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仔细掀开90后的童年的一角,就会发现,在阳光明媚的背后,有着几乎被遗忘的刺激B面。
文 | 史小姐姐
转载自:极简史(ID:minitory)
都说一个人童年接触的东西,会奠定TA一生的文化品位。
按这个思路,90后的童年回忆起来是一片五彩斑斓的阳光明媚——周杰伦教你认识汉谟拉比,《哈利·波特》教会你爱,《灌篮高手》、《火影忍者》和《新世纪福音战士》塑造了永不磨灭的中二之魂。总之一切积极向上,形势一片大好。
我也一直是这么认为的……直到那天整理杂物,不小心翻出了这个:
这玩意让我我立马回想起蜷缩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瑟瑟发抖的日子,回忆的阀门被打开后,一连串美工粗糙、内容猎奇的少儿读物跃然眼前,我突然意识到,需要重新盘点一下童年生活。
于是我拿起电话,咨询了考取北京大学的张华、蓝翔中等技校的李萍,在Shopping Mall当BA的小明,虽然我们都有光明的未来,但也的确都看过这些非主流玩意。我终于意识到——如果你仔细掀开90后的童年的一角,就会发现,在阳光明媚的背后,有着几乎被遗忘的刺激B面。
2000年后,国内的少儿文学市场,已经呈现出一派非常健康的气氛。《哈利·波特》、《淘气包马小跳》、《男生日记》《女生日记》轮番呵护花朵们的心灵。但这些主流内容之外,还存在一批相当刺激的邪典读物,让无数青少年披头散发,双目失神。
从内容的角度,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就是惊悚恐怖向。这类读物基本依靠细思极恐的剧情取胜,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是一中一外两大扛把子。
2006年,接力出版社引进了《鸡皮疙瘩》系列,作者是个叫R.L.斯坦的美国人。这套丛书共31本,被翻译成32种语言,全球销量在当时已经超过3亿册。
这意味着,斯坦先生至少给数千万儿童带来了童年阴影。
这套书基本以灵异和惊悚为基底,勾兑一些轻科幻,讲述了无数个让人头皮发麻的故事:吃人的魔血、预示厄运的照相机、寄生人体的疯狂植物、复活报复的木偶、从天而降的幽灵、吞噬小朋友的恐怖营地……
如果以这个系列为对照,基本我们现在看到的恐怖元素都是人家玩剩下的,硬抗金田一和柯南也完全不怵。难得的是,在奇异的想象力和绝佳的氛围之间,偶尔还来点猝不及防的温情,因此书的销量非常好,让五大洋四大洲的小读者为之疯狂,心理阴影连起来可环绕地球一周。
长大后的读者们开始在豆瓣条目上缅怀童年。
与此同时,本土儿童文学作家也不甘落人后,一位名叫张韧的作家,创作出了《大宇神秘惊奇》系列。
如果说《鸡皮疙瘩》承继的是西方传统冒险主义叙事,那么《大宇神秘惊奇》代表的是新世纪本土特色underground魔幻猎奇。
这系列以机智少年大宇为主角,推理探案只是面子,里子则糅合了荒诞+科幻+社会议题+时空穿越。从儿童拐卖、豆腐渣工程、金融诈骗,到特异功能保姆、高智能人脑信息盗取机、宠物变异的生化武器……应有尽有,相当朋克。
该书的作者张韧也颇有趣味,毕业于北大,从事的是计算机,后来去了美国。如果你上网搜索他的信息,会看到这样一句话:
“他总是一个人在家写作,喜欢和广大的大小朋友交朋友。”
听起来也挺瘆得慌。
第二类就是奇幻脑洞向。其实当年很多儿童文学都有非常神奇大胆的设定,就比如这一套在2003年前后出版的《吸血侠达伦·山传奇》。
