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乃至整个闽南地区,你会以各种方式与花砖邂逅。
在鼓浪屿住一晚老别墅改造的家庭旅馆,脚下花砖不断重复的几何图案,让你回忆起那个使馆林立、大家富贾齐聚岛上的黄金年代;
一家小小的印尼私房菜馆藏身于老房子的天台,赴宴时必须踏着花砖铺就的阶梯才能抵达,花砖是开胃菜,让你提前领略南洋风味;
中山公园附近的阿矮大排档,酱油水的香味与嘈杂的人声,在优雅的花砖上碰撞出别样的市井味。
闽南花砖,撑起了厦门这座城市脚下的细节。
01
花砖铺地,一段脚下的南洋往事
厦门华新路上,年轻设计师林宇鸣和几个朋友租下一幢逾半世纪的红砖别墅,准备把它改造成一个集咖啡馆和工作室的创意院落。进入别墅之初,铺满地面的花砖让他们惊艳不已:“白色的窗幔,落地的窗户,斑驳的绿荫洒在五彩斑斓的水泥老花砖上。”
在之后他们的改造计划中,花砖不仅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花砖上的纹样还被延伸至桌布及窗帘。
其实让他们这些痴迷的花砖,并不是厦门特有的,甚至直到一百多年前,它才漂洋过海而来。它曾经耀眼无比,后又瞬时陨落,这背后是一段华人下南洋、去打拼的南洋往事。
16-17世纪运载中国货物和中国移民前往南洋的帆船
生于1859年的黄秀烺,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
他是泉州晋江人,和很多传奇人物相似,他早年父母双亡,被迫辍学,和二哥黄秉猷生活在一起,来玩宁波香港各地经商。然而好景不长,兄长离世,把他独自一人置于更加贫寒的境地。
当家乡故土让他近乎失去生活的希望,黄秀烺选择下南洋,远去菲律宾谋生路。
他的选择并不是异想天开。
中国东南沿海的百姓,从17世纪开始就决绝地大批南下,除了粮食与土地形成的推力之外,还有一股来自南洋的巨大吸引力。
电视剧《下南洋》 截图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来后,西方殖民者在南海诸国建立殖民地。热带岛屿拥有丰富的物产,胡椒、甘蜜、烟草、甘蔗、橡胶等,这些都需要大量劳动力。来自中国廉价的“契约劳工”,成为他们迫切的渴求。
而在山地面积占80%以上的东南沿海地区,当生存的艰难快要把闽南人彻底击碎的时候,他们决定抓住这根漂浮在茫茫大海上的稻草。在绝望中,他们的目光开始从脚下这块土地移开。
电视剧《下南洋》 截图
数以百万的中国人,涌向东南亚诸国,寻找新的生活方式。这是一段充斥着苦难辛酸的历史,“贩猪仔”之类的悲惨故事不绝于耳。下南洋,是人们在生存的绝望中选择的希望之路。
初到菲律宾,黄秀烺也是靠着同乡的照顾,当上了一名普通的记账员。和很多闽南人一样,他勤奋稳重、诚实善良,幸运地被一名林姓富商器重,后来的创业资金便是该富商提供。
历史已经模糊了其间长达二十多年的打拼细节。而在后来的故事里,我们知道他最终成为一名富侨。他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创造了自己的传奇故事。
1899年,他决定回国定居。他在鼓浪屿买下租界的洋人俱乐部,把它改造成自己府邸,它便是如今被评为鼓浪屿十大别墅之一的海天堂。
电影《青木瓜之味》截图
当这群旅居海外,勤奋且善于经营的闽南籍华侨,衣锦还乡定居鼓浪屿时,他们除了携带了大笔的财富,同样也带回了海外的建筑形式和风格。
多年的南洋生活,让他们开始仿造洋人建起西式的“番仔楼”。
电影《青木瓜之味》截图
花砖,是南洋建筑里非常明快的一笔。诞生于19世纪工艺美术运动时的欧洲的花砖,随着殖民者的脚步,来到了南洋诸国。它坚固耐用,又防潮防湿,显然比木质地板更适应炎热的天气。这种充满了南洋色彩的元素,也随着华侨们远渡重洋,来到了厦门的小洋楼里。
林宇鸣和他的朋友们,未曾亲历这段历史,却在花砖铺地的小别墅里,依稀感受到那些归侨曾经的艰苦拼搏,如今它们成了嵌在建筑里,值得夸耀的故事。
02
花砖的国产时代
花砖,曾经是闽南地区家世显赫的象征。
它们最初是舶来品,随着殖民地的船队,从地中海出发,穿过加勒比海到达南洋,再由华侨带回国内。花砖高昂的造价和运费,决定了当时只有豪门富商用得起。
