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时的称号:庙号、谥号
私生子也很大,祭祀礼仪(4)来自国语的新视角
(a)员工编号
庙号是古代帝王去世后,在太庙立室供奉祭祀而追认的名字,其主要特征是“赵”、“宗”字。
已故皇帝的庙号由新皇帝组织相关大臣商讨、命取,也存在隔代或数代后追赠的情况。一般来说,每个朝代第一个皇帝的庙号为“某祖”,第二个皇帝的庙号为“某宗”,但是并非所有的朝代都是如此,例如三国曹魏,曹操的庙号为“太祖”,曹丕的庙号为“世祖”,曹睿的庙号为“烈祖”。又如清朝努尔哈赤的庙号是“太祖”,顺治皇帝的庙号为“世祖”,康熙皇帝的庙号为“圣祖”。通常情况,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庙号,但是也有皇帝没有庙号,例如汉景帝刘启、唐朝的武则天。有的皇帝不止一个庙号,例如明代的朱棣有“太宗”“成祖”两个庙号,而明代的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则有四个庙号,即“怀宗”“思宗”“毅宗”“威宗”。最后,还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庙号是对死去的帝王的称呼,不能用于皇帝的自称。在电视剧《唐太宗李世民》中,唐太宗竟然高呼:“我唐太宗乃一代明君。”这是古代文化知识匮乏的表现,难免贻笑大方。(二)谥号
谥号,主要是古代帝王、大臣、高级嫔妃、公主、著名文士死后,后人依据其生平事迹给予的一种带有褒贬性质的评价,即“缘行之美恶以立谥”。谥号分为褒谥、恶谥、平谥三种。“褒谥”就是赞美死者的,“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照临四方曰明”,例如汉文帝、汉武帝、汉明帝。“恶谥”就是批评死者的,“杀戮无辜曰厉”“乱而不损曰灵”“好内远礼曰炀”,例如周厉王、汉灵帝、隋炀帝。“平谥”更多的是对死者的同情,“恭仁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仁慈短折曰怀”,例如汉哀帝、周悼王、晋怀帝。
谥号又分为官谥和私谥两类。官谥是由朝廷赐予的,获得者多为皇帝、大臣等。例如李世民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朱元璋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由于谥号文字太长,所以自唐朝以降,多数情况我们称皇帝的“庙号”,即“唐太宗”“明太祖”,而不称其谥号。私谥是由亲友赠予的,例如陶渊明死后,其友颜延之给他的谥号为“靖节”。
(作者单位:辽宁盘锦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
【选自《语文报》(高中版),2019年第13期】
内容补充:商朝灭亡后,周朝没有延用商朝的庙号制度,只是继续发展了商朝的谥号制度,所以周朝君主有谥号而无庙号。再到秦始皇建立第一个集权皇朝—秦朝之后,将庙号连同谥号制度一并废止,原因是“庙号和谥号”的定夺将会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因此废除谥法与庙法。故周朝到秦朝时期,庙号一度被废止了近千年之久。到汉朝才又恢复了庙号和谥号制度。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西汉就只有开国皇帝刘邦(汉高祖)、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有庙号外,其余都没有,就连文景之治的汉景帝都没有庙号。而唐朝的武则天没有庙号,则是因为武则天最后是被迫退位,去除帝号,最终是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下葬,故而没有庙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