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草编工艺品批发】「台州麻帽简史系列二」台州麻帽业历史概略

01

前言

▲浙江省台州麻帽草编厂(照片李永康提供)【时间:约1984年】

此文是台州麻帽简史系列之二,来源于《椒江文史资料第7辑》,出书时间:1987年11月,作者:李小玉。

据知情人介绍,李小玉先生曾是台州麻帽联营总厂的厂长,人已去世,但是他留下的文史资料却是相当宝贵,今特将此文章整理成微信版本,以馈读者。

此文较长,文字数近4000,需要花您10多分钟阅读时间,但非常值得一读。

没有看过一张1984年的“全景照”,重现“台州麻帽联营总厂”的昔日辉煌的读者,请点击阅读。

02

▲草帽在编织中(照片来自网络)

麻帽生产于宁波地区的鄞县、余姚,慈溪的长河等地,1927年传至台州。

鸦片战争之后,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实行“五口通商”,宁波被列为通商口岸之一,法国商人孟攻(译音)乘机在宁波开设永兴洋行(总行在法国巴黎),雇佣冯根良为设计技术员。

冯将当地民间的席草帽的传统编织工艺技术,改进规格,编织成为“五吋顶、四时筒、三时沿”的席草草帽,还有木刨花帽,麦杆帽、龙须帽、取名为“粗三丝”、“老十三”、“方性椒眼”等,试销出口,获得国外客户的欢迎。

其后菲律宾的马尼拉麻入口,取代了席草原料,麻帽就这样在中国诞生。

1910年至1920年期间,是宁波地区麻帽盛产时期。后来由于宁波地区其他手工业工资收入比编结麻帽的高,又因资本家为了牟取暴利,将麻帽收购价降低,致使编织户纷纷改行,麻帽无法在宁波继续发展。

03

▲草帽三兄弟:沈炳麟、吴三梅、王子鑫。(由吴三梅后人提供)

【1947年摄于上海贵州路132号宁波路口“有德照片室”】

1927年,台州沿海一带遭到水灾后,农民生活困难,商人孙林甫、王孟登等从宁波携带麻帽来台州,聘请编织教师到黃岩的路桥,温岭的城关、潘郎、牧屿、箬横等地,以发麻草、传技艺的办法,推广麻帽生产。

1929年,台州地区又遭旱灾,水稻枯黄,几无收成,农民生活极度困难。海门建筑商人王孟登和郑启梅就带领一批人到宁波学习编织麻帽技术,回来后设立工场教编。

广大群众为了度荒,纷纷学习,以编帽收入作为家庭生活费的主要来源,当时适逢麻帽收购价格高,编织一顶麻帽可净得银元二元,能买大米二斗。

因此麻帽编织的人员猛增,产区也逐步扩大至温岭全县、黄岩大半个县,并相继发展到临海、仙居、三门、宁海、玉环、乐清、平阳、永嘉、丽水各县农村。

当时农村妇女老老少少都会编织麻帽,有些地区男人也会编织,台州编织麻帽的妇女约计有十五万人以上,经营麻帽的座商和流动商约有百余家,从业人员近200人,帽贩约有一千多人。麻帽年产量最高时达一千万顶,产值达二千万元银洋。

海门地处台州水道交通咽喉,是上海与台州各地的交通中转点。各帽商为了经营方便,纷纷在海门开设帽行。不少本地人也依仗地利之便,投身麻帽业。一度时期帽行林立,多达70余家。

比较出名的有炽丰帽行(老板王子鑫)、福隆、中菲、坤和、公孚、新生(老板王伯梅)、安记、翠和、通原(老板王孟登)、卫泰、裕丰、永恒、益昌、协鑫(老板项道才)、义鑫、永兴等帽行。

