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萧田
2009年6月,“私募教父”赵丹阳斥资211万美元,获得了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餐后,赵丹阳给巴菲特送了两件中国元素浓郁的礼物——一瓶茅台酒和一盒东阿阿胶。
这盒阿胶的来历就此被挖出——这是2007年产的首批阿胶极品九朝贡胶。据说,九朝贡胶是九天九夜、九十九道工序炼制而成,是东阿阿胶系列产品中的极品。
能与茅台一同被当做“国礼”送出,东阿阿胶名声大噪。
事实上,在2006-2018年间,东阿阿胶)也被称为“药中茅台”,是市场公认的“白马股”。这12年里,东阿阿胶净利润从2006年的1.5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0.87亿元。即便是在销售收入近70亿元的背景下,其依然能够实现20%的增长率。
但从2018年开始,东阿阿胶开始变得不顺,陷入增长停滞后并经历“水煮驴皮”事件。公司业绩随之下行,股价也多次跳水。到2019年之后,业绩更出现上市24年来的首次亏损,从此一蹶不振。
也因此,东阿阿胶被外界戏称为“没有茅台的命,却得了茅台的病”?
8月22日晚间,东阿阿胶发布的2021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87亿元,同比增加54.01%,净利润1.5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8402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随着业绩回暖,这是否就意味着公司未来会“触底反弹”呢?
阿胶教父的遗憾
“暗服阿胶不肯道,却说生来为君容。”一句唐诗揭开了杨贵妃驻颜之道。据史料考证,阿胶的应用迄今已有3000年历史。
“阿胶因东阿而得名,东阿因阿胶而扬名。”山东聊城市东阿县,是一座因阿胶名扬海外的小县城。虽然人口只有40万,但阿胶产业却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
1952年,东阿阿胶厂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国营阿胶厂,也就是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当时,东阿阿胶厂名曰“工厂”,实际上只是十几户技术好、有实力的家庭组织起来的手工作坊,里头放置了16口熬胶大锅。因夏天气温高,阿胶无法凝固,因此每年只有冬天才能生产。而工厂内也时常出现烫伤以及切到手指的状况。这一局面直到刘维志和章安夫妇的出现才得以改善。
1968年,这对夫妇从山东莱阳农学院毕业。随后一起被分配到东阿棉花原种厂,后被调到阿胶厂。
刘维志给阿胶厂带来了一系列技术变革,建配电室、树电线杆......而最被人称道的则是刘维志做的“蒸汽球”。
利用十个月时间,刘维志把8厘米厚的钢板砸成一个个球面并焊接到一起,拼成完整球体,一台旋转旋轴空心蒸汽球就诞生了。
“蒸汽球”的出现,使得熬胶师抛弃了沉重的铁铲,工友也免遭蒸汽烫伤。沿袭千年的大铁锅,终于退出历史舞台。更为关键的是,原来化皮需要48小时,而今6小时就够了。
解决技术及效率问题后,刘维志的妻子章安又做了另一件极具价值的事情。
为保证产品质量,她用三年时间,从头到尾跟踪生产全过程,事无巨细记录下阿胶生产的每一个细节。最后,她把数年来的记录和化验结果写成了两本书——《阿胶生产工艺操作规程》和《阿胶生产岗位操作法》。书中首次完整记录传统阿胶生产工艺,后来被定为“国家级保密工艺”。
1980年之前,每年阿胶年产量只有12吨,由国家统一调拨。刘维志夫妇则将阿胶工艺提升到全新高度,带领阿胶厂从家庭作坊真正迭代为现代企业,产量也翻着番往上升。
1993年,东阿阿胶厂由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1996年成功上市,年产量占全国75%。
而就在刘维志夫妇和管理层满怀期待实现MBO之时,2004年9月,华润集团忽然成为公司终控制人,创业者的持股梦想最终夭折。
彼时,65岁的刘维志和61岁的章安,共同掌控东阿阿胶已有数十年。随着大股东华润集团的空降,强势资本迅速改变了格局。
2006年5月22日,刘维志和章安分别辞去东阿阿胶董事长及总经理职务。入主公司两年多的华润集团,获得对东阿阿胶的实际控制权。
将东阿阿胶发展壮大为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上市公司的“阿胶教父”,自此谢幕。
“神话缔造者”的隐退
失去了“灵魂人物”的东阿阿胶,遇到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危机”:东阿阿胶的未来怎么走?
