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分析
语文考试
一、现代阅读(35分)
(一)阅读现代文章(本题共有5道小题,17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公共精神要求个体超越一己私利的藩篱,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公共事务。公共精神与个体的利益意识并不是矛盾的,公共精神倡导个体对公共事务的关心和对公共利益的重视并不是要抹去个体利益的独特性,而是要摒弃对个人利益判断的独占性,主张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要以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得以满足为前提,重视个体对共同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公共精神的理念与狭隘的自私自利的观念是相对的,后者关注的仅仅是和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如果参与这些事务能够给其带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直接利益,他们就会对这些事务保持较高的积极性。一旦公共事务涉及面广、影响人数众多,人们常常持“搭便车”的心理,企图通过其他人的参与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坐享其他人努力带来的好处。至于那些和自己无直接利益关系的公共事务则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缺乏参与的热情和意愿。个体的理念素养是由模式性的社会化过程灌输而来的,公共精神的教育是克服狭隘自私心理的有效方法。提升民众的公共精神,首要的策略是通过学校大力加强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社会化过程贯穿于每个个体一生中的各个年龄阶段,但最重要的是前20年。学校是最为系统、最为有力的社会化媒介,面对的对象也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青少年群体。因此可以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融入公共精神教育的内容,将其作为现代公民素养培育的重要面向。学校阶段公共精神教育的重点是公共精神基本意识与观念的植入,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易于接受的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公共精神的实质与价值。学校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应该依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循序渐进地设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同时避免单纯空洞的说教。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与政治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将公共精神具象化,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青少年在社会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就牢牢树立起公共精神的理念。学校阶段的公共精神教育为民众公共精神的形成奠定了认知方面的基础,但对个体而言,在学校学习的经历只是整个人生中较小的一部分。对个体而言,社会化是贯穿一生的连续性过程。为此政府作为民众公共精神培育的主导性力量,必须大力加强公共精神的宣传教育,进一步延续和强化学校公共精神教育的成果。政府的宣传教育是通过制造一种强烈的情绪感召力来达到对公众的思想进行有意识引导的活动,实质上是通过引导公共舆论来塑造一种社会氛围,从而达到影响个体的目的。政府对公共精神的宣传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倡导和推崇公共精神的社会氛围,能够改变人们对公共精神的看法与评价。政府对公共精神的宣传教育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针对宣传的对象主要是已经生活于复杂社会中个体的现实,宣传的基调应该避免使用命令式的专断性话语,采用一种平等交流与劝导的态势,将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凸显公共利益的实现对个体利益满足的意义。相对于以灌输方式为主的学校理论教育和以感召方式为主的政府宣传教有现实的参与实践是一种更加直接、有效的公共精神教育形式,也是公共精神的生长点所在。公民气质的养成最终要在参与实践中才能得到升华。正如亚里士多德指出的,“政治上的美德实际上就和生活中的技艺一样,都是通过练习和不断的运用而积累起来的”。公共精神的培育以学校的理论教育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为前提,但通过外界导入的公共精神理论知识和价值理念只有在民众参与的自我实践锻炼中才能够得到巩固,也才能够将外在的规范性要求不断内化为个体的自觉意识。正是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对公共事务的直接参与是对民众进行公共精神教育最有效的形式。当前,可以将民众对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作为社会领域与政治领域公共精神培育的训练场,不断扩大参与的广度、深度和范围。基层公共事务和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基层公共事务中民众的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形成了直接的交汇点,公共精神倡导公共利益保护的理念在此能得到最直接的检验。