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
1 特性特性
1.1形态特征 樟树的树皮呈纵裂状,不规则,幼时颜色为绿色,摸起来较为平滑,进入成熟期后转为灰褐色或黄褐色。枝条颜色为稍浅的褐色,呈圆柱形,表面没有绒毛。叶片为卵椭圆形,长、宽分别为6~12cm、2~6cm,着生状态为互生。叶柄长2~3cm,直径较细,背部凸起,腹部凹下,表面没有绒毛。樟树花的长度在3mm左右,颜色呈绿白色。花梗表面没有绒毛,长度在1~2mm。果实的直径为6~8mm,颜色为紫黑色,形状接近球形或者卵球形。开花、结果的时间分别为每年的4~5月、8~11月。
1.2生态习性 一般樟树适宜生长在海拔小于1 800m的地区,我国的西南及长江以南的地区生长区域分布在平均海拔高度1 000m的区域。樟树在光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的环境下长势良好,对寒冷的耐性不强,在自然条件下能生存的最低温度为-10℃,可通过搭建拱棚、处理种子等方式增强其抗寒能力。我国学者在此方面作了很多研究,如范广武等对樟树的种子采用层积法进行处理,辅以温棚等保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樟树抵抗寒冷的能力[2];毛春英等通过搭建薄膜拱棚,使樟树在短时间-14℃的低温下可以存活[3]。樟树对土壤没有严格的要求,以在pH值呈微酸性的土壤中长势最好,其对涝灾的环境具有一定的抗性,在干旱的环境中长势不佳。樟树具有发达的主根系,在土壤中下扎很深,因此当强风来临时其比一般树种更抗倒伏。樟树的生长速度不快,处于中等水平,树高、胸径的年生长量分别为100cm、2.4cm。樟树的寿命较长,最长的可达到1 000a。
2 良种繁育及栽培技术
樟树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扦插繁殖、种子繁殖、嫁接繁殖等。扦插繁殖对技术的要求较高,且成活率不高,因此生产中较少使用。种子繁殖发芽率一般可达到98%,在生产中普遍应用。嫁接繁殖在生产中应用较少,有关嫁接繁殖也很少有相关的报道。因此本文主要介绍樟树的种子繁育及栽培技术。
2.1培育壮苗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樟树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以含有叶精油的成分为标准,樟树可以分为芳樟、龙脑樟、黄樟等。因此,繁育苗木前应根据具体的用途定向地选择适宜的良种。种子的质量直接对造林的效果产生影响,可选择在长势良好、树型佳、生长20~60a的母树上采种,果实在未成熟前颜色为青色,成熟后颜色转紫变黑,此时即可采收。在每年的10~12月,采下成熟的樟树果实,去除种子外面的果肉,晾干后用混沙的方式进行储藏,第2年的3月即可进行播种。苗床以选择避风、庇荫、土层深厚的砂壤土为宜。耕耙需要2次,分别在初冬、播种前进行,在此基础上施入碳铵750kg/hm2、菜饼肥2 250kg/hm2、磷肥750kg/hm2或者充分腐熟的厩肥22.5~30.0t/hm2作为基肥,然后做高、宽分别为35~50cm、1.2m的高床。周佑勋等[6]经过研究发现,樟树种子种皮的透气性不佳,存在深度生理休眠现象,影响其正常的发芽。因此,为了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在播种前需要将种子置于温度为50℃的热水中浸泡,待水温降低后及时换热水,重复3~4次即可,以促使种子提早萌发,一般可使种子萌发的时间提前10~15d。也可将种子和河沙混合均匀后,包上薄膜,置于阳光下暴晒,切记中间要适当洒水,以防种子水分散失,翻动2~3次/d,待少量的种子发芽时即可进行播种。播种时采取条播的方式,播种量控制在150~225kg/hm2,行距约为20cm,播种完成后及时覆土,并将地膜或者稻草等覆盖物盖上,在种子萌发前要保证表面土壤处于湿润的状态,创造种子出芽的有利条件。待幼苗出土后及时将覆盖的膜或者稻草等覆盖物揭开,在幼苗有几片真叶长出后要做好间苗工作,当苗的高度长至约10cm时及时定苗。樟树苗期的密度一般约为30万株/hm2。苗期管理上,及时进行松土、除草、追肥等,追肥分3次施入,分别施尿素105~150kg/hm2、尿素105~150kg/hm2以及磷肥112.5kg/hm2+尿素150kg/hm2。樟树幼苗经过精细管理,2a后地径可超过0.7cm,高可达到50cm以上。樟树具有萌生枝条数量较多的特点,因此在育苗的前3a要做好抹芽工作,将地表以上、苗高2/3以内的嫩芽全出抹去。培育3a后,樟树苗木的胸径在3cm左右。
