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哪个石雕好】古都邺城千佛出世,极尽石雕之美,赞叹古代工匠的技艺神话

上周五,又去了趟国博,看了看邺城佛教造像展,又听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何利群老师的讲座。在感受古都邺城佛教艺术魅力,惊叹古代匠人的非凡技艺的同时,也了解了邺城在东魏北齐时期佛教造像的沿袭和变化。

黄沙之下掩藏着迷世千佛之所

北齐·弟子立像

2012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在邺城遗址东郭区抢救性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北魏至唐代造像2895件(块),这是国内出土佛教造像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这些让世人惊叹的佛造像为何埋在这里?它们来自何处?又是怎样被世人所知?

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之中,邺城, 自春秋至北周,存续了1200年,几度繁华。汉唐之间,这座城市作为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四个世纪,先后成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和北齐六个朝代的首都。这座“三国故地、六朝古都”声名显赫,老百姓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不在少数,如西门豹治邺的伟业、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凄美、建安风骨的昂扬悲烈。这些都是这个三国故地、六朝古都的迷人之处。

北齐-隋·大势至菩萨头像

据史料记载以及佛教古迹、遗址可考,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邺城初兴于十六国后赵时期,东魏、北齐时期达到鼎盛,各地游学参访高僧接踵而至。东魏迁都邺城后,这里成为译经、禅修及高僧云集之地,逐渐取代洛阳成为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中心。邺城遗址内发现了赵彭城北朝佛寺、北齐大庄严寺等多处皇家级别的佛教遗存,史载菩提流支、勒那摩提、佛陀扇多及慧光、法上、道凭、僧稠、灵裕、慧远等中印高僧先后驻锡邺下寺院,以邺城为中心的太行山东麓一线开凿有南北响堂山石窟、水浴寺石窟、宝山灵泉寺和小南海石窟等,有力证明了邺城作为6世纪中国北方佛教中心的重要地位。

北齐时期,邺城作为国都,北齐2000多万人中,就有僧尼200万人,仅邺城就有大小寺院4000余所,僧尼达8万多人。这里皇家寺院林立,佛教文化盛行。

邺城,曾经是一座重兵防守的军事要塞,是一片香火鼎盛的佛教乐土,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文学、艺术之都。 公元五、六世纪,随着佛教影响逐步扩大,北方地区立塔造像蔚然成风,外来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开启了融合发展的历程,成就了辉煌的北朝佛教艺术。但在历代的风云变幻之中,这座都城却逐渐湮没在时间的灰烬之下。

北齐 坐佛五尊像

一佛二弟子二菩萨背屏式造像,龙树背屏和背面的思维菩萨坐像表现了当地高超的雕刻技艺。

正面中间坐佛肉髻扁圆,身穿覆肩袈裟,身后背光饰火焰纹和忍冬纹。胁侍弟子和胁侍菩萨分别站立于龙口吐出的莲台上。

背屏是由两树的树冠互相缠绕构成的半圆形,树叶间有镂孔透雕。中上部雕刻对称的三身飞天,顶部雕舍利塔。

造像背面中间透雕思维菩萨坐像,两侧为站立的螺髻菩萨,背屏上树叶层层叠叠。

台座正面雕香炉、弟子与双狮,两侧及后面雕刻伎乐神像。

北齐 坐佛五尊像1背面

根据造像特征、题记年代等初步判断,这批佛教造像时代主要是东魏北齐时期,另有个别北魏时期青石造像,亦见到个别唐代风格造像。多数是背屏式,主要有释迦像、阿弥陀像、弥勒像、思维太子、无量寿、观世音等,还有不少组合造像,如佛三尊像、佛五尊像、佛七尊像、菩萨三尊像、菩萨五尊像等,展现了北朝晚期邺城地区的佛教艺术风采。多数造像保存有较好的彩绘和贴金痕迹,所用材质以汉白玉为主,少部分为青石造像,这批海量佛造像无论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还是造型之精美,都堪称全国之首。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普弁造弥勒像底座

除现场编号标本2895件(块)以外,还有3000余片碎片,其中有明确纪年造像300件左右,造像底座900余件。但是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的造像具体来自何处还未有明确说法。

邺城佛像,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颠峰之作

中国古代佛像注重对造像形神之美的刻画,通过对佛像身形的塑造,显示其脱俗潇洒的风貌,通过对佛像面容的塑造,传达洞悉哲理的智慧精神。作为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政权的中心,邺城集中了大量能工巧匠,在继承传统雕刻技艺的基础上,因材施雕,赋予造像不同的神韵。这里不仅有北魏时期以褒衣博带为特色、饱含飘逸潇洒之神韵的造像,也有北齐时期以薄衣贴体为新风、传达温润内敛之气韵的造像,更有精雕细琢、极具地域风貌的透雕龙树背屏式。这些造像展现了工匠们的技艺神话,尽显石雕之美,达到了中国古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高峰。

北齐·覆钵塔

这尊造像塔是2012年北吴庄出土佛像中的一尊。它被专家成为“世界罕见、全国第一”!残高约99.5厘米,宽约52米,重量达600公斤。

覆钵塔通体彩绘贴金,自上面下分为塔刹、覆钵(造像塔顶部椭圆造型)、塔身和底座四部分,塔刹部分残。上部为山花蕉叶和半球形覆钵;四个角有四根柱子,相当于四面龛,分别是“三佛一菩萨”。