该书共分两部,讲述了倒霉男孩达伦·山意外由人变成吸血鬼后的传奇经历。可惜生不逢时,赶上了全球儿童文学顶流《哈利·波特》横空出世,完全被盖过了风头。当年的宣传语是“比《哈利·波特》更有趣,比《鸡皮疙瘩》更恐怖”,可想而知达伦·山被两者支配的恐惧。
但客观来说,《吸血侠达伦·山传奇》剧情跌宕起伏,想象力饱满,其中对成长的思考、对正义和邪恶的拷问也颇有深度,虽然成为时代的眼泪,但仍被少部分人深深记住。
甚至还被改编成了电影:
但吸血鬼题材毕竟在西方具有深厚的叙事传统,所以这也算不得什么稀奇的玩意,真正称得上“脑洞”的,还是要看本土,比如——
这种破次元作品,基本就是将各种动漫人物拼凑在一起。孙悟空智斗变形金刚、奥特曼和葫芦娃一起飞向森林。圣斗士,七龙珠,忍者神龟,数码宝贝,阿童木……各种排列组合,内容自然也相当的奇葩,充分发挥了特色想象力。
除此之外,脑洞大开的少儿读物和电视节目数不胜数,“张震讲鬼故事”让多少人夜不能寐;
而郑渊洁则凭借诡异奇谲的《魔方大厦》牢牢占据了邪典儿童文学的榜首。
更遑论山寨《鸡皮疙瘩》的“胆战心惊系列”、混入儿童区的斯蒂芬·金、开启神秘之门的《飞碟探索》……让人不得不感叹,童年阅读的尺度之丰富,已经是今日罕见。
要追溯这些奇葩读物的流通渠道,就不得不提当年中小学生们的社交生活。
对于许多90后来说,班级传阅是重要的文化启蒙渠道——多年之后,你或许会忘记期末考试成绩、为啥被爸妈混合双打,但同桌塞给你的那本《火影忍者》、在死党家里一同看漫画的那个下午,会永远留在记忆里。
在今天,一个合格的校园弄潮儿可能要拥有switch、iPhone 11 甚至 AirPods Pro才算有排面。但是在千禧年那个物欲尚未横流的纯真年代,要成为绝对领袖,只需积累基本的文化资本——全套的冒险小虎队解谜卡、周杰伦最新签售专辑写真……或者集齐《男生女生》金、银版。
在郭敬明的《最小说》问世前,《男生女生》一度成为90后校园文化生活的硬通货。银版以青春校园故事为主,而金版则主打校园悬疑和灵异怪谈。夺命电台、异瞳少年、百蛊梳心、指阴针、棺人跳……相比于后来晋江、起点的志怪网文,在情节设定和想象力上也丝毫不落下风。
当时杂志社甚至打出“无处不冷酷,恐怖有深度”的口号,充分满足了广大学生猎奇且中二的少年心。金版为月刊,每期大约5-6个故事。每月15号发售后,都会迅速成为班级争相传阅的资源,以此度过一个个昏昏欲睡的德育课。
不仅是《男生女生》,上述提到的《鸡皮疙瘩》、《大宇神秘惊奇》也都在流通之列,可以说,他们和《卫斯理》系列,一起打开了悬疑奇幻题材的大门。
而在校园生活之外,帮你补齐邪典文化课堂的,是你酷爱恐怖片和小霸王游戏机的表哥表姐。
相信不少人都对这一场景非常熟悉:在家庭聚会上,男人们抽烟哈拉,女士们闲拉家常准备饭菜,而孩子们则躲进房间,围着电脑/电视坐成一圈。这时,只见你的表哥邪魅一笑,拿出从音像店租来的劣质光碟,屏幕上很快闪现如下震烁人心的画面:
《山村老尸》奠定了很多人对于“招魂游戏“的恐惧。
《人肉叉烧包》凭借着极致的血腥和暴力,被无数cult片发烧友奉为经典。
为什么孩子们聚会总是偏爱恐怖片,大概和平日里繁重的课业任务和严格的家庭氛围有关,因此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总是免不了要聚众“放纵”一把。当时高频出现在家庭影院中的恐怖片基本可以分为香港本土恐怖流,以及日韩都市惊悚流。
前者以《山村老尸》、《Office有鬼》、以及一系列老牌僵尸片为代表。
