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三进三出传统庭院设计。
大厅:
建筑结构首先是传统中式结构。立面用了密檐式线脚,这个是衬托建筑端庄大气的重要手法之一。既然提到密檐式建筑风格就不得提榆林最有代表性的:文昌阁。
文昌阁是十字歇山顶重檐三滴水的结构,这是密檐结构的巅峰。文昌阁内有四根大柱贯穿内侧,与我们大厅四根相辅相成,贯穿全楼,气势宏伟。而文昌阁楼层又恰巧有三层楼,供奉神像掌管人间文运,一直受历代文人推崇。这与我们当下的中国文化复兴,政务接待要旨相吻合。又恰巧是祖孙三代,叶兰,叶林,叶元榆林书法家留下的墨宝。
我们从文昌阁纯木榫卯获得灵感,用现代手法展示出交相辉映的吊顶灯光。既能一进门打造尊贵礼旭,又能让人似曾相识。这也就符合一直中式设计中推崇的经典理念:上栋下宇。而栋就是屋子的梁,宇是屋子的四垂,栋是极致的意思,它是房屋最高的地方,在殿堂的基本结构形式里,”宇”是上下四方的意思,”宙”是古往今来的意思,世界的”世”是时间,”界”是空间,所以无论是”宇宙”还是”世界”都是时间和空间,我们设计师做的事情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相互传承与转换。
在背景墙背后是一个五幅的3D电子媒体,以最大程度减少等待时的焦虑,又可以最大程度时刻变换背景画面,这就使得二期前台的背景墙具有不断的变换性,而不是单纯的一个样式,大大增加了变幻的美感。
那么在整个大厅的正中我们用屏风隔出,除了刚才说的打造三重礼序之外,最重要的作用是为了防止风水大忌:穿心。解决聚气问题。因为我们现有结构是双挑空结构,如果下方的基石不稳也会动摇到上层建筑,所以我们以灯的造型为山,下方静水,既确定了中轴线,又锁定了中心,与双挑空结构上下呼应。
越过隔断来到后方等候区,这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上方灯带型的吊灯,细看这个吊灯的形状似曾相识,其实他是陕北腰鼓的腰带变形,由于前方是从文昌阁获得灵感,叶家三代又是书法大家,那么书法如何来运用其中?按照书法眼光看,这个灯带其实就是心字的草书结构。
那么现在大家可以看书,中庭,除去人流,前厅到后庭这就是一个中国的中字,中字下方加了一个心字。就是忠心耿耿的忠字。忠字,这其实就是整个榆林人民的精神所在,重情重义,忠心耿耿。
在场景分,西侧是一层层的木雕,把古榆林城的场景调绘其中,东侧是百家姓,大融合,喻义团结富强。
而按动线分,一南一北,坐北朝南,南方用于迎宾,北方用于休息,天南地北,二者合起来就是周易中的“泰”卦。喻义国泰民安。
在左侧是我们的吧台,右侧是我们的休息区,可以看到这是一个中间对称关系,到两侧的走廊会形成两个垭口,如果把这个垭口封住会显得这两个空间非常的堵,怎么又能独立,又能具有一定的隐私性?我们用榆林市的市花,杏花做变形,做成两个具有中式特色的门洞,解决了独立空间问题。吧台是两个独立吧台,为什么用两个而不用一个?是因为办理手续时客人更希望与前台单独形成沟通通道,这样一解决了客人多分流问题,第二解决了隐私问题,酒店是服务行业里的翘楚,我们只有在设计中不断的推敲场景,才能让整个后期的使用变得更加顺畅。另外,我们此次智能化还会使用机器人引导,有了机器人,前期有一方人员就可以照顾到整个大厅情况,另外一方依然可以解决不会使用机器人的客人。既有人文关怀的一面又有科技感的一面,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了人员的匹配量。
接见厅:
设计之中非常要求强调情境和意境,也就是“场境”,还有两个概念分别叫“道法自然”和“礼乐并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之中,“礼乐并重”一直是主旋律,它强调天地的和谐和秩序,将传统的礼乐文化与现代的峰会设计相融合,打造有历史文化维度和现代设计精度空间,
翻阅了大量会见厅,接见厅的资料,国内与国外的,发现最终要的场景就是礼序与仪式感。所以从平面上我们首先有一个长的通道,这里为了引导与分流,记者摄像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角度考虑。从这个通道进入,人员开始分流,会见出席的主要领导。秘书单独休息空间,携带其他随行人员的等待空间。茶水间都需要在这一个区域内各负其责,同时也安装了实时对讲,保证了进入以及疏散。
在图面上,顶面采用新中式柔性处理方法,因为会见的目的是达成共识与合作。顶面直角对于事情谈判起到煞气作用,所以我们统统都避免掉了,层级灯带产生的递进关系喻义共识有步骤的推进,中线灯具采用榆林市市花杏花变形,应和主题。