三佛分别指:过去、现在、未来佛,也就是燃灯上古佛、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而一菩萨则是指弥勒菩萨。

这尊造像塔每一面都雕刻有主尊像,这尊造像塔,虽不高大,但雕刻内容极其丰富、题材极其广泛、融汇了佛教中的诸多元素,如下部底座正面浮雕双狮、香炉与力士,右侧和背面开龛雕造风、河、象、狮子等六身神王,左侧中间为香炉,两旁各有一身供养比丘河伎乐。

中国古代的佛造像一般以一面或两面佛像居多,像这种四面龛的造像塔实属罕见,这为研究北齐佛教文化及雕刻艺术具有重要价值。虽残破程度也比较严重,但是依然可以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雕刻都非常精湛,整体呈现出一片和谐的佛国景象。

邺城特色:“龙树背龛式”

“龙树背龛式”,公元6世纪中期初见雏形,北齐文宣帝高洋天保末年以后广为流行,成为以邺城为中心的北齐中后期佛像的典型样式,并对周边地区的佛教造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77年,随着北齐灭亡,北周武帝将灭佛运动推广到邺城及北齐境内,之后杨坚又在邺城实行了毁城移民政策,中原北方地区的佛教在此期间遭受沉重打击,寺塔尽毁,僧众流离失所,流传20余年的“龙树背龛式”造像旋即淡出历史舞台。

普遍特征是以弧扇形的双树构成背屏,主尊和胁侍形像几乎均为身着薄软贴体服饰的北齐新式样造型。通体饰以彩绘和贴金,层叠的双树背屏立体感很强,树干分叉处镂孔透雕,有些分两层甚至三层透雕,造型极为精致。背屏中上部飞天手捧带状璎珞遮护主尊,顶部多雕舍利塔,菩提树底部、树干或舍利塔两侧常雕体形矫健、弓身扬肢的龙。方形底座正面雕双狮香炉,外侧常见力士像,有时在香炉两侧还雕出世俗或僧尼供养人,其余三面常开小龛雕造出伎乐天人及形态各异、舒腿坐姿的神王像。

北齐·弥勒五尊像

弥勒菩萨交脚坐于中间,童子承托起菩萨双足,表现了佛经中所述的“帝释承足”。在童子的侧前方,菩萨装和僧装像分坐于凭几之后。

胁侍弟子与菩萨分立于两侧莲台上,莲台由龙嘴吐出。

树形背屏正面雕刻有飞天与跏趺坐像,背面的枝杈上雕刻有十一尊坐于莲花座上的跏趺坐像。

大量彩绘和贴金意味着什么?造像属于皇家级别

精湛的工艺和高超的装饰都证明这些造像级别很高,佛造像位于都城内,大部分是汉白玉制造,而且有彩绘和贴金,说明它们的级别很高,是皇家工匠制造,属于皇家级别。

北齐·菩萨坐像

菩萨颈佩珠状项饰,身前饰璎珞,肩臂搭披帛,下穿翻腰长裙,结跌趺坐于圆形座上。(跌趺坐,佛教修禅的坐姿,趺是足背,跏趺指把足背加压在腿或足上)

虽说早年间在山东青州也曾发现大批佛造像,但当时邺城是首都,青州是州治所,就如当今之北京比之当今之南京。况且,青州发现的佛造像多为青石,应为地方寺院之用品,品位不可同日而语。

青石白石,因材施雕

邺城佛教造像的材质主要有白石和青石两种,雕刻内容与技法也有差异。

白色大理石温润洁白、质地柔软,以白色大理石雕琢的龙树背屏式造像,运用娴熟的镂空雕刻技术,创造了邺城佛教造像的巅峰之作。

北齐·王寿造像

中央主尊为站立菩萨像,两侧分列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背屏是两株菩提树构成的半圆形,树干分叉处镂孔透雕。背屏中上部雕刻四身飞天,顶部中间为莲座承托的香炉。长方形基座正面雕刻双狮和香炉。

青石质地均匀、硬度适中,适于运用线条形式进行雕刻,背屏造像以高浮雕为主,其上多雕绘有飞天和佛塔。单体圆雕造像相对较多,着重表现服饰线条的变化。

北齐·坐佛三尊像

主尊身穿通肩袈裟,两手分别结与愿印、无畏印,结跏跌坐于方形基座上。两侧弟子双手合十,跣(xiǎn,光着脚)足立于莲台上。背屏呈舟形,其上雕刻七尊佛坐像。

数千件佛造像为何埋在这里?与“灭佛运动”有关

如此大规模的佛造像为何会埋在一个地方?这或许跟中国历史上的“灭佛运动”有关。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禁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禁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周世宗柴荣禁佛,被后人统称为“三武一宗”四次“灭佛”。邺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中的文物多数是东魏北齐时期,初步判断它跟北周武帝与唐武宗两次“灭佛”关系密切,具体是哪次尚无定论。

明天将为大家讲述邺城佛教造像在东魏北齐时期经历了哪四个时期?以及这四个时期邺城佛造像的特点和变化,尤其会着重介绍只流传了20余年的“龙树背龛式”,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哈。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