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姑娘雯雯和丈夫阿恒
澳洲留学回国后,
选择回到阿恒的家乡广州生活。
他们决定把阿恒奶奶留下的
老城区中一栋破旧小楼当作婚房。
房子只有3米宽,
使用面积仅20平米,
周围的环境也很不好,
房子之间互相紧挨,
毫无隐私可言。
夫妻俩请来了设计师谢英凯,
经过4个月,对小楼进行了彻底改造。
改造后的房子面积不仅在视觉上增大了两倍,
还拥有10间房间,
其中包括两个卫生间,
书房、衣帽间,甚至还有一个天台酒吧。
两只猫咪也拥有特别定制的猫窝,
内部格局和小楼一摸一样,
有错层、有斜坡、有天光。
仅能生存的“蜗居”,
终于成为能够甜蜜生活的“窝居”。
撰文 邵沁韵 责编 邓凯蕾
这里是广州的老城区越秀区,城市急速扩张的时候,年轻人都搬去了新区,几十年后只留下了老房子,和守护它们的老人们。
阿恒和雯雯的家就在这里,一栋纯白色的小楼,只有20平米。在残破的旧屋之间,显得格外扎眼。
这是阿恒奶奶去世后留给阿恒的,他舍不得卖掉,再加上房子是学区房,就想留下来做婚房。
小楼所在的区域,环境非常糟糕。有些房子很残破,有些是屋龄20多年的公租房,还有些房子的一楼出租给外地人作仓库。邻里间楼挨着楼,相当拥挤。
夫妻俩就找来了设计师谢英凯,希望能将房子彻底改造。
在定居广州之前,阿恒和雯雯都曾在澳洲留学。谢英凯说:“我特意问过他们,是否能接受比较新的、非传统意义上的房子,可能跟他们的留学经历有关,他们是很能接受的,这样对于我们的改造来说,枷锁会小一点。”
这是谢英凯设计过的最小的一套房子:“那天我记得是走过去的,天还下着雨,走着走着就迷路了,突然发现找不到这个房子了,其实是因为它太小了,错过了都没发现。”
房子只有3米宽,7米高。原来的房子奶奶一个人住,一楼一半出租做仓库,二楼只放得下一张床。当初为了方便奶奶行走,把楼梯加宽后,楼梯就占了房子的一半面积。
设计耗时2个多月,一共出了7版整改方案,最终才确定下来,花费了将近80万。
把楼梯移到房子中间,空间变大一倍
老房子里原有的梁、柱子、楼梯,只要不是承重结构,就全部打掉。
改造的第一步,就是把楼梯从一个角落移到屋子的中间。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左右两个平行空间,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一起使用。
放在中间的楼梯,因此也成为家庭生活场景的一部分。
一楼的楼梯,延伸出了厨房的台面;二楼的楼梯,可以当作凳子使用,不需要的时候又可以收走;卧室的楼梯,是雯雯的梳妆台。
每一层的楼板大约都在8公分到10公分之间,所有的结构梁都藏在了墙体立面,让整个建筑看起来薄薄的。
因为错层产生的层与层之间的空隙,使得视线可以透过缝隙看到另一个房间,打破物理边界,引起一种视线的错觉。
部分楼梯选用的是穿透式的,就像一个钢板烧制出来的艺术品,能传统两个空间之间的间隔,让人觉得很空间宽阔。
吃饭不一定需要餐桌,客厅不一定需要沙发
阿恒和雯雯给谢英凯提了不少要求:要有衣帽间、有自己的书桌或者书房、未来小孩的活动空间。
雯雯从东北远嫁到广州,远在沈阳的父母想女儿了,就会来广州小住,因此雯雯还提出,需要有爸妈临时居住的空间。
在谢英凯看来,在一个小空间里实现多种生活场景,最重要的就是功能整合。
吃饭不一定需要餐桌,客厅不一定需要沙发,茶几也不一定需要不同种类。如果在一个小空间里面,把所有家具都展开来,会占用很多空间。“我们尽量把这些功能全部收起来,其实这些功能都有。”
房子里90%的家具都是定制的,就连电器的功能也整合到了一起,洗碗机和水槽一体,烤箱和微波炉一体,洗衣机和烘干机一体,省了更多的空间。
全屋的家具有90%都是定制的。一楼客厅中的餐桌被藏到了墙面里,沙发区域还藏着一张可以拉出的1米2的小床。
可储物的榻榻米也是床,能够供雯雯父母小住。楼梯的扶手同时又是可旋转角度的,照亮楼梯的灯。
设计师也有坚持不做功能整合的地方,比如卫生间。阿恒和雯雯在设计前就提出希望有2个卫生间,这样早上起来,就不用去抢时间。
