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描写江南水乡景色的时候常用“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来形容,对于“黛瓦、小桥、流水、人家”都好理解,对于“粉墙”人们百思不得其解,明明看到的是白墙,为什么说是“粉墙”呢?走遍了大江南北,黄河上下,也没有看到一处“粉墙”啊。
粉墙黛瓦
其实大家都理解错了,此处的“粉墙”指的就是白色的墙,不是粉红色的墙。为什么呢?
粉墙,原来是一个动宾词组,“粉”是一个动词,指用灰(泥)将墙面封严、抹平。
在建筑中墙体分两种:
一是清水墙,即用砖(坯)直接砌成的墙,从外面可以看到墙上的每一块砖,每一道砖缝,所谓的“青砖灰瓦”就是指的清水墙,只有清水墙你才能看到“青砖”。
清水墙
二是混水墙,即用砖(坯)砌成墙后,在墙外面再抹一层灰(泥),一方面可以封闭墙体缝隙,不透风;另一方面使墙面光滑,下雨天不易滞留雨水,保持墙体干燥,减少风化侵蚀墙体。从混水墙外面你看不到砖也看不到砖缝,只能看到砖外的灰(泥)层。
水泥混水墙
以前的在建房过程中有钱人家用青砖砌墙,砌成后可以清水墙直接使用,也可以再用灰(泥)抹墙后使用;穷人家都是土坯砌墙,因为土坯砌成的墙缝隙大,墙面不平整也怕雨水浸淋,所以砌完墙后必须再抹泥成混水墙后才能使用。
灰(泥)抹墙后,墙体的颜色一般是土黄色(因为一般用黄泥加植物纤维和泥抹墙),不好看,还容易弄脏衣服,也不结实,湿水后容易变软坍塌,所以一般还要再在外面再抹一层白石灰,增加墙面的结实度和美观度。
土坯房,一幅图包含了清水墙、混水墙、白石灰墙
建筑上在砖砌成清水墙抹灰(泥)成混水墙,再抹白石灰成白墙的步骤就叫“粉墙”。
所以粉墙指以下两种工作:
1、砖砌成清水墙后,在墙面抹灰(泥),使之成为混水墙。
2、在已经抹过灰(泥)的墙面再抹一层白石灰(生石灰加水成熟石灰,再加入剁碎段的麻纤维和成石灰泥),使墙面更加光滑美观、结实耐用。
“粉墙”原本是一个动宾词组,指的是一个工作步骤,粉过后的墙是白色的,时间久了人们就将“粉墙”这个动宾词组直接转义为名词:白色的墙。
在小时候,老家盖完房子后,人们还都说“去粉墙”“粉一下墙”“粉粉墙”,随着时代变迁,建筑形式发生变化,人们的语言也在改变,以前的黄泥抹墙变成了现在的水泥抹墙,以前的“粉墙”也变成了“水泥抹平”“刷涂料”,但“粉墙黛瓦”却作为一个成语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