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久盛名的意思是什么】贺知章:春天来了,心情也好了,老了又怎样?照样《咏柳》

上周成都这边的天气难得放晴,又是春天,所以我们一家人去野外春游了一番。

到达目的地之后,小半一下子像脱缰的野马,跑来跑去,好不兴奋,看样子带他出来是明智的选择。游玩途中,这小子看到一棵柳树,突然诗兴大发,背了一首二年级学的《咏柳》。

背完之后,我问他是谁写的,他突然想不起来 了。

虽然明白是表达对春天的赞美,但是对于诗人却印象不深。没办法,我只能给他补起,回家之后就给他讲了讲《咏柳》的作者。

● 年过半百,才正儿八经入朝为官

贺知章659年出生于越州永兴(今杭州萧山),也有人说是浙江绍兴。

小半这个时候就插了一嘴:“为什么连个出生地都不清楚呢?”

因为我们一般是从史书上才能看到他的出生记载,但是关于贺知章的出生无论是《新唐书》还是《旧唐书》都没有写,所以后人就只能靠猜了。

还有一种方法靠考证,比如贺知章他告老还乡之后,曾经写过一首《回乡偶书》,这首诗你应该学过,里边有一句:“唯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而镜湖就是现在浙江绍兴的鉴湖。

所以才有人说他的出生地在绍兴。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

后来有学者考察,贺知章出生于毗邻湘湖的萧山史家桥村,只是早年从萧山迁到了绍兴。

一般伟大的诗人家庭条件都还是不错的,按照现在的说法,最起码是个中产。贺知章也是在一个官宦家庭长大的,所以从小家庭教育还不错,年轻的时候文章就写的比较知名了。

正常情况下,这么会读书的孩子,应该很早就会中进士,入朝为官,然后走向人生巅峰。

"难道贺知章没有考中进士?"小半好奇地问。

也不是没有,只是贺知章的成才之路比较曲折。据史书记载,“证圣初、擢进士、超拔群类科 。”证圣年号也就是公元 695 年,从他的出生算起,他37岁才考中,你看看王维20岁就中了。虽然年龄有点大,据说他还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本以后中了进士之后就可以顺利做官,但是因为唐朝的选官制度不太友好,进士及第并不会立即授官,而是作为国家的后备干部留着,贺知章一留就留了好多年。

还好他有一个远方亲戚陆象先,当时做了中书,在他的推荐下,才做了国子四门博士,专门给那些伯候家的孩子当老师,后来转太常博士,做一些宗庙礼仪的活。这个时候贺知章已经年过半百55岁。

● 低开高走,仕途一路开挂

贺知章做官之后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由太常太傅一直做到起居郎,官职虽然不大,但是未来可期。

64岁的时候,兵部尚书张说为丽正殿修书史,推荐他参与修撰《六典》 、《文纂》的工作,这段经历给了他极大的锻炼。

后来,因为业务能力的娴熟,久著盛名,朝廷对他一路提拔,从太常少卿迁到礼部侍郎, 同时加集贤院学士,又担任皇太子侍读。这个时候老贺67岁了,按我们国家的退休制度,应该退休了,可是贺知章还在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

陪太子读书之后,越发得到群臣的重视,毕竟太子以后是会做皇帝的,所以皇帝也会没事关心一下太子的学业,因此贺知章做侍读期间,跟皇帝打交道就多了起来。

就在这一年,玄宗皇帝要到东岳泰山举行盛大的封禅仪式,就是跟老天祈福,保佑国泰民安之类的。关于封禅的礼仪和祈祷的内容,玄宗都是跟贺知章沟通确定的,甚至那次封禅用的乐章都是贺知章的手笔。

这段时期, 贺知章在政治上可谓春风得意,不断出现在皇帝左右, 没事陪皇帝喝喝酒,作作诗,商讨一下国家大事。

“贺知章算是走大运了。”小半给这段经历做了一个总结。

对的,不仅仅是运气,贺知章之所以能在这么大年纪得到重用,还有他对学习的态度。他工作经常就是跟书打交道,日积月累,肚子里的知识越来越多,所以才会受到皇帝的重用。

● 太顺了也会摔跟头

当然人不可能永远一番风顺,就在他76岁的时候,惠文太子去世了。这个惠文太子可不是真正的太子,更不是唐玄宗的儿子,而是唐玄宗同父异母的弟弟歧王李范,因为帮助玄宗诛杀太平公主有功,为了表达对他的痛惜和怀念,所以死后追封为惠文太子。

