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墙围】图解障屏画,了解日本“围”文化的形成与产生,是大众审美的选择

前引:日本障屏画是主要的绘画艺术之一

日本障屏画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坟时代(大和时代公元250年至538年)。又称障壁画,主要分为壁画、隔间纸门绘画和屏风画,这些都是日本主要的绘画形式之一。

从古至今,日本许多艺术家运用绘画的形式装饰室内,在美化墙壁、拉门以及屏风时,采用“围”文化的空间设计,这种设计在日本文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障屏画《山水屏风》,就有明显的“围”文化表现。首先,屏风由六扇所构成,其整体为一个连续的横竖构图。其次,画面被围在屏风中,加固了私密性。最后,在这种“围”文化之中,形成了新的社会形态。

《山水屏风》

了解日本障屏画之《山水屏风》

1、《山水屏风》的画面构成风格

《山水屏风》的近景之处,人物画得略大,周围盛开花的藤蔓和树木等景色刻画细腻。中景和远景处,除了绘制丘陵和横向伸展的水面之外,还配置远山,呈现出盎然春色。

接着在六扇屏风的中心处,有一间茅庐,上面还歇息着一些可爱的小鸟。茅庐中描绘出一位老隐士手拿纸笔作吟咏的姿态,正迎接贵公子来访山中。

  • 画中关于茅庐的老隐士,有三种说法, 其一,认为他是深受平安时代贵族欢迎的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尤其是在平安时代中期,日本朝廷开设了《白氏文集》讲座,还出现了以“读白诗”为傲的文化思潮。
  • 其二,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这幅作品是《唐玄宗宸游图》,由平安时代高手画师临摹唐代画屏之作。原因主要是画中人物圆领窄袖,是唐代服饰,较为奇怪。他头戴角巾,外着袍服,内有白裳。阶下有圆头鞋。人物膝上有素琴,右手拿笔,左手持纸,正是标准的唐人写字方法。
  • 其三,人物坐在方形豹纹大兽皮之上,古代兽皮地毯一般都是圆形。这里的圆形设计只是为了显示尊贵的身份,有可能就是唐玄宗本人。

《山水屏风》中茅庐的老隐士

2、画中装饰物设计

画中共有四组人物关系,如紫衣贵人问路这一组,随从旁边的马匹四肢健壮,步伐轻盈,马鞍上有兽皮,看来是酷似花豹皮,这种豹皮是日本没有的动物。

日本的马鞍,用了四居木和壶,是其本土的马鞍形态,在《山水屏风》中,所刻画的马鞍是两居木和轮错,还加入了雕花金错,这种马鞍出现在唐代。

《山水屏风》中马鞍

画中茅庐外有一个方形的篱笆,挂有帘子,茅庐顶上有一个类似塔刹的装饰物,在茅庐内有幔帐,地上有一个方形的地毯。

地毯上有个家具,是一个直角凭几,在古日本叫“肋息”、“挟轼”,现在有的高级日本餐馆还会使用。在中国古代凭几与汉榻配合使用,是供人们休息凭扶的一种家具。凭几一般为长条形、圆弧形,直角形的凭几,比较特别。

《山水屏风》中茅庐与直角凭几

日本障屏画从最初的本土风格到融入中国水墨画风格;再至“金与墨”结合的最终风格

日本障屏画来源于中国唐代屏面绘画。屏风当时是室内常备的活动屏障,是主要的日用家具之一,一般以屏面矩形,多扇折叠式屏风为多。

纵观日本障屏画历史,常会使用“障屏画”和“障壁画”来形容画在隔扇、折屏和座屏上的画。这类屏风以木制框架,以纸、帛为屏面及屏背,为取得装饰效果,多在屏面绘画题字。由于无法直接在隔扇或拉窗上作画,一般都是先将画画好,再褚在相应的地方。 其发展经历了三种风格演变,从最初的本土风格到融入中国水墨画风格;再至“金与墨”结合的最终风格。

1、三种风格的演变过程

  • 日本藤原时代盛行的障屏画本土风格“大和绘式”,这个时期深受中国唐代绘画以及壁画的画风所影响,使其障屏画形式风格与大唐相似。又由于当时的本土的建筑装饰繁荣,唐代绘画风格逐渐被本土化,“大和绘式”障屏画就此形成。 主要以色彩为主要特点,刻画较为精致,比起唐作品更富有装饰性。
  • 到了室町时代,日本障屏画融入中国水墨画“汉画式”风格,这时期的障屏画全采用以水墨画为中心的汉画技法,以宋、元、明、清为最佳。 其特点是以水墨为主,笔法刚劲,意境深远。
  • 桃山时代盛行的“金与墨”障屏画为日本最高峰时期。因为桃山时代广修书院,这些障屏建筑被充分利用,出现了大量作品,画家们的技法非常多样,有金色为主,有用墨色为主,或者“金与墨”两者兼容。 主要特点是画面豪华与枯淡雅致共存。

