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终于要和我们见面了。这个小长假你们预备怎么过呢?相信不少朋友会选择外出游玩。而对于未婚的情侣来说,草长莺飞、微风拂面的五月无疑是宜嫁宜娶的黄金时节。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如今的婚礼逐渐“西化”,儿时记忆中的东乡婚礼习俗,你还记得多少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坐上时光机,去参加一场八、九十年代的东乡婚礼吧。
(图片来源:网络)
以前,在四团两个人从相识到步入婚姻的殿堂大致需经历看亲、送礼贴、订婚、订结婚日、备嫁妆、婚礼等环节,每一步都“仪式感”十足,这些风俗有的至今仍保留着。
(图片来源:网络)
由媒人介绍的男女青年,双方家长和子女意见统一后,由媒人陪同一方父母或亲属到另一方家中,双方就对方的外貌、工作、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了解,称为看亲。看亲也有双方都到媒人家中进行。看后如果双方都有意,各自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双方进一步接触了解。如情投意合,由介绍人说亲,有的男女青年自由恋爱后,约媒说亲。
老式羊毛毡(图片来源:网络)
男女青年经一段时间接触了解,双方感觉满意称心,媒人征得家长同意,择良日,由媒人从男方携红帖子(一般为4个)、2条羊毛毡(称为定情物)送到女方家父母接受定情物和帖子,媒人即返回男方告知亲事成功。男方设宴款待媒人吃晚饭,俗称成功夜饭。
(图片来源:网络)
俗称过门,订婚前先要商定吉日。此日,媒人携带男方给女方的金戒、金项链、金手链、现金等重礼到女方。再陪伴姑娘到男方赴宴,俗称“过门酒”。因姑娘首次见男方亲属,故在席间,婆母陪同姑娘一一拜见长辈与亲戚。父母和亲属给姑娘见面礼,俗称“叫钿”。此后,男青年则携带礼物到女方拜见岳父母及亲朋好友,女方也置办酒席,送见面礼。
(图片来源:网络)
俗称“话好日”,男方择定吉日后,请媒人将结婚用的首饰和礼金等送到女方家,说定结婚日期,一般选双日。并送礼金,女方收受彩礼会部分退回。
90年代结婚拿嫁妆
置办嫁妆是件繁杂事情,品种、质量、数量等各有千秋。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嫁妆越来越丰富、高档。有棉被,少则十几条,多则三四十条,甚至上百条。农村有“分妆”习俗。新娘将棉被一至二条分给长辈亲属,赢取更多“叫钿”,称之为“金钿钓玉蟹”。还有家具、电器、日常用具等,应有尽有。
80年代结婚照
男女青年双方自愿确定婚姻关系,并符合法定结婚年龄,可持各自工作单位或村介绍信到乡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领取结婚证,并作婚前体检。90年代中期起,年轻人结婚拍摄时尚结婚组照,价格也从千元至万元不等。集影成册,以存史鉴。
(图片来源:网络)
出嫁前一天的傍晚,新娘的红绿被、枕头等细软用一匹土布精心打理成端庄而又整齐的铺盖。打铺盖者由花烛夫妻且生有儿子的哥嫂,阿姐、姐夫,叔婶或亲朋好友(称“全福人”)操持。铺盖上系有竹门帘,一头系万年青,寓意夫妻百年好合、万古长青。然后将所有嫁妆整整齐齐地摆放在客厅。
婚礼前一天,男方请媒人吃夜饭,俗称“待媒”。婚礼当日,新娘头插鲜花,身披婚纱礼服,新郎西装革履,胸佩鲜花。豪华彩车迎接,亲朋姐妹簇拥,高升鞭炮齐响。(由于燃放烟花爆竹严重破坏环境,故现在一般婚礼大都用电子鞭炮、手持喷筒等取代传统高升鞭炮)部分人家聘请摄像师将迎亲取妆过程、新房布置与摆设、设宴盛况等全部摄制录像片,日后观赏。
置办酒席
新婚之夜有闹新房(吵新房)的习俗,至今仍流行。内容除传统的老节目外,还增添了不少新节目,有新郎新娘唱歌、合吃一个苹果等。过后,“逼”新娘拿出糖果、甘蔗之类分给吵新房者。宾客们同时回以“早生贵子”等吉利话。整个新房充满甜甜蜜蜜、热热闹闹的气氛。
90年代始,女方家采用“轿前会”,新郎在取嫁妆后,先到女家吃喜酒;然后女方长辈亲属同到男家赴宴,省去回门酒和请老客习俗。也有男女青年恋爱成功领取结婚证后,双双出门旅游,称“度蜜月”,代替通常的婚礼。
2000年后,独女婚娶不受社会习俗的影响,男娶女嫁、男嫁女娶双方都可到对方落户,这是社会的明显进步。
资料:美丽四团
见习编辑:吴妍
•end•
奉贤官抖现已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