客观而言,在刘维志夫妇离开之前,为迎合资本市场,东阿阿胶主动或被动收购了多家非主业企业,涉及医药商业、大豆蛋白、啤酒、医疗器件、印刷甚至水银体温计。与同一时期的其他企业一样,做大做强之后走向“多元化”患上了“大企业病”。
2006年,48岁的秦玉峰执掌东阿阿胶。这位新掌门初中毕业后便进入东阿阿胶工作,从洗驴皮、泡驴皮学徒工干起,历任班长、科长。
出于对企业的了解,秦玉峰上任之初就对公司给出16字评价:战略不清、业务多元、资源分散、增长乏力。
不过,提出问题的秦玉峰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此时,同在山东的另一家福牌阿胶,已经拿下了阿胶行业唯一“中华老字号”。后者追随五粮液打法,沿着传统招商加盟路线,在中低端市场一路高歌猛进。而在秦玉峰上任之时,阿胶产品大多销往农村市场,售价和利润均不高,是市面常见补品。
两者在下沉市场进行着惨烈厮杀。
思前想后,秦玉峰决定聚焦主业开辟新赛道,学习“茅台模式”走“高端化”路线,并为此提炼出了一套“秦氏原理”:
其一,阿胶应该价值回归,走奢侈品路线。
接手企业不久,秦玉峰便制定了“东阿阿胶的文化影响和价值回归工程”,从孙思邈、李时珍等名家中寻找药用价值;从曹植、李世民等人食用阿胶来寻找历史典故;从武则天、杨贵妃寻找养颜依据,最终得出“阿胶在古代十分珍贵,现在卖得太便宜”这一结论。
一个清早,秦玉峰带着黑眼圈召集大家开会。他说,昨晚翻阅资料时看到一条记录,阿胶在明朝就有商业流通,每斤三两二钱白银,折算到现在,相当于每公斤8000元到12000元。
在他看来,阿胶低于每公斤6000元都是“低价出售”。
其二,驴皮不够用了,阿胶未来一定是稀缺品。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毛驴作为劳动和交通的主力地位逐渐被替代,产业由此遭受严重冲击。
据2015年国家畜牧统计年鉴显示:毛驴存栏量已由1996年的944万头下滑到542万头。目前国内驴皮供应总量不足180万张,不足国内需求量的一半。
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进口成为原料来源的一大途径,但渠道逐步成为难题。
其三,加重技术投入,实现品质升级。
进入21世纪后,国人生活上有了更高层次追求。高品质的产品无疑迎合了人们消费升级的浪潮。
东阿阿胶在产品上也开始追求品质提升。在2017年11月的涨价公告里,他便提到,“持续增加研发投入、推进科技研发创新、提升工艺标准”。
在价值回归的逻辑之下,从2006年开始,东阿阿胶共17次提价,阿胶零售价从每斤80元飙升至近3000元,售价远超茅台,提价涨幅接近40倍。曾有人做过对比:2000年,北京的房价约4500元/平方米;2017年最高超过10万元/平方米,价格涨幅为22倍——远不及东阿阿胶。
提价确实可以带来高利润,东阿阿胶也收获了连续12年的持续增长,净利润从2006年的1.54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20.87亿元。
2017年营收为73.72亿元,达史上最高;2018年,净利润为20.87亿元,达史上最高。股价随同业绩一路飙升,一度高达69.08元,市值突破300亿元。
然而东阿阿胶连年、连续、高频次的涨价做法,却造成了很大困扰——由于拥有提价预期,经销商总是热衷囤货、惜售、压货获利。囤货行为最终也严重影响了东阿阿胶的市场供需均衡。
2019年,受制医保管理趋严、高端市场饱和等原因,不少大经销商消化不了压货,便以折扣价私下分销给药房。东阿阿胶的价格体系自此崩溃,随之带来的是消费者不再买账。
最终,这场没有刹住车的提价策略,以秦玉峰为首的八名高管辞职收尾。
因“过往”绊住双脚
对于东阿阿胶而言,白马股失了前蹄并不意味着就此陨落。但如何从逆境中重获新生,则是东阿阿胶的未来大考。
