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什么地舞蹈】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传统舞蹈:地秧歌

明朝时,高密民间因旱涝灾害,掀起了去玉皇庙祭祀、祈雨或祈求清福的民俗。

后虔诚的乡民们每年正月初九即到玉皇庙为玉皇过生日,以祈求玉皇大帝保佑平安,为表示诚意和隆重。届时,人们都特意装扮各种人物,穿上特制的服装,类似高跷表演服,脚上绑一双15—20公分高的木跷腿,载歌载舞到玉皇庙庆贺,名曰“扮秧歌”或“秧歌戏”等,因这种木跷腿比高跷腿矮一些,所以民间俗称“地跷”(低跷)或“地秧歌”。这种表演形式很受百姓欢迎,渐渐演绎为每年春节、正月十五都以这种表演欢度节日,直到清末民初,高密地秧歌都十分盛行。

地秧歌也称“地跷”、“秧歌耍”、“秧歌戏”、“扮秧歌”等。它是男女演员脚穿一种木底靴,大约高二十公分左右,类似舞台上清朝女人穿的花盆底高靴,演员手里拿着各种道具,一边唱着一边扭着表演,走不快,故称地秧歌。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秧歌、小场秧歌、小场秧歌等。大场以舞为主,技巧比较多,小场以唱为主,曲调委婉抒情或闹剧,易于扇动人的情绪。

高密地秧歌的表现形式:一是小秧歌。这种表演一般是有领唱、合唱,领唱的即秧歌头,在正式开始表演之前,先上场跑一圈龙套,即兴发挥来一段开场白,起到开场和引子的作用,然后,再由表演队伍上场,一边表演一边唱,各个秧歌队排练的节目不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条件各显其能,各种形式很普遍。二是秧歌戏。是由几个人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有故事情节的表演唱,既有秧歌成份,也有小戏特点,所以称秧歌戏。这种表演情节简单,化妆简单,道具简单,时间短少,唱腔为民间秧歌小调,迈着秧歌步表演,很有味道。三是边走边舞蹈边唱的秧歌。这种形式人数较多,歌舞结合,一边扭着秧歌步走,一边表演动作,手里道具有花伞、手帕、扇子、花环、竹板、彩球等,表演队伍走街串巷,拜年祝兴等。

地秧歌的角色和服装道具:1、秧歌头(也称膏药头、伞头)一人,面戴墨镜,头戴礼帽,脚登高靴,身穿长袍短衫,披黑“斗蓬”,一手拿雨伞或响铃铛,一手拿手杖,摇头晃脑,左挥右指,整个队伍表演的核心人物。2、老旦(也名大老婆)一人,身穿青披大褂,腰系裙子,手拿花扇或红绸帕,头戴花饰,随着秧歌头表演。3、棒棰(也称和尚)两人,上穿黄对襟褂,下穿大红裤子,头戴和尚帽,手持一对木棒棰,左右挥舞。4、腊花(也称二老婆、三老婆),因是在腊月春节期间表演,女的打扮的花枝满头,如腊月的鲜花,故称腊花,一般为两人,戏装青衣打扮,腰系彩绸,手舞花扇或手帕。5、小曼:(也称小汤罗)一人,身穿花裤褂,头扎两个抓鬏,腰扎彩绸,手挥小扇或红绸缎。

高密地秧歌的音乐曲目经常采用的是民歌小调为主,还有老腔、小腔、秧歌头调、腊花调、鼓子调、老旦调等;乐器主要有:皮锣、大歹、大小铍、鼓、唢呐等。地秧歌演出剧目大约有五十多个,主要有《梁祝》、《跑四川》、《捎书》、《送情郎》、《招女婿》、《西厢》、《借年》、《拴娃娃》、《分家》等。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