2.2造林 樟树根系很深,因此造林地要选择土壤肥力水平良好、背风向阳、土层深厚的岗地或丘陵等。在移栽前的1个月进行整地,挖好规格为50cm×50cm×40cm的定植穴,然后施入基肥200g/穴,并将1/2的土回填到穴内。移栽造林的时间以未进入雨季的3月(阴雨天)为最佳。造林应选择长势健壮、没有病虫害发生、顶芽长势良好、地径超过0.5cm、高度超过0.5m的1a以上的苗木。起苗时先浇足够的水,确保土壤湿润,然后用铁铲等工具沿根部的外延以45°的角度铲下,将主根截断,以促使侧根快速生长。樟树要随起随栽,若需要运送到较远的地方,则将根部包扎好,以确保水分适宜。栽植时要先将烂根、枯根等剪掉且去除树冠1/3~1/2的枝叶后在放入定植穴中,以减少水分散失过多,然后将樟树苗扶正,填种植土和营养土至穴的顶部,要保证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然后将土用脚踩实,并在周围做拦水沟。栽植时根部要带部分土球,尽可能多携带心土。若栽植的时间为反季节,则根部的土球体积要适当增大。栽好后,在距离地面10cm的位置将幼苗的杆部截断,切记动作要迅速,不可对树干产生较大的损伤。一旦发生,要及时用塑料膜包扎或者涂抹树木专用保护剂,以减少水分散失、降低伤口感染的几率。对于一些经常发生大风天气的地区,造林结束后要搭好支架,以将苗木固定住,可有效地预防倒伏。
混交林内形成的环境可为林木的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学者们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何红娟等研究表明,樟树与马尾松混交后,与马尾松纯林相比,林地的土壤明显更为疏松,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更高。因此,可结合实际需要,合理地进行混交。造林的目的不同,定植的密度也有所差异。对于经济林,密度可控制在2 500~2 800株/hm2,株行距约为1.8m×2.0m;对于生态公益林,适宜的定植密度为1 500~1 800株/hm2,株行距为2m×3m。
2.3造林后管理 樟树造林结束后要及时浇定根水,要浇透,但切记不可将拦水沟冲坏,保证沟中集满水,浇水时要适当地加入一定浓度的如萘乙酸等生长素,以激发长出新根,提高成活率。造林用的樟树苗由于剪除了大部分的树冠,根系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损伤,导致其对水分的吸收能力较弱。水分管理上,只要保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即可,不可过多,以免对土壤中的透气性产生影响,不利于根系的呼吸,导致沤根现象。除了浇第1次的定根水以外,其他要结合天气、苗木长势谨慎浇水。移栽后幼苗的芽长达到约10cm时,选择1个长势健壮的枝条作为主干,并将其余的枝条或者芽剪除。5~6月樟树的长势旺盛,要结合土壤的肥力水平施入复合肥、磷酸二氢钾等速效性肥料,为其快速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造林后每年抚育2次,主要包括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对于枯死的幼苗,要及时做好补植工作,可选择树干笔直、长势健壮、树皮颜色新鲜的大苗,为了确保成活率,可提前3个月进行假植。苗木移栽后,对寒冷的抗性不强,要采取合适的保温措施,如在冬季用稻草等覆盖物包裹住樟树的分枝及主干等,切记因塑料膜不透气,水汽不易散发除去,可能回导致树干发生渍烂,不可选择塑料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