“金与墨”障屏画

2、这些风格的演变,是统治阶层豪华的审美趣味

以上三种风格对应着不同的时期,但都有着强烈的装饰效果及独特的质感,这与日本本土的艺术技法及其审美趣味密切相关。

日本障屏画呈现出华丽的装饰性与高贵的样式。这些样式主要是满足统治者的权利与财力的外扩,而画家们为了迎合当时统治者威严的权利与个性的审美趣味,不得不不断创新,最终使日本障屏画快速发展。

如狩野永德的《唐狮子屏风图》,画面上直接以金箔作底色,加入了朱土、绿青、群青等色彩,与金地浑然一体。一对雌雄唐狮威风凛凛地行进在乱石丛中,彰显了百兽之王的威武,以表达统治阶层至高的地位。

整体画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这种新样式十分符合当时日本幕府阁僚及贵族们的欣赏口味。

《唐狮子屏风图》

日本“围”文化,不仅表现在绘画的边框上,还表现在建筑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1、绘画的边框

在李贺《屏风曲》中所咏:“蝶栖石竹银交关,水凝绿鸭琉璃钱。团回六曲抱膏兰,将鬟镜上掷金蝉。”

诗中的“六曲”,即为六扇的折叠形式,这是唐代折叠屏风、屏扇最常用的数目,可以说是标准形制。在《山水屏风》的边框中,既是标准形制,又是一种“围”的表现,画面被约束在六扇组成的空间样式中,每一扇画面被单独分开。

到后来,富有雅趣的和歌与画面相结合的色纸样式从障屏画中消失,装饰屏风各扇边缘的装饰也随着消失, 画面变成了从右往左扩张的六折画面,减弱了这种绘画边框的关系,当然“围”的关系也相对减弱,使观众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山水屏风》,局部

2、“围”文化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围”这个词与日本文化密不可分。首先在日本茶道中,“围”有茶室之意。后来的俗称“围”,有围起的障幕和屏风之意。 因“围”文化不同式样,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境。比如古时的日本人,说小妾时,会采用“围”来形容。

日本的“幕府”也有“围”之意,就是围起障幕的临时府邱。该词始自于古代汉语,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幕”意指军队的帐幕, 帐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财宝和文件的地方。这种有暂时性的名称作为政府的名称,并没有长期性,也透露出对朝廷的忌禅。毕竟朝廷才是正式的政府,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幕府”则是暂时性的。

然而正是在这种暂时性的“围”之中,形成新的社会形态。日本文化史上,“围”就是“暂时”和“次之”。如日本茶经常有“粗茶”和“粗品”的称呼,意味着粗茶淡饭。

日本的“幕府”

日本“围”文化的产生,是大众审美的选择,也是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

19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丹纳在其经典著作《艺术哲学》中曾经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与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

日本大众审美的选择,与种族、环境、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作品属于视觉造型艺术,给人直观感性的审美感受,时代的划分,时代的遗物 (雕刻、绘画等美术品) ,时代的精神都会影响大众的审美观念。

日本以“艺道”为传统,后来加入了书道、画道 、茶道、花道等所有艺能领域,所以日本的审美是大众的选择。 如日本崇尚“侘寂美学”,“侘寂”被视为一种简朴、克制的欣赏方式,其实这种美学只符合单一民族以及国土面积小的国家,审美比较好统一,也就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围”文化,保护了自我民族的精神文化。

《山水屏风》,局部

【美术客说】

日本障屏画的形式上颇为丰富多彩,有的采用绘画的方式;有的采用刺绣的方式,内容上有诗词歌赋;也有人物、山水、鸟兽、什物等等物象。

障屏画可以说是“围”文化的集中体现,其六扇屏形成围困之势,压迫感十分集中,对“围”有暗示的作用,被困在屏风中的画,用实体艺术来加固了私密性,同时也是对“围”的现实阐释,通过实体艺术和美术色彩的风采,体现出日本整个社会形态的思维状态,是对当时社会文化现实的直观反映。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