基层公共事务参与中,公共协商与对话的进行使得对不同意见的宽容和不同利益间的妥协成为一种必要。为了整体公共利益的达成,诸多个体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并对个体的利益主张做出相应调整,基层公共事务的参与由此为民众公共精神的历练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平台。公共精神是一国民众道德素养的核心部分民众具有充沛的公共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教育则是培养一国民众公共精神的有效举措。其中,学校理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民众关于公共精神内涵与价值的理性认知,政府宣传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营造尊崇公共精神的浓郁氛围,民众自我实践教育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将公共精神理念内化与升华。三种公共精神教育的形式相互配合、协同增益。
(摘编自唐斌《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公共精神的培育》)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实现的前提,因此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必要提倡摒弃个人利益。
B.公共精神是指既要重视公共利益,也要重视共同体对个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C.对个体而言,学校阶段的公共精神教育比政府对民众的公共精神培育更重要,作用更大。
D.政府公共精神的教育对象是生活于复杂社会中的个体因此要尽量采用平等交流的态度。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公共事务采取毫不关心的态度或只关心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公共事务,这都是公共精神缺乏的表现。
B.学校公共精神的理论教育应该注重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易于接受的知识避免单纯空洞的说教。
C.文章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强调公共精神的培育要以学校的理论教育和政府的宣传教育为前提。
D.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基层公共事务有利于他们重新审视自身利益与他人利益、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我们要超越一己私利的藩篱,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公共事务,摒弃对个人利益判断的独占性。
B.我们要通过不同方式加强公共精神的培育,提升民众的公共精神,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
C.将参与基层公共事务作为社会领域与政治领域公共精神培育的训练场,培养我国公民的公共精神。
D.公共精神是一国民众道德素养的核心部分,民众具有充沛的公共精神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4分)
5.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学校开展公共精神教育必要性的认识。(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哑老人 萧红
孙女——小岚大概是回来了吧,门响了下。秋晨的风洁静得有些空凉,老人没有在意,他的烟管燃着,可是烟纹不再作环形了,他知道这又是风刮开了门。他面向外转,从门口看到了荒凉的街道。这就是小岚吧,她沿着破落的街走,一边扭着她的肩头,走到门口,她想为什么门开着,——可是她进来了,没有惊疑。地上两张草帘是别的两个老乞丐的铺位,可是空闲着。小岚在空虚的地板上绕走,她想着工厂的事吧。非常沉重的老人的鼾声停住了,他衰老的灵魂震动了一下。那是门声,门又被风刮开了,老人真的以为是孙女回来给他送饭。他歪起头来望一望,孙女跟着他的眼睛走过来了。小岚看着爷爷震颤的胡须,她美丽、凄凉的眼笑了,说:“好了些吧?右半身活动得更自由了些吗?”这话是用眼睛问的,并没有声音。只有她的祖父,别人不会明白或懂得这无声的话。老人的右臂仍是不大自由,有些痛,他开始寻望小岚的周身。小岚自愧地火热般的心跳了她只为思索工厂要裁她的事,从街上带回来的包子已经冰凉了。可爱的包子倒惹他生气,他开始做手势:扁扁的,长圆的,大树叶样的;他头摇着,他的手不愿意的、困难而费力地在比划。小岚在习惯上她是明白。这是一定要她给买大饼子(玉米饼)。小岚也做手势,她的手向着天,比作月亮大小的圆环,又把手指张开作一个西瓜形,送到嘴边去假吃。她说:“爷爷,今天是过八月节啦,所以爷爷要吃包子的。”也许是为着过节,小岚要到街上去倒壶开水来。他知道自家是没有水壶的,老人有病,罐子也摆在窗沿,好像是休息,小岚提着罐子去倒水。这是十分难能的事,五个包子却留下一个。小岚把水罐放在老人的身边,老人用烟管点给她,……咔……哇……小岚看着白白的小小的包子,用她凄怆的眼睛,快乐地笑了,又惘然地哭了,她为这个包子伟大的爱,唤起了她内心脆弱得差不多彻底的悲哀。小岚的哭惊慌地停止。这时老人哑着的嗓子更哑了,头伏在枕上摇摇,或者他的眼泪没有流下来,胡须震荡着,窗纸鸣得更响了。当别的两个老乞丐在草帘上吃着饭类东西的时候,不管他们的铁罐搬得怎样老人仍是睡着,直到别的老乞丐去取那个盛热水的罐时,他算是醒了。可是打了个招呼,他又睡了。他们谈着关于哑老人的话:“在一月以前,那时你还不是没住在这里吗,他讨要过活,和我们一样。后来孙女入了工厂,工厂为了做夜工是不许女工回家的,记得老人一夜没有回来。第二天早晨,我到街头看他,已睡在墙根,差不多和死尸一样了。我把他拖回房里,可是他已经不省人事了。后来他的孙女每天回来看护他,从那时起,他就患着病了。”“他没有家人么?”“他的儿子死啦,媳妇嫁了人。”一夜在思量第二个早晨,哑老人的烟管不间断地燃着,望望门口。