上面的白色必须要用深色来烘托,要有紫铜收边来穿插期间,如果全是白,就像一张画没有灰色和重色,是衬托不出白色的,所以计白当黑.美需要阴阳,光需要影子,二者互相衬托才能出来感觉,通过墙面的立柱造型立面做出序列感觉,需要一个长尺度将人引进去,同时也完成了礼仪空间,这些大门全是贯穿通顶的,门的把手也经过了精心的设计,突出金属与木质的质感。背景墙的图案按照标准来说:一般是国画。这个需要后期软装与国画大师共同讨论一个喻义出来,江山如此多娇,九曲十八弯,乾坤湾一语定乾坤等等。
家具与地毯都为中规中矩,与人民大会堂接见厅相仿。会见厅不是娱乐宴请场所,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对于整个的布局空间设计其实是一个动态美学,空间美学、流线美学,要体现人们连续的空间感,所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和善情怀是从入口开始的。而内部空间设计里要强调文化的包容和互动,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能够在和谐美好的空间,祥和友善的氛围中让所有的主宾成为朋友。能够让所有的客人来到这里能够感觉到这个城市的魅力,形成文化的交流与互动。
东大厅:
东大厅从结构上讲是单挑空结构,这个就解释了为什么当时一直坚持正厅双挑空的原则。因为事情有主次,如果说正厅表现的是通透与文化交融,东大厅就是精致与典雅的体现。这符合东方的思想观念:大而全,小而精。整体的风格与正厅一致,但是处理手法上更加的简单干练,摒弃多余的装饰,整体功能简单而直接。二层面做了之字形半透玻璃,后配合古城木质浮雕,远看有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之美。
阳光灯光角度不同,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光影的侧面是东厅最大的设计难点也是亮点,顶面是水波纹的光影,像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顺着楼梯缓缓而下,近8米的水柱状水晶灯从顶面一直倾泻而下,与地面水连为一体,交相辉映,人从一层向上走,水流向下,人从二层走向下走,又能感觉瀑布倾泻的气势。这就使整个的上楼梯下楼梯过程打造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体验感。也让水珠灯成为整个东厅的一个焦点,弱化了结构上的不足。
全日制餐厅:
全日制餐厅是一个酒店档次非常重要的体现,本身的设计难度也是非常的大。主要难度有两点:一个是动线问题,因为餐厅进出与客人自助餐拿菜是不规律的。第二是桌椅摆放问题。牵扯就餐人数的多少,用餐习惯的方式会造成台桌的使用率高低。
我们根据房间配比,找出最合理用餐摆放,两人位,四人位,并且可以自由拼接组合。达到最高效最舒适用餐环境,明档设置一侧,防止动线乱流发生,减少碰撞。
由于人数较多,所以在顶面的处理上比较有秩序,遵循简单大方,颜色偏深是因为人的眼睛对深色空间有一定的延续,会觉得更高,继而没有压抑的感觉,让吃饭的氛围更加放松。
墙面由于衬托环境,我们从红碱涝与东山找到山水灵感。变化成不同的形状,打光,明暗,分色,以增加餐厅的整体氛围。
区隔的位置采用木质隔断,普遍用点光源与漫光源,最大程度保证客人隐私与照面尴尬。
大家看到这个柱子上用的石材为:蓝金沙。蓝色本身代表宁静与永恒。我们希望顶面的棕色与家具的白色中间选择一个贯穿始终的过度色。这样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的富有层次。
餐厅豪包:
在整个的平面布局中,我们的餐包数量不多。这样就需要每一个包间经典细琢。在整个酒店呈现中,包间的呈现是房中只房之感。这原来是很大的房间,如何做到既有仪式感又有包容之美,取决于对整体的空间功能的划分。
我们先说餐桌部分,上方的吊顶采用圆弧木质结构顶面,最重要的原因是和对面方形吊顶相互呼应。如果两个都是方形或都是圆形,整体的空间没有区隔,也就是我们经常家装说的,客餐不分。客厅与餐厅没有明确划分。主次也就乱了。圆形水晶灯是圆形顶面的延续,其实对古建筑有所研究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北京天坛的倒影。由大到小逐步汇集到圆桌之上。
下方的餐桌与餐椅采用大理石及古铜金属配饰。如果选用木质,整体的档次就无法提升,我们感觉到的,触摸到的一定是有之感可以记住的东西,才可以给用餐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式衣柜与背景墙两侧材质一致,用的是泛光瘤木,这个木质特点是花纹大,不规则。用粗糙的形态与硬包墙板形成反差。如果材质一致,势必会产生视觉疲劳,加上光线的明暗,衬托出高贵典雅之美。
