;在录取时,也将按照选物理的考生和选历史的考生分两个序列排队录取。河北、辽宁、重庆等省市的考生志愿填报采取“专业(类)+院校”模式,即一所院校一个招生专业(类)为一个志愿,实行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
那么,报志愿为啥要采取“专业(类)+院校”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表示,过去的培养模式使大多数高中生习惯了埋头学习,只追求成绩,对于高校学科、专业的内涵缺乏了解,对于报考要求和规则缺乏了解,对自身的兴趣、特长和专业意向缺乏挖掘和培养。在新高考模式下,将倒逼学校从中学阶段开始,就必须着手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进行职业生涯引导的工作。
引导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明确开展选课走班教学
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高考综合改革是教育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改革,必然会对现行的高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带来深远影响,那么今后会有哪些变化呢?
此次8省市公布的高考改革方案,都对如何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有了明确安排(新高考意味着要实施选课走班、分层教学,满足学生选择,班级概念相对来说会有所淡化),比如,学校不得为了增加选择考学科的课时而挤占其他非选择考学科的课时;探索与选课走班教学相适应的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等。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8个省市的高考综合改革方案集中体现了一个特点,就是继续保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选择、科学选拔人才、促进教育公平的这样一个高考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出了尊重学生个性和兴趣特长的发展,给他们更多的选择机会。
同时专家也指出,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实施新方案的8个省份也需要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措施。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钟秉林:比如说在加强省级统筹力度方面,政府的各个部门应有一个协调推进的机制,特别是增加对高中教育投资,解决高中的大班额问题和师资结构性短缺问题,要保证这一方面的教育资源充分配置。另外,要加强教和考的联动,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实现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的统一。同时我觉得还要注意推进中高衔接,就是高等学校和高中学校、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要加强协作,包括加强招生和培养联动,共同探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如何科学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