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上午,记者采访了井筒清障救援队队长刘国喜。刘国喜告诉记者,井下作业条件非常艰苦,作业工人正在克服重重困难向下推进。
“最开始的时候,井下一氧化碳浓度达到10000ppm。经过不间断通风,现在已经达到了正常。”刘国喜属于最早到达清障现场的人员,他说一开始下井清障作业最大的障碍是一氧化碳浓度大,“消防人员说,这么大的浓度,如果不戴呼吸机,几秒钟人就不行了。”
通风后一氧化碳浓度下降,但是工人在切割作业中仍会产生有毒气体。“矿井的栅栏是玻璃钢的,一切割,就会有烟尘和一氧化碳。通过随身携带的监测仪器,很明显能看到一氧化碳浓度提升,从20ppm一下就到了70-80ppm。所以还是要不间断进行通风作业。”
另外,由于矿井内有渗水,空气蒸发产生的雾气也比较大。在焊接作业时,会有雾尘,能见度非常低。工人的矿灯有时候只能看到几十公分远。
井筒内障碍物堆积量大,供风排水管路、供电通信线缆等相互交织叠加在一起。井筒内施工空间窄、吊笼断面小,清障施工难度大。作业人员尝试了水切割、电切割等多种作业方式,最后发现还是扩张钳、液压断线钳等工具比较好用。
为了保障作业人员安全,井下24小时不间断通风,同时6小时一换班。通过安装稳车和采用新型吊盘,井筒内清障切割作业从4人增加到6人,可分工同时清理更多障碍物,增设吊笼罐道绳,也使得提升速度及安全性得到大幅提高。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董卿 赵洪杰 赵丰 从春龙 王世翔 张楠 鞠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