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新闻中心>荆州社会正文 来源: 湖北日报 时间:2019-09-23 09:03
图为:秀丽的石首城区
长江浩荡,在石首九曲回肠,滋养着这方沃土。从1949到2019,新中国成立70年来,石首这座滨江小城发生了沧桑巨变,在历史长河中换新颜添光彩。
从“水窝子、虫窝子”到全国知名的绿色发展示范区,石首开全国之先河,全面收回国有湖泊经营权,实行人放天养、清水养殖,水产品总量、油菜籽产量、畜禽养殖量居全省前列。全国首个“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先进示范县”落户石首,全国首创的“鸭蛙稻”生态种养模式在石首光大,“全国首批国家级林业科技示范市”“全省生态绿化示范县市”等荣誉也花落石首。
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全省工业小巨人”,到如今,20多平方公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全球精细化工生产基地、全国建筑防水材料生产基地、华中体育设施装备产业园、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等应时而出,石首工业破旧立新,百花齐放。
图为:长江岸边的紫英花成为乡村旅游好去处
从脏、乱、差到绿、畅、美,从一条老街到一座宜居宜业幸福之城,石首城市建设日渐日新。城市管理绩效考核连续三年荆州排名第一,新医院、新学校、新车站、新公园、新公交、新市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南岳山、笔架山、东岳山、陈家湖、山底湖、显阳湖、蔡家潭、廖家渊等山水巨变,山德水韵、各美其美,提升城市颜值与内涵。
栉风沐雨,岁月如歌。石首这座滨江新城华丽蜕变,跃上潮头,如今已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麋鹿之乡”“中国江豚之乡”“中国建筑防水之乡”,一座正在振兴崛起的工业新城、一座山清水秀的生态城市、一座蓄势待发的现代物流城市。
图为:石首长江大桥
沿着足迹写好新答卷
2018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从荆州乘船考察长江,从石首工业码头上岸。那一刻深深镌刻在石首历史上,激励着石首人民不断开拓进取。
时隔一年,这片土地上正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动人图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年来,石首市坚决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大力实施“十大标志性战役”,让百里江段焕发勃勃生机。
打好蓝天保卫战。组织开展已淘汰高污染燃煤锅炉“回头看”,持续开展建筑工地、道路、渣土车等重点对象的扬尘污染治理,成立5个督查专班开展秸秆禁烧巡查,鼓励秸秆综合利用。2018年,石首全市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67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2.1%、19.3%,超额完成荆州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居荆州第一;石首全市优良天数比例为78.4%,同比增加0.6%,居荆州前列。
打好碧水保卫战。筹资50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收回43个国有湖泊承包经营权,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保护性开发,逐步提升湖泊水质。投入4800余万元完成境内江河、湖泊、水库及沟渠的水花生、水葫芦清除任务。完成城南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工程,加快建设金平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新建城东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日处理规模20吨的污泥处理厂。投资4.6亿元新建13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推进“厕所革命”,全市农户无害化厕所开工建设完成4527座,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图为:国家级保护动物麋鹿
打好净土保卫战。完成全市165件土壤样品及34个农产品样品采集,土壤环境质量保持在较清洁以上等级。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建成13座乡镇垃圾转运站,启动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完成张城垸生活垃圾填埋场生态化改造。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行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动化学农业向绿色生态农业转型。
持续开展长江两岸污水排放、非法采砂、非法码头、垃圾堆场、违法建筑、植被绿损“六治并行”雷霆行动,关停并转沿江“五小”企业34家,拆解“三无”吸砂船舶35艘,关闭沿江砂石码头39处,拆除沿江违章建筑44处,转移沿江砂石料8万多吨、固化废物6万多吨,清除白色垃圾162吨,恢复岸线9000多米,复绿3200亩。
全域绿化如火如荼。2018年完成绿化造林9.62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至28.2%,荣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2019年围绕洲滩绿化、通道绿化、沿江两岸绿化,完成植树造林7.1万亩,建成绿色示范乡村33个、速生丰产林基地22个,绿化通道190公里、长江岸线33公里;建好农田林网,栽植乔木13.5万株,高标准打造25个门户绿化示范村。
全面落实河湖长制,建立长江及支流岸线管理员队伍,健全“河长挂帅、部门联动,全域覆盖、双路巡查,分级负责、市乡共查”的工作机制。在长江排污口安装预警监测仪,督促重点企业安装污水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形成废水排放两道安全防护网。建立环保监察“电哨长”等制度,监测企业用电用水变化,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企业环境违法问题。
辛勤付出换来沉甸甸收获。今年,石首市国考、省考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图为:金平工业园
瞄准“绿、优、特” 工业经济跑出高质量
面对发展不足与生态脆弱的双重压力,如何开辟新路径,激发新潜力,实现质量效益型增长?