唐朝像歧王这种级别的人去世之后,需要礼部挑选挽郎来参与丧葬活动,但是作为礼部负责人的贺知章,因为挑选的人不太合适,那些门荫子弟就到贺知章办公地方闹事,大喊:“老贺受贿,凭什么是他不是我。”

名词解释

挽郎:出殡时牵引灵柩唱挽歌的少年人,一般是指为皇帝、皇后、妃嫔、亲王等级别的人出殡时引柩唱挽的少年人。是一种入仕当官的好机会,被选上挽郎,就可以当官,这是皇帝让人“抬棺材”的代价。

搞的贺知章特别尴尬,只能用梯子登上墙头办事,引来当时的人嗤笑他。因为这件事办的不利索,闹得还挺大的,影响也不好,所以皇帝就把他调任工部侍郎了,兼秘书监同正员,依旧担任集贤院学士。

这算是贺知章政治生涯中一个小小的打击。但是老贺也没有特别伤心,而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继续努力工作,过了两年就被授予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也就“贺监”。

这个时候贺知章已经80岁了,长期的宦海沉浮, 让他对名利已看得很轻了,以后的日子里没事就出去喝喝酒,会会友人。

讲到这里小半又有疑问了,我不喜欢看大人喝酒,那他这样算不算懈怠了?

也不能这么说,毕竟这么大年纪了,就是想对自己好点,要是老爸以后工作累了,也会没事赏赏花、看看书、旅旅游。

● 不小心熬成了文坛大哥

贺知章这个人呢性情豪放旷达,谈笑风生,当时贤人达士都很倾慕他,与同为江浙一带的张若虚、张旭和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

晚年时候豪纵放诞,不拘礼法,还自号“四明狂客”,经常没事跟一群文人狂歌痛饮,甚至因为喝醉了掉进井中。

“掉进井里,是不是太夸张了?”小半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

可不是夸张,这个是有诗为证的。杜甫在《饮中八仙歌》就写到: “知章骑马似乘船, 眼花落井水底眠”,说的就是贺知章喝醉酒骑马就像坐船一样摇摇晃晃的,眼睛昏花掉到井底,竟然就在井底睡着了。

其实贺知章最开心的还不是喝酒,而是因为喝酒遇到了李白这个莫逆之交。两人可能是在酒局上遇见的,那个时候84岁的贺知章早已闻名文坛,42岁的李白连份工作都没有。

李白赶紧抓住这个机会,连忙让贺知章看了自己写的大作《蜀道难》,贺知章一看,惊为天人,这么牛的诗你是如何写出来的,根本就不是凡人写的,谪仙人才写出这样的诗。

所以余光中先生在《寻李白》中 ,特意将这次会面写进了诗中:“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老贺不愧是文坛大哥,立马给唐玄宗汇报:“我这发现了一个人才,诗写的可溜了,要不要见见”。皇帝还是要买贺知章的面子的,见完李白之后,十分钦羡,就让他做了翰林供奉。

听到李白这里,小半两眼放光,原来他们俩还有这个一段故事呢。

● 北漂了太久,渴望叶落归根

本以为会在岗位上散发自己的最后一份热量,哪知贺知章85岁的时候,忽然生了一场大病,知道自己可能不久于人世。毕竟叶落归根,于是跟唐玄宗上书,希望能够告老还乡,结束半辈子的北漂生涯。

玄宗皇帝看到老贺确实年纪大了,体力不济,自然批准。同时亲自做诗相赠,皇太子以下官员都前往握手告别,写诗送行。后来这些诗收录到《送贺秘监归会稽诗》中,唐玄宗还为这本诗集写了序。