一位美国牧师,在他1910年成熟的《厦门方志》中,描述过这样的场景,在其所见当时的厦门士绅住宅中,“这些纯东方的家庭中没有毛毯,只盛行花砖铺地。”
鼓浪屿李家庄
20世纪20-30年代,南洋华侨甚至主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厦门旧城近代改造运动。这次运动中,他们取代了洋人成为鼓浪屿的建设主角,而花砖,作为华侨们生活审美习惯的延续,被广泛运用于别墅。
庞大的需求,催生了水泥花砖的国产化时代。
1921年,黄秀烺用漂洋过海运回的花砖完成了豪宅的建造。同年,印尼华侨陈森严的南洲花砖厂在鼓浪屿投产。
南洲花砖厂
“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的《厦门工商业大观》记载,南洲花砖厂资本十四万元,所有股东皆其家族,经理陈石励,厂址在鼓浪屿泰康垵N字十二号,电话116号,批发处在中山路”。
他还自主研发出浆法生产工艺,亲自配制出39种颜色,设计出200余套花砖图案。花砖最初以黑白两色为主,经过他的设计,华人审美里颇受偏爱的大红、大绿、大黄的喜庆色彩也逐渐风靡。
花砖的纹样里,透露出属于中国文化的浓郁的对称之美。从抽象的几何图案,到传统植物花卉,在简单重复排列中,错落有致,铺陈出明快的韵律,颇有民间味的温馨感。
在之后长达百年的时光里,南洲花砖厂影响了厦门,甚至是整个福建的花砖风格。林宇鸣租下的那栋小别墅里,就被打上了这样的烙印。
大量商铺和住宅开始在地板上铺设水泥花砖。也许很多闽南人的年少记忆里,都有过这样一段:炎热的夏日里,躺在凉凉的花砖上睡午觉,看着头顶的风扇叶一圈一圈的转……
然而好景不长,上世纪70年代,花砖被批为“资产阶级审美趣味”,一时间被迫停产。花砖繁复的手工操作,日产不过几百块,再加上快速、便捷的工业化瓷砖、大理石材的出现,花砖迅速走向没落。
归侨、洋楼、花砖,成为一段留在古建筑里的南洋旧梦。
03
永不消逝的人间传奇
花砖的故事并没有到此为止。
林宇鸣在租下的小别墅里开了一家叫32HOW的咖啡馆,他是店长。在接触的过程中,他被花砖花纹迷惑住。这个门外汉开始尝试自己探索和研发制作古法花砖的工艺。
用铜片铜条制作出花案模型
反反复复失败过无数次后,直到 2014 年,才生产出第一片合格的水泥花砖。他创立了“见南花”手工花砖厂,成为花砖制作的专家。
在模型中注入水泥色浆,让基料充分吸收,最后压缩成型
初步制好的砖块,需要在架子上面晾晒一个晚上。然后在水中将花砖浸泡三到七天之后,再进行打磨、清洗、晾干等步骤,最后表面打完蜡才算完成。
在投入足够多的时间与精力在钻研花砖这件事之后,林宇鸣也变得愈发喜欢它。他在厦门许多老房子见过使用了上百年历史的花砖,随着长时间的使用、清洁、养护,砖的表面会形成包浆,图案色彩会因此显得愈加鲜艳和润泽。
水泥花砖部分纹样库,包括采集自世界的经典花砖图案,见南花新设计,与艺术家的合作,以及复刻系列、博物馆系列等。
花砖纹样
“瓷砖的图案以印刷为主,几乎没有毛孔,好似玻璃,而我更偏爱有毛孔的水泥,有皮肤般的触感。”
如今,在国内谈及水泥花砖,了解的人都会提到“见南花”。
杨函憬和花砖的故事,开始于2005年。他在南华路的华侨老别墅里发现了花砖,并开始收藏。后来只要看到路边有被遗弃的花砖,就跑去捡,碎的也捡。
他的收集越来越疯狂,达到了2.5万片,32吨重。
后来,他为这些花砖开了一个叫做旧物仓的仓储空间。在这里,花砖的仓储以一种装置设计的方式存在。你不仅可以看遍最全的花砖花色,还可以目睹它刚被救回的原始面貌,见证这座城市变迁带来的伤痛。
旧物仓为当年的花满连城,留下温情的一角。
台中歌剧院餐厅
有像林宇鸣这样的坚持手工制作花砖的设计师,也有像杨函憬这样疯狂的旧花砖收集者……经过半个世纪的沉沦之后,这首在脚下传唱的诗歌,忽然被一个人有一个人接着了,一口气又续了上来。
花砖的故事,还在不断地发生,和百年前那些南洋往事重叠在一起,成为永不褪色的人间传奇。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些无处不在花砖们:
▲ 客 厅
▲ 厨 房
▲ 餐 厅
▲ 浴 室
▲ 卧 室
这,美得有点犯规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