听听风声,都好像他孙女回来的声音。秋风竟忍心欺骗哑老人,不把孙女带给他。窗纸也像同情老人似的,耐心地鸣着。小岚死了,遭了女工头的毒打而死,老人却不知道他的希望已经断了路。他后来自己扶着自己颤颤的身子,把往日讨饭的家伙从窗沿取来,挂了满身。他又向门口走了两步,架了长杖,他年老而蹀躞的身子上有几只罐子在凑趣般地摇动着,那更可笑了,可笑得会更痛心。蓦然地,他的两个老伙伴开门了,这是一个奇异的表情,似一朵鲜红的花突然飞到落了叶的枯枝上去。走进来的两个老乞丐正是这样,他们悲惨而酸心的脸上,突然作笑。他们说:“老哥,不要到街上去,小岚是为了工厂忙,你的病还没好,你是70多岁的人了,这里有我们三个人的饭呢,坐下来先吃吧,小岚会回来的。”讲这些话的声音,有些特别。并且嘴唇是不自然地起落,哑老人听不清他们究竟说的是什么,就坐下来吃。哑老人算是吃饱了,其余的两个,是假装着吃,知道饭是不够的。他不能走路,他颤颤着腿,像爬似的走回他的铺位。“女工头太狠了。”“那样的被打死,太可怜,太惨。”哑老人还没睡着的时候,他们的议论好像在提醒他。他支住腰身坐起来皱着眉想——死……谁死了呢?门开处,老人幽灵般地出现在门口,他是爬着,手脚一起落地地在爬着,正像个大爬虫一样。他的手插进雪地去,而且大雪仍然是飘飘落着,这是怎样一个悲惨的夜呀,天空挂着寒月。并没有什么吃的,他的罐子空着,什么也没讨到。屋子和从前一样破落,阴沉的老人也和从前一样吸着他的烟管,可是老人他只剩烟管了,他更孤独了。从草帘下取出一张照片来,不敢看似的他哭了,他绝望地哭,把躯体偎作个绝望的一团。当窗纸不作鸣的时候,他又在抽烟。在他模糊中,烟火坠到草帘上,火烧到胡须时,他还没有觉察。他的孙女死了,伙伴没在身边,他又哑,又聋,又患病,无处不是充满给火烧死的条件。就这样子,窗纸不作鸣声,老人滚着,他的胡须在烟里飞着,白白的。
(署名悄吟,刊于132年8月27日与9月3日长春《大同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哑老人想要吃大饼子,而小岚遵循八月节吃包子的习俗,只给哑老人买了包子。
B.小岚被哑老人留下的包子感动得哭了,这是因为在绝望中感受到爷爷对自己的爱。
C.“不管他们的铁罐搬得怎样响,老人仍是睡着”“他又睡了”暗示哑老人病情严重。
D.“从草帘下取出一张照片来,不敢看似的他哭了”暗示哑老人可能知道小岚被打死了。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无论是秋风、大雪还是寒月的描写,无不充斥着凄凉,这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也有力地渲染了文中人物的内心感受。
B.“烟管”这一物件在小说中起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正是因为老人烟管不离手,有了老人被火烧死一事。
C.画横线处将老人比作“大爬虫”,既刻画出老人手脚并用在地上爬行的样子,也是对老人命如蝼蚁的影射,反映了底层百姓生命的卑微。
D.小说以“老人滚着,他的胡须在烟里飞着,白白的”结尾,虽然给人以血腥之感,但更能让人们从中看到希望。
8.小说双线叙事,请简要分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6分)
9.文中两个老乞丐的形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王曰:“丞相何亡。”王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王,王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耳。”王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辞谢,因王问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逐其故主而王其将相,又迁逐义帝置江南,所过无不残灭,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其强易弱。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B.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C.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D.初/淮阴人韩信/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时,穿整洁衣服,戒除嗜欲,以表示虔诚。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C.三秦,项羽破秦入关,三分关中之地给秦三个投降的将领,合称“三秦”。
D.檄,中国古代官员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名称之一。常见的还有“表”“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便去追赶他,汉王大怒,误以为萧何逃跑了,萧何回来后向汉王解释了原因,汉王认为萧何纯粹是在骗人,并责罚了萧何。
B.萧何认为汉王想争夺天下,就必须留下韩信,并劝说汉王重用韩信,并且说如果汉王重用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重用韩信,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
C.汉王在萧何的劝说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又为韩信举行了授职的仪式,然后向韩信询问平定天下的计策,在听了韩信的看法后,汉王十分高兴,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
D.韩信认为汉王终将夺取天下,因为汉王在入关以后,没有伤害任何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受到了秦地百姓的欢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王,王不我用,即亡去。(4分)
(2)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4分)
