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飘雪
这次九州之行把佐贺县的有田也列入日程,一直喜欢有田烧的雅致恬淡,虽然也有很繁琐的样式,但是独爱一种。
从福冈开始自驾到达有田町的有田烧发源地原址大约用了1个半小时。有田有很多烧窑,我们去的是它最初发展起来的地点:被山环绕的一个盆地有田町。
有田烧自16世纪中期在丰臣秀吉攻打朝鲜的时候,从朝鲜带回制陶匠人李参平,现在被尊为有田烧鼻祖。李参平发现有田周围有大量的适合烧制陶器的白瓷矿,这种白瓷泥细腻隔离性好适合烧制陶器,有田烧由此发展起来成为日本陶瓷的发源地。
有田町很小也很寂静,街道上只有古老的木制房子看不到行人,也少有饮食店铺,
只有一家很大规模的陶器商店,停车场四壁的墙上都是陶器的装饰物,远远的就是醒目的黄色的看板和招摇的宣传刀旗。和想象中的有田烧的清雅有些不符。多少有些土豪的味道。
店的入口处有装饰的高出普通人身高的瓷花瓶,还有瓷器的座椅,松树环绕。此处格外欢喜。
店铺很大里面空无一人,只有堆积如山的瓷器。一共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地上一层都是日常用的餐具和茶具,数量之多让人惊叹。
地下一层才是这家店铺的重中之重,大量的陶瓷画,陶瓷花瓶,装饰用的巨大的陶瓷盘子,细看价格吃惊不小,在这样看似仓库一样的地方竟然有一只盘子高达5亿日元,相当于人民币3000多万日元。
没有玻璃窗,没有保安,甚至连一个店员都没有,就这样随意的堆放着,价格在千万日元和几百万日元的多数,这么贵重的瓷器就这样摆放着有些降低了它的身价。还有一个因为有裂纹从5000万日元降为300万日元。
贵重的装饰瓷器手绘花纹繁琐细腻,色彩鲜艳,很中国风,其实翻开日本瓷器的历史有中国瓷器的影子,日本也很大方的承受当时受中国景德镇青染的影响很深。
此后1640年代,有田烧里有中国陶工加入,中国陶工进行了技术革新,一次烧制后开始生产彩绘瓷器,让有田烧的色彩丰富起来,层次感也更加立体。
中国古代是名副其实的陶瓷大国,有精致的制陶技术,在日本还没有陶器艺术之前中国就已经大量把陶瓷制品输往欧洲了,并且深受欧洲贵族喜爱。
当有田烧发展起来的时候正是中国明朝和清朝交替时期,战乱频发输往欧洲的陶器停止了输出。欧洲人饥渴万分的时候,日本乘机而入把有田烧借助了中国的制陶技术加以完善后通过附近的港口城市伊万里港输往欧洲,填补了中国停止输出的空缺。
有田陶瓷品依制造时期、样式等大致区分成初期伊万里、古九谷样式、柿右卫门样式、金襕手等。另外,还有别系统,仅作为献上用的极上品烧制的作品,藩窑锅岛藩的“锅岛样式”、上纳皇室的“禁里样式”。而这两种样式只卖给当时的将军和皇室使用,市场上是看不到的,陶工不用为销售烦恼,只专心于制作技术就可以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有人包括我自己也是一样对于有田烧和伊万里烧界限模糊,后来才知道原来是有田烧当时是内陆城市不靠大海,无法出口输出到欧洲,必须通过临近的伊万里港打包上船输往欧洲,由此出现伊万里烧一说,其实就是有田烧的概念偷换。
在飞鸟时代快结束的时候(7世纪),中国制的瓷器开始输入日本,据说是从那个时候日本才开始制作瓷器的。日本人在明王朝(1368-1644)就对从中国和朝鲜传来的蓝色和白色的瓷器很有兴趣。然后终于在江户时代(1603-1868)日本制作了最初的瓷器。
走在有田的街道上,到处可以看到这样用砖砌成的墙,这个由砖砌成的墙壁名为“Tonbai壁”。是将登窑解体后的登窑的砖和窑的废材等来砌墙时有效利用而成。
在佐贺县的有田里,不管你走到哪都能看到这个。 这里可是从400多年前就开始制作在通体透白的基体上画上纤细华丽的绘作的名为“有田瓷”的瓷器的发源地方。
逛到中午肚子饿了,找了一圈才看到一家很小的拉面店铺,没有其他可选的地方。店内只有夫妻两人在忙碌,其中的一隅吸引了我,墙上装饰着陶瓷餐具,上面的一段话很有趣:大意是本店所用餐具均为有田烧,那种当地人对于有田的热爱和自豪感由此可见一斑。
这还要得与于有田烧的特点是质地轻薄,瓷器光滑细腻,最主要是防渗透性能好,最适合做餐具和茶具,这也是你在日本买餐具和茶具时候很容易看到有田烧的原因了。
- 日本人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大,经常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吸收了中国的染付技术和绘画上色技术,又结合日本的文化特点制作出了有浓郁日式风格的有田烧。反过来吸引中国客人销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