这些帽行从上海购进麻帽草,在海门批发给麻草店或帽贩,由他们转售给编户,并收购帽贩从编户手中购来的麻帽。

从编户购来的麻帽称为帽坯,不能出口。帽行雇佣专业人员通过整剪(剪去外露的草头和毛须)、漂白(达到脱胶、退糊去汁、漂白之作用)、熨烫定型等工序,加工成半成品,运售上海再出口国外染色染花,卖给消费者。

因此,海门是台州地区的麻帽交易中心、麻草和麻帽的吞吐口岸,也是帽坯加工整理的集中点。当时专门从事麻帽加工的工人有500多人。

由于当时来台州传艺的教师在技术上及编织方法上各有不同,因此各地产品规格和质量又各有特色。

如温岭县会编织简筒帽,又会编织平帽:黄岩县却只会编织平帽,而且平帽的编织技术也不如温岭;温岭县的温西、松门、箬横、城南,黄岩县的头院,金清,临海全县,椒江市的三甲、洪家等地都擅长编织对花帽(就是押一帽),温岭县的新河、泽国、大溪、城北,黄岩县的峰江一带,则擅长编织押双帽。

麻草的原料,开始是试用菲律宾的B字级麻。这种麻色泽光亮洁白,但质地稍软。后来改用C字级麻,再改用D级麻、E级麻、F级麻。

在麻草供应紧张时,还曾进口新加坡麻。但这种麻质地较硬,后来又进口印度尼西亚的西沙而麻,这种麻容易漂白,但它的纤维仍比菲律宾麻硬,编织起来不易把麻丝拉紧理顺。

只有菲律宾产的F级麻比较长,质地柔中有坚,织成的帽坯富有弹性,而且进口数量能满足需要,价格比较便宜,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以这种麻编织的帽坯,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04

▲旧时草帽市场(照片来自网络)

台州麻帽经历了最初数年的发展后,即因国际形势不利而陷入困境。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日本垄断了国际麻帽市场的60%以上,我国除台湾外仅剩下20%。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海运遭受日军封锁,麻帽产量大为降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外客户购买力下降,价格随之下跌,帽商遭受重大损失,麻帽业几乎陷于停顿。抗战胜利后,麻帽产销有了起色但还不到战前产量的一半。

解放初期,美国对我们实行海上封锁,麻帽出口海运改为陆运,运费增加二倍,限制了麻帽的发展。此后,美国又对我实行经济封锁,有意禁止中国货进口,并阻扰我国进口麻草。因此,解放初期的麻帽产销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1949年产量仅997464顶。1950年产量上升到2964900顶,1951年、1952年又降为70~80万顶左右。1953年,因麻草进口困难,脱产100天,麻草产量只完成年计划的57.8%。

旧社会,麻草与麻帽的销售都被商人把持,中间剥削甚重。一顶帽的麻草二两重,帽行以三角钱卖给帽贩时,帽贩卖给编户则要四角伍分。

帽行以一元二角钱向帽贩收购,帽贩从编户手中收购的价格只有九角钱,帽行吃帽贩,帽贩吃编户,层层获利,只有编户以微薄的收入,勉强度日。

麻帽加工工人,在旧社会没有固定的雇主,在商人办的帽行里出卖劳动力,生活无保障,更谈不上有什么福利。麻帽生产有淡季旺季之分。逢到淡季时,工资便入不敷出。

当时工人中有这样的说法:“半年旺季半年淡,以旺养淡成习惯,旺季

无日无夜干,淡季只能有粥饭。

解放后,政府加强了对麻帽业的管理。1950年,部分麻帽加工工人成立了草帽工会,下设剪、洗、烫三个分会,承接私商麻帽加工业务,这一年,浙江省手工业改进所设立海门办事处,重点经营麻帽业务,麻帽业开始部分地摆脱私商控制。

同年,华东土产出口公司在上海召开“华东区第一届出口草帽会议”。出席会议的,公方有上海土产公司、海门土产公司,浙江省手工业改进所及其驻海门办事处、海门政府工商股;私方有海门草帽行代表三人,上海草帽总行代表较多;海门还有草帽工人代表四人出席会议。其他地区代表甚少。