14.在韩信眼中,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游清风峡,和赵晋臣[注]敷文韵辛弃疾
两峡崭岩,问谁占、清风旧筑?更满眼、云来鸟去,涧红山绿。世上无人供笑傲,门前有客休迎肃。怕凄凉、无物伴君时,多栽竹。风采妙,凝冰玉。诗句好,余膏馥。叹只今人物,一夔应足。人似秋鸿无定住,事如飞弹须圆熟。笑君侯、陪酒又陪歌,《阳春曲》。
[注]赵晋臣,名不迂,官中奉大夫,直敷文阁学士,此时与词人都在铅山赋闲。清风峡在铅山(今属江西)。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问谁占清风旧筑?”问中有答,自然地交代出了两人当前的处境。
B.“云来鸟去,润红山绿”写出了清风峡风景优美、人迹罕至的特点。
C.“门前有客休迎肃”意思是夸赞赵晋臣虽已赋闲但门前还常有客人。
D.这首词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将唱和与自抒情怀结合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6.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说明。(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善于用形象的比喻来描摹事物,《逍遥游》中描写大鹏翅膀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描写大鹏上升状态的比喻句是“____________”。
(2)屈原《离骚》中写以荷叶莲花为衣裳,运用了象征手法,表现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有不被世俗所污的情趣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韩愈运用对比、议论等手法,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对早春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党史学习教育要增强实效性,就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用好红色资源。首先,讲好红色故事,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百年党史中有很多____________的动人故事,要把这些红色故事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红色故事的宣讲不能局限于图文展板和讲解员进行讲解的传统手段,而应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以年轻人____________的形式,在更大范围、以更快的速度形成红色文化的品牌效应,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其次,办好红色旅游,在____________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红色旅游景点是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____________)。目前,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大多是年轻人因此,红色旅游针对青年群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应当注意的是,红色旅游设施的建设应同红色纪念设施相得益彰,重视教育引导作用,努力保持____________,坚持为爱国主义教育服务,让人们体会到革命年代的艰苦,真正受到教育。再次,用好革命文物,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作为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和鲜活载体,每件革命文物都十分珍贵、引人深思,便于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感人肺腑喜闻乐见潜移默化原汁原味
B.声泪俱下津津乐道潜移默化原封不动
C.声泪俱下喜闻乐见悄无声息原封不动
D.感人肺腑津津乐道悄无声息原汁原味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能让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红色精神的洗礼,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B.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能让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C.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蕴含其中,能让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D.因为它能让党员干部群众接受红色精神洗礼并且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大多是年轻人,因此红色旅游是针对青年群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B.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大多是由年轻人组成,因此,红色旅游是针对青年群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C.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大多是由年轻人组成,因此,红色旅游针对青年群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D.