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建筑
说起“门”,不论国界、不论民族、不论男女老少,都不会对它陌生,那是因为国有国门,院有院门、家有家门,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传统的木门
我们山西有着悠久历史、灿烂的文化,以“门”而言,在这里传承下来的既有古老的长城关门,也有汉唐时期的古堡之门;既有富贵人家的豪宅大门,也有普通人家的粗糙之门;既有象征王朝权威的官府之门,也有充满神秘神采的庙宇之门……。如今,当我们面对着那一座座、一个个、一间间、一排排或大或小、或高或矮、或新或旧、或土或洋虽同为“门”,但形态各异的建筑时,当我们欣赏着门上那一件件精美而又充满吉祥色彩的砖雕、木雕、石雕图案时,当我们一天天不经意间走出自己的家门,迈进工作单位的大门时,不知你是否留意过“门”这一传统的文化。在这里就让我们通过三晋大地上这形状不同、功能各异的“门”,来领略一下浓厚的三晋“门”文化吧。
天下第一门——华门
华门雄姿
说起世界上最有名的门建筑,莫过于建在法国巴黎的凯旋门。但如今在我们山西也有一座因比凯旋门还要高0、4米而名扬天下的门建筑,就是那被称之为“天下第一门”的中国――华门。
华门大厅一景
华门,坐落在临汾市尧庙景区西侧,坐西朝东,于2004年竣工建成。主体由基座、主门和阁楼三部分组成,总高度50米,寓意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她三门矗立,象征着尧舜禹三位文明始祖,直观地体现了文明之门和根祖之门的文化主题。其由里向外、由下至上分别有源远流长、门开国盛、尧天顺日、东方巨龙、连环九鼎、华夏一统等十六个景观组成。她不但以丰富多彩的雕塑和实物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而且也以其独特的建筑造型造就了我们中华民族“门”建筑的一个典范。
这里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
华门之夜
官府之门——督军府
太原督军府——位于太原市府东街 101号。始建于北宋初期,千余年来伴随着改朝换代,历经沧桑,屡经修缮、改建和扩建,一直为山西的政治中心,决策者的府第。
这里早在北宋时期就成为大将潘美的帅府所在,后为州治,府治。金朝为河东路治。元代为行中书省治。明、清两代统治者又将此院作为山西的巡抚衙门。辛亥革命后这里又先后成为阎锡山的督军府、山西省政府、太原绥靖公署。太原沦陷后这里又一度成为日伪山西省行政公署所在地。日寇投降后,再度为阎锡山府署。1949年 4月24日太原解放,同年 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在这里成立,1986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9月2日,省人民政府搬离此地,现正处在维护修复状态,不久将来,这里必定会重显昔日风采。
汉代之门——金城堡堡门
金城堡
金城堡——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刘村中学西侧,据史书记载,它始建于汉代,在当地有“先有金城堡,后有平阳府”之美誉,说明它的历史要比现在的临汾城还要悠久。该门地处古堡南侧,因其建在高坡之上,从而显得更加高大威武,特别是门头上那控制门前吊桥的两个石洞也说明了这个门对古堡安全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唐代名将——鄂公堡堡门
鄂公堡
在襄汾县汾城镇尉村的东北角,现存有一座高大的堡门,城楼上还留有清朝康熙十二年镶嵌的匾额,书曰“鄂公堡”三个遒劲的大字。据说唐太宗李世民一统天下后,对手下浴血奋战、屡建功勋的将领们进行分封,因尉迟恭的封地恰是当年晋鄂公的地盘,因此尉迟恭的被封为“鄂国公”,而这里也就继续延用了鄂公堡这一地名。如今,历史在这里早已翻过了它那辉煌的一页,但传说和门上方那“鄂公堡”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还是为它增添了几份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人们敬仰的历史遗迹。
官府名门——上党门
上党门
上党门坐落在长治市西大街的府坡街北端,是古上党郡署(后为潞安府府衙)的大门。其始建于隋开皇年间(581——600年),现存的门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为明代旧物。该门楼海拨1500米,与太行山的山顶齐高。它坐北向南、居高临下、鼓、钟二楼居大门左右,造型独特,雄伟壮观,充分反映了封建官府的威严,为长治市区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云岗石窟——窟门
精美的石窟门
云岗石窟——我省为数不多的一座世界文化遗产。它位于大同市西郊的武周山南麓,建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中国著名三大石窟之一,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的门都依山而筑,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双手在天然形成的石壁上开凿出一个个形态不一的石门并与那佛家特有的图案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道充满神秘色彩的独特风景。
天下名关雁门关——关门
