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只有一个地球读后感】专题《人类简史》读后感

《人类简史》读后感

武林

2019年2月28日

这本书的作者是牛津大学耶稣大学博士诱发的以色列年轻人。赫拉利。

他是名副其实的博士,本书横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和数学,很少有不涉及的学科。

这部书名为《人类简史》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它突出了一个“简” 字——作者不去铺陈人类历史“是怎样的”而是把历史事件纳入自己的认识框架,极力说明“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作者选择公认的人类史实来说明或证明自己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系列观点,视野之广阔、气势之恢弘,令人赞叹。

一.人类历史发展的密钥——虚拟的故事

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作者力求回答体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并不占优势的智人为什么战胜了尼安德特人等其它“人属”成了最后的“成功者”登上食物链的顶峰。作者的意见是这一切起因于“认知革命”——一种会“编织虚构的故事的能力”。作者认为,这可能产生于一次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内部某种神经连接方式,他将它比喻成“吃了《圣经》里那颗知善恶树的果实”。我认为,“虚构的故事”乃本书作者对人类社会发展“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一大发现,其意义不亚于“商品”之于《资本论》。按作者的看法,“虚构的故事”可以把亿万的陌生人联合起来做任何事,从此人类的活动便被赋予了某种意义,甚至一切和人类相关的事物几乎都有了意义。最初,“虚构的故事”可能只是一些八卦、传说、神话,后来发展到宗教教义、政治理想、经济蓝图诸方面,成为人类连接“主体间”的最高效的粘合剂,这些“虚构的故事”即智人想象的现实和创造的行为模式就是“文化”的主要成分,文化一旦出现就无法停止改变和发展,就形成我们无法阻挡的“历史”。正因如此,我认为他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而且还懂得辩证法,不管他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这样做。他说“除了人类共同的想象之外,这个宇宙根本就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金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作者如此“简捷”地揭示了宇宙的本质——没有目的的存在,和人类的本质——一个偶然的存在。

全书就是在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写的,由此衍生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其它观点充满了对人类和宇宙的悲天悯人式的终极关怀,这才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如果智人在认知革命后给自己的活动赋予了意义,那么人类社会的每一个阶段“进步”的“意义”又如何呢?在作者看来,“农业革命”虽然使得智人获得了更强的生存能力,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民却没有过得比采集时代更好,他们不仅终日劳作,还得把绝大部分的劳动成果用来供养极少数的所谓社会精英——国王、官吏、骑士、艺术家、思想家等;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财富达到空前的积累,但对广大劳工、非洲黑奴、美洲和澳洲的原住民带来却是一场灾难——残酷的剥削、压迫、奴役和种族灭绝。

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讨论什么是“幸福”,罗列了不同意识形态下的幸福观,但最终也没有给出答案。“幸福”的确是迄今为止人类没有思考明白的问题,或者它根本就没有答案。作者“推人及物” 认为智人使环境恶化,是绝大部分动物灭绝或濒临灭绝元凶,即便是族群发展壮大的“很成功”的家畜家禽,其命运也及其悲惨——它们的情感和心理需求完全被忽略。基于此,作者对智人的未来的描述表现出极大的不确定性,觉得智人的贪婪可能使得我们这一代成为“最后的智人”。但他也指出一线希望,即未来的几近于神智慧生物毕竟是智人智慧的产物,或许通过他们智人的生命得以延续。

按照这个逻辑,作者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可能。他认为,认知革命是一个偶然,农业革命也是,科学革命为何在欧洲发生也是。当下智人们又面临多种选择,何去何从可能也在某个偶然事件刺激下的一念之间。然而,我以为,这一串偶然的背后都有一种必然,那就是绝大多数人相信“虚拟的故事”所说的“幸福”:明天比今天更好或来世比今生更好或彼岸比此岸更好。

二.虚拟故事的巨大陷阱——农业革命

在第二部分作者继续用“虚拟的故事”诠释“农业革命”时期所发生的一切。他站在被剥削被和压迫的占总人数90%以上的农民阶级的立场上说农业革命就是一场骗局——只是部分所谓的精英比以前过得好。他认为,农业革命的发生不见得是为了人类过得更好,或许是出于某种宗教的目的和少数人的偏好。他发现一些毫无实际用处的建筑可能是用于祭祀,围着它的周边有许多农业社会的遗迹。他甚至认为,农业革命就是一个奢侈生活的陷阱,广大农民就是掉在陷阱里的人,农业革命还给人带来了新的焦虑——未来怎么办?

