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上学期间就对化学、物理感兴趣,后进入化工行业工作近四十年,期间经历过多起大大小小的安全事故,太血腥的伤亡事故画面不愿意回顾,现在只分享几个特殊的真实事例来说明化工行业中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工具的必要性......
第一件:为什么工作场所严禁饮食,化学品要明确标识隔离存放?
我上初中时,老爹是高中物理教师,业余研究无线电,收音机、连电风扇都自己做,基本业余中的专家水平,家里书桌上经常摆放他的瓶瓶罐罐。
那天老娘蒸了热腾腾的肉包子,我刚咬了一口,小伙伴有事叫我,随手把包子放书桌上跑出家,十分钟后回来包子尚热,但发现皮上有黄褐色像油的东东,心想这是包子里渗出的肥油,一口咬下去……,我有幸尝到了大多数人这辈子都无缘尝到的三氯化铁的味道,老爹用来做电路板的……辛亏不是氰化钾……
少量三氯化铁呈黄色
第二件:特殊作业为什么要作业许可制度?为什么要做应急演练?
90年代初大学毕业进入家乡的一家化工厂,生产原料包括多种有毒有害物质,其中包括氯气,当时用钢瓶贮存。
由于仓库原料先入先出做得不好,有一天盘库时发现二个近一年没有使用过的钢瓶,瓶上的氯气开关阀由于生锈无法拧开,仓库人员在地上推了推估摸了一下重量,似乎是空的,于是通知氯气瓶供应的厂家过来维修,很快二名戴眼镜的钢瓶供应商工程师到达我工厂,他们在维修阀门之前再三要求我司确认钢瓶里还有没有残留氯气,我方人员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脯保证:“这两个钢瓶是放空后才入仓库的......"
于是对方两个工程师携带专用工具在厂区的一片空地上对钢瓶的阀开始拆卸......
我当时正在距离50米远的车间实验室,忽然听到人声鼎沸,急忙出门看,只见一阵黄烟从钢瓶维修处蔓延开来,下风口的人仓皇向上风口和厂区处奔去,一个成语形容当时状态最为贴切:狼奔豕突,我见势不妙也赶紧加入了逃命的行列,逃命队伍最后面的是那二名外单位的工程师,逃到安全区域后脸色铁青,喉咙里发出“嗬...嗬......”嘶哑的声音,看样子马上要窒息.....
幸亏旁边有受过急救培训的安全部的人员,马上把他们扣上防毒面具,抬上担架送往最近的医院......然后由叉车班长全副武装开着叉车将那个还在泄漏的钢瓶叉到工厂次氯酸钠槽里面了,总算没有惊动周边居民和环保局。
而那二个工程师,据说送到医院后,当班大夫得知是吸入氯气时开始也是计无可施,但还是先给他们俩个接上氧气,然后马上跑进资料室,查了一通资料以后才确定如何用药.......
最终二名工程师无大碍输了二天水出院了,工厂不想把事闹大,传闻是给了每人二千块钱(是我当时近一年的工资)把这件事捂下来。
第三件:变更管理及墨菲效应
2000年在深圳一家涂料公司做质量检验,检验过程要用烘箱将油性漆烤干,公司实验室扩建需要新增几个烘箱,当时国家政府对安全的要求已经比以前严格了很多,要求烘烤油漆等易燃易爆物品要使用防爆烘箱,但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十几年一直使用非防爆烘箱,也没出现过重大事故,而且防爆烘箱的价格是非防爆的几倍,基于以上原因,公司领导还是决定节省费用,新增的烘箱还是选择非防爆的普通烘箱。
与此同时,公司决定开发一种在瓷片上使用的油漆,于是我们从外面购买了一箱普通厨房装修用的瓷片供实验用,将开发的样品喷涂到瓷片正面,放烘箱烤干,测试漆膜性能。
使用过的瓷片我们不舍得扔掉,把它放到天那水的桶里将表面废油漆泡掉以后晾干继续使用,就这样操作了三四天,这天实验员小董把新喷好的几块瓷片放入烘箱,关闭烘箱门,转身向3-4米外的烘房门口走去,刚走到门口身后一声巨响几乎把他吓尿,回头看通风柜玻璃门碎了一地,刚才放入瓷片的烘箱的门在自己的脚下......而烘箱已经从方型被撑成了球形.
后来分析事故原因,瓷片背面是疏松的多孔结构,我们回用的旧瓷片经天那水浸泡后,天那水充满了瓷片背面的小孔,经过几个小时晾晒看起来表面已经干了,其实内面的小孔中还是贮存了大量的易燃天那水,小董将它们放入烘箱后天那水挥发在烘箱内几秒钟内达到烟花爆炸极限,此时非防爆烘箱下面电炉丝开始升温变成明火.........万幸的是此时小董此时已经走到了离烘箱几米的距离,如果耽误了这几秒钟,后果不堪设想,作为直接领导的我也恐难逃其咎.......以后的人生轨迹也将改变。
以上分享几个亲身经历的故事,告诉大家:安全规则是用来遵守的,一定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