参加红色旅游的人群大多是年轻人而组成的,因此,红色旅游是针对青年群体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你是否注意过,蝙蝠飞行中经常会撞上窗玻璃。这件事细想一下是有点蹊跷的:鸟类撞到玻璃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 ① ,它们可能把透明的玻璃当作空无一物的窟窿了。但蝙蝠呢,它们靠的可不是视觉, ② 。玻璃透不透明跟超声波有何关系?其实,玻璃的透明程度跟超声波确实没有任何关系,但玻璃的另一性质却跟超声波大有干系, ③ 。让蝙蝠碰壁的原因正是这个。我们在生活中都有经验:在黑暗中,当你拿手电筒朝镜子以一定的倾斜度照射时,除非你跟镜子靠得很近,否则是不容易在镜中看到亮光的。因为光的反射遵循“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反射定律,而镜子是光滑表面,光以一定的角度入射,只能从一定的方向反射出来,而你的眼睛不定恰好处于这个方向上,就看不到反射的光。但假如你照射的是一面粗糙的墙壁,那就不一样了。在这种情况下,光会从各个角度反射出来,总有一些会进入你的视野。这就是光学上,镜面反射与漫反射的区别。超声波虽是一种性质与光波截然不同的波,但在反射的问题上,遵循与光波同样的规律。我们知道,蝙蝠是靠嘴巴发出超声波,然后通过耳朵接收回声来定位的。它发出的超声波,像手电的光束一样,有一定的方向性。超声波遇到像玻璃那样的光滑表面,反射波也会集中在某个固定的方向。如果蝙蝠不处于这个方向,它们就很难听到回声。没收到回声,它们就误以为前方空无一物,于是一头撞了过去。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根据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用一段话归纳蝙蝠撞上玻璃的原因。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参加“研学游”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所谓“研学游”,便是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让学生接受不同领域教育的一种方式。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读书”,也主张“出户”。他把家乡的书读遍之后,用四匹马驮着书,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西北,访俗问民,最后写成了有名的《日知录》《肇域志》。
顾炎武的经历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对“研学游”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A项“因此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必要提倡摒弃个人利益”说法错误。B项“也要重视共同体对个体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说法错误。C项“更重要”说法依据不足。2.C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是强调要重视民众对公共事务的直接参与。3.B A项只是对公共精神内涵的阐释。C项是其中一种公共精神培育方式。D项没有归纳文章主体对公共精神培育方式的内容。4.①首先指出公共精神的教育的必要性。②然后从三个角度论述如何开展公共精神的教育。③最后阐明要将种公共精神教育的形式相互配合、协同增益。(评分参考:每点1分,3点全对给满分,意思对即可)5.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具有很强可塑性的青少年群体,(1分)也是一个人社会化重要的阶段,(1分)在学校开展公共精神培育有利于人们形成奠定公共精神认知方面的基础,(1分)树立起公共精神的理念。(1分)(意思对即可)6.A “八月节吃包子”是搪塞之词,而不是“小岚遵循八月节吃包子的习俗”。7.D “但更能让人们从中看到希望”说法牵强,从文章整体叙事来看,全文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这样结尾是老人确信孙女死了以后,希望破灭的必然结果。8.①小说以老人在破屋的遭遇为主要叙事线索,同时穿插叙述了孙女小岚在工厂的遭遇。②两条线索相互交织,使得小说情节更加集中丰富,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劳动者的苦难。(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两个老乞丐是老人和小岚遭遇的叙述者,他们的存在推动了小说情节发展。②两个老乞丐本身的遭遇更加衬托出哑老人的悲惨。③哑老人、两个老乞丐,让读者想象到当时社会像他们这种情况的人有很多,揭露了时代的悲剧。(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3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B11.D “向皇帝汇报情况的文书”说法错误,檄是中国古代官府用以征召、声讨和晓喻的文书。12.A “并责罚了萧何”错误,从文中汉王听取了萧何封韩信为大将军的内容可知说法错误。13.(1)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一直没有重用韩信,于是韩信逃跑了。(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度”“数”“亡”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评分参考:译出大意给1分;“诚”“任”“何所”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14.项羽是一个匹夫之勇、妇人之仁、残暴的人。(评分参考:3分)参考译文:当初,淮阴人韩信,家里贫穷没有什么善行,不能被推选担任官吏。汉王刘邦进入蜀地之后,韩信又逃离楚军归属到汉王,韩信数次与萧何谈话,萧何感到他不冋寻常。韩信推测萧何等人多次向汉王举荐过他,但汉王直没有重用韩信,于是韩信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来不及向汉王报告,自己便去追赶他。