他说整个社会都是“由想象所建构的秩序”《汉莫拉比》法典把人分成上等人、平民和奴隶是虚构的故事,后来的《独立宣言》说人人平等、天赋人权也是。关键是大众要相信“这都是神的意志或自然法则的规定”。他引用伏尔泰的话说“世界上本来并没有神,但可别告诉我的仆人,免得他半夜偷偷地把我宰了。”他说,智人并没有什么天生的权利,但别告诉黑猩猩,免得它半夜偷偷地把我宰了。他认为,人类没有把社会秩序这类的东西像蜜蜂那样刻在自己的基因里,只有用“虚拟的故事”去补充。他举例说蜜蜂不需要律师,是因为不会有蜜蜂打算反抗什么蜂巢宪法,它们没有清洁蜂是不是该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的意识。人类必须通过努力才能维持由“虚拟的故事”建构的想象的秩序,否则就得崩溃。作者还提到,编制“虚拟的故事”的语言的重要性,其中一种语言叫数学语言。他说数学符号已经带来革命性的文字系统,它似乎要反仆为主——用二进制程序语言制造的一种新的智能,有人预测这些人工智能有可能试图消灭人类。

在本部分他单列一章题目是《历史从无正义》,这题目就是作者对“正义”的看法。他比较了《汉莫拉比法典》和《独立宣言》,他说尽管《独立宣言》把人人生而平等喊得震天响,其实它比《汉莫拉比法典》强不到哪里去,还是把人分成等级的,其中的“人人”指的是成年人男性白人。女人、黑人、印第安土著、奴隶是被排除在“人人”之外的。这种按照阶级规定的“想象的秩序”必须通过加军队、法律还有宗教来维持。这种等级秩序产生了恶性循环,导致严重的文化偏见,比如种族歧视,比如父权制度。提到父权制度,他说,至少农业革命以来,几乎世界各地都是男人占尽好处,他质疑的是:为什么这是普遍现象?他反驳了“肌肉理论”“流氓理论”对于比较迷惑人的“基因理论”,他也做了反驳。他认为造成这一切的还是他说的那个“虚构的故事”,但他似乎想说女性还受到“子宫的拖累“,但有没有表述的很直白。

不过,我认为这种看法未必正确。他可能把采集时代想象得过于美好。东西方文化中也有内似的说法,那遥远的过去分成“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黑铁时代”黄金时代相当于中国的炎黄时代。那时似乎人人平等,物资被公平分配,被誉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其实,那时的物质很匮乏,完全依赖自然,可以说朝不保夕。不知道下一回能否如愿采集到食物或捕获到猎物。从发掘的人类遗体化石看,平均寿命不过二三十岁。什么几百岁,那不过是传说和神话。农业社会相比采集社会大大的提高了生产力,人类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自然规律,并获得了一定的主动权。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社会财富的积累很丰富,正如作者所言,可以养的起军队、政府官员、文人、艺术家、思想家,就是证明。

三.虚拟的故事的必然走向——融合统一

本书第三部分没有延续前两部分“认知革命”和“农业革命”谈其它什么革命,比如工业革命,而是大谈《人类的融合统一》。他说,农业革命之后,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的故事也更为完整细致,人类从生到死都被虚构的故事围绕,以特定的方式思考、行动、追求,遵守特定的规范。数百万陌生人能遵守这种人造的而非天生的直觉——文化。然而文化是不断流动的和融合的,他说公元前的一千年间出现了三种可能达到全球一家的概念的秩序:经济上的货币、政治上的帝国和文化上的宗教。接下来他分章论述金钱、帝国和宗教。

