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红楼梦》第50届,卢雪岩争夺战登基时,又一次,落限宝玉为了讨论红梅而被李富玉惩罚。
这一次,宝玉总算没让大家失望,因为湘云“鼓”未绝,而宝玉《访妙玉乞红梅》一诗已成。
自大观园起诗社开始,宝玉似乎就成了雷打不动的“垫底”,其实并不是他的才华不及众姐妹,而是他的性格使然。
在曹公笔下,宝玉是一个新新人类,他的思想和见识要远远超越那个时代。
他向往自由,喜欢天马行空的自我发挥,不愿意受那些形式上的拘束和羁缚,所以才在诗社限韵联诗中屡屡败北。
李纨则认为他“不会联句”“又怕韵险”等都是技不如人的托词,这实在是李纨不识宝玉丰富的精神世界之故。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花与花开放的姿态原就不同,不能只看外在形象,更要注重其内在的品质,品评一个人也是如此。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的《红梅三首.其一》,就对其做了极其精彩有的注解。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宋 苏轼《红梅三首.其一》
简译:梅花怕自己冰清玉洁的姿容不合世俗的时尚,所以就偶尔故意给自己妆扮出如桃杏一般的粉红色。
因为有了从众的感觉,所以也就减少了许多世俗的非议,但它凌寒傲霜的内在本质是不会因此改变的。
它迟迟不肯从酣眠中醒来,只是不愿意在春天里和百花争奇斗艳罢了,因为它更喜欢在凌寒中傲霜斗雪。
那娇艳的花色就像美人酒后无端泛起的红晕,在冰天雪地里显得分外美丽。
苏曼卿这个老诗人,他不懂得梅花内在的品格,只会简单地从外表有无绿叶和青枝来辨别梅花和桃杏,未免太俗气了。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以红梅傲然挺立桀骜不驯的品格,来抒发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随波逐流孤傲高尚情操。
乌台诗案后,九死一生的苏轼被贬黄州,此诗就是写于其黄州团练副使的任上,共三首,这是其中的一首。
人有人品,花有花格。苏轼笔下红梅花也有属于它自己的梅格。
它傲然挺立,艳如桃杏,冷若冰霜,有自己独特的品格,像一个内心丰盈情感丰富的美人。
它“独开迟”,是因为“怕愁贪睡”,“愁”自己的冰清玉洁难以融入春天的花红柳绿,因此以“睡”为由完美错过花期,得以在冬天凌寒绽放。
可不论它怎样违心地改变自己的外在颜色,(为了减少外界猜疑故意晕染上桃杏的颜色),却始终保持它内在孤傲高洁的品质,就像它细瘦的梅枝一般劲挺,从来不肯有丝毫的改变。
苏轼赞赏红梅的品质,也坚守自己的情操,所以对于他人给予红梅的评价也就格外注意,甚至,为此他还讥讽北宋著名诗人石曼卿是“至陋”的“村学究体”。
石曼卿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文成就尤高,深得时人赏识,欧阳修、梅尧臣等都与其交好,之所以引来苏轼的批评,起因则源自他的《红梅》诗。
梅花和桃杏的花形色彩不相上下,不熟识的人很难辨别,石曼卿说这有何难,因此就在其《红梅》诗中给出这样的答案:“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意思说只要从绿叶和青枝两点来看就能区分了。
苏轼却认为他这种辨别方式太过简单和肤浅,看事物怎么能如此敷衍呢,这是只求形似,而没抓住红梅的神韵啊。
在苏轼看来,品评梅花,要先看它的内在品格,即耐寒凌霜的精神,这是红梅特有的“梅格”,而不是其外在形状和色彩所能决定的,单从这一点来讲,石曼卿的境界的确要逊色苏轼许多。
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最打动人心的,能够经久流传的,往往是其高尚的品行和情操,而绝非外在的容颜。
苏轼本身就是那个有趣的灵魂,不论顺境逆界,他都能泰然处之,无论将他贬到哪里,他都能落地生根,且能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活色生香充满情趣。
屈原形容品行高洁的仁人君子为香草美人,而苏轼则说那傲寒的红梅亦是美人,是如自己一般不随波逐流品行高尚的孤傲君子。
写在后面:
苏轼一入仕,就陷入了新旧党争的漩涡之中,他支持以王安石为首的新政革新,但反对新法的急功近利,对于治国理念,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所以,他的这种人间清醒,在新党和旧党中都不讨好,新党排斥他,旧党打击他,一时令他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
侍妾朝云说他一肚皮的不合时宜,苏轼深以为然,并引朝云为知己,他亦知道自己的不合时宜,也曾不情愿地想做得从众一些,但其内在的孤傲和品行坚守却又不允许自己随波逐流。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所以,任可孤独寂寞,颠沛流离,抑或贫困潦倒,也绝不违背初心,这就是他的忠贞和操守,如凌寒傲雪的红梅一样,从未有过丝毫的动摇和更改。
注:本文系刘玲子candy原创,谢绝搬运抄袭,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若有不妥联系立即删除,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