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OPTEX光电开关】挺进!向星辰大海深处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飞向太空只是美丽的神话和美好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

如今,我国航天事业在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人们期盼已久的中国空间站大幕已经徐徐开启,我们唯有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自强不息,才能一往无前,继续为人类开发利用空间资源做出更大贡献。

飞天梦圆

历史将铭记那一刻——2003年10月15日9时,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随着航天英雄杨利伟驾驶“神舟”平稳着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终于成真,中国成为继前苏联和美国之后第3个将航天员送上太空的航天大国。

逼出来的自力更生

飞天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中国既有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夸父逐日等美丽动人的故事,也有敦煌壁画等反映飞天梦想的杰出的艺术作品。然而,当中国人正式迈开走向太空的脚步,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前行了30年。

面对航天强国的技术封锁,没有现成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中国航天人别无选择,必须起步就瞄准世界先进水平,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在工程论证、立项时,就大胆提出技术大跨越思路,跨过美俄从单舱到多舱的40年历程,直接研制国际上第三代飞船,拿出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三舱方案”。

最让神舟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感到自豪的是:“我们汽车上最好的发动机是进口的,船舶上最大的内燃机是进口的,但是中国航天火箭上、飞船上的发动机,全是自己的。”他告诉记者,“这是逼出来的自力更生。”

戚发轫回忆道,当年他们借鉴曾研制过的返回式卫星的经验,利用做过地面试验的初样的部分组件,改装成用于发射的正样飞船,确保了神舟一号从初样地面试验到正样发射只用不到一年时间即告完成。

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航天壮丽起飞,开始圆梦九天。戚发轫说:“神舟一号是我们载人航天圆满的第一步,从无到有。”从此,中国人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太空轨道。在随后的几年中,神舟二号、三号、四号无人试验飞船相继发射,为载人航天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神舟五号飞船研制过程中,为确保航天员安全,时任飞船副总设计师的张柏楠带队,搭“试验田”,用“铁锅炒黄沙”,模拟出最真实客观的飞船着陆环境,进行了数十次试验,获取了大量试验数据,全面检验了缓冲系统在航天员着陆时的缓冲能力。

长征-2F火箭载着神舟五号飞船从垂直测试厂房转运至发射塔架。(资料图片)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搭载着航天员杨利伟顺利升空。神舟五号在轨运行14圈,经过21小时23分钟安全着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之旅顺利完成。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神舟五号作为我国载人航天的第一步,考核了飞船载人环境,获取了航天员空间生活环境和安全的有关数据,全面验证了工程各系统工作性能。

执行中国首次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中)壮怀出征。(资料图片)

不带一丝隐患上天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以保证航天员生命安全为第一要求,不仅要保证航天员顺利进入太空,而且要保证航天员安全地在太空工作,并安全地返回地面。党中央对载人航天工程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了“一丝不苟,分秒不差”的八字方针。

要保证人的生命安全,从设计到试验,不能有丝毫马虎。发达国家在进行载人飞行之前,往往发射近十次甚至十多次无人试验飞船,而我国只进行了四次无人飞行试验,这在世界航天史上堪称奇迹。

载人航天系统极为复杂,技术十分密集,运载火箭有20多万个零部件,火箭和飞船等上天产品有12万多个电子元器件;仅飞船系统就有重要软件语句70多万条,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控制飞船飞行的重要软件语句更是多达140万条。

“航天产品可靠性为0.97,因为要保障人的安全,载人航天的失败率必须控制在3‰以内。两个要求同时满足,故障率必须在三十万分之一以内。换句话说,每天发射一次,30年都不能出问题。”为此,戚发轫对团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要时刻问自己,敢不敢坐自己研发的飞船?”

要保障安全性,就必须用上所有的可靠性措施。“从起飞到把飞船送到预定轨道,有8种故障救生模式。在飞船入轨之后,还有180多种故障对策。实际上,在大约70万条计算机程序中,30%是应付正常飞行的,70%用于应付故障。”戚发轫说。

从“神一”发射至今,团队创造了“零失误”和回收“10环打靶”的优异成绩,但“一次成功不代表次次成功,这次成功不代表下次成功”,航天人时常告诫自己,每一次任务都必须“从零开始”。