有人对汉王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萧何的离去如同失去左右手。过了一两天萧何回来拜见汉王,汉王又恼怒又惊喜,骂萧何说:“你为什么逃跑?”萧何答道:“我不敢逃跑,臣是去追赶逃跑的人。”汉王又骂道:“逃跑的诸将们数以十计,你都不去追,为什么专去追韩信,你纯粹是在骗人!”萧何说:“汉王如果您只是想在汉中称王,必然不会用到韩信;如果您想争夺天下,非韩信不可,其他没有人能和您共谋大业。这就看汉王您的选择了。”汉王说我是想要东进的,怎么能闷在这里长期久居呢!”萧何说:“如果您计划向东发展,就能用到韩信,韩信就会留下来;如果不能用他,韩信终归还是要逃跑的。”汉王说:“那我就看你的面子任韩信为将军吧。”萧何说:“只任他为将军,韩信也不会留下来的。”汉王说:“就任他为大将军吧。”萧何说:“太好了。”于是汉王想召见韩信任命他官职。萧何说:“汉王平日向来傲慢无礼,今天要任命大将军,如同招呼小孩儿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去的原因啊汉王如果任命他官职,必须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沐浴斋戒,设置坛场拜将,举行授职的仪式才行。”汉王答应了萧何的要求。韩信被拜为大将军的仪式结束后,坐在上座。汉王说道:“丞相多次向我说到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来教导我呢?”韩信谦谢了一番后,便问汉王说:“现在大王如果向东去争夺天下,您的对手难道不正是项羽吗?”汉王说:“对。”韩信接着说:“大王您自己估计一下在勇敢、强悍、仁爱、刚强等方面您与项王相比谁更强呢?”汉王沉默了许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拜了两拜,称赞地说:“我韩信也认为大王比不上他。然而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来谈谈他的为人处事吧。项王发怒大吼,厉声呵斥时,上千的人都胆战心惊,但是他不能任用有才能的将领,这只不过是匹夫之勇而已。项羽对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他的部下有人生了病,会同情地流下眼泪,还把自己吃的东西分给他们吃;但是,当他所用的人立了功应当给予封赏爵位时,他却不舍得授给人家,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他还驱逐原来的诸侯王封诸侯国的将相为王,又将义帝驱逐迁徙到江南,军队所过之处没有不被伤害毁灭的,百姓们都不亲近拥戴他,只不过是受他威势与强权的胁迫罢了。虽然他名义上称霸天下了,而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天下人的心,所以他的强很容易变成弱。现在大王如果确实能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威武、勇猛的将士,那还有什么敌人不能被诛灭!将天下的城邑封给有功的将士,那还有什么人会不心服口服呢!大王您最初进入武关时,没有去伤害丝毫的东西,还废除了秦朝的严酷的法令,与秦地的百姓约法三章,秦地的百姓没有不希望大王做秦王的。而且依照当初与诸侯们的约定,大王理应在关中称王,这件事关中的百姓都知道。大王失掉了关中的王位被封到汉中地区,秦地的百姓没有不怨恨项羽的。现在大王举兵东进,三秦之地只要发布一道檄文就可以平定了。”于是汉王听了大喜,自认为得到韩信太晚了。15.C “夸赞赵晋臣虽已赋闲,但门前还常有客人”说法错误,“门前有客休迎肃”意思是迎来送往这些俗事完全没必要。16.①对友人的品格与才华的赞美。②对知音难觅的珍惜。③对朝廷用人的忧愤。(评分参考:每点2分)17.(1)(其)翼若垂天之云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2)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3)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每空1分,多字、错字、漏字等不得分,括号内的字可不写)18.A感人肺腑:形容使人内心深深感动。声泪俱下:形容极其悲苦、激动。根据语境,应用“感人肺腑”。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津津乐道: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乐道,喜欢谈讲。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根据语境,应用“喜闻乐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悄无声息: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根据语境,应用“潜移默化”。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特点。原封不动:比喻保持原来的样子,一点不加变动。根据语境,应用“原汁原味”。19. B20. B A项“人群大多是年轻人”搭配不当。C项成分残缺,应在“针对”前加“是”。D项“人群大多是年轻人而组成的”句式杂糅。21.①鸟类飞行依靠的是视觉②而是超声波③那就是玻璃的光滑表面(评分参考:每处2分)22.因为玻璃光滑的表面使得蝙蝠发出的超声波所形成的反射波集中在某个固定的方向,蝙蝠恰好不处于这个方向,没收到回声,所以撞上了玻璃。(评分参考:5分)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宝库,是前人经验的总结,“读书”能增长知识,少走弯路。“出户”能增长阅历,深入体验生活与文化。材料中顾炎武将“读书”与“出户”相结合创作出《日知录》《肇域志》启示我们既要重视“读书”,也要重视“出户”。“研学游”其实也是“读书”与“出户”的结合,因此写作的重点应放在思考如何将“读书”与“出户”相结合,让“研学游”真正地发挥作用。写作参考立意:在研学旅行中寻得真知;研学让我们更懂得了“知行合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