石首市委、市政府认为,经济结构性矛盾较突出,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的“短板”:“一企独大”现象突出,导致经济抗压能力差;产业结构单一,在支柱产业受挫时,地区经济发展所受影响会立竿见影并且在所难免;大项目少,缺少重大项目支撑,纳税上千万元企业不多。石首提出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和落实新发展理念,走出一条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
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不动摇。市委、市政府成立四个招商小组,分别由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今年以来,石首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负责人先后带队奔赴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武汉等地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累计外出招商80余次。今年初,石首市委、市政府还首次聘请8名成功企业家、行业协会领头人、石首籍成功人士为招商大使,进一步拓宽招商引资信息渠道,收集一批优质项目信息。
今年上半年,石首市招商引资签约投资额134.27亿元,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入园27个,10亿元、50亿元以上项目各1个。易制3D打印产业园、德尔能锂离子电池、鑫宇晟科技等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落户石首。2019年新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率达32%,2018年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开工率达78%。
石首还从长三角地区及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引进一批高科技产业集群,瞄准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绿、优、特”的新兴产业方向,振兴“石首制造”。
绿——大力扶持体育、防水等绿色产业类企业发展,绿城体育、宝马体育、晟弘体育、中民筑友等一批企业建成投产,中材超低能耗产业园正在加紧建设。今年上半年,石首成功签约清远浩立再生资源循环产业园、绣林新材料、蓝色星球新型环保塑胶跑道生产、益帆建材胎织布、无纺布和防霾面具生产等一批绿色环保型项目。
优——石首能特科技、翰煜建材等传统支柱企业加速发展壮大,中灏科技、乘风汽配等小微企业逐步成长,智能机械装备产业园项目、亨思特固化剂涂料、康挠性线路板生产项目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签约,为石首工业注入新的发展功能。
特——华美阳光、枫林酒业、新兴汽配等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绣林中小企业孵化园轻资产招商模式成熟运转,一大批电子轻工类企业实现入驻,鼎旺PCB高密度白色垫板项目、天津东创日兴特种气体项目成功签约。
图为:德永盛纺织车间全是高新技术设备
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石首遍地开花。
20年的传统纺织老厂,一跃成为数字化、智能化纺织生产样板工厂。走进石首市德永盛智能化纺织工业园,花园式的工厂让人流连忘返。这是石首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去年德永盛响应“退市入园”,投资5.4亿元,从陈家湖公园旁的老厂搬迁到金平工业园区,同时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赛络纺、榄型纺纱工艺。清梳联、粗细络联、机器人智能打包……德永盛的生产设备、技术升级后,产品多项指标全球领先,高端认证跑进全球行业前5%。当年产值达12亿元,税收由入园改造前的1000万元以下增至2000万元。随着后续项目上马,德永盛两年内产能有望翻番,成为中国牛仔纱线生产的“隐形冠军”。
跑出高速度、高质量的企业远不止德永盛。近年来,石首市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工程”,提升全市工业发展水平,结出一批高质量发展硕果。今年以来,石首共组织21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湖北省“隐形冠军”和“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
今年上半年,石首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5.87亿元,可比增长9.5%,增速位居荆州第三;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3.3%,增速位居荆州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7%,其中,工业投资增长54.5%,增速位居荆州第二;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8亿元,增长7.6%,增速位居荆州第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73亿元,增长11.7%;外贸出口4668万美元,增长83.2%,增速位居荆州第二。
图为:乡村旅游发展兴旺
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乡村振兴展新貌
石首农业“块头”不大。过去产业多呈现小、散、乱的特点,仅靠农户单打独斗,难以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
近年来,石首市以乡村振兴为引领,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探索绿色示范创建,坚持实施生态综合整治,大力培育“绿色米”“规模禽”“生态鱼”和“精品蔬”等地方农业品牌。
今年1月,石首市团山寺镇过脉岭村“鸭蛙稻”核心示范区拿到国家有机产品认证证书。“五彩鸭蛙稻”种植模式创始人严斌说:“有机检测项目多达100项,要连续3年检测达标才能得到认证。”“鸭+蛙+稻”模式不仅全程开展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带动鸭、蛙健康养殖,还能制作“鸭蛙稻”富硒米、紫糯酒等系列产品,延伸出一条长长的绿色产业链。
