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我一直自称是文学爱好者,但直到今天,我第一次认真阅读《西游记》。
小时候也读过几个章回,现在想来,那只能叫翻,不能称为读。不过是凑个热闹,看看书中是如描写神通广大的孙悟空的。在小学阶段,寒假和暑假几乎被《西游记》的电视剧所占领。我已经记不清看过多少回,十回、二十回,或许更多。即便到现在,电视上播它,也会津津有味地看上一段。正是在电视的情节的长期的影响下,对于文字版的《西游记》疏忽更加明显了。
过去两个月,从头到尾一字一句地读完它,从中发现了许多电视剧里没有的东西。
(今日来写这个读后感,再次回忆起其中的情节,仍觉得有许多内容不是太清楚,真是后悔这段时间没有好好做读书笔记。所以,当下决定,以后一定会再读一遍。)
一、关于《西游记》的成书过程(以下资料查自中国古代文学史)。
成书第一阶段:
唐贞观三年(629年)起,玄奘历时17年,从大唐经百余国家到达天竺,取回佛经675部,受到表彰。唐太宗命他在大慈恩专卖店翻译佛经,并讲述途中的见闻,由其徒弟辨机整理成书,名为《大唐西域记》。后又由其门徒慧立、彦琮加以笔墨,著成《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面写了许多神话色彩的经过。
第二阶段:
南宋又开始有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诗话中更加丰富了这17年唐僧的取经路,书中首次出了猴子的形象。
第三阶段:
元代戏曲舞台上出现了《西天取经》的故事,后又出现在《西游记》为名的杂剧。剧中有了“江流儿”的故事,以及猪八戒的形象。
最后由文人在说唱以及各版本故事中,把口语化的内容,经过编辑加工,写了长篇小说。
关于书的作者,也有一个考证过程:
明刊百回本《西游记》署名为:华阳洞天主校。清代刊本认为是元代道士丘处机所作,清代认为是是吴承恩所作。现代,经胡适和鲁迅考证和认定,该书的作者就是吴承恩。
二、读文本与看电视剧的几点不同感受:
1、唐僧的“虚伪”与“软弱”
剧版唐僧的形象极好,白白胖胖,干干净净,人善心慈。对人对事皆宽容大度,说出来话都是文明礼貌的。书中的唐长佬却并不是这样的,甚至在很多时候,都会发现他的市侩之处。
比如,在第五十六回中,师徒四人路遇山贼,孙悟空当然是毫不手软,抡起棒子就是一顿猛打,小命一一了结。唐僧怎么看这件事呢?他说: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人。
这让人怎么想啊,人家不是为了保护你才动手的吗?过河拆桥呀。
还有一回(忘记具体哪一回了,看,这就是不做笔记的坏处)。唐僧被一群“树妖”(称为十八公)施一股阴风卷去一个树林论诗。先是一起谈禅理,后来是吟诗,很是浪漫。其间有一位杏仙在大家兴致正上头时,向唐僧表白了,希望与他结亲。
刚才还是和颜悦色的长佬,突然就大叫道:“汝等皆是一类邪物,这般诱我,当时只以砥砺之言,谈玄谈道可也。如今怎么以美人局来骗害贫僧,是何道理!”
末了,徒弟来了,就一阵操作,把这几个只是来谈诗的树精都给连根给刨起。书上写:树下俱是鲜血。读到这里,真为这些树精们感到难过。
除了这些之外,在书中,十回九回,他们遇到妖魔时,唐僧不是吓得战战兢兢,就是坠下泪来、或是哭了起来。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在批评他。正是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一个更丰富立体的取经人。虽说他一直有着坚定的西行信念,但是,有时候所表现出来的“软弱”,也正是他真实的一面。再说了,小说的人物并不需要十全十美。
2、师徒关系的变化
大概在五十回前,这个一路组合而来取经团队,其实并不那么和睦。孙悟空不是戏弄猪八戒,就是嘲笑他,一路都喊他为蠢货。他们也有多次想散伙的,反正各有各的“老家”可回。
比如在三十六回,他们在路上遇到一个寺庙,互相讲话就都是那么不客气。行者道:“师父,这一座是甚么寺?”三藏道:“我的马蹄才然停住,脚尖还未出镫,就问我是甚么寺,好没分晓!”行者道:“你老人家自幼为僧,须曾讲过儒书,方才去演经法,文理皆通,然后受唐王的恩宥,门上有那般大字,如何不认得?”长老骂道:“泼猢狲!说话无知!我才面西催马,被那太阳影射,奈何门虽有字,又被尘垢朦胧,所以未曾看见。”行者闻言,把腰儿躬一躬,长了二丈余高,用手展去灰尘道:“师父,请看。”上有五个大字,乃是敕建宝林寺。行者收了法身,道:“师父,这寺里谁进去借宿?”三藏道:“我进去。你们的嘴脸丑陋,言语粗疏,性刚气傲,倘或冲撞了本处僧人,不容借宿,反为不美。”行者道:“既如此,请师父进去,不必多言。”
走到了第七十五回,感情就浓厚起来了,那一回,三个泼魔把孙悟空装进了一个瓶子里。书中写到:孙悟空忍不住吊下泪来,这正是:遭魔遇苦怀三藏,着难临危虑圣僧,道:“师父啊!当年皈正,蒙观音菩萨劝善,脱离天灾,我与你苦历诸山,收殄多怪,降八戒,得沙僧,千辛万苦,指望同证西方,共成正果。何期今日遭此毒魔,老孙误入于此,倾了性命,撇你在半山之中,不能前进!想是我昔日名高,故有今朝之难!