他认为,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互信系统,不同文化的人不管意见如何相左,都不会和金钱过不去,它是“虚拟的故事”中最成功的故事,为了金钱陌生人可以合作做任何事。他总结了金钱的两大原则:万物可换,万众相信。他说,金钱的黑暗和冷酷也是显而易见的,金钱极力想冲垮人类用荣誉、忠诚、道德和爱筑起的大坝,将世界变成无情的市场,但它还是敌不过刀剑的力量,战争常常使得这个世界重新洗牌。

作者对帝国的看法倒是肯定多于否定。他说,帝国就是一种政治制度,它必须统治多个民族且有广大地灵活的疆域,如大英帝国。帝国的政体也并非只能是专制,民主、共和亦可。他说,帝国才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原因,它像压路机一样夯平不同民族整合成新的群体。为此帝国常常动用惨烈的战争、奴役和屠杀手段,同时也建立新秩序、传播新文化,例如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帝国编织的“虚拟的故事”关键话语是“我们是为你们好”“你们会成为我们”。作者认为统一是一种趋势,就如古代中国即使分裂成小国的时候每个小国都把统一作为自己的愿景,而且统一总能实现。他说中国人、印度人、非洲人都在接受西方价值观并以此要求与西方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他甚至说,世界帝国正在形成,统一全球的帝国的诞生已经为期不远了。

关于宗教,作者认为这是第三种统一世界的力量。他认为具有“普世特质”和“推广特质”的宗教的作用在于利用“超人类的秩序”使得人类创建的政治体制和编制的法律制度有了某种自以为是的“合法性”。这是此前那些具有“区域特质”和“排他特质”的宗教做不到的。他认为,神的产生开始于人试图同动物和植物进行沟通,所以最初出现的是泛神论。后来人觉得麻烦,就让某些神负责一类事物,所谓多神论。再后来如人类部落总有首领一样也应该有一个统领众神的神,一神论诞生。而“超人类秩序”不仅来自众神之神,也来自自然法则。所以他把宗教分为以神为信奉对象的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以人为信奉对象的如佛教、儒教以及各种主义——资本主义、人文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共产主义甚至市场经济运行规则都具有宗教意味,还有以自然法则为信奉对象,如科学。作者显然持“泛宗教论”观点。他对一神论宗教颇有负面评价,他认为古罗马迫害基督教远不及基督教教派之间的争斗惨烈,仅天主教和新教的战争就使几十万教徒伤身,死于各种宗教冲突的人达数百万之多。他还专门论述了“人文主义宗教”——崇拜人性。他把它分为三个派别: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和演化人文主义。这三者都在人类社会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作者想揭示历史的某些必然性,但是他的确说明不了古罗马帝国为何最终选择基督教。他说历史是一个“二级混沌系统”其进程受“预测”的干预,而不像天气是不受天气预报的干扰的一级混沌系统。解释不清楚历史为何做这样的选择,但他肯定地说“绝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因为不同文化对“利益”有不同解读,就如对“善”的解读一样。他说,有种说法把文化与人的关系看成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他说,公元1500年前历史做了一个重大选择,不仅改变了人类的命运还改变了地球的命运,这个选择就是“科学革命”。为什么有这样的选择?为什么发生在欧洲?为什么不晚两百年?不得而知。

对作者的这一段论述,我倒是比较同意他的观点。尤其赞赏他站在受压迫、受剥削的广大劳动者的立场上,对那些强盗、奴隶贩子、掠夺者、种族灭绝者进行了无情的鞭鞑。包括在第二部分里也提出了谁创造历史的问题,他有些愤怒的指出历史只记住了那些按中国人的说法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而遗忘了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民。但他也隐约地辩证地肯定社会精英们对社会的贡献尤其是对历史发展方向的影响。也许这就是历史本身的某种表征的规律——“人民创造历史“的道理被隐藏起来,只有哲学家才能认识到它。至于他说的统一帝国,或许只是作者的一种愿望或期待。在下一部分里作者似乎对智人的未来并不那么乐观。