今年元月至7月,石首和盛生态食品有限公司实现禽蛋产品出口值1456371美元,同比增幅高达98.15%,“规模禽”在荆州全市19家农产品出口企业中增幅排名第三位。
石首建成国家级长吻鮠良种场和老河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将“生态鱼”养殖研究作为基础工作,成功地进行了四大家鱼亲本培育、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湖泊放流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水产养殖苗种生产经验。石首充分利用清水养鱼的湖泊优势,引进湖北江外江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建设集渔业生产、商品鱼销售、鱼种繁育、鱼类加工、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清水鱼”产业链。
石首以南口、笔办、小河口、大垸、桃花山等为重点打造10万亩优质“精品蔬”产业带。“天字号”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从10个大棚、不到3亩地起步,发展到如今2000亩,以“协会+联社+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服务辐射周边近万亩设施瓜蔬生产,带出了几个“百万元农户”,包括西甜瓜在内的多个产品获绿色认证。南口镇永福村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南鑫南瓜2011年被评选为“湖北名优蔬菜”,南口镇永福村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石首市荣膺“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目前,石首已经有南鑫蔬菜、尚峰酱菜、天字号瓜蔬、安远农科西兰花等10多个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
石首还探索构造“鱼、虫、禽、粪”循环经济模式。面对一条条水槽组成的水产养殖区,华沃正旺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国栋抛撒出一瓢用黄粉虫制成的生物饲料当作鱼食。黄粉虫的养殖原料就来自畜禽粪污发酵而成的沼液沼渣。
曾几何时,畜禽粪污转化成为石首市污染防治第一头疼的问题。引入华沃正旺后,该公司不仅将畜禽粪污转化为沼气、有机肥、喂虫养鱼的饲料,还投资3.6亿元建设年发电量7500万千瓦时的沼气发电厂。这一绿色高效模式,得到农业农村部的肯定。
石首成功申报蓝迦琪食品、丰昌米业等5家规模企业,尚峰食品、荆襄九郡米业成功申报为省级龙头企业,全市现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880个,其中农业公司57家、农产品加工企业396家、农民合作社688家、家庭农场413家、种养大户2300多户。全市目前培植荆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石首已初步形成以吉象木业、首美家具为代表的林产品加工,以枫林酒业、遐迩集团为代表的粮油加工,以德永盛为代表的棉纺加工,以尚峰食品、谭坛香食品为代表的蔬菜加工,以好味源食品、鄂南明珠为代表的水产品加工,以鑫盛农牧为代表的畜禽产品加工“六大”加工体系。
石首坚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围绕“三清两治一绿化”,重点突出以“一带三镇”即“公石公路一带,笔办、桃花山、天鹅洲三镇和17村”为示范,提升乡村“颜值”。今年以来共清理堰塘382个,沟渠573条共计682千米。清理积存垃圾和日常垃圾7万多吨。拆除破旧房4569栋,危房改造468处。完成无害化厕改5603户,农村公厕38座,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图为:桃花山风力发电既是旅游一景,又是脱贫攻坚产业
今年以来,石首成功举办“2019湖北·石首桃花季”,承办“首届湘鄂边乡村旅游发展联盟论坛”。桃花山镇李花山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投资10亿元的“桃源小镇”项目开工建设,首期投资4亿元的天鹅洲特色小镇建设达成战略框架协议。
图为:山底湖公园一角
改旧建新 建设宜居宜业幸福城
江滨,树木葱茏,绿意盎然;街道,靓丽整洁,人车秩序井然;小巷,违规搭建、占道经营难觅踪影……金秋时节,漫步石首街头,生态好、环境好、城市管理得好,让人印象深刻,如沐春风。
巨大的变化,源于石首市委、市政府以人为本的城市管理理念,源于提升城市品质、增进民生福祉的坚定决心。近年来,石首以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为重点,大力推进城市建设,城市文明指数、居民幸福指数、市民宜居宜业指数显著提升。
据统计,石首累计投入38亿元,新建和升级改造15条城区主干道,硬化支街小巷48条,城市道路硬化率98%,城区建成面积达22.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9%。巩固“大城管”格局,全面更新出租车和新能源城市公交,全面禁止中心城区个人建房、小产权房开发,实现垃圾不落地收运,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满意度不断提升,城管工作连续3年荆州排名第一。
陈家湖、山底湖、廖家渊、蔡家潭,这些老地名有了新风景。市民出家门,不经意间就能走入“绿肥红瘦”的街头小游园。小游园没有豪华设计,也不移栽名贵花木,简单铺设些石头小径,本土花卉苗木和散发浓郁荆楚风情的简约小亭,与原有的地形地貌相得益彰,成为石首市民的“私人定制”。
今年以来,石首还启动笔架山、徐家铺、青龙咀等8个市场的标准化升级改造,开展“破旧残、脏乱差”市容秩序专项整治,创卫工作顺利通过省级考核。今年10月,长江公路大桥和浩吉铁路建成通车。随着汽车综合市场、旺和广场、达宝市场等项目建成,德瑞置业五星级酒店项目落户城东新区,石首城市承载力大幅提升。喜看“盲区”变“忙区”,石首水天港空立体交通优势的逐步形成,必将为石首经济发展换道超越铺就一条新的“腾飞之路”。
今天的石首,山在城中、城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景中,“文化、魅力、生态”的名片熠熠生辉。
策划:中共石首市委宣传部 文图:车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