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在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语:“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这句俗语有什么讲究?
它是居住在四合院里的老北京人的经验之谈。
四合院是中国一种传统合院式建筑,它的建筑特色是四面建筑围在一起,中间形成院落,有如一个“口”字。这是最基本的四合院。如果是富贵人家,还会在四合院里面再修建房屋,形成“日”字形状或者“目”字形状。这就是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比如位于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的恭王府,分为中、东、西三路,每一路都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达到了6万平方米。
但是,不管是一进院落、二进院落,还是三进院落,都遵循“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的规则。
首先,在四合院里,最好的房屋是位于北方的一排房屋。这排房屋坐北朝南,被称为“正房”或“上房”,通常是一家之主、地位最尊的人居住。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里提到,林黛玉第一次来到荣国府,穿过厅后来到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雀鸟。”这里正是住着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赦、贾政、贾敏的母亲贾母。
北房的特点是:日光常年照射,采光条件和通风条件都非常好。夏天凉爽,冬天暖和。哪怕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住在北房里都会感到非常舒适。
在四合院里,比北房稍差的房屋,是位于西边的一派房屋。西房坐西朝东,整个上午都充满阳光。到了下午,阳光就照射到了屋后。西房非常适合过夏天,上午阳光明媚,光线又好,让人精神振奋。到了下午,阳光变得毒辣起来,这时候阳光又不能照射到屋内,让房屋内变得较为凉爽。
西房又叫西厢房。作为仅次于北房的房间,通常给来访的客人居住。元代作家王实甫创作的杂剧《西厢记》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张生在普救寺借宿时,居住在西厢房,而崔莺莺则居住在东厢房。要是张生居住在东厢房的话,这部杂剧得改名为《东厢记》了。
在四合院里,比西房稍差的房屋,是与它相对的一排房屋,即被称为东厢房的东房。东方坐东朝西,不管过夏天还是过冬天,都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
到了夏天,住在东房里的人,整个上午都看不见阳光,房子里很暗;下午时,住在东房里的人,又将面临着长时期的日照,酷热难耐。为了抵挡阳光照射,人们不得不使用门帘、窗帘,或者在门下、窗下栽种藤蔓植物。可是这样一来,会让房屋内的光照变得更差。
到了冬天,东房上午见不到阳光,下午的光照时间又太短,凌冽的西北风经常吹拂,会让整座房子变得寒冷异常。
在整座四合院里,条件最差的是南房。南房坐南朝北,一年四季都很难看到太阳,房子显得非常阴暗。北京的夏天,天气炎热,降雨量大,住在南房里的人会感到又热又闷。在冬天时,西北寒风直接往房屋里灌,住在南房里的人会感到异常寒冷。
基于四合院的特点,一个家庭在分配住房时,会将北房分给家里年长、位尊的老人。两边的东房和西房,由儿子或者客人居住。南房则由佣人、长工居住。
就连紫禁城里,也大体遵循了这一准则。坐北朝南的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皇帝、皇后工作、生活的地方。包括皇太子在内的皇子们,都住在位于东边的毓庆宫等地。其余嫔妃则分别居住在东六宫和西六宫。
如果是出门在外,需要租住房屋,有经验的人会按照“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这句老话来选择房屋。
当然,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今天有了高楼大厦和空调等现代电器,“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的准则逐渐失去了用武之地,住在北房也好,住在南房也好,差别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