从2020年开始,第三任掌门高登峰上任之后对产品、渠道和品牌打法都进行了重新的梳理,“阿胶即食化、对接新消费、转型新营销、拓展新客群、孵化多品类、代表新滋补”是其目前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产品上,推出新产品,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在“阿胶+”和“东阿阿胶生活化”的战略下,东阿阿胶相继推出了“桃花姬”和“桃花润”,前者是在食品领域上主打美容养颜的保健品,后者是美妆领域上主打保湿、抗衰等系列的化妆品。
在渠道上,拓展线上、新零售等渠道。
自从线下药店渠道受阻以后,东阿阿胶一边减少二级经销商,加强和区域优质经销商及连锁零售药店龙头的深度合作,一边开拓社交媒体和电商渠道,入驻阿里健康、京东、药师帮等渠道;甚至,为了更好的销货,还打造了一个直销平台“娇倍源”。
在品牌上,主打年轻化,和年轻人交朋友。
从高端市场向中低端市场做切割,在营销上也主打年轻化,与太平洋咖啡跨界联名推出“咖啡如此多‘胶’”系列饮品,并邀请了《偶像练习生》出道的黄明昊作为代言人。
在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之下,东阿阿胶逐渐走出了泥潭。
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东阿阿胶业绩开始扭转,第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63亿元,第四季度为0.64亿元。2020年净利润达到0.43亿,同比增长109.52%,实现扭亏为盈,并且这一复苏迹象也持续到了现在。
今年上半年,东阿阿胶实现营业收入16.87亿元,同比增加54.01%,净利润1.5亿元。
然而,透过这些数据背后,东阿阿胶的前景并不乐观。
由于错过了占领市场和转型的最佳时期,阿胶市场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方面,伴随着健康生活理念的崛起,“养生”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属,据《年轻人养生消费趋势报告》显示,90%以上的90后已经具备养生意识,“科学养生”逐渐取代“跟风养生”;另一方面,觉察到养生红利的企业鱼龙混杂,除了传统的中式滋补品牌以外,零食、药企等都都纷纷入局,抢占市场红利。
如此种种也带来了一个问题,消费者为何要选择东阿阿胶?或者说,东阿阿胶的护城河又在哪里?
客观而言,阿胶市场的护城河壁垒并不高,仅以市占率为例,在福牌阿胶、同仁堂、太极天骄等品牌的冲击上,东阿阿胶的市场份额正被撼动。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9年的数据,东阿阿胶的市占率已经从最高的80%跌落至61.3%。
而值得注意的是,东阿阿胶的极限“扭亏为盈”是有代价的。这种代价来自于“养毛驴”规模和研发投入的缩减。
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时,东阿阿胶的毛驴养殖及销售业务的收入只剩下了8091万元,同比减少了56.54%;而研发费用为5842万元,同比减少了18.8%。
自建工厂能够保证产品品质,加码研发投入能够带来产品持续的竞争力,这两项数据的缩减,对于处在逆境下的东阿阿胶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征兆”。
再加上,虽然东阿阿胶对阿胶的文化、功效进行了长达多年的挖掘,但是市面上对阿胶产品的质疑声很难平息。
而从当下来看,曾经大力推动“价值回归”战略的东阿阿胶,现在还在面临清库存的难题。
截至今年6月30日,东阿阿胶的存货为20.29亿元,较2020年底的24.78亿元减少4.49亿元。两年半的时间,东阿阿胶的去库存任务依旧艰巨。
由此可见,东阿阿胶12年狂奔所留下的“后遗症”,也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治愈,想要重回巅峰,恐怕并不容易。
截止8月25日收盘,东阿阿胶的股价为34.01元/股,市值为222.4亿元。你觉得东阿阿胶是被高估了还是低估了?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