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代县城北20多公里处的勾注山上,因其两山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入其间而得名。从汉代时起,这里就是北拒匈奴的重要战略之地,为我国内长城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赵国的李牧、宋朝的杨家将都曾驻守在此,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传奇的故事。作为雁门关现存的标志性建筑——雁楼,其门洞高大而宽厚,门内门外那青石板上留下的深深车辙向人们道出了它那不同寻常的历史,虽门在高山之颠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淋,但我们仍可看到其威武之势依然犹存。
皇城相府——高官之门
在阳城县北留镇皇城村,有一处明清两代修建起来的城堡式建筑群,这就是清康熙年间官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的陈廷敬的故居——皇城相府。陈廷敬既是康熙皇帝的老师,又是当朝宰相,为康熙皇帝身边的重臣。他一生升迁28次,参与国家政要军机40余年,为清王朝的发展、康熙盛世的形成,尤其是为康熙皇帝文治武功的施展起到了重要的辅佐作用,立下了显赫的功勋。
边塞名口——杀虎口
新修的杀虎口关门
杀虎口,位于右玉县西北35公里处,是外长城的一个重要关口,明朝时为了抗击蒙古瓦剌南侵,曾多次在这里出兵征战,故而得名“杀胡口”。后随着蒙汉的合解和通商,这里又成为中原与塞外的集市贸易中心,同时为了缓和民族矛盾,也将地名更名为“杀虎口”并沿用至今,同时,这里还是昔日“走西口”的西口所在之地。如今,古老的杀虎口古关早已不复存在,而修复后的如今变成了这般模样,让人感觉不伦不类,但与其相连的平集古堡堡门则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霜之后,以它特有的坚强向人们演绎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平集堡堡门
平遥古城——拱极门
平遥古城——地处山西中部,其城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现存古城为明洪武三年在旧城基础上扩建增修而成,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原型,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总面积约2.25平方公里,街道格局为“土”字形,建筑布局则遵从八卦的方位,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其城共有6座城门,其南北各一,东西各二,自南而北、自东而西分别为迎熏门,拱极门,上东门太和,下东门亲翰,上西门永定,下西门凤仪,每座瓮城上都建有重檐歇山顶城楼,为我国现今保存最为完好古城。也是我国目前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抗战之关关门——平型关
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大同市灵丘县同忻州市繁峙县的分界线平型岭上。其长城和关楼修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为内长城重要关口。1937年9月9月19日至22日,我八路军115师在师长林彪率领下,在此周边设伏,一举歼灭日军近千人,有效打击和压制了日本侵略军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热情,增强了抗战必胜信念。
修复前的平型关关门
城外之门——瓮城门
古代时期,城门是一座城市供人门出入的主要通道,也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重点之一。为了保护城门,人们便在城门之外再建一座防御城墙,由于他们大多与主城门构成一个圆(方)型建筑,形如大瓮,所以就将其称为“瓮城”。瓮城的城门一般不开在与城门相向的地方,而大都将其开在侧面,这一是因为从风水学说来讲,我国有门不对门的讲究。二是因为门不相对,可以有效起到防风效果,避免风沙直接吹入城内。三是因为更加有利于防御敌人的进攻,如敌人一旦攻入“瓮城”内,守军则可关闭两个城门,一举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朔州老城城门
文明之门——仪门
临汾尧庙内的仪门
仪门指的是旧时官衙、府第的大门之内具有“威仪”点缀的门,礼仪之门其结构形式多样,变化多端,多建在主建筑群大门以内。临汾市尧庙内的牌楼式仪门,高大而又威严,古代官员到此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明确规定,可见其作用非同一般。
重建于清代的临汾尧陵仪门
乾隆五十年,时任临汾县知县为仪门牌匾题词:平章百姓
希望之门——龙门
平遥古城文庙内的龙门
龙门,从现实生活来讲,仅仅是人们意识当中一种门的形式,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每年春季都有鲤鱼无数争赴龙门山(相传在我省运城境内)下,能跳过之门者则会成龙,而跳不过者仍为鱼。后人们便以“鲤鱼跳龙门”为例,来比喻旧时科举制下的中考者,赞美其光宗耀祖的荣耀,亦有希望得到高名硕望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