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具备世界智慧,聪明,才能知道,才能拥有足够的临在。宽大柔软,容貌充足。头脑坚强,执行充分;蒋介石,充分尊重;文理密查足以有其他的。
——《中庸》
检验一个人的理想之果如何,不是看他从社会上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给了社会什么。
——佚名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人生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汉语成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着特定的价值精髓和人文精神。人生有目标理想,人格成为楷模,乃是人的一生有意义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和标志,也是人生有奔头和快乐的重要源泉和根据。
成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舝》。司马迁赞美孔子云:“《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
现今有的解释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实则,这一成语的价值内涵和本来精神,既是人生修为的德行至极境界,又是人生追求的价值目标。
从人生价值观上言,人生的崇高价值和意义,莫若为万世之师表。孔子的人生境界,是“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中庸》),亦即成为后世仁人志士和儒者的人伦标准和人格楷模。
从人生方法论上言,正因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圣格楷模和价值理想,我们的人生追求便有了可仰慕、可遵循的方向和模范。人生修为一旦有了目标导向,便会充满希望,富有激情,笃实其功夫,一往无前地达致预期的价值理想和目的。
犹如高山可仰往一样,对于人生至德当心存仰慕。
“高山”者,是山中存在的至高者。山高则伟岸,故为人所瞻仰。以“高山”喻高尚的德行,便是“高山仰止”。“仰”者,仰望、仰视之义。“仰止”者,是心向往之,为崇敬之极。
人生之德如高山,或者说高尚品德如巍巍高山,就必然让人仰慕,令人景仰,使人不自觉地思齐跟随。高尚的德行,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和吸引力,必然发挥感染和影响作用,使人心向往之、乐而从之。
《论语》中记载:曾有人诋毁孔子,孔子弟子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张》)有些人之不知自量的诋毁,无伤于孔子之圣的高贵、高大。
对于人之贤者,或有丘陵之大,然必可越过之;而孔子为人之圣,乃为万世师表。圣人的人格境界,如日月之光辉,必是“无得而逾”的崇高至极。人生的修为,既是无有过之者,则必是不可诋毁者。圣人之德大,若日月之光明而无私照,固是“高山仰止”的人格楷模。
“高山仰止”的圣境,又是“大哉,尧之为君也”(《论语·泰伯》)的价值内涵。“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巍巍”者,原为山峰之伟岸,以喻天之大便是“唯天为大”的“巍巍乎”。成功的“巍巍乎”,是功德齐于天。“配天”者,正旨在彰显圣王功德的伟大人生格局和境界。
“高山仰止”的价值追求,又是“止于至善”(《大学》)的人生境界。“高山,仰之不可极也。”(《管子·九守》)“仰之不可极”,则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孟子·尽心下》)的人格气象。仰不可极,心向往之,追求无止境,故为崇高的人生信仰和信念。
犹如大道可奔去一样,对于人生至道当心向往之。
“景行”之“景”,为大、明之义。“景行”者,便是大行,比喻行为正大光明。光明之行,似通天的大道,必使人有以依循。以德行言之,至德犹如大道,人无不遵循之,故为由之有道。
至德之道,可让人成仁成圣,实现自身人格理想,达致尽性尽心之价值。孔子之所以为圣,就在于其修为之极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若以此为人生楷模,就有“景行行止”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
《论语》记载:有人问孔子之圣,孔子弟子子贡曰:“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子张》)“景行行止”的价值内涵,就在于此。
孔子人格理想的“不可及”,乃在于“其生也荣,其死也哀”。生的伟大,死后则令人缅怀。这一人生境界的伟岸,就体现于“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的时中之中。圣人自身的道德一立,则可效法践行;有安人安百姓之功德,则人心归附;有鼓舞于人的仁爱精诚,则天下响应。
孔子之为“圣之时”的人性楷模,就在于“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 (《孟子·公孙丑上》)。孔子的人生境界,作为时中之极的无所不宜,岂非是“景行行止”的令人心志所之?
圣王的“景行行止”,莫若尧舜之道。“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孟子·告子下》)遵循尧舜的“景行”而行,止于“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就能成就圣贤之人格理想。
圣人人格的“景行行止”,又是“唯天下至圣”的“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中庸》)价值意旨。圣人聪明睿知,足以临政爱民;宽裕温柔,足以包容天下;发强刚毅,足以决断果敢;齐庄中正,足以恭敬有理;文理密察,足以精义入神。作为圣境楷模,便是天下效法的准则和标准。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人生经历,既为我们树立了为学修为上的勤奋努力之楷模,又成为我们人生追求不息、尽心尽力的精神导师。
犹如高山、景行一样,人生价值追求当目标远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价值内涵,既是圣格极致的人生理想,又是人生追求无止境的价值目标。我们既要明晓其人性的恢弘格局和宏大境界,又要学习圣人修为的至诚功夫和明智道术。
孔子的伟大,看似只是自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之作为,实是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思想丰碑,具有“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不朽功绩。
在对待孔子的人生境界和人格理想上,当要看到他给中华文明所带来和创造了什么。“检验一个人的理想之果如何,不是看他从社会上得到了什么,而是看他给了社会什么。”(佚名)孔子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值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称誉。
孔子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境界,我们常人虽或不能必然达至,然不能没有心向往之的志向和追求。“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以圣人为追求目标,就有了人生自强不息的动力和努力。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作为高美之道,似若登天然的不可及,实是“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的自勉可及。犹如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一样,人生价值追求不能为庸人、懒汉而废弃圣格之人生理想和境界。
在人生的价值追求中,正确的态度和精神,当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力虽不能,心必务为”(《说苑·谈丛》)。只有“心必务为”,亦即是尽己之能力和努力,专心致志而尽心竭力,方能不断超越自我,达致人生价值追求上的无憾和无悔。
成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人生价值启示,就在于告诉我们:
人生不能没有梦想,也不能没有追求。梦想、追求,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志向远大。志向不远大,目标不高企,则动力不充足,就不能全力以赴而尽心竭力,成就最大潜能。
在人生的追求、梦想中,既需要充满激情动力,又需要自我加压。每一天若能舍弃一点安逸、懒惰,增加一分努力和能力,就能实现自己的最大可能,如愿以偿而无愧于心。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