在这次会议上,根据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共同纲领》确定的公私兼顾的原

则,通过反复协商,确定了出口业务的公私经营比例。

1953年11月,台州专区供销合作总社向温岭、黄岩、临海、海门各供销合作社抽调干部39人,组成台州供销合作社麻帽联合经营组,取得中国土产进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同意,在海门经营麻帽业务,并委托海门草帽工会对麻帽加工整理。当时老的加工工人有229人,经过补充,达257人。

联合经营组成立后,私商自以为自己业务熟悉,有群众基础,以多种方法与经营组竞争,甚至怂恿技术人员离开经营组。

基于上述情况,海门区人民政府加强对合作社和商人的领导,组织台州专区麻帽管理委员会,由区政府、供销合作社、商人及有关部门组成,划分公私经营的比重,经营组占70%,私商占30%,缓解了公私矛盾。

1954年,私营麻帽行相继歇业,由本地行商组成的帽行也转其他行业。是年冬季、温岭、黄岩等地组织了十五个麻帽供销生产社(组),社员有26428人,年产量达2184100顶,比1953年增加88.83%。

05

▲浙江省台州麻帽草编厂(照片王冬芳提供)【时间:约1983年春节】

1955年春,在各县委手工业部的领导下,又建立了6个麻帽供销生产合作社,下属社(组)共21个,计温岭县7个、黄岩县10个,其余为乐清的大荆、平阳的敖江,玉环的楚门,临海的城关与杜桥。

二月,将台州专区供销合作总社麻帽联合经营组改组成温州专区麻帽供销生产社联合社筹备委员会。麻帽加工场也改组成立海门麻帽生产加工合作社。

1956年12月,正式成立“温州专区麻帽供销生产社联合社”,各县重点区以区为单位成立了麻帽供销生产合作社共33个。

1957年,在海门陶家里三万五千平方米的土地上兴建房屋。

1958年,麻帽加工社与麻帽联社合并,成立合州专区麻帽工艺生产办事处暨附属麻帽加工厂。(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简称“台麻”)

这一年,对麻帽经营实行划块领导,将各县、区社(站)都划归各县手工业联社领导。

1964年,在省工艺美术公司的帮助下,“台麻”对台州地区的野生植物纤维资源作了全面调查,着手研究开发新产品。

1965年,采用了咸草、席草、蒲荠草、稻草、麦杆、扁蒲、山草心、蒙心杆、竹壳、玉米衣、青藤、盲心藤、木刨花、大麻、苧麻、九层麻、芙蓉麻、黄麻、棉纱等二十多种土产原料,同时还成功地移植引种了亚麻,从福建引种马兰草等。

还创造了新的编织方法,又采用机器生产,创造了别树一格的帽、篮、袋、盒、盘、套、垫,帘、鞋、席、灯罩、壁挂、地毯、吊床等多种花色品种。

这样,为草编产品广开门路,改变了产品的原料单一、品种单一、花色陈旧、单纯外销的局面,为我省工艺品生产增添了异彩。

为促进台州地区草编工艺品的蓬勃发展,为有利于地方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各县的要求,从1968年起,陆续将以地方资源为原料的产品下放给各县。目前19家草编厂遍布台州各县(不含乡、村企业)。

“台麻”所生产的仅是黄麻、进口F麻、国家计划供应的原料的草编工艺品。

1978年,“台麻”改组为台州麻帽草编厂。

1984年,又改组为台州麻帽联营总厂。

近几年来,“台麻”业务进展很大,台麻产品成为台州地区的“拳头产品”。

1981年,F麻双平帽荣获浙江省经委优质产品称号。全省帽类产品评比为第一名。

1983年F麻帽荣获国家外经部优质荣誉证书。

1984年F麻帽荣获轻工业部景泰蓝奖杯。

1986年荣获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全厂总产值2262.44万元,成为建国后最高的年产值。


“台麻”系列文章,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