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
△北京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制冰师 刘博强
中国之声记录那些正忙碌在不同岗位、为筹备冬奥助力的主人公们的四季故事,用他们真挚的讲述汇聚成冬奥筹备加速度这一年的声音回忆。
北京首钢园运动中心的制冰师刘博强,他现在主要负责国家冰壶队日常训练的冰面保障工作。而在结缘冰场之前,刘博强曾经是一名首钢工人。因为北京冬奥会的契机,也靠着对专业的热爱和勤奋,他完成了职业生涯的华丽转身。
“制冰、扫冰是什么?
不懂纯好奇,第一个报了名”
大家好!我叫刘博强,是一名制冰师。现在在北京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为国家冰壶队的日常训练提供制冰、扫冰和冰面维护。在成为制冰师之前,我就是首钢一名普普通通的钢铁工人,轧钢工、维检工、焊工我都干过,直到四十岁时,才第一次接触了“制冰”这个全新的工作。
△钢铁工人时期的刘博强
你可能会好奇,从曾经的火中淬炼,到如今的冰上修炼,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跨界?这还得从三四年前说起。
首钢老厂区停产搬迁后,北京冬奥组委入驻了首钢北京园。作为留守下来的转岗职工,我进入了当时新成立的园区综合服务公司。2017年初,我看到了公司一则制冰扫冰培训通知。“制冰扫冰”是干嘛的?难道首钢要生产冰棍儿了么?咱不懂,纯好奇,就第一个报了名。后来才知道,这原来是去首都体育馆学习运动冰场的维护。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用来修整冰场、让冰面保持平滑的扫冰车,初步了解了怎样驾驭这个前面带着刮冰刀,长得像大街上的清洁车的大家伙。
△刘博强驾驶扫冰车
也是在这里的培训间隙,我旁观花样滑冰运动员们的训练,第一次体会到了冰上运动的魅力。后来,又隐隐感觉到,这次学习可能和首钢园参与北京冬奥会的工作有关。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个明白,把冰场的那些事儿,弄个门儿清!于是,除了学制冰、扫冰,我又利用业余时间,向体育馆的老师傅们一一请教,梳理总结出了运营一个冰场所需的基本流程制度和全套工具设备。
“首钢园里有了‘四块冰’,我也成了制冰师”
2018年6月,首钢园里,由曾经的厂房改造成的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壶和冰球场馆正式投入使用,国家队陆续进驻。带着之前培训时整理出的笔记,我也加入了这“四块冰”的运营维护团队。
△首钢园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
新冰场的运营更加专业。不同运动项目,对冰面的硬度、厚度和温度要求不尽相同,要实现这些要求,就要严格控制制冰的水温、洁净度和pH值等等。为了方便定时巡检制冰机组,我们常常在馆里一待就是连续十几个小时。而其中,冰壶馆的维护,则是做好这“四块冰”的精细活儿中,难度最大的一个。
冰壶运动,对冰面平整度和滑度的要求极高。任何一点细微的,哪怕是一两毫米的落差,都会影响冰壶的滑行走向。场馆内的湿度,也影响着冰面的滑度,如果湿度过高,冰上就会起霜,冰面滑度就会下降,这都直接关乎运动员的训练效果和成绩。
△首钢园冰壶馆内
为了确保这绝对完美的冰面,制冰和修冰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冰壶运动在我们国家的开展历史相对较短,目前,国内还缺少符合国际大赛要求的顶级制冰团队,全球的顶级制冰师也不超过20人。幸运的是,在冰壶馆里,我认识了外聘的加拿大制冰师Jimmy。和世界顶级制冰师一起工作,我潜心观察、又自己琢磨,技术有了不少长进。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那些学习“打点”的日子。
△刘博强和加拿大制冰师Jimmy
“被国际顶级制冰师点赞,值了!”
什么是“打点”?通俗一点讲,就是往平整的冰面上洒水,滴水成冰。我们看到的冰壶,其实并不是在一片平整的冰面上运动,它滑行在一片凸起的小冰点上。在冰面上制造这些小冰点的过程,就是“打点”。
这要求制冰师身背四十多斤的打点壶,一只手拿着类似于花洒的喷头,以恒定的行走速度和稳定的甩腕幅度,让水滴均匀地落满赛道。一条冰壶赛道全长45.72米,宽5米,打一次点,规定时间是45秒,慢了不行,快了也不行;甩腕力度大了不行,小了也不行。要完美掌握这项技术,只有依靠数以万计重复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
△刘博强在“打点”
那段时间,我借来Jimmy的打点壶,每天下班后,根据白天观察到的要领,在夜色笼罩下的园区道路上自己练习。几个月后,一次偶然,我有了真正上冰场打点的机会,第一次尝试,就获得Jimmy满是惊喜和意外的高度肯定。
△打点过程
后来,在参与一些国际级赛事的相关工作时,我打的点,又得到其他赛会制冰师的赞扬。现在,我的左右臂因为长期打点,明显粗细不一样。不过,能得到不同顶级制冰师的一致认可,再想想,那些乒乓球、羽毛球运动员也都是左右胳膊不一边粗,咱这也算职业化一回,就觉得,都值了!
“我有一个小心愿:来年春节上冬奥”
疫情以来,出于防控需要,国家队的集训变成了封闭进行,我们的工作节奏,也做了相应调整。每次进馆上冰,就意味着要连续封闭工作14天,期间不能离开园区。今年春节假期,国家队的训练一天也没有停,我也在冰场上度过了成为制冰师后,第二个没能和家人团聚的春节。有时候,一天的工作结束,我喜欢留在馆里,看着制冰设备正常运转、一切都好,就感到十足的踏实和安心;自己上冰干活的时候,我也喜欢哼个小曲儿、吹个口哨,消遣寂寞、放松心情。
大年初四,我结束了最近的一轮封闭工作。走出园区,呼吸着早春温暖的气息,也仿佛听到了北京冬奥会越来越近的脚步。我心里有一份小小的憧憬:不知道来年的大年初四,也就是冬奥会正式开幕的那一天,我能不能以制冰师的身份,走进冰立方,走上赛场?
相比四年前懵懵懂懂结缘制冰,如今,再来回答“为什么想去冬奥会?”这个问题,我想,自己期待的,不仅仅是参与国际盛会的那份自豪,更希望通过更高的平台,和更专业的人交流、学更先进的技术经验,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一点点努力,推动中国的冰壶运动,在冰场建设水平方面,上一个新台阶。
为了那一天,我,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