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建筑怎么设计】论生态建筑的设计方法

"野蛮人,在树叶编织的屏蔽物中,还不知道如何在周围潮湿的环境中保护自己。

他匍匐进入附近的洞穴,惊奇的发现洞穴里是干燥的,他开始为自己的发现欢欣。但不久,黑暗和污秽的空气又包围了他,他不能再忍受下去。

他离开了,决心用在自己的才智和对自然的蔑视改变自己的处境。他渴望着给自己建造一个住所来保护而不是埋葬自己。

森林的落枝是好材料,他选择了四根结实的枝杆,向上举起并安置在方形的四个角上,在其上放四根水平树枝,再在两边搭四根棍并使他们在顶端相交。他在这样形成的顶上铺上树叶遮风挡雨。于是人类有了房子。”

以上是洛吉耶在《论建筑》中的论述。这样看来,建筑最初是作为为人类躲避自然灾害而形成的庇护所,建筑创造出与外部环境隔离的内里空间,是其基本的目的。

▼洛吉耶《论建筑》插图,1755年

然而,人类作为自然中的一部分,与自然隔离的同时,却无法割舍对自然的向往,保持与自然的接触是人的本性需求。这种对自然的渴望,促使人类打破建筑的封闭性。就像柯布西耶所说的“一所住宅,是一个防热、防冷、防雨、防贼、防冒失鬼的遮蔽体,是光线和阳光的接收器。”

▼勒·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展现了如何用光影塑造建筑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们就已经表现出了对自然环境和地域气候的充分尊重。赖特倡导的“有机建筑”要求建筑“从土地生长出来,如同一个有生命的机体组织。”他认为事物的内在特性总蕴含着本身的解答,建筑应该是基地环境的产物,土生土长,与环境融为一体,成为环境的一部分。这种建筑消除了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强调保持材料的本色,成为人工与自然之间的有力联系。

▼赖特的流水别墅,其特点是开放式的平面布局、模糊的室内室外界限,以及钢铁、混凝土等材料的全新使用方法。这一时期赖特的作品对欧洲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建筑大师们在历史上引领了一代代的潮流,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认识也不仅仅停留在居住的层面,而是有了更深的思考。这些关于自然与建筑的理念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生态建筑,地域风格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观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谋而合的,为当今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引导和思路。

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在自然与建筑的互动上进行着各种尝试,由于“生态建筑”所包含的观点和内容非常广泛,仅仅从建筑形式上就能分为仿生型、智能型、绿化型、自然节能型等等,在这里无法一一阐述,本文的目的也并非是要得出结论,而是展开讨论。

即使对上面谈到的这些大师们的名字非常熟悉,但也许是由于他们的作品距离我们的时代过于久远,已经体会不到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震撼,反而当代的一些建筑作品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

虽然在建筑界已经发表了不少关于生态建筑、绿色建筑的论文,但仍有很多人对这些概念缺乏全面的认识,甚至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周围多种些树就可以称为生态建筑,只要在建筑物内部点缀布置一些绿色植物就是生态建筑。

隈研吾在自己的著作《My Place》中,展现了许多他对自己和作品的深刻思考。“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回忆起土地、水、光、风这些自然元素于我的意义⋯⋯要回忆起这些东西,关键是我生活过的地方⋯⋯我的人生和这些地方密不可分⋯⋯我强烈地感觉到,我之所以这样看待事物,这样行动,这样思考,所有的一切都建立在我曾在这些地方的经历。从这种意义上,我觉得自己就像是长在密林里的一棵树。”

▼由隈研吾设计的综合建筑,位于山坡上,与周围景观完美共生。

摄影:Mitsumasa Fujitsuka

日本建筑家石上纯也以诠释建筑传统、反映自然的实验性建筑著称,同时擅长更多地从材料本身的性质出发,通过对建构形式的研究,输出一种新的建筑形式。他的设计融合了陆上景观、森林、云朵等自然元素,将人类视作自然的一部分。

正如玛莎·舒瓦茨的评价:“石上纯也的建筑是空间的建筑,而非物体的建筑,这与传统建筑截然不同。在他眼中,建筑不应该是完全实用的;他还进一步颠覆了将建造放在首位、景观放在次要位置的惯常建筑流程。也让我们思考:这是建筑、园林还是艺术?”