在神舟三号发射前,飞船已经进入靶场,团队却发现一个电连接器出现障碍。“必须返厂做失效性分析。”载人航天工程管理和电子信息技术专家杨宏回忆,飞船返厂后发现,电连接器本身有设计缺陷,要重新设计,但同样的元器件在飞船上用了77个,重新设计生产需要三个月。

“坚决不能让有哪怕一丝缺陷的飞船上天!”指挥部当即决定,暂停发射计划,全员撤场。杨宏作为当时的主任设计师,受到了处分,这也成为杨宏职业生涯中最痛的事。

“地面测试的目的就是要暴露问题,暴露得越多,上天后就越安全。”神舟飞船飞行测控组副组长陈祖贵说,他曾受邀观看航天员训练,在离心机旁,航天员身上压着相当于自身体重4倍至8倍的载荷,这种训练让他们脸色苍白,表情痛苦。陈祖贵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那一刻我感觉责任重大,当即向航天员们许下承诺,不仅要让他们安全回来,还要让他们舒舒服服地回来!”陈祖贵说。经过团队设计,神舟五号飞船返回时,杨利伟实际承受的载荷仅有自身体重的3.2倍,可以用“舒服”来形容。

值得骄傲的是,神舟五号飞船和运载火箭产品在整个任务过程中没有出现任何影响成败的质量问题,虽然国际上元器件失效率十万分之三即属正常范围,但是我们没有让那十万分之三的失效率出现在我国载人航天的任何一个要害部位上。

工作人员对返回后的返回舱进行检查。(资料图片)

为了人类和平与进步

载人航天飞行的核心是“载人”。因此,航天员队伍的建设也是工程一大难题。从1996年起,我国就开始在空军飞行员中选拔航天员。挑选航天员的条件十分苛刻,堪称“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对人体的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器官逐一检查。航天生理功能检查,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特检”:在离心机上飞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向、头盆向的各种超重耐力;在低压试验舱测试受试者上升到5000米、1万米高空时的耐低氧能力;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前庭功能;进行下体负压等各种耐力测试。最终,在1506名飞行员中,有14人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是名副其实的“百里挑一”。

在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杨利伟开始了航天员的训练生涯。也就是在这里,他真正体会到了,在“航天员”耀眼光环的背后,是汗水和艰辛,奉献和牺牲。离心机在加速旋转,人受到的负荷从1个G逐渐加大到8个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做头盆方向超重时,他的血液被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方向超重时,他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在他的左手旁,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是用来报警的。如果航天员在训练时感到不行了,就可以按按钮叫停。但是,在离心机训练时,他以坚强的意志,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从未碰过这个按钮。

杨利伟回忆自己搭乘神舟五号进入太空时,在束缚带解开的第一时间就冲到舷窗旁,俯瞰人类赖以生存的美丽家园。在这一刻,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无比骄傲和自豪!所以当他第一次能够把手套摘下来、能够用笔写字的时候,就在工作日志的背面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

2020年5月8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图为工作人员在回收试验船返回舱主伞。汪江波摄(新华社发)

问鼎苍穹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中国人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太空行走,从短期停留到中期驻留……用一次次创新实践谱写了壮美篇章,在浩瀚太空写下了精彩纷呈、振奋人心的中国故事。同时,也积累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经验,锤炼出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载人航天精神。

三步走,从载人飞船到空间站

发展载人航天是世界大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正是美苏太空竞赛如火如荼的时期。继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首飞太空之后,一位位“飞天英雄”叩响了太空的“大门”。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4位科学家在《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中列入了载人航天的研究,这个高技术发展计划后来被称为“863计划”。

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提出要下决心搞载人航天,并批准了“三步走”战略方针:第一步,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将航天员安全地送入近地轨道,进行适量的对地观测和科学实验,并使航天员安全返回地面,建成初步配套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第二步,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以及完成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研制、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根据需要建造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应用问题。目前我们已完成第一步载人飞船和第二步空间实验室的任务,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领导和组织下,经过艰苦努力,载人航天工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在北京西郊,一座包括载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空间技术研制试验中心、航天员训练基地在内的现代化航天城昂然崛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先后完成了飞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用于发射飞船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成,测控通信网、飞船主副着陆场、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相继建成;一批优秀空军飞行员成为中国第一批预备航天员,开始接受系统训练。

如今,中国拥有世界上两型现役载人飞船中的一型,即神舟载人飞船;还有世界上载货效率最高、功能最多的天舟货运飞船;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两个天宫空间实验室则为正在研发的空间站奠定坚实基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如果按照别人的老路走,我们将永远落后于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起点、高效益、高质量、低成本,体现了中国特色,在工业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

