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做被子的机器价格】只需80块,就可以在这家老字号,用90年前的弹棉机定做一床棉被

文 | 老山 编辑 | Kiwi

“檀木榔头,杉木梢;金鸡叫,雪花飘”,说到弹棉花手拙君的印象中一直都是这样的。

老照片 | 弹棉花

弹棉花 | 图片来自于网络

弹棉花 | 图片来自于网络

不过现在在生活中再也见不到这种景象了。当我们吃过丁蜀镇的特产美食萝卜丝麻糕(手拙君一天走访了两家老手艺,一为食,一为用,都是贴近老百姓日常生活需求的手艺,非常惊喜),在附近的老街巷里闲逛的时候,看到了刷在墙上的广告。

怀着遇到传统弹棉花老手艺的心情,寻了过去。未走几步,在经过一个卖闸蟹的水产铺子后便到了这家叫做大木桥棉花店的铺子。

走在这样的情景里,人感觉很放松

大木桥老字号棉花店的门牌

紫砂壶1个+玻璃杯2只+抹布1块

棉花店旁的一家老杂货铺

铺子旁边坐着三三两两的老街坊在晒着太阳,刚刚立冬的江南,还是有些凉意的。铺门前放了一个三合板之类的材料拼凑的小方桌,桌上放着一个紫砂壶,还有两个玻璃杯子,杯里还有未喝完的红茶。铺子里,一对中年夫妇正在工作。我并没有在这家店铺里见到儿时印象中弹棉花的景象,而是这样的

最初我认为写着10字的是个木箱子,后来知道不是

两口子按照订单来安排生产

手拙君:你们用什么弹棉花?

店主(女):就是里面那台机器哇。机器用了90多年了,还是老上海造的,是中国第一代弹棉花机。

手拙君:90多年前?那该是民国时候的机器了吧,我们可以看看吗?

店主(女):可以

女店主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店,介绍铺子里的镇店之宝,一台90高龄的弹棉花机。她的老公杨汉洪师傅特意走到机器的后面操作机器给我们看。

箱体上的双麒麟图案隐约可辩,左右各有一只,对首而立。

木质箱体上刻着机器的品牌生产地址以及日期

毓蒙弹棉机器制造总厂出品

麒狮牌商标

制造地址: 上海南市老北门晏海路万安街第9号

双麒麟图案

出场日期为1933年

手拙君为此做了一番考据,这台机器果然来历不凡。

“双麒麟”弹棉机的发明者、温州瑞安人李毓蒙(1891—1961),字步号,被誉为温州机械工业奠基人和浙南机械工业鼻祖。

  李毓蒙13岁学裁缝,18岁开裁缝店并着手研制10锭纺纱机,后改为研制弹棉机。25岁,李毓蒙第一台铁木结构、封闭式、三桶脚踏弹棉机成功问世。新发明的弹棉机用脚踩,齿轮转动,“吃”进去片片皮棉,吐出来便成了蓬松柔软的絮棉。

  李毓蒙功成名就离不开两位姓项的乡贤的帮助。

  第一位叫项骧,正是在李毓蒙创业最艰难的时刻,项骧倾力相助,使26岁的李毓蒙创办了制棉机器厂。

  第二位叫项沇同,他建言李毓蒙:“发明弹棉机是件了不起的事,按国外做法,发明要申请专利,产品还应有注册商标。这样,别人就不能生产相同结构原理的弹棉机了。”李毓蒙按照项沇同指点,给弹棉机取了好听的名字:双麒麟。麒麟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物,双麒麟便是取好上加好,喜中有喜之意。

  1921年春,李毓蒙赴京前往民国中央政府农商部申请弹棉机的专利和注册商标,在项骧和农商部司长林大闾等鼎力协助下,一举成功,并荣获一枚金牌。

  由于李毓蒙的技术创新,每台“双麒麟”弹棉机所需的360根齿条,由手工剪齿转向机械化,齿条加工速度提高了10多倍。也就是说,一个女孩可靠着这台弹棉机日产絮棉70多斤,比手工弹棉工效提高了10多倍。

  此后,“双麒麟”牌弹棉机年产1400台,先后参加在上海、南京、杭州等举办的国际性展览会,均荣获优等。一时间,声誉鹊起,驰名中外。

陈列在温州博物馆的同款弹棉机,保留了脚踏结构

当眼前的这台生产于1933年老上海 弹棉花机轰隆运转的时候,我的心情兴奋又复杂,有种穿越到那个年代,亲眼见证了弹棉花这一行当,甚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史转折点的感觉。

这家的店经营形式还是传统的家庭作坊,但是最耗体力和制约生产效率的工作交给了一台弹棉机。这让我想起了外婆曾经做挂面的作坊,也是一台机器,然后外公外婆整日围着那台机器打转,以1毛钱还是2毛钱的价格(我记不清了),接一些定做加工的生意,因为客户都是街坊四邻,周围物价飙升的时候,我的外公外婆也不愿涨价。后来,生产成本再也难以维系,老人家年纪也大了,就不在做了。为此,街坊们惋惜不已,因为此后社区里再也没有花个1毛、两毛就能加工一斤面条的地方了。

眼前的机器,主人保养的极好,弹打出来的棉絮也很漂亮,把打好的棉絮放到一张大案板上,用一块整木做的磨盘按压,然后两人协作附上一层棉纱,棉纱是购买的成品,若是更传统一些,罩在棉花上的棉纱也需要弹棉花的匠人手工一根根的编制成网。

杨汉洪师傅按压棉被

杨师傅的老伴回家做饭,留下他一个人忙碌

正好杨汉洪师傅的恩师,71岁朱阿姨来到店里。我们便不在打扰杨师傅工作,爽朗的朱阿姨开心的给我们讲述她以前弹棉花的故事。

杨师傅的师父朱阿姨来了

朱阿姨说,现在这个竹筐都没人能编的这么好了

她退休前做这行40多年,原来也是用的非常传统的工艺,竹弓,牛筋等弹棉花工具,后来为了增加效率,专门从浙江采购回这台两手的弹棉花机,阿姨退休后传给了她的徒弟杨师傅,用到现在。机器原本是人力脚踏驱动,后来才将它改成了现在的电力马达驱动,这样更有效率,人也省力一些。除此之外他们使用的工具还是原来的老物件。在手拙君看来,件件都可以放进民俗博物馆作为展品陈列。但它们的幸福在于,还在被人们使用着,还没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还有人需要它们去制作温暖的被子。

按压棉花的磨盘,用大木的横切面直接制作而成

磨盘的外部

握把因为数十年两三代人的连续使用,已经形成非常具有岁月气息的包浆

磨盘的内面(这种工具单个也要价值千元)

内面粗糙的木纹,正好用来按压棉花时带起棉花纤维与棉纱罩融合的更紧密

朱阿姨工作了40年的手,现在退休了

她和自己的双麒麟牌弹棉机一起合影

我们给阿姨和杨师傅师徒俩在店铺门口拍了一张照片

棉被做好了,我们也要离开了

这片老社区也快要拆了,拆了之后我们也就不做了。因为那种新盖好的门面房,房租太贵,再接着做就不划算了。

这是阿姨在我们离开前,对我们说的话。

本文结束前,留下杨师傅的名片及他的价目单,有需求的朋友可以自行联系。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