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舞是什么结构】闽西苏维埃时期的民间歌舞

闽西苏维埃时期的民间歌舞

□何志溪

  土地革命斗争时期,红军部队和苏区各级党委、苏维埃政府,都十分重视运用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旧瓶装新酒”,以嵌入革命的内容来宣传革命。闽西的民间歌舞,就在当时革命斗争烽烟中发挥了很大作用。闽西早在1927年,就有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随着1929年3月红四军入闽,一批革命文艺人才来到闽西。1931年,闽西苏区和赣南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中央苏区,这时是闽西土地革命斗争的全盛时期,政权建设、军事建设和经济建设一片欣欣向荣,为苏区的文化建设打下了社会和经济基础。革命民间歌舞活动,也就在闽西各个苏区活跃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复排的上杭才溪苏区舞蹈《大刀舞》(何志溪摄)

  由于红四军的带头推动和闽西苏区各级党政的重视和加强领导,各地纷纷成立群众性文艺表演团体。如连城新泉成立“新声剧团”、长汀红坊成立“红坊苏维埃剧团”、龙岩县成立“龙岩县革命剧社”、上杭白砂成立“白砂乡俱乐部新剧团”等等,开展戏剧歌舞演出活动。红四军也积极开展各类戏剧歌舞的演出。如1930年元旦古田会议刚结束,便在古田会址旁、古田圩场和红一纵队驻地赖坊村,同时举行庆祝“古田会议”胜利召开的元旦军民大联欢晚会。在会址旁山坡上举行的联欢晚会,朱德军长等领导出席。在盏盏汽灯照耀下的临时简易舞台上,在上演了湖南花鼓戏和郭化若的魔术等之后,由红四军战士冒着严寒表演了坚决拥护苏维埃、红军天天打胜仗和祝毛委员朱军长健康快乐等几个歌舞节目。1933年4月1日,“中央苏区第一次共产儿童团大检阅”在江西瑞金举行,有军事、体操、唱歌、游戏、舞蹈等项目。闽西苏区一些地方也派团参加,如著名的“中央苏区模范乡”上杭才溪乡组团表演了《大刀舞》,大受好评,检阅结果上杭荣获第一名,汀州荣获第三名,长汀第五名,其中才溪参演的《大刀舞》,据说是朱德军长亲自指导过。新中国成立初期,才溪人民念念不忘这个舞蹈,便在老同志的回忆下,组织重排,恢复了这个舞蹈,参加了当时的农村文艺汇演。这是个群舞,十余位男女青年头戴灰军帽,身着深蓝汉装,腰缠红腰带,手握饰有红飘带的大马刀,双脚大多是马步和弓箭步,表演挥舞大刀战斗的各个舞蹈动作,如“抱刀蹲”“矮刀花”“踢腿削刀”“背刀跺脚”等,劈杀挡刺、腾挪跳越,伴着阵阵喊“杀!”声,气势十分威武雄壮。

  除了各级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组织的文艺表演大都有歌舞节目外,各民间文艺团体也常为当地节庆、红军伤病员或驻军、一些大会等作慰问演出,或逢圩期上街作革命宣传。如上杭“白砂乡俱乐部新剧团”就曾在1930年先后为上杭大洋坝举行的“全区赤卫队总检阅大会”和到大洋坝红军医院向伤病员作慰问演出;原龙岩山歌剧团老团长、著名民间老艺人温七九,8岁开始便跳《采茶灯》舞。他每每提及当年他们一队队《采茶灯》《龙灯》等到龙岩中山公园,参加庆祝攻打龙岩城胜利的祝捷大会为红军和赤卫队表演《采茶灯》时,总是激动万分。

  苏维埃时期闽西苏区的红色歌舞,大概可分为几种类型:

  一是利用当地流行的传统民间歌舞套上新内容而成的。闽西不论客家地区还是福佬地区,都流行许多民间灯舞和民间歌舞,如龙岩的《采茶灯》《鲤鱼灯》《蚌鹬舞》,连城、宁化一带的《青草狮》《犁春牛》《过山龙》,武平的《穿灯》《舞龙》《牛灯》,上杭的《船灯》《狮舞》《香灯》《打花鼓》,长汀的《踩马灯》《九连环》《长锣舞》《高跷扑碟》,永定的《花灯》《大福鼓》《打钹舞》《龙凤灯》《七盏灯》等等。这些原本就是当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有的被选来套上革命内容,有唱词道白的重填新词新道白,道具有字的换上革命标语等等,有的则在表演这些歌舞的间歇进行革命演讲,很受欢迎。