四.虚拟故事中的实在故事——科学革命

他说,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革命,这第三次就是“科学革命”。在他400页的书中,第四部分《科学革命》所占篇幅占百分之四十二。

我认为,按作者的意思,人类最成功的虚构的故事是帝国、宗教和金钱。最不虚构的虚构的故事是科学——科学以实证的方式让人们相信人是可以掌握和利用自然规律的。

人类很想了解世界,但很长一段时间人类是依靠解读先知或圣人的话语获得知识,在《圣经》、《佛经》里或《论语》里找答案。后来人们发现这远远不够,面对客观世界人类知道的太少了。现代科学和先前的知识体系不同在于: 承认自己无知,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取得新能力。发展科学理论还不够,科学必须和技术结合。最近500年,人类依靠科学技术创造的产品和财富积累让人类自己都惊叹不已。

他讲到人类关于“进步”的认识,农业社会末期,人类认为不可能再进步了,甚至可能倒退。或寄希望于出现某一个救世主解决人类面临的一切问题——贫困、疾病、战争、饥荒和死亡,而科学告诉人们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无知造成的,而非人类的宿命。他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被认为为神的怒吼的闪电,科学家富兰克林证实它只是一道电流并发明了避雷针,这件事对神学家刺激是很大的。一个是贫穷被认为是穷人的宿命,而当下依靠科技力量已经基本上解决“生物性贫穷”,“社会性贫穷”也正在解决,现在的新问题是“胖死的比饿死的概率更高”。对于死亡,作者认为科学技术也正在和死神搏斗,人类的平均寿命的确在拉长。持现代的各种“主义”的人们对宗教宣扬的来世、彼岸、天堂不再感兴趣,而是相信打败死亡的吉尔伽美什计划很有可能成功。

作者深刻地揭示了科学和非科学(宗教、帝国、资本)的关系。他说要维持那个想象的秩序,必须采用非科学的做法——宣称这就是绝对真理,这也包括科学的信条——收集各种实证观察并以数学工具整理——对科学研究方法的信任几乎成了类似宗教的信仰,甚至一定程度上也取代了对绝对真理的信念。知识和技术结合,不断证实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显示出知识的力量,德军面对盟军的攻势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他们的科学家能生产出奇迹般的新武器,结束这场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原子弹爆发的威力。不管是帝国还是资本家都相信投资科学技术可以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利益,以至于宗教团体也希望科学技术能证明它们的神的存在。科学技术正是依靠帝国和资本家的投资而不断发展的,这几乎是一种正向循环的共生的关系。现代国家和大型企业没有不愿意把大把的金钱投向研究机构和大学的实验室的,作者把投资者称为科学的“恩客”。作者开辟了一个专章讲《科学与帝国的联姻》,其中描述了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海军不惜巨资派出科学家去观察金星凌日的故事,其中不仅是天文学家,还有地理、生物、气象等科学家。不超过200年以前,皇帝、文人还是商人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尤其是在中国,其实当时中国的实力并不差。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可惜中国皇帝对欧洲帝国感兴趣的东西不感兴趣。一直到资本主义制度和工业革命登场,科学、产业、军事技术才开始了水乳交融的关系,从此世界全然改观。这就是科学革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的原因,我以为作者只说到表面的原因。

本书《资本主义教条》一章中的教条就是信贷——这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农业社会的帝国没有充分意识到的金钱的潜在功能——未来的信用。相信明天比今天更好,所以敢于预支未来,结果使得蛋糕不断变大,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高速成长。第二个资本主义的教条就是“自由经济”,不过连资本主义国家也不再相信它,美国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自由经济”只是它掠夺世界资源的借口。

五.不再虚拟的故事——最后的感受

我开头说“他是一位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而且还懂得辩证法,不管他是自觉地还是不自觉地这样做“。从他的”虚拟故事“的说法就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对他的”懂得辩证法“我还是有保留的,倾向他是”不自觉地这样做“的。他的”虚拟的故事“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人类历史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但不彻底。所以作者用“偶然事件的刺激所引起”来补充。好像没有如他所愿地揭示某种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性”。