《office有鬼》,让你对电梯和复印机产生阴影的电影。
作为香港类型片的分支,“僵尸电影”在90年代和千禧年,给大陆影迷带来了深刻影响。
后者则以《蔷花红莲》、《女高怪谈》以及大名鼎鼎的《咒怨》《午夜凶铃》打遍天下。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内地和港台还拍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惊悚志怪电视剧。比如披着民国悬疑外衣,实为吸血蝙蝠奇幻故事的《奇人奇案》。
在这部由李若彤、肥猫等人主演的电视剧中,灭门夺宝、杀人诡计、怪异病毒、吸血蝙蝠等魔幻元素轮番登场,始终弥漫着一股诡异阴郁的气氛。
而后来成为天涯四美的严宽,把男主角这个美颜盛世、阴狠毒辣的斯文医生演绎得入木三分,奉献了小屏幕的颜值和演技巅峰(不接受反驳)。
在那个分级概念模糊、成人题材大行其道的年代,90后们接受了最为硬核猎奇的文化洗礼,从而培养出坚硬的心智,这种心智,让我们多年后面对无数粗制滥造的“悬疑惊悚片”,只会冷冷一笑:都是辣鸡。
这些大尺度的内容的出现,和世纪初繁荣的娱乐内容以及当时因为制度还不完善而显得宽松的文化政策不无关系。
进入千禧年后,很多人开始怀念拥有诗人、浪漫奔放的80年代。但是对于今天被算法智能、虚假信息流和同质化的商品裹挟的都市青年来说,回看千禧年,自有其朝气蓬勃之处——互联网前夜的文化生活并不枯燥单调。
这些“非主流”文化产品的涌现,几乎可以窥见当时娱乐发展的百花齐放。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千姿百态的夜市书摊。在无数个闷热躁动的夏天夜晚,混着烤串、沙冰、碳酸汽水的气息,青少年们走上熙熙攘攘的街头,在一个又一个知识殿堂流连忘返。
在这里,你花20元就可以买到全套《哈利·波特》或《盗墓笔记》,再加10元,还能获得《哈利·波特与大漏勺》、《哈利·波特与暴走龙》等盗版续集,其脑洞之大,堪比火遍晋江的伏地魔X林黛玉CP。
夜市书摊在当时起到了文化据点的作用,影响力不亚于如今的先锋类书店和公众号排行榜。从《福尔摩斯》到《金瓶梅》,《金田一少年探案》到《怪盗亚森·罗宾》,《故事会》到《知音》再到《飞碟探索》、《科幻世界》,以及形形色色的港台“禁书“……无数经典作品从这里流入校园,启蒙着青少年们懵懂的灵魂。
而从环境的宽松程度来讲,成长于千禧年代的青少年,也享受着比00后更加富有活力的文化市场——盗版书籍、光碟的泛滥,让当时的年轻人第一时间与流行文化资源接轨,一时间,大街小巷的漫画书屋、光碟店,成为周末最时髦的去处。
当时互联网刚刚起步,各类监管措施还不到位,字幕组、电驴、迅雷的普及,让大批90后在初高中就接触到大量的国际娱乐资源。此外,当时对于出版物、电影、音乐的管理也尚且宽松。
十几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以及版权法规的完善,书摊、夜市、音像店和免费的网络资源开始渐渐绝迹,对出版物的管理也持续收紧。今天的孩子们在窗明几净的商业书店里,继续读着《小王子》、杨红樱、诗书礼仪,传统文化,在网上,享受的是“青少年模式“的特殊优待。这些中规中矩的东西,当然是很好的,但总归,少了一些趣味。
监制:饿发
撰写:脱水浣熊
插画&版式设计:007、脱水浣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