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白杨精神】六十五载中传情,白杨精神永不落:探索高校校友文化的前世今生

今日看点

今年,中国传媒大学迎来65周年华诞。11月10日为庆祝建校65周年活动日,海内外校友重返母校,共同回忆青春、畅想未来。如今,高校校庆已经不再仅是一场校园活动,更成为凝聚校园精神、传承高校文化的一场盛宴。而校友文化作为大学精神的重要投射和体现,发挥着承载高校发展历史记忆与高校文化、强化群体与社会认同的重要作用。我国的高校校友文化从哪里来,又将去向何方?

校友文化:

发轫于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建设

美国历史学家威利斯·鲁迪曾提出,高等教育的传播是一种文化迁徙现象。而从历史发展来看,这种迁徙实际上包含着充分的去粗取精与融合转化。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肇始于19世纪60年代起的洋务运动。在西方高等教育思想和模式的冲击下,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在中西方融合中开始了缓慢的现代化转变。教育的新模式、新理念催生出一批校友组织,并在历史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友文化,其中尤以清末民初校友会、黄埔军校同学会等为代表。

成立于洋务运动时期的京师同文馆

清末民初校友会的出现得益于各色新式学堂的兴起。面对列强侵略与社会的巨大转变,社会思想逐渐开化,涌现出大量社会新思潮。在此背景下,以学问交流和情感沟通常态化为目标,一大批文化水平较高、热衷于新知识、接受新式教育的师生共同推动了校友会的出现。到民国初期,校友会发展迅猛,且多聚集于江苏、北京等地。而在学术、情感交流的基础上,爱国知识分子组成的校友会在民族危亡之际也主动担负起民族和社会责任,发出“爱国保家”的呐喊。

黄埔军校旧址

清末民初同学会所形成的校友文化具有多元、丰富的特色,而发源于黄埔军校的黄埔精神则更具凝练性。黄埔精神产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其核心是为统一中国、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主义,成立于1984年黄埔军校同学会则是传承和弘扬黄埔精神的重要组织。时至今日,以黄埔校友圈层为载体发扬黄埔精神,对于正视历史、凝聚力量、推动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仍具有重要意义。

当代校友与校庆文化:

基于地缘与学缘的价值认同

不难发现,从历史中走出来的高校及校友文化往往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彰显着中华民族在危难时期的文化探索与价值取向,甚至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集中浓缩,成为一种可上升为大众价值观的文化,具有延伸性与扩展性。而进入当代,高校文化逐渐更聚焦于校园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体精神,是一种基于地缘和学缘的特定群体的价值认同。其中,以高校校训、校歌、校徽等为代表性载体,以高校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目标等为内核。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广场

荷兰社会心理学家吉尔特•霍夫斯泰德曾提出,文化是能够将不同群体或类别的成员区别开来的一种集体心理编程,高校文化则对于形成群体内部的身份认同尤为重要。基于在共同地理空间生活产生的地缘关系以及高校系统性教育产生的学缘关系,校友文化来源于众多情感互通个体的共同构建,其产生和演变也正是每个个体获取、维护这一文化共同体资格,乃至强化认同感的过程。

同时,近年来校庆活动越来越得到高校的重视与社会的关注,并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教育现象与社会文化现象。作为现当代高等教育的产物,高校校庆具有多姿多彩的形式和特色,也正体现出不同高校独特的精神传统、教育理念、学术品位、办学特色和未来发展。校庆活动是高校人文精神和教育培养成就的集中展示平台,折射出高校与教育、高校与社会、高校与时代的紧密联系,也通常能够反映高等教育的文化贡献和思想价值。

高校与校友:

文化传承实现双向互动支撑

高校与校友看似相对,实则一体。两者以文化为纽带,相辅相成,发挥着双向的支撑作用。对于高校校友而言,从母校获得的教育经历是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丰富其价值观念、注入优秀道德品质的良好契机。树立良好的校友文化,有助于高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优化教育培养过程中人文关怀的手段与方法。

对于高校而言,校友群体既是高校建设水平的直观体现,也是高校长期发展的重要资源。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泰斗潘懋元曾指出的,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虽然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但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校友作为高校文化的践行者,能够有力推动高校文化实现更广范围的传播,也能以多种形式支持学校的建设,这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而言不可或缺。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校友的终身教育理念还相对缺乏,终身学习的氛围还需要培养。高校对于校友的服务不应只局限于功利目的,更要以夯实高校价值观为目标,推动建构更加多元的校友文化。高校文化与具体的校友、校庆文化,都是高校价值观念的投射,应当充分梳理历史,继承传统,凝练精神,重塑组织文化,实现文化的升华。

校友经济与“校友圈层”文化

著名经济学者吕世杰在20世纪末提出了“校友经济”的概念,指的是在校友的社会活动中以母校为核心,通过母校、校友、社会间的物质、文化、人才等方面的多途径交流,产生客观收益的经济活动。它以母校和校友为载体,目的是通过文化纽带的联结长期不断循环推动相关经济活动的发展。目前,校友资源在经济方面的影响最为明显,也是最便于利用的发展资源。如何有效提升校友经济的影响力,也已经成为高校建设的重要课题。

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在历史建设中往往会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并在一些行业、领域乃至地域内具有明显的群体优势,形成一定范围内的“校友圈层”。我国产学研融合的工作正在逐渐走向实际落地的阶段,以校友资源为抓手,通过建立资源、人才、交流的互动机制,打造更加垂直、更加精细、更加高效的资源支持通道,有助于新一步形成常态化的“圈层”机制,打造新的校友文化。尤其是在当前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构建“校友圈”文化将具有更加显著的现实意义。

六十五载风雨,中传精神再出发

今天,中国传媒大学迎来了65岁的生日。从“广院”到“中传”,六十五载风雨,中传文化精神历久弥新。不论是“立德、敬业、博学、敬先”的校训,还是校歌《校园里有一排年轻的白杨》,都已经成为烙印在每一位中传校友心中举重若轻的文化符号。明德湖前的朗朗书声、始终不变的广院肉饼的香味、“师哥师姐”的亲切称呼、最具活力与朝气的校园,这些都成为中传校友最难忘的生活注脚,使得母校的形象始终温暖而活泼。

今天上午,中国传媒大学新版校歌MV隆重发布,上线仅五小时网络点击量就突破30万次。校友的成长是母校永远的牵挂,母校的新发展和新面貌也始终牵动着全体校友的目光。母校一直在背后深情地注视着每一位孩子的成长,母校也将永远是校友的精神家园。正如全新落成的中传文化广场中的景石所述,大学校园是学业的终点,也见证着每一位中传人从学生到校友的身份转变,象征着人生的一个新起点。学生时代的校园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模糊,但母校的文化精神会伴随一生。

汲取知识,做有担当有梦想的小白杨

珍惜春光,当有勇气有热情的中传人

祝福每一位校友的生活幸福美满

祝愿中国传媒大学的明天更美好

参考来源:

人民网,《以“校友圈层”文化引领文化创意产业的新风向》

董勇,《大学校庆文化的反思》

宋志海,《论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左鹏军,《仪式和记忆:大学校庆的精神象征与文化内涵》

吕春座,《大学校庆文化探析》

苏全有,王世超,《论清末民初校友会》

吕世杰,《浅谈校友经济与高校发展》

游可为,黄雅薇,《高校校友文化的内涵及建设路径》

END

责 编 | 王硕祎

美 编 | 张楚炀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