地球的确是宇宙空间中的一个“偶然”存在。但只要出现和地球一样的条件,生命的出现是必然的,只是迟与早的问题。生命一旦产生,它就会按照前所未有的自己的规律演化,所谓规律就是物种的“生命动力”——“千方百计”地让自己的种群生存下去并发展壮大。为此,它不断改变自己的内部结构和生存策略以适应环境,所以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生物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发展尤为重要。所谓“高级动物”“低级动物”就是根据照神经系统的功能强弱赋予其称谓的。神经中枢和大脑的出现是重要的标志,发展到人类就具有了思考能力——运用语言“编织虚拟的故事”的能力。但这绝不是如“吃了智慧果”一样从某一个时刻突然开始。所谓“认知革命”没有一个时刻界限,只会有一个时间界限,比如某个一万年。这是数百万年的量变引起的质变,这个量就是劳动量——为了果腹和取暖,需要使用工具、制造工具,而这种劳动又是需要集体合作,进而需要彼此交流,由此语言产生并复杂起来。我们的叙述必须按一定顺序,但实际上这几种情况是混杂在一起发生的。逻辑上讲是“生命的动力”——这里表现为欲望和需求的刺激,产生劳动的需要、交流的需要,这些需要有刺激神经系统发展,良性循环便有了所谓“认知革命”,即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知革命”是量变引起的质变。

至于后来的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发生,背后的推动还是“生命的动力”。唯物主义辩证法告诉我们,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人类进入“认知革命”后,就是以作者说的“虚拟的故事为表现的”文化“产生了,人类文化一旦产生,它又按照前所未有的它自己的规律发展,这时”生命的动力“本质未变,但去内涵丰富很多,表现形态也呈现多样性。有一个词作者抓得很好,它就是”幸福“——生命的动力表现为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但正如作者所言,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解读是不同的,所以追求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的,这就导致了”偶然性“,这种偶然性表现为编织不同的”虚拟的故事“。然而,按照作者的叙述,“虚拟的故事”最后有归结为四大类:金钱、帝国、宗教和科学,这四者只有科学是”不再虚拟的虚拟故事“。这种归结本身就说明人类文化的发展,即”人类历史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看起来层出不穷的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人类社会发展(文化的、历史的)的规律。作者之所以敢大胆预言人类终将融合统一,也是基于对规律的某种把握。

在上面所说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或必然性的规定下,这四个最后的“虚拟的故事”还必须继续演绎下去。人类为了追求幸福,逐步认识到需要维持“虚拟的故事”编织的那个“想象中的秩序”,那就离不开“帝国”。帝国需要把所有人团结在一个目标下,就必须依靠宗教和金钱。以金钱所量化的财富要充分积累,必须依靠实实在在的科学技术。“科学革命”一旦发生,它也会按照前所未有的它自己的规律发展,推动它的还是那个“生命动力”,只是人们按照科学的思维来理解和解读“生命动力”罢了。人们坚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利用它可以创造任何人类需要的“财富”。人们坚信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揭示宇宙和人类的奥秘,把握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们坚信科学会使得帝国更强大、物质更丰富、生活更幸福。人们坚信万事万物即便是“帝国”“金钱”“宗教“和“科学”本身都可以纳入科学的研究范畴。人们最终会把“幸福“定义为”追求科学是真理“本身。于是按照作者的”泛宗教“观点,科学本身成为宗教,“依靠实验观察和数学推演可以知道一切”“宇宙规律最终不过就是几个数学公式”成为宗教信条。所以作者担心物极必反,科学是不是会成为人类的最后的杀手。按照作者的思路,我这里可以补充一点:科学革命最终将导致“智能革命”,它是“认知革命“在更高层次上的“回归”,符合人类社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客观规律。智能革命可能造就新一代人类,也许那就是“智人”的自然延续或新的存在形式,没有必要为此而恐慌。上帝的存在是人类最大的“科幻故事”,科学的进步最终会使得人类实现“从动物走到上帝”的夙愿,上帝从人类创造的虚拟故事中走向人类创造的实在的上帝——人类自己。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