《苏区少儿舞》

  另一种是以当地流传的民间乐曲创作舞蹈。如著名的《送郎当红军》,就是以客家歌谣《十月怀胎歌》乐曲创作的。演员三步进一步退,边唱边舞,表现青年妇女送郎当红军时,一路互相叮嘱的深情对唱对舞,词曲舞都感人至深。还有一些小歌舞剧,如长汀的小歌舞剧《动员丈夫当红军》,反映的是未婚夫怕苦怕累不想去当红军,未婚妻深情相劝,最后说服未婚夫“革命成功两人再同婚”。两个演员手持红绸帕,脚踩十字步,边舞边唱,在1933年前后很为流行。在宁化、长汀一带流行的小歌舞剧《志愿当红军》,有红军战士、他的妻子和指导员三个角色。妻子到部队诉说家中困难,想拉丈夫后腿,但在指导员和丈夫的双双劝说下,妻子高兴地回家安心生产,唱词不长,也是边舞边唱。以龙岩方言山歌演唱的小歌舞《反对旧礼教》,表达妇女渴望解放、追求自由平等愿望,生动的群众语汇、朴实的舞步、诙谐风趣,很受欢迎。

《海军舞》

  再一种是红四军入闽后,由原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等带进来的外地歌舞。如《海军舞》《乌克兰舞》《水兵舞》《俄罗斯舞》等,是苏联舞蹈;《葡萄仙子》是湖南花鼓戏的一段改编的;而《九子鞭》则是根据湖北民间歌舞改编的,将原女子舞改成男女各半的舞蹈,增加了“前后击鞭”“单腿钩鞭”“进三退一”等舞蹈动作,以更好表达革命主题。《月明之夜》《可怜的秋香》《锄头舞》《麻雀与小孩》等,则是根据大革命时期的进步歌舞修改而成。

  此外还有一些是当时革命知识分子的全新创作,如《大刀舞》《劳动舞》《剪发舞》《工人舞》《大生产舞》及《妇女出操舞》等。其中《妇女出操舞》是在《出操歌》歌声中,女演员手持木棍,表演队列、射击、刺枪等舞蹈动作,盛传于龙岩大池、小池一带。

《农耕舞》

  这些歌舞的服装道具都简单朴素,大多穿生活中的服装,加束或肩上加披一红布带。最多也就一套胸前缝上一颗布红五星的布背心和两侧缝有红条带的布短裤。反映部队的,也用真实的部队军服。道具也只是木制的锄、镰、枪、刀、棍、矛,甚至真的锄、镰、枪、刀。舞蹈动作都较简单易学易演易流传,大都是模拟劳动生产、持枪劈刀等动作,再加以节奏化和舞蹈化,多且歌且舞。具有结构简朴、构图对称、动作明快、情节单一、风格粗犷刚健等特点。

  由于错误路线的领导,不仅红军被迫长征,中央苏区丢失,这些流传于闽西大地的红色歌舞活动也随之停止。待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已是20余年后。除一些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在天花板上、屋角墙洞里隐藏下一些当时歌舞曲的油印本或手抄本,从而保留下一批珍贵的舞曲外,舞蹈动作则大都已失传。只有个别的,如上述才溪乡的《大刀舞》得以回忆重排。再有一些就是随着南下大军一些干部的回忆而重排予以恢复的。如解放初期上杭一中师生排练演出了《海军舞》和《练兵舞》。《海军舞》以演员摆成军舰船头造型,表演军舰随波起伏前进,战士在舰上递炮弹射击等动作;《练兵舞》表现在练兵场上,战士持枪跪射、卧射、匍匐前进、投弹、冲锋等舞蹈,动作明快、刚毅,整个进程紧张激烈,气氛浓郁。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繁荣的闽西舞蹈事业,已非当年可比。但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舞蹈,是闽西歌舞史上的光辉一页。它那紧贴时代主题、与工农兵群众的紧密结合及在战火纷飞、戎马倥偬艰苦条件下坚持创作演出实践的精神等等,都应成为我们的光荣传统和宝贵遗产,加以继承与弘扬,为今天的舞蹈创作和演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