改造后的房子里成功地出现了2个卫生间,一个在衣帽间旁边,一个在书房旁边。
猫窝是主人房子的缩小版
阿恒的父母家里有3只猫咪,姐姐家里也有3只猫咪。两人结婚后,阿恒打算从家里的6只猫中带2只猫搬进他们的窝居。之前他们在澳洲生活,疫情期间也都有小猫咪相伴,生活已经离不开它们了。
谢英凯觉得,房子虽然小,但是两只猫也应该有自己生活的房子。于是额外设计了两个和房子调性一致的猫窝。
他首先调研了市场上普遍的猫窝,觉得很多猫窝是非常功能性的,五颜六色的,摆在一个角落,又显眼、又和家的调性不搭。有些猫窝甚至就是一个篮子,简单地铺一块布,没有考虑到猫喜欢上下活动的天性。
特制的两个猫窝是主人房子的缩小版,里面也有错层、楼梯、斜坡、天窗。
设计师还邀请了不同品种、大小的猫咪进去做实验,看它们在里面如何行走、睡觉、喝水、吃饭,观察它们会不会撞到头、有没有足够的空间吃东西。做了几版调整后,才确定了两个猫屋最后的形状。
3种色温,调节室内氛围
房子外立面的天面和横面都是弧形。
弧形墙面不平整,阳光洒落在屋面上的时候,会带来阴影。谢英凯说:“这种阴影给人感觉很舒服、很柔软,也能给人一些精神性的感受,很多公共建筑,比如教堂会做这样的设计。”
设计灵感来自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
弧线同时能够引导视线,让人对空间产生错觉。
在一个立方体里面,如果每条边界都非常清洗,人的视线看过去,一眼就知道有几米高、几米宽,就会觉得这个空间很小。
但是把一条清晰的边界去掉,做成一条弧线,或是一排透光的窗户的时候,就会让人感觉这个空间是没有边界的,房子好像比原来大了。
小屋的灯光设计也很有讲究。在谢英凯看来,好的灯光设计同样可以起到放大空间的作用“一般的灯有10公分宽,我们选的只有3公分或者5公分,会让整个空间显得大很多。”
甚至是把灯身藏在侧边上,采用二次照明的方式,只能看到一排排长条光束,却看不见灯本身。
全屋的灯光系统有三种色温的灯光。最温暖的灯光是3300k的,如果要看报纸,可以一键变成4000k的。白天的时候,跟自然光更接近,可以调到4500k。每一层还有一个按键开关,可以一键减弱百分之三、四十的光亮度。
魔幻天窗:可以冰酒、养鱼、泡脚、给猫咪洗澡
改造前的老房只有几个小窗户,可能是因为房子之间挨得太近,考虑到隐私问题,才故意把窗户做小。因此以前的房子采光非常差,白天也需要开灯,通风更是个问题。
改造后的大窗面对的是邻居家的墙面和屋顶,不怕邻居会看到室内。
一楼的窗户还有一个向上的倾斜角度,让外面的视线不能直射到空间中。几排窄窗只有30厘米宽,极大地增加了进光效果,选用的是单向透视玻璃,更好地保护了隐私。
设计师没有选择落地窗,是因为房屋和周边连接得太紧密,光线反射反而会影响到周边居民。
顶楼卧室的天窗把视线向天空引去,巧妙地避开了老城区破旧的环境,阿恒和雯雯虽然住在老城区,也能获得和新城区一样的天空。
错层的设计让雯雯获得了梦想中的衣帽间,但是衣帽间有点暗,谢英凯就设计一个小玻璃天窗,增加采光。
阿恒和雯雯没想到的是,玻璃天窗同时还是一个小池子,被置入了不同的功能。
把屋顶的洗衣机操作桌变成一个吧台以后,小池子可以变成一个酒槽,放上冰块,就能冰镇啤酒、香槟。
谢英凯还特意为小池子装上了冷热水,既可以泡脚,也可以当作一个鱼缸养鱼。以后夫妻俩有宝宝了,也可以变成孩子的小泳池。而阿恒和雯雯最常用的使用方式,是在这里给两只猫咪洗澡。
房子的改造完成后,谢英凯提出将它取名为“窝居”。“十几平米一层的房子,应该就是一个’蜗居’,通过我们的改变,希望房子可以变成一个窝心的小窝,让他们在小空间里也能拥有很好的生活。”
阿恒在澳洲读书的时候,就喜欢做饭给雯雯吃。现在到了周末,他便会大显身手,在一楼的餐桌上,招待广州的亲戚朋友,然后再去顶楼的天台小酒吧,和朋友们一起喝酒。
雯雯说:“窝居延续了我们在澳洲读书时,两个人一起生活的状态,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生活更加期待。”
图片提供:汤物臣·肯文设计事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