可以说贺知章在官场上是功成身退,他自己可能都没想到退休的时候会有这么高的待遇,回家的途中自然是心情愉悦。

在坐船路过南门外潘水河边的旧宅时,正好是二月早春,见到了一株高大的杨柳,在河岸边如鹤立鸡群,诗兴大发写了这首《咏柳》。

“啊,《咏柳》原来是个老头子写的?看着感觉不像呢?”小半似乎突然发现了一个大秘密。

对的,这首诗手法娴熟,所以很大可能是他回家途中写的。

原文:

咏柳

贺知章 〔唐代〕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做了大半辈子的官,忽然卸下一身重任,看什么都会觉得心情愉快。这首诗是诗人回家的途中借助柳树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诗中洋溢着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高高的柳树长满了嫩绿的新叶。欣赏一首诗,最主要的是抓住它的意象,这句诗中的意象是“碧玉”,翻译过来是碧绿色的玉,用来比喻嫩绿的柳叶,也没多大毛病,毕竟碧玉和柳叶都是绿色。

但是碧玉还有另外一层含义,指美丽的普通女子,所以有“小家碧玉”这个成语。从文化内涵上解释,看到这句诗就会将柳树跟古代的妙龄少女联系起来,联想到一位楚楚动人的少女,穿着一身嫩绿,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二句就是顺着第一句写的,既然写了柳树,那么这柳树是怎么样的呢?接着就写“万条垂下绿丝绦”,说的是轻垂的柳条像千万条轻轻飘动的绿色丝带。因为前面将柳树比喻为碧玉,那么理所当然,它的垂柳就像少女身上的绿色丝织裙带。

其中“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对应前一句的“高”,衬托出少女婷婷袅袅的风姿。两个字将这早春的垂柳似的少女,给写活了。似乎不是在欣赏一颗柳树,反而在欣赏一个青春活力的少女。

注释

妆:装饰,打扮。一树:满树。一:满,全。在中国古典诗词和文章中,数量词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数量。“万”,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绦:用丝编成的绳带,这里指像丝带一样的柳条。

最后两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是那二月的春风,它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第三句是一个问句,这柳树这么美,到底是谁的杰作呢?

第四句是答案,先是一问,然后自己回答,将不可捉摸的春风比喻为剪刀,这个可不是从形象上比喻的,不像开头两句,将颜色同碧玉与柳叶类比。而是从功能上做的比喻,因为剪刀修剪衣服成美女,春风修剪柳树成垂柳。

所以整首诗等于是一环扣一环,首先是夸柳树像少女一样美,为什么美?因为垂柳有像少女的丝带,为什么会有丝带?原来是春风“裁剪”的。用拟人手法刻画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的工巧,新颖别致,确为韵味无穷的神来之笔。

一口气讲完之后,小半自己一个人还嘀咕了好久,原来这首诗里边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内容。

写完这首诗不久,贺知章终于到家了。诗人回家后自然会发一番感慨,写一写家乡的变化,比如修了几条路、盖了几栋楼、周边的景色变化等。

但是贺知章却没有直接写这些外物,而是通过家乡人的“不相识”来表达家乡的沧海桑田,因为时间太久了,好多人都不认识了。

这那首《回乡偶书》,不小心成了千古名篇。

原文: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唐代〕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到故乡之后,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只是“无几寿终”,大概同一年在故乡会稽(今绍兴)逝世,终年86 岁,葬会稽郡城南九里山,死后追封为礼部尚书。

可以说,贺知章的人生还是比较顺利的,做了一辈子的公务员,为组织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读诗收获

我给小半讲完这首诗之后,他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就是贺知章凭什么可以大器晚成?

37岁才中进士,可以说这个人智商并不是最上层的,但是最后却做到了尚书,不仅如此,还交到了很多不错的朋友,比如李白、张旭、张若虚等。

看完他的一生之后,我们会发现这个人踏实。就是那种默默用功的人,一步一个脚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边深耕,他的工作几乎都是跟文化相关的。

在初唐这个文化繁荣时期,借助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仅在岗位上得到提升,还借此认识了许多朋友。

所以同学们,我们以后学习知识,要结合时代的需求,踏实学习,在一个领域里边深耕,最终才会有所成就。

文章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