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5日,湖北省襄阳市一名中学生获得全市理科第一名,该校打出了状元标语。
资料图片/视觉中国成绩仅限考生本人上网查询,教育主管部门称此举为防止“炒状元”现象;各地“炒状元”屡禁不止
新京报讯 高考甫一落幕,一场争夺高考状元的“战役”随之打响。日前,江苏省教育厅及教育考试院,对此进行了一次“釜底抽薪”式的改革。
新京报记者从江苏省教育厅了解到,2017年江苏省高考分数信息,将只向考生本人提供。考生通过事先下发的考生号和动态口令卡,登录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官方网站进行查询。除此之外,包括学校在内的其他机构及个人,将无法像往年一样获得高考分数信息。
江苏省教育厅相关人士介绍,这一规定在今年高考前即已制定,2017年属首次实施。其表示,对高考成绩进行“保密”,系响应教育部关于“不炒作高分考生、‘高考状元’”的精神,从根本上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杜绝。对此,教育专家认为,根植于“唯分数论”的社会土壤,炒作高考状元现象势必将长期存在,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出台配套措施,保证新政的实施效果。
高考成绩仅限考生本人查询
高考前夕,江苏考生收到一张形似银行卡的卡片。卡片名为“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生动态口令卡”,卡面印有志愿填报批次及时间。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一名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动态口令卡”与常见的个人网银U盾类似,作为考生身份的识别工具。而发布这样一款动态口令卡,其目的之一,就是保护考生个人隐私,包括成绩信息。
动态口令卡的作用不仅限于此。新京报记者从江苏省教育厅获悉,2017年,江苏考生的高考成绩通知单,统一实行网上在线打印。考生凭考生号、身份证号、密码、动态口令卡登录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门户网站,自行打印成绩通知单。对于部分不具备自行打印条件的考生,也可至当地招生考试机构打印。除此之外,同时有电话、微信等查询方式。
这也意味着,除考生本人之外,再无其他机构或个人可获得高考分数信息。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江苏省教育厅及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两名相关工作人员,分别证实了这一点。
前述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称,往年,江苏高考成绩以打印纸的形式下发至各学校,学生再从学校处领取成绩条。而自今年起,考试分数将只通过网络提供给考生个人,不再向包括学校、教师在内的其他机构及个人提供。
回应称应对“高考状元热”
南京多名高中教师告诉新京报记者,江苏高考成绩由原先的半公开化,开始转向考生“个人化”的背后,是教育主管部门向愈演愈烈的“高考状元热”泼出的一盆冷水。
一名带班参加今年高考的教师介绍,往年高考成绩放榜后,各高考强校往往会立即在官网贴出喜报,或者学校内拉出横幅,对高分考生、上线率等数据进行宣传,甚至考生还未知悉分数,报喜的电话便已经打来。“互相盯着,尤其是高分段的考生。”
至于“高考状元”,由于分数信息的半公开化,往往很快不胜其扰。在高考成绩决定学校排名的现状下,学校会先行宣传;而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各种“蹭热点”的商家接踵而来,除此之外,还有各类讲座、经验介绍会等。
在校方掌握学生高考成绩的情况下,出于追求录取率的考虑,甚至会出现学校干预考生志愿填报的现象。中国青年报今年6月14日曾报道,国内某著名中学收集高分考生的志愿填报密码,并“代填”录取志愿。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一名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介绍,江苏今年不再向学校通报高考成绩,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即基于防止学校炒作高分考生或者干预考生的现象出现。“这也是对教育部多年来叫停‘炒状元’精神的一次探索。”
2010年6月23日,吉林市某中学校园内气球飘扬,向世人宣告该校两名学生并列获得吉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 观点
应出台配套措施保障实施效果
部分网友认为,江苏今年只向考生本人提供高考成绩,不再通过学校渠道发放,改革初衷值得肯定,但并不意味着高考状元炒作就此刹车。有网友举例称,今年6月23日高考成绩放榜,仅仅一天后的6月24日,江苏省和各地市高考状元的消息就被爆出。
在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熊丙奇看来,高考成绩绕开学校,实际上存在一些弊端,包括无法满足考生间“知己知彼”的需求,给高校录取造成困扰,甚至会影响录取的透明度。
一种声音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出台配套措施,甚至直接禁止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把高考成绩当政绩进行宣传炒作,并禁止学校向媒体提供高考成绩。对于违反规定进行宣传、炒作者,应当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对此,江苏省教育厅一名工作人员解释称,这一新政系今年首次实施,未来或将有配套措施。
此前,山东曾有“冷冻”高分考生信息的尝试。2011年高考放榜前,山东省政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教育厅联合组织媒体高考座谈会,针对高考状元相关信息进行“封杀”。自2011年起,山东高考成绩数据由省级招生考试部门统一掌握,不再向市县发布,确保高考信息只用于本人填报志愿和录取招生。
■ 延展
“炒状元”被叫停13年 却屡禁不止
自2004年起,教育部即曾提出叫停“炒状元”现象,时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一直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不赞成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也不赞成学校为高考“状元”开展全校范围的庆祝活动。
叫停“炒状元”13年后,每逢高考放榜,形形色色的“状元”,仍是引人注目的话题。例如,即便是不再向学校透露分数,今年江苏高考各地状元,还是很快便被“挖掘”出来。而在包括江苏省启东中学等在内的高考强校官网上,高分考生的喜报也几乎“雷打不动”地出现。
“操作上并不难,即便学校不知道分数,也能很快锁定高分考生。”前述高中教师介绍,对于一些地市来说,具备“出状元”条件的中学,基本只有一到两所,而具备冲击“状元”能力的考生,数量实际也有限。“老师打几个电话,然后几个学校之间一对,(名次)就出来了。”
前述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年高考前,教育主管部门都会向下属各级教育局、学校提出要求,对“炒状元”现象进行淡化。其表示,在“炒状元”链条上,媒体、商家都是一环。
“炒状元”现象为何屡禁不止?熊丙奇认为,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一直提倡多元化评价,但高校至今仍以高考分数作为主要录取手段。在较为单一的评价体系下,社会在评价人才时,通常会认为考高分、进入好大学才是人才。因此,总分的第一名,不可避免地还是会得到关注,并且由于其关注度,还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这也使得各界竞相追逐。在功利的社会氛围下,企业、媒体、学校以及家长对“高考状元”产生了不恰当的期待和评价。
新京报记者 王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