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胎掐丝珐琅器俗称“景泰蓝”,其制作工艺以金属(主要是红铜,少量为金)做胎,用细而薄的金属丝焊着于成形的金属胎表面形成花纹,然后填施各色珐琅料,再经焙烧、镀金及磨光等工序,成品厚重华美,珐琅五彩斑斓,与通体繁密的金线和金饰交相辉映,呈现出富贵豪华之气派。
掐丝珐琅工艺原为“舶来”之物,应是元明之际中国工匠借鉴阿拉伯半岛的“大食窑”制作工艺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清两代,珐琅工艺受到统治者的重视,明代御用监和清代造办处均设有专为皇家制作珐琅的作坊。于是,珐琅工艺在中国发展的时间虽不长,却很快地成熟起来,并形成自身的民族特色,一跃而成为宫廷工艺品之大类。
掐丝珐琅工艺在各朝发展中特色各不相同,本文整理了其发展各时期的工艺特点及代表作,供藏友赏析探讨。
元末明初
元末明初的掐丝珐琅器釉质细腻洁净,表面晶莹若水晶,红、蓝、紫、草绿等色珐琅鲜艳醒目。此时期图案多为缠枝莲花纹,花朵硕大,枝叶肥厚舒展,布局疏朗大方,间衬以或仰或俯的小花苞。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兽耳三环尊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梅瓶
明宣德
目前所见掐丝珐琅实物中时代款识最早者即为宣德款制品。
宣德时期的掐丝珐琅器珐琅色泽纯正、浓郁、沉着,表面光泽温润,但与元代珐琅相比,水晶般的透明效果已失。缠枝莲花纹仍然为主要的装饰题材,且沿袭元代风格,以单线勾勒枝蔓,花叶硕大饱满。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直颈瓶
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
明中期
明代中期(15世纪中期-16世纪初),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花叶纹饰和珐琅质地上都产生了一些新变化。缠枝莲纹之外,海马纹、狮戏球纹、花鸟纹等也颇为流行。掐丝线条愈加纤细,图案布局亦显繁密。作品大多表面光泽度低或不具备光泽,砂眼增加,反映出珐琅质量的下降。
掐丝珐琅缠枝花卉纹盏托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出戟觚
掐丝珐琅狮戏球纹藏草瓶
明晚期
16世纪中期以后,我国的掐丝珐琅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中以明万历时期(1573-1619年)的作品为代表。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仿生”造型掐丝珐琅器的制造;珐琅颜色品种的增加和运用;各种吉祥图案和宗教题材的流行。此外,这一时期掐丝珐琅器的花纹装饰更盛行双线勾勒技法。
掐丝珐琅龙凤纹盘
掐丝珐琅甪端
掐丝珐琅鸳鸯式香熏
清早期
清康熙朝的珐琅器可以代表清早期掐丝珐琅工艺的发展状况,是清代珐琅器生产承前启后的时期。康熙初期主要以遗存于宫内的明代御用监制造的掐丝珐琅器为样板制造珐琅作品,经过不断的实践与积累经验,所成器物的珐琅色彩纯正、表面光洁、掐丝细而规整,直接影响着后世珐琅工艺的发展。康熙十九年(1681年)以后,随着珐琅作的设置,御用掐丝珐琅器开始了大规模和规范化的生产。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球形香熏 清康熙
掐丝珐琅菊石纹 小圆盒 清康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胆瓶 清康熙
清乾隆
乾隆皇帝对金属胎珐琅器可谓偏爱有加,积极支持并推动中国金属胎珐琅器的制作工艺,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当时珐琅器的主要产地以北京和广州最为著名。乾隆时期的掐丝珐琅器数量繁多,形制不断翻新,用途也十分广泛,涉及宫内典章、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一时期的珐琅制作工艺精益求精,成型规整,胎壁厚重,镀金光亮。“金光灿烂、厚重坚实”的乾隆朝掐丝珐琅器显示了清盛世殷实的国力
掐丝珐琅锦纹扁壶
掐丝珐琅云龙纹文具
掐丝珐琅宝相花纹佛塔
清末及民国
道光十九年(1840年)以后,金属胎掐丝珐琅器的生产每况愈下,趋于衰颓。然而至清末及民国时期,由于掐丝珐琅器成为一种可获利润的出口商品,因而刺激了宫廷之外商营作坊的生产,如“老天利”、“志远堂”等等。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器线条粗细均匀,打磨平整,表面光亮润滑,盛行以蓝、红、白、黄、黑、绿等几种颜色的珐琅作装饰。
掐丝珐琅年年益寿盖碗
掐丝珐琅菊石花卉纹梅瓶
掐丝珐琅书卷式笔筒
专业送拍,目前国内业务有送拍北京保利,北京翰海,中国嘉德;海外业务有送拍澳门中信,香港皇室贵族,中国艺海,台湾中正,香港劳伦斯,新加坡金沙,美国大联盟,阿联酋迪拜拍卖等,承诺送不进去全额退款,根据各拍卖行历史成交记录为您选择您藏品适合的拍卖行合作上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