这里选取两个石上纯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荷兰迷宫公园中的游客中心

这是石上纯也事务所设计的一个游客中心,于2017年在荷兰迷宫公园落成。这一项目的改造难度就在于,建筑所在的公园属于历史保护场所,对于已有建筑的翻修或扩建都是不被允许的。不去突破禁令,而是因地制宜——设计师沿着公园内已有的三条彼此交叉的散步小径,创造出由三条蜿蜒长廊,组成的一座人字形的走廊建筑。

走廊用玻璃幕墙替代柱子,曲形的透明墙体支撑着顶部的钢梁,保证了建筑的稳固,也反射并延伸了建筑周围的风景。同时,建筑师也适当降低了地势,从而降低了参观者视线的高度,使人们对于公园里的池塘、森林、草地的感知发生变化,在建筑中欣赏到具有不同比例感的风景。

2、Houseand Restaurant

“当我凝视着一块岩石时,我会被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所吸引。

这可能是由于岩层形成过程的偶然性。

有些岩石让我想起了一张脸的形状,还有一些让我想起了锯子。

岩石上有巨大的洞,还有一些像山一样大。

岩石是坚固的结构,也是雕塑;它们是可以塑造具有无限变化的空间的景观。

是否有可能创建像岩石一样的建筑?结构坚固,包含许多表达。

我想尽可能简单地创建各种空间。我想知道是否有可能以某种方式自然形成建筑,就像通过凝固沉积物产生岩石一样。”

——节选自El croquis对石上的采访

在这个项目中,石上纯也对石头产生了兴趣。他把这块地当作模具,设计了许多深坑用以浇灌混凝土,借助掘地、挖洞、浇筑混凝土、除去多余的土块等手法,整个场地的地面和石头的轮廓被勾勒出来。

等待成型后,将混凝土周边的土挖开,混凝土体量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建筑界定空间的实体。通过采用这种将传统工艺”倒置“的方式,让墙体呈现了意料之外的曲线和形状,建构出了形如原始洞穴的空间。实与虚在建筑的生成过程中发生了两次转换。

三个室内庭院隔开了起居空间和餐厅,玻璃隔板则提供了低调隐蔽的开口,连接了室内空间和室外景观。自然光可以照射进来,创造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建筑——一个充满阳光的洞穴。

在这样的设计里,时间的概念被模糊了,我们无法判断出建筑的新旧;自然与人工的界线也被模糊了,人工打造的建筑却仿若自然界的石头,在经过了沉淀磨蚀之后,形成了现在的形状。

结语

建筑设计从古以来,不是从美学角度出发,就是从功能或技术角度出发,都没有脱离人的主观需求,而生态建筑思想是建立在全新的自然观基础上的,是对“人——建筑——自然”这个宏观系统的全面思考。

建筑创作实际上是认识自然价值和对自然特定的反映,亲近或是隔离,利用或是改造,自然永远都是建筑必须面对的最基本要素。

就像麦克哈维在《设计结合自然》中的话:“我们不应该把人类从世界中分离开来,而是要把人和世界结合起来观察和判断。愿人们以此为真理。让我们放弃那种简单化的分割考察问题的态度和方法,而给予应有的统一。愿人们放弃已经形成的自取毁灭的生活习惯,而将人和自然潜在的和谐表现出来。世界是丰富的,为了满足人类的希望,仅仅需要我们理解和尊重自然。人是唯一具有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意识的生物,他必须成为生物界的管理员。要做到这一点,设计必须结合自然。”

参考文献:

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M]

洛吉耶《论建筑》[M]

樊行《理性之下的自然之诗——澳大利亚建筑师格伦·穆勒的建筑及创作思想》[D]


设计创造价值,创意助力趋势。更多行业思考及原创案例,搜索并关注公众号WAQI设计,如果对本文有什么想法或见解,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文字整理:WAQI

图源:网络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