主宾的背景是一块蓝色海洋之心的大理石,从沙发区看过去,石材的冷中和了吊顶木质的暖。
冷与暖,明与暗相得益彰。沙发区的摆放按照宾主也是四方空间,这就形成了用吊顶形状不同区隔出空间的划分。另外地面的地毯与墙面的矩阵软包都起到很好的吸音作用,窗边的格栅与纱幔会让窗外的景色引入而保留了隐秘的空间。在功能上使用更加的便捷通畅。
宴会厅:
之前我们做过一般宴会厅,整体的顶面感觉很复杂。
我们回去想了原因,我们当时更多的希望用夸张的顶面造型塑造出金碧辉煌的感觉,虽然可以做到,但是与这个宴会的主题不符。宴会是各个重大事情,重大节日而欢聚一堂的盛会。这个空间首先要能坐得住人,如果造型夸张,灯光闪耀,虽然一开始能达到效果,人待一段时间就坐不住想离开。而宴会是有主题的,只有把关键目标设定围绕主题才能做好整体的感觉。后来我们当时这个方案被彼得大师否定,结论是漫无目的炫耀,毫无主题的装饰。
我们这次的方案大家可以看出,首先动线明晰,因为无论是婚宴还是宴会,都会有一个主通道,如果主通道不明显,新来的人无从落座,就会造成混乱。第二,宴会的大背景同样用裸眼3D屏幕打造。提升整个空间的延伸感,并且随时可以根据现场主题变换不同的场景。
裸眼3D屏幕是现在最新的一种装饰屏幕,普通的屏幕是2D呈现3D,而裸眼3D直接用肉眼就可以看到层层叠叠的纵身效果。并且可以随时切换,非常简单便捷。
有了这个中央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的吊顶根据轴线一一展开。因为这个宴会厅的层高很高,而人的视野角度只能单一的以圆弧形展开,所以我们在墙面上方做了一排低空间的挂镜线。通过灯带的形式把视觉空间拉低,这样主要的集中力就集中到了舞台中央。
通过纱灯的边落,以及射灯的明暗环绕,以及门上方斗拱的层层叠叠,斗拱每层12个,共108个,再加上4个主题边侧板,这样的数值设置是非常有意义,因为中国人对于建筑中数字的寓意都看的非常重要,比如12、24、36、72、108等都是吉利的数字,这也是中国的一种建筑文化,这些文化是需要在设计推敲中中慢慢去融合的,因为它本身是一种数学与几何的哲学,是对于宇宙的认知,比如对时间的分割。如12个月、24节气,这些都仿佛是一种宇宙的智慧。只有迎合了这些智慧,才能让整个宴会更加有气势。
周边做了很多条形软包,这些软包会有一些暗的纹路,湖光山色,波光粼粼,让大家细看又有很多细节的体现。这是一种视线放松,尤其灯光后期明暗调整后。整个墙面的追求很纯粹,近看每个不一样,但远看就是一个面,包括门,扶手这些也是近看有内容,局部不跳出整体,氛围需要宁静,互相映衬。
游泳池:
游泳池顶面与地面中线不垂直。这是建筑结构的方式。需要室内设计师来斧正。
我们做了一个人字形顶面。除了让整体感觉更高以外,最重要的是让人字形中心与泳池的中心垂直。来修正这个视觉落差。
在泳池的对面,映入眼帘的是一整面植物墙,两侧用斑驳的砖墙进行呼应,让植物显得更有质感和真实。为什么用植物而不用其他造型,这是因为在泳池的右边幕墙的外面是室内花园,室内花园的绿景需要同时在视觉借入到泳池视觉范围内,让两侧形成内外连接,相互借景。
在泳池右方,依然有序的三个水吧台,这个水吧台的意义非常重大,他在泳池中起到提升空间之感的作用,如果实单纯的玻璃幕墙摆设工艺品和花卉,游泳的人抬头看到全是花盆底部,因为抬高有限,而水吧台不仅解决了喝水休息的问题,让泳池的功能更加的多样化,更加的完备化。
泳池的左面是东南亚风格的纱幔床,这是彼得大师的创意,他认为泳池是放松的地方,而澳大利亚又是海边,他希望客人进入泳池之后马上就能放松心情,虽不见海但能感觉海,所以他用泰国传统的藤椅编制格栅,木质做成纱幔,落日余晖洒进来,穿过网眼,斑驳倒影,让人神往。
这是另外的一个角度,这里着重讲一下门的问题,植物墙两侧相互呼应这个不用细说了。左边的门是VIP高级通道,那么完全可以在右侧也做一个门,两边形成对称不是更好看?为什么只有左边有门右侧没门?这是因为左侧使用频率比右侧要低的多,右侧男女宾客换完泳衣进入泳池,如果每次进入都开一次门,势必会让正在游泳的人造成影响,门每开一次,游泳的人都会下意识的看一眼,所以这就是右侧只保留出口,不保留大门的原因。
所以我们设计得出结论,不能但从一个方面来想问题,要从多个角度去印证,把日出,日落,阴天,雨天都考虑进来。才能把整个空间环境做到整体而统一。
其他空间下次分享,西安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装饰工程智能化设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