寒暑十七年,他们这个取经天团,从最初的磨合,到一路的历练,感情也在一点点地发生变化,正是体现了患难见真情。
补充一个小节:
大概在六十回后,发现孙悟空真是越来越会讲话,动不动就能说出孔子、《道德经》、《心经》内容,中华文化掌握的极好,还能说出各种俗话,通晓人情世故。这大概就是书中所提倡的一个心猿归正的一个过程吧。
3、“可爱”的妖精们
无论是电视剧还是书,大家都会有同一个感受。为什么凡是绑了唐僧的妖精们,都不第一时间吃了他?真是让人替它们着急。
回回绑住唐僧,都是先囚禁起来,要么就是想等把孙猴子打死再吃,要么就是要请亲戚们来一起吃,而且个个只想蒸着吃。最后,当然没有一个妖吃成。看,拖延的毛病,人有,妖也有。
还有,在孙悟空和绝美的蝎子精对战时,猴子在洞门口骂战。这位女士并不是第一时间去打他,而是吩咐小跟班们“烧汤洗面”,她要先画个妆再出去打架。你看,多么注重个人形象的一妖怪啊,打架要美美地打,死要美美地死。
说到不认真打架的,还有牛魔王。那日,孙悟空去抢他家的芭蕉扇,打空中打斗到一半,突然就想起自己还有一个龙王的“酒局”要参加,于是,中途休战,吃了酒后回来再打。
说完妖怪的“可爱”,在这里补充一点神仙的“可怕”:
第三十九回,师徒四人来到乌鸡国,救了被浸在井中三年的国王。没想到这一切如来故意安排整治这个国王的,为了给菩萨出一口气。
菩萨道:“你不知道;当初这乌鸡国王,好善斋僧,佛差我来度他归西,早证金身罗汉。因是不可原身相见,变做一种凡僧,问他化些斋供。被吾几句言语相难,他不识我是个好人,把我一条绳捆了,送在那御水河中,浸了我三日三夜。多亏六甲金身救我归西,奏与如来、如来将此怪令到此处推他下井,浸他三年,以报吾三日水灾之恨。
还有第九十五回,讲到玉兔精。为什么此妖精要替换真公主呢?因为真公主曾是天上的仙女,曾经打过玉兔,她一直记恨在心。于是,在仙女思凡投胎到人间后,她也找了机会跑到人间来报复仙女。可以说,一巴掌之仇,她记了至少千把年。
看,天上的神仙,也有许多小心机的。
三、文字的丰富和有趣
读《西游记》文本时,会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由上面的成书阶段得知,这本书原本就是根据诸多口口相传的途径编写而成,所以很适合念出来、讲出来。还有,书中用了许多接地气的俗语、俏皮话、歇后语等朗朗上口的话语来推进情节发展。
每一章回里,都有几首诗,虽说这些诗并不像《红楼梦》里的诗那么精致有韵味,也并没有真正的诗人写得好,但是也是极为有趣的。妖怪的打扮、打斗的过程、路上的景致,都以诗来表现。大量使用顶真互环等表现手法,读起来错落有致。
第十回,讲唐太宗去地府还魂,有一段诗的总描写:
飘飘万叠彩霞堆,隐隐千条红雾现。
耿耿檐飞怪兽头,辉辉瓦叠鸳鸯片。
门钻几路赤金钉,槛设一横白玉段。
窗牖近光放晓烟,帘栊幌亮穿红电。
楼台高耸接青霄,廊庑平排连宝院。
兽鼎香云袭御衣,绛纱灯火明宫扇。
左边猛烈摆牛头,右下峥嵘罗马面。
接亡送鬼转金牌,引魄招魂垂素练。
唤作阴司总会门,下方阎老森罗殿。
水帘洞是这样写的:烟霞散彩,日月摇光。千株老柏,万节修篁。千株老桕,带雨半空青冉;万节修篁,含烟一壑色苍苍。门外奇花布锦,桥边瑶草喷香。石崖突兀青苔润,悬壁高张翠藓长。时闻仙鹤唳,每见凤凰翔。仙鹤唳时,声振九皋霄汉远;凤凰翔起,翎毛五色彩云光。玄猿白鹿随隐见,金狮玉象任行藏。细观灵福地,真个赛天堂!
不仅是对景色有这样多诗词式的表达,每次孙悟空和妖怪们打架时,大多数时候,都会来一段“自我介绍”,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吹嘘自己”。他会数上他从花果山打江山到大闹天宫,以及保护唐僧取经中他自己的精彩“履历”,这一段故事大家都知道,但是,每一次都能用不同的词语表达出来,次次都是用一首长诗来开场。
每次读到他长长的自我介绍,都在想,妖怪们耐心真好,都能等他讲完再开打。
四、取经团队给的启发
何为经典?
从前不明白,为什么像《西游记》这样的书可以流传千百年,并且成为我国名著之一。这次读完后,有了自己的答案。
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单纯从故事上来看,它是精彩绝伦的。从天上到地上,从这国到那国,一路风险、一路惊奇,绝对是让你读完了这章想看下章。
而在故事之外,书中的人物也是多样且丰富的。单从取经团队的四人来看,你会发现他们各自的性格不同、处事方式不同。孙悟空的无畏与勇敢、唐僧的坚定与脆弱、猪八戒的贪婪与胆小、沙僧的憨厚与老实……他们的性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我们身上的一部分。
如果是以孙悟空为主角的过程来读,你又会发现,这是一个人心性历练和成熟的过程。从最初的无法无天,到后来的驯服磨练,直到取得真经的圆满。像极了一个少年的成长之路。
其实,按这样数下去,还可以找到无数视角来解读这本书的故事、人物,它充满着大大小小的隐喻,像是一个宝藏,等待着你去开启。每一次读,都会有新的乐趣和收获,这便是经典的作品。
而这样的作品,就应该多读、慢读,常读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