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一平方等于香港多少尺】港府提理想人均居住面积约237呎,港人的幸福指数要提升了吗?

香港楼价冠绝全球是人尽皆知的事实,而面临“楼价高、土地资源紧张”等问题的同时,不少人的居住环境十分堪忧,除了“笼屋、劏房”之外,大部分人面临着居住环境狭小,拥挤,居住幸福感较低等情况。

今天,本港发展局在《施政报告》记者会上提到了最新《香港2030+规划策略》中的“人均居住面积”目标,是否意味着,港人的居住环境和居住体验感将有机会在未来大大改善了呢?

规划提出“人均居住面积目标”

发展局在《施政报告》记者会上公布更新版的《香港2030+规划策略》,报告中提到现时人均居住面积仅161呎,因此定下人均居面积目标,未来要将香港的“人均居住面积”提升至215至237呎。也就是说,相当于一对单独居住的夫妇他们的单位面积至少有474平方呎。

(黄伟伦)

发展局局长黄伟纶称,该标准将会加入新规划项目内的公营房屋设计中,指本港私宅的设计标准方面,未来也将考虑对卖地或重建项目加入最低面积限制的要求。

在发展局最新公布的《香港2030+》新版报告,将人均居住面积至215至237平方呎,相较版本方案升10%至20%。

黄伟伦:规划并非空中楼阁

黄伟纶续指,为了更好的实现规划,针对部分刚开始规划的新发展区,政府将会采用上述标准去规划公营房屋单位。而未来会考虑在政府卖地或重建项目内加入最少200至210呎的要求,意思亦是指并不能像过去一样,由于香港土地供应紧张而对新盘面积的设计不设下限。

(过去,香港有不少新盘设计之面积十分细小。)

当居住面积有了规定和目标,那整体价格是否也会随之变高?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令市民不必承受太大负担?

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表示,待房屋土地供应显著增加时,楼价或将也能调节。从目前公屋的情况看,当中三成为资助出售房屋,定价便跟楼价脱钩,或可以满足有购房需求的市民。

香港人均居住面积落后其他国际城市

要知道,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能够对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定下目标,不仅需要勇气,更要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及条件。既然发展局局长已展露了初步的实施思路,不过,我们不妨来看看现状下的部分客观数据。

“人均居住面积”不仅是物理居住密度的指标,亦可反映人们的居住质量。根据2018年的数据,在国际性的大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比较中,透过对比可发现:

居住面积为32.4平方米(约291.6平方呎),随后依次是:巴黎和首尔,分别是31及30.1平方米,即279平方呎及270平方呎,紧接着是新加坡、北京和东京。在这个排名中最靠后的东京,其人均居住面积亦有18.7平方米(约168.3平方呎)。

香港发展局局长黄伟纶曾在今年3月的论坛上提到香港居住环境和填海造地的问题。他表示目前香港大约6%的土地来自填海,却承载着70%的商业活动以及接近30%的居住人口。而在人均住宅面积方面,香港的数字是15.8平方米,约为142.2平方呎。

15.8平方米,甚至不比东京的人均18.7平方米。再和内地同级别城市相比,上海人均居住面积24.2平方米,深圳27.9平方米,香港在这方面的差距十分明显。

更好保障市民的居住权

根据香港房屋委员会规定,本港人均公屋标准是75平方英尺,大概是7平方米,但现时而言大多数人香港市民的居住环境仍是无法达到这个标准,达标比例仅有12%。香港劏房住户的居住面积则更小。

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报告数据,2015年有20万人居住在大概8.8万个劏房单位中,超六成家庭的居住总面积介乎75平方英尺至145平方英尺。

(香港劏房住户境况)

其实,本地关于市民居住环境的建议也从未停止,本港测量师姚洁凝曾建议政府需重拾房屋政策的主导权,不能令香港变成“劏房”之都。

姚曾提到,目前本港的新楼盘面积竟可小到仅有128平方呎,参考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的数据,此呎数比国际在囚人士人道标准下的人均总空间都有215至323平方呎,倘若香港允许这样的落差,或许很难保证未来更多人的居住环境,因此提倡港府或许应该立法制订“最低人均居住面积”以保证市民的居住权。

# 小编有话说 #

当然,小编亦想说:生活在香港的人们,除了对人均居住面积有所要求,进一步地也期待要追求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平衡。

一方面,是否要透过增加土地供应,建造更多新的公屋以及私宅的方式增加更多的可能的居住面积,另一方面,再增加居住面积的数量的同时,在土地总数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生活的配套设施的面积,如:体育馆、绿化带、商场、街市的面积之间的比重,都将是这个目标在实施中需要考虑的问题。

总之,市民的居住幸福感的来源有很多个方面,但当香港能够从此开始着重提及“人均居住面积”并有所目标时,便期望好的改变或将发生,不会成为无稽之谈。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