2020年5月5日,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首飞成功,正式拉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的序幕。屠海超摄(新华社发)

“万人一杆枪”共创大事业

载人航天,是“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的事业。载人航天工程由航天员、飞船应用、载人飞船、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系统组成。这是我国高科技领域继“两弹一星”之后,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大型工程。据统计,直接参与研制的研究所、基地一级单位有110多个,配合单位多达上千家,涉及数十万名科研工作者。仅航天员搜救一项就涉及外交、交通等多个部门,以及解放军多个战区和陆海空等军种部队,共计上万人参与其中。对此,周建平说:“实施这样宏大的工程,没有党中央集中统揽,没有全国大协作,是不可想象的。”

天宫一号是中国人在太空里的第一个“家”,堪称我国史上最难建造的“房间”,几乎每个部件都需要创新。为设法在“天宫”中制造适宜人类生存的“小环境”,科研人员专门研制了一款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气体的装置,能高效过滤并净化人体代谢的皮屑。

天宫二号被称为我国“最忙碌的空间实验室”,在这里开展的实验超过10项。科研人员还专门在天宫二号上搭载了一个温度适宜、光照可控的迷你培养箱,这是我国首次完成“从种子到种子”全过程的空间植物培养实验。“天宫二号取得的许多成果都是国际前沿的,中国载人航天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应用发展的新阶段。”周建平说。

提起中国的载人飞船,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神舟飞船了。自1992年立项以来,神舟飞船先后将11名航天员顺利送入太空并安全返回,可谓功勋卓著。可当中国航天人将目光投向月球以及更遥远的深空,神舟飞船、天舟货运飞船这两款航天器,已经无法满足他们更宏大的梦想。

如今,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迈入“空间站时代”。2022年前后,中国空间站“天宫”将正式完成在轨建造任务,成为长期有人照料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支持开展大规模、多学科交叉的空间科学实验。在空间站上,将部署航天医学、空间生命和生物、材料、微重力燃烧和流体、物理、天文等领域的高水平实验设备,科学家可在空间站开展大量空间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

周建平说:“我们的空间站有后发优势,无论是平台技术还是仪器设备技术,都在全球居于领先水平,这将推动中国空间科学研究进入全球先进行列,也将促进国际太空事业的发展。譬如,在空间站阶段,我们将部署一个巡天望远镜,这将是国际上最先进的从事天文学及物理学研究的空间天文台之一。我们计划用10年时间,对半个天区以上的区域开展巡天观测,研究暗物质、暗能量、黑洞、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加深人类对自然本质属性的认识。”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二〇二〇年五月八日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试验取得圆满成功。汪江波摄(新华社发)

“千年工程”结出累累硕果

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百年大计”“千年工程”,经过20多年的发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应用如今已经结出累累硕果。

天宫二号搭载的14个应用载荷中,我国研制的世界首台空间冷原子钟日稳定度达到超高精度,3000万年误差小于1秒,将目前人类在太空的时间计量精度提高1个至2个数量级,为空间超高精度时间频率基准的重大需求,以及未来空间基础物理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宽波段成像仪、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多波段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等新一代对地观测遥感器和地球科学研究仪器发挥了空间地球科学观测的优势,科学地服务于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环境监测、陆表生态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

天宫二号高等植物培养实验,在我国首次完成了“从种子到种子”的空间长周期培养,国际上首次在空间获得了拟南芥开花基因启动子控制的绿色荧光蛋白实时图像,控制植物的开花过程,提高系统的生产效率,在发展空间植物培养技术、探索保障人类长期空间生存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神舟八号任务开展了中德合作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首次分析得到了数十种在微重力下发生改变的植物细胞骨架相关蛋白,成功筛选得到了数千种植物微重力相关差异基因,深化了对空间基础生物学现象和过程的认知。

天舟一号任务开展了8项哺乳动物细胞空间培养实验,国际上首次在空间站实现了人类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原始生殖细胞并存活33天、小鼠胚胎干细胞向中内胚层的成功分化,对于人类空间生殖及健康有重大意义。

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塔架。新华社记者 曾涛摄

航天产业既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也是对经济和科技发展高推动、高拉动的产业。据统计,工程全线取得近千项发明专利